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金殿:道家特色棂星门对联详解

昆明金殿:道家特色棂星门对联详解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金殿道家棂星门这副对联应该也是这类“曲子词缚不住者”,平起而仄收,未尝不可。但是,金殿棂星门这副对联不大可能影射东林党人,原因是东林党人在明清两代都被人诟病,明代万历、天启两帝自不必说。这座棂星门的独特之处是它虽然渗入一些佛教元素,但其主体意识是道教的,与儒家思想并无关涉,这与国内一般棂星门不大一样。中国的棂星门,本来与儒家无关,因为它是祭祀天田星场所的大门。

昆明金殿:道家特色棂星门对联详解

进入太和宫门墙,第一眼所见,就是一座巨大的牌坊,两层斗拱飞檐,彩画灵动,有万鸟出巢之势,四柱三门,气势轩昂。明间上半是莲青色底,上额“棂星门”三个金字,书法庄重沉着。下半朱砂色底,书大“福”金字。左右次间,也是莲青色底,各书“洞天”、“福地”,气势和书法都与明间相适。中门两边,高高的石台上,蹲踞着两头青狮,左边的闭口不言,右边的张口欲吼。细看之下,这两头青狮不像是太狮,倒像是幼狮,有点儿憨态可掬,挺招人喜欢。如果进棂星门里,再反身回顾,在青狮对应的门内的位置上则是两头白象,有如湿婆大神之子象鼻神迦尼萨那样,也很可爱。迦尼萨在印度神话中是智慧、财富与欢乐之神。佛教有云:“青狮献瑞,白象呈祥。”这座道教的牌坊,融进了佛家的吉祥物。

棂星门外

棂星门外,中门两楹上有副对联。这副对联以隶书写成,紧凑而又开张,遒劲而又自在,无疑是隶书中的上品。现在的上联是“帝道满三千上谷龙飞无双玉宇无双地”,下联是“天台高百尺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从联意所指来看,上下联似乎被倒置了。这上下联的位置,不知是什么时候如此决定的,大概是因为“仄起平收”的传统规矩吧。上联“地”为仄声字,下联“云”为平声字,符合中国传统楹联收尾规矩。一些学者指出过这个疑点,如云南师范大学已故教授石玉成在他的《金殿楹联赏析》一文中就提到过。从楹联平仄规矩而言,一般当然应该仄起平收。但是,中国有些文人往往不耐这类死规矩。晁补之论东坡词就说过:“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词缚不住者。”(《苕溪渔隐丛话》)何况这些横放杰出之士,十有八九都受南华真人庄子先生的影响,才有这种胆识。所以,金殿道家棂星门这副对联应该也是这类“曲子词缚不住者”,平起而仄收,未尝不可。即以款识看,也该如此。而从联语含义看,上联写景,下联作颂,应该是水到渠成。下联“天台高百尺”,太和宫这一片台地当之无愧。“东林竹舞”,可能有两解。一是以明末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党人”当之,这些人当时指斥朝政,抨击宦官,倒是有几分士人骨气,但因此也遭到迫害。万历、天启两代,东林党人被魏忠贤下狱摧残致死者不少。但是,金殿棂星门这副对联不大可能影射东林党人,原因是东林党人在明清两代都被人诟病,明代万历、天启两帝自不必说。到了清代雍正作《朋党论》指责东林党人,乾隆说东林党人“声势趋附,互相标榜,糅杂混淆”,“不能守祖业,徒以国亡殉节为有光,有是理乎?”就连顾炎武这样的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大儒也指责东林党人空谈误国,“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棂星门这副无名氏所做的对联,不会提及“东林党”。另一种解释就是纯粹写景。太和宫入门,东边一院原为竹院,山风徐来,万竿挥舞,磨戛有声,如鸣佩玉,也是金殿一景。只是门外现在已无竹林,仅余门内数株仿佛而已。再放眼四望,鸣凤山“一半青山一半云”,色彩清丽,氤氲温润,正适合神仙居住。上联则赞颂金殿供奉的主神真武大帝道行(hèng)遍宇宙。这里甚至用了佛家的语言“三千”,意指大千世界。而“上谷龙飞”既暗示真武大帝为北方主神,功德圆满,天龙环绕,又声明太和宫是最适于供奉真武大帝的“无双玉宇无双地”。上联写帝道屋宇,是人工;下联写山树云气,是自然。自然与人工融而为一,正是庄生“天人合一”的逍遥游境界。

了解这副对联的内涵,便能了解金殿这座棂星门的独特。这座棂星门的独特之处是它虽然渗入一些佛教元素,但其主体意识是道教的,与儒家思想并无关涉,这与国内一般棂星门不大一样。一般棂星门,往往都被说成模仿孔庙大门,或者说表示儒、释、道三教一家。不少人以讹传讹,还把“棂星”二字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之类,说是主“得士”之庆。其实,这些说法都有误解。中国的棂星门,本来与儒家无关,因为它是祭祀天田星场所的大门。祭祀天田星大约始于西周,周兴以后,命令天下所有城邑都要立祠祭祀后稷,直到汉兴仍然如此。刘邦“制诏御史:‘其令天下立灵星祠,常以岁时祠以牛。’”《后汉书》说:“灵星,天田星也,欲祭天者先祭灵星。”这就是祭祀天田星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有据可查的正式开端。何以要祭祀天田星呢?中国自西周以来即以农立国,农业的根本是土地,更具体地说是农田。没有农田,农业便无从说起。也正因此,中国从西周至今,一切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根子都源于土地问题,即农田问题。农田问题解决得好,便是太平盛世,解决不好,就天下大乱。这是中国一切统治者以及一切想统治中国者所不能不注意的首要问题。刘邦建立了汉朝,深知农业对于天下维稳的重要性,所以,政治上他实行黄老术,与民休息;宗教信仰上,降旨祭祀天田星,其实就是表示自己对农业的重视。因此,明清时期留下来的祭天、祭地、祭农神的场所都设有棂星门,比如天坛、社稷坛。

