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越过去,成为优秀班主任

翻越过去,成为优秀班主任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个当了十几年班主任的一线教师,一直觉得在目前的学术讨论中,关于“班主任成长路径”的讨论过于单一和苍白。作为一个职业,作为一个专业,班主任的成长与发展显然与“主观自我”与“客观世界”密不可分。于是,受罗振宇的启发,我觉得在班主任自我发展的道路上,至少要做好三件事,成长才成为可能。

翻越过去,成为优秀班主任

一直以来,我都是《奇葩说》的忠实观众。在第四季的最后一期关于“我们最终都会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到底是不是一件坏事”的讨论中,罗振宇那段关于“成长”的论述深深打动了我——罗振宇说:“成长的本质不是提高,不是向好,而是变得更复杂。成长就是你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你爬出来了,叫成长。”他进一步解释:“成长,就是你遇见一件事,你无法接纳,然后你整个心理人格全部碎掉。这时,你看着那个你原来讨厌的东西,有几种选择——第一,觉得自己很可怜。第二,向周围所有的人讨要怜悯。然后你开始重建。这时,你又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啪,把那个你讨厌的东西扔掉,重建;第二个选择,把那个击碎你的东西迅速地放进身体,而后重建。第二种,才叫成长。”

作为一个当了十几年班主任的一线教师,一直觉得在目前的学术讨论中,关于“班主任成长路径”的讨论过于单一和苍白。一位年轻班主任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大致会有如下几个阶段吧——先是跟着师傅学;再是壮着胆子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多读几本书,多参加几个培训,自我感觉会更好些。然后,一两届学生跌跌撞撞地带下来,只要不出大事,你就算是“老”班主任了。再然后呢?如果没有意外的惊喜,如果没有自觉的追求,你也许就会进入班主任生涯中的第一个职业倦怠期……

这是作为班主任唯一的成长路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为一个职业,作为一个专业,班主任的成长与发展显然与“主观自我”与“客观世界”密不可分。于是,受罗振宇的启发,我觉得在班主任自我发展的道路上,至少要做好三件事,成长才成为可能。

第一件事,是要不断发现自我。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估计很少有人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活了几十年,工作了几十年,难道我还不了解自己吗?

让我们静下来,问自己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我的优势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局限是什么?有的班主任擅长表达,那么她在开展工作中就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近距离交流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班主任擅长运动,就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长跑、打球以增进感情;有的班主任严谨细致,在班级管理中,就可以引入“标准化管理模式”;有的班主任性格洒脱、不拘小节,在班级管理中,就可以淡化评分、“抓大放小”……是的,班主任兵法千条万条,但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哪怕面对的是同一批学生,应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班主任也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因为你与别人不同,所以没有最佳答案,只有最适合你的做法。

再如,你有禁忌吗?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背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判断?有的班主任非常传统,绝对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出言不逊。但是在网络时代,一些学生的语言习惯受网络影响太多,若是班主任因此而动怒,实在太不值得。有的班主任特别讨厌班上的女孩子爱打扮,表层原因似乎是因为学生的行为违反了中学生守则,在仪容仪表方面不守“规矩”。但是深层原因呢?如果我们愿意追溯,也许会发现,在我们自己很小的时候,就不喜欢那些爱打扮的女孩子,觉得她们太“出格”。而这种“不喜欢”,可能源自父母的影响,也可能源自自身的压抑,无论是哪种,唯有当我们意识到,是个人的原因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时,也许才有可能更加理性、更加包容地面对我们的学生。

是的,发现自我不容易,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要突破自我的局限,又要付出多少努力?许多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和学生的点滴相处中发现了自己的软肋,也正是在和学生的互相激励中,挖掘了自己的潜能。那些“原来我也可以……原来我还不能……”的感慨,如果不做老师,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会有。

第二件事,是要努力认清现实。这件事情最大的难度主要在于要“与时俱进”。也许,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

