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偏差及其问题产生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偏差及其问题产生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都有认识自我的视角、途径和方法,且这些存在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自我意识的偏差,根据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主要存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偏差。以上内容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或缺陷,主要归结为自我认识评价的两个极端,即过高估计自己或过分贬低自己,并基于此而形成消极的体验,从而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偏差及其问题产生

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都有认识自我的视角、途径和方法,且这些存在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自我意识的偏差,根据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主要存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偏差。

(一)自我认识偏差

1.自我中心

适度的自我关注和自我分析有利于个体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进而采取合适的方法,及时恰当调整自己的不当行为,弥补自己的不足。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关注程度过高,好像我的眼里全是我。可见,这种行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身感受,也不考虑对方立场,即便替别人着想也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尤其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常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往往感叹“为什么没人理解我呢”,个别大学生甚至在内心筑起一堵墙,与同学对立,甚至由此产生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我们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比较亲近的家人习惯或者已适应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但在学校别人可能不懂或者难以理解。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与他人相处。即使人们在行为中有利己的倾向,但我们依然要关注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够突破自我为中心,从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2.从众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多数指由于群体舆论的压力,放弃或者改变个人意见而选择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众心理人皆有之,如果过强,则会影响和阻碍自我发展。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主观的我是因自身产生,即如何看待自己;客观的我因别人言行而产生,就是“我在他人眼中是个怎样的人”。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经过比较、匹配,最后形成一个“我”,这就是现实的我。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之间常发生矛盾。有些大学生太过于看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过于敏感,容易受他人影响和左右。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根据自身需求和规划做出适于自己的选择,不能盲目从众。

(二)自我体验偏差

理学中,自我体验偏差通常是指消极的自我体验,主要包括自卑和自负。

1.自卑

自卑是个体因为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自卑常表现为对自己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总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对自己不满意,甚至自暴自弃。自卑源于不合理的认知。大学生产生自卑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因自己身材肥胖、外貌平常而自卑;因自己家庭经济条件不如他人而自卑;因自己学习不好而自卑。表面看来,这些自卑有客观原因,但实际上由于个体没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从而影响自我评价和认识。因为现实的我与理想中的我总是存在差异性,有些大学生认为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差距较大,因此感到失望,从而总盯着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逃避和退缩就是自卑的表现。此外,自卑也常是自尊受挫的结果。当一个人的自尊需求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的原因是自尊心不强或者缺乏自信心。实际上,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自尊。几乎所有的严重的自卑者其自尊心都过于敏感。现实生活中,那些自尊心表现得越外显、越强烈的人,往往自卑感也越强。他们一般性格内向,情感脆弱,特别害怕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过分介意他人的评价,且想办法抬高自己的形象,保持自己的优越感。因为缺乏自知,也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2.自负

自负是个体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恰当的自信是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优秀品质。但有些大学生自信过度就变成了自负。(www.xing528.com)

自负常产生于现实我与理想我的矛盾中。一般来讲,现实我与理想我总是不一致,两者之间是有距离的,当现实的我接近理想的我时,个体充满信心,处于积极的心理体验,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理想的我。但有些大学生自信过度,在学习与生活中时刻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总感觉自己比别人好,这种自我膨胀过度的自信即是自负。自负的人往往目空一切,听不进他人的建议与教诲,一意孤行。由于不能够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自负的人比较而言容易失败。

(三)自我控制偏差

心理学中,自我控制的偏差指消极的自我控制,主要包括逆反、放纵和盲目的攀比。

1.逆反

逆反指个体虽在生理上基本成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达到成熟的时候,渴望在思想、行动、经济上尽快独立,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从本质上看,逆反心理是青年人试图确立自我形象、寻求自我肯定、强调个人意志的一种手段,也是青年时期心理发展的自然要求。

过分的逆反心理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是不容忽视的自我意识缺陷。其主要表现为对师长的教育或周围的正常事物持消极、冷漠、反感、抗拒的态度,甚至为了反抗而反抗。越是不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越要做,常常是以对着干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对正面教育表现出一种怀疑、不认可的抵制态度,对社会、个人前途和人生玩世不恭。

2.放纵

放纵指大学生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制自己的情绪的消极情感体验。在大学里,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依赖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和高度的自觉性。与前期相比,此时的大学生在自我控制力上有了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因为大学生处于青年早期,他们感情易于冲动、对待问题容易偏激和情绪化,时常跟着感觉走,自我控制力有限。

例如,有些大学生在开学初确立了目标。但因缺乏恒心与决心,对困难望而生畏,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有的大学生认为寒窗苦读十余年,终于考上了大学,心理上有极大的放松感,认为不需要再埋头苦读,只求不挂科,消极懒惰。

自制、自律、自觉是积极的自我控制;而放纵、逆反等则是消极的自我控制。自制力强的人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情有计划,目标明确;自制力差的人情绪不稳定,做事情任凭感情决定。与此同时,逆反、放纵和盲目攀比都是消极的自我控制,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影响。

以上内容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或缺陷,主要归结为自我认识评价的两个极端,即过高估计自己或过分贬低自己,并基于此而形成消极的体验,从而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的表现,但这些问题在心理发展中可以调整、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