那么,重视农业何以就要祭祀天田星呢?天田星又在何方呢?原来按中国古代天文学,天田星属于二十八宿第一宿的“角宿”。角宿一,即我们在“天门行止”中提到的“天门星”。角宿二就是“天田星”了。按照现代国际天文学统一的分区,角宿一和角宿二都属于“室女座”,即室女座α和ζ星。当今的年轻小儿女们都喜欢玩黄道十二宫,室女座就是其中一宫。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室女座来历不凡,因为这位室女并非一般待字闺中的小资女子,而是希腊神话中农神得密忒尔的女儿,芳名珀耳塞福涅。她被冥王哈得斯抢到冥土为妻。得密忒尔悲伤不已,便无心管理四季与农业,于是大地一片肃杀,别说人畜动物没吃的,连宙斯为首的诸神也没得祭祀的牛肉葡萄酒可尝了。于是,宙斯出面找他家老三哈得斯调停。妻子既已抢来,生米成了熟饭,是无可奈何的了,但总不能不让珀耳塞福涅回娘家探探亲,跟母亲欢聚一下吧。于是大家约定,每年春天,珀耳塞福涅回到地上娘家,跟母亲欢聚。得密忒尔老太太见女儿回来,一高兴,就把四季和农业重新打理一番,于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而珀耳塞福涅回到大地上的标志,就是春天时室女座在东南方出现。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天文学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一致把“室女座”或者说“角宿(部分在室女座)”作为春回大地的标志,天田星(室女座ζ星)便是农事开始的标志。而祭天必须先祭农,东西方是一致的。没有农业,俄林波斯诸神便尝不到一岁小公牛肉和葡萄酒,中国的神鬼和祖先们也就没有三牲血食,大快朵颐。(www.xing528.com)

可见孔夫子跟天田星攀不上关系。孔夫子轻视农业劳动乃至一般体力劳动。“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这是人尽皆知的故事了。荷蓧丈人还批评过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把孔夫子和天田星扯上关系,是南宋儒生搞的闹剧。南宋偏安一隅,儒生们不思富国强兵、恢复故土之策,一天到晚琢磨的还是如何“化民使顺”。所以,陈亮曾悲愤地说:“尧之壤,禹之封,也无一个半个耻臣戎!”儒学搞的又是政治和礼制,对自然科学、天文地理若明若暗。儒生们只想着抬高本门圣人地位,借以抬高自己这类抬高者的地位,便不分青红皂白,以尊天而尊圣为由,把祭天田星场所的棂星门搬到孔庙做大门,真有点儿不伦不类。后代儒生变本加厉,又把古代祭祀的天田星篡改为“天镇星”、“文曲星”,说是象征“得士”等等,弄得“棂星门”概念至今在中国还是一笔糊涂账。

其实,棂星门在中国唐代以后才有,就是较大的建筑物的大门,其原型是“乌头门”。“棂”、“灵”古代通用,“棂星门”就是“灵星门”。至于何以门要以“星”名之,卢文弨推测,大概是因为门上绘有星宿图案。既然是祭天星,门上绘星宿图案,以“星”命名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并非后来儒生们所说的因为门上有“棂”即木格子,所以叫“棂星门”。后来,这类门使用越来越广泛,陵园和坟墓大门都用,连太监坟墓都可以用,比如明十三陵昭陵、定陵以及明太监田义墓都有棂星门。如果这些棂星门也“主得士之庆”,那岂不是要读书人去殉葬,甚至是给太监殉葬吗?倘若起孔子于地下,到了这种门前,他老人家是进去好呢,还是不进去好呢?

了解了这些常识,鸣凤山太和宫的棂星门非同一般之处就显现出来了。它是道教的棂星门,而非依附孔府的大门。西汉建国之初,靠黄老术治天下,取得包括“文景之治”在内的六十余年的安定繁荣,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黄老之术是道家专利,所以,棂星门若要寻主,原本应该是道家的,而非儒家的。因此,太和宫的棂星门是物归原主。其次,太和宫棂星门形制是牌坊,在中国棂星门中堪称一流壮丽的牌坊,而非木格子门。再次,它在太和宫内,而不在太和宫外。这象征它在“道”之内,而不在“道”之外;是“道”包含“农”,而不是“农”替“道”守大门。这符合《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身)。”第四,它不是主“得士”,而是主“得道”。因此,太和宫的棂星门是要把“农业”包含于“道”并提升至“道”的境界,把“一半青山一半云”的自然化为“无双玉宇无双地”的文明,但又不使“农”离开“帝道”即“大道”的本源和规律。第五,按金殿的整体结构而言,“道”在最外层,无所不包。象征“农”的棂星门在第二层,这是由“道”向“人”的过渡,也是一切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基础。郑板桥说得不错:“使天下人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由棂星门象征的“农”进第三层,才是紫禁城,即神人统治之处,亦即政治舞台。政治舞台再深入到第四层,就是象征国家权力的金殿,即玄武大帝行使统治权的宫殿。这样,由道而农,由农而政治,由政治而政权,直到最高统治者。这里蕴含着农耕时代政治哲学的精髓,有这样的本源、这样的主旨、这样的壮丽,以及蕴含道家观念、文情并茂、书法上乘的对联,鸣凤山太和宫的棂星门足以卓然特立于天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