1.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吗?他们肯定不是多年前的我们自己,他们甚至不是三年前我们带过的那一届学生。每次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都会请学生填写一个基本的情况调查表。除了常规的家庭地址、联系方式、初中任职情况之外,我都会请学生回答几个问题,诸如“最近在看什么书?你觉得书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你打游戏吗?如果请你推荐一款网游给我,你会推荐哪一款,为什么?”“评价一下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有改进的空间?”“评价一下你和初中老师之间的关系,有没有难忘的故事”……而在新学期里,我安排的第一次主题活动也是围绕着“分享、推荐”展开的——“请分享你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一本漫画、一本书或一首歌;请推荐一位你的偶像,并说说理由。”……所有这些安排,都是为了能够尽快熟悉我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好恶、熟悉他们的流行、适应他们的表达语境与沟通方式,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后的相处中尽快进入良性互动的模式。

2.我们真的理解学生的家长吗?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和我们对自己孩子的要求还是一样的吗?我们的父母对老师的期许和我们对自己孩子的老师的期许还是一样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家长——当孩子身心健康时,他们追求成绩;当孩子出现问题了,他们立即退求健康。在他们的焦虑与纠结中,我们经常会怀疑——家长真的信任我们吗?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愿意换位思考一下,也许就能得到答案。父母爱孩子,都希望孩子今后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只是所谓的“好”的标准,不同的家庭必然有不同的认知,而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些认知也一定会发生变化。有人在意孩子的学业表现;有人更在意孩子的习惯态度;有人在意孩子的人际关系;有人只在意孩子的平安与快乐……那么,当我们在实施所谓的“家校合作”之前,是否应该先听一听家长的心声呢?

所以,每一次接手新的班级,我都会尽早召开一次家长见面会,在这次会议上,除了介绍学校和班级的一些常规要求之外,我主要要完成以下几个工作——(1)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倾听家长对学校和班主任的要求和期望。(2)分享几个自己信奉的观点,例如,“我们面前的孩子,首先是一个成长中的人,其次才是您的孩子,再次才是我的学生。”例如,“我们为什么要教孩子守规矩?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努力上进?”例如,“您的孩子进入高中,除了读书,还要学什么?”(3)介绍初高中的不同,给家长提供建议。(4)要求家长在会后,以他们觉得合适的方式,简单介绍自己的孩子。(5)回答家长提问。在这之后,我也会利用班级微信群等网络平台,经常分享学生在校的生活片段,交流彼此的教育理念。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沟通,让我们至少能在同一个频道上展开对话与合作。

3.我们真的熟悉身处的这个时代吗?从几千年前的“天地君亲师”,到几十年前“白衣飘飘的年代”;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全民下海经商”;哪怕是在校园,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多媒体PPT;从“翻转课堂”与“微课”,再到“慕课”与“网课”……哪一项变化是在我们的预计之内呢?十几年前,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十几年后的今天,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在学生面前几乎没有信息优势而言。是的,无论是知识还是方法,无论是观念还是技术,我们的时代正在飞速发展,不断变化。许多时候,我们已经不敢再像从前的老师一样,给自己的学生一些人生建议。因为连我们自己都不太确定,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www.xing528.com)

是的,置身于大时代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第三件事——主动尝试在“主观自我”与“客观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教师,与做学问的研究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并且这人是活在流动的现实世界里的。现实世界中,有柴米油盐,有声色诱惑,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在潜心治学的间隙,我们需要经常探出头去张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听一听风声雨声。是的,世界那么大,我们真应该去看一看——假期里的远行,除了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该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职业生涯中的提升,既包括通过接触新理念、新技术拓宽视野;也包括去偏远地区支教、送教不忘初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个培训,培训中的一个被称为“真人图书馆”的环节带给我许多启发。主办者邀请了一些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每人3个小时,用随意聊天的方式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这些人里,有儿童心理治疗专家、有参与创办“半书房”的校长、有专业作家、有独立教师……就在这样面对面的聆听中,我忽然发现,别人经历过的一切,就像一面镜子,将自己的可能与局限,那么清晰地映照在面前。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毕业出去的学生。他们有的还在大学校园继续深造;也有的早已天南海北,各自成家。在他们每天发的状态里,我经常能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和人生——有激情洋溢的迎新晚会,也有彻夜灯火通明的自习教室。有严谨、拼命的工作状态,也有享受生命的洒脱模样……

是的,只要我们有心,现任学生的家长和毕业出去的学生,都可以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双眼睛。近两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总会有意识地在每学期的班会活动上安排一到两次“主题分享”活动,一次请现任学生的家长,一次请毕业出去的学生。我不会对他们的分享内容做具体的限制,只要真实,只要难忘,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皆可分享。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有机会看到更多元的世界,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是的,每个人的能力总有边界,认知总有局限,在“主观自我”与“客观世界”之间,我们需要站在更多的角度,伸出更多的触角,搭建更多的桥梁。唯有这样,我们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对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才能始终保持敏感。

行文至此,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班主任历程。似乎,也经历过不少这样的故事——

初当班主任的时候,总盼着学生都是“一样”的——一样的乖巧听话,一样的热情开朗,一样的努力学习……一眼望去,班级里若有两三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心里便总是忐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班主任,总觉得自己一定要做些什么。首先,我会找问题。“这孩子为什么自修课总是讲话呢?”“嗯,一定是纪律观念淡薄,自由散漫惯了。”“这孩子为什么总是冷着一张脸,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呢?”“嗯,一定是心理有问题。”“这孩子为什么总是浓妆淡抹、奇装异服呢?”“嗯,一定是家庭教育有问题。”找到问题(实际上是“贴好标签”)之后,我开始忙着纠正。找学生谈话,找家长谈话,明确要求,旁敲侧击,施加压力,督促改正……在整个过程中,其实我只在做一件事,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整齐划一,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符合统一标准。现在想来,会有这种“执念”,大约与自己的成长背景有关。一直以来,自己就是个好孩子、好学生,被父母师长严格要求着一路成长,虽然也有过青春期的逆反与困惑,但又觉得所有的约束都是理所当然。于是,怀着“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初衷,用自己认为“对”的标准,以自己曾经习惯了的方式对待学生、要求学生,大约是每一位班主任最常做的事。

班主任做得久了,发现自己渐渐能够容忍班里有“奇葩”的存在。这也许是因为我渐渐发现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许多学生并不会因为我一厢情愿的努力就变成我期望中的样子。另一方面,我也不得不承认,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其实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从前要求“孩子要听大人的话”,现在提出“老师要听学生的心声”;从前追求“成绩”,现在强调“素养”;从前强调“统一标准”,现在追求“多元包容”……是啊,班级里有一两个特别的学生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他们不影响大局,我的确不必太放在心上。现在想来,虽然这种想法并不理性成熟,但相较之前“紧迫盯人、严防死守”的战术,这样的心态至少给那些特殊的学生留下了一些“转圜”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高中时代至少活得不那么压抑和紧张。

就这样,一批又一批学生,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在他们毕业之后,我时常会得到他们的消息,他们也经常会回来看我。当我们聊起那时的高中生活时,经常会有这样的对白——“老师,你知道吗?其实那时我就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是其实……”“原来是这样啊,当时你为什么不跟我说呢?”“嘿嘿,也许是不敢吧。总觉得那时你也挺不容易,虽然看不惯,但还是挺包容我的。不过现在也不错呀……”

是啊,那些我们看不惯的学生,是不是也有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过得很不错呢?而如果,我们在当年,就能给予他们一些由衷的欣赏,会不会让当时的他们拥有更多的温暖,会不会让之后的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信呢?是的,学会由衷的欣赏学生不容易,尤其,是要欣赏那些与我们的预期很不相同的学生。但是,随着眼界的拓宽,阅历的增加,随着我们与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接触、磨合,我们会改变,我们会成长。眼见心喜,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但“不忘”并不等于永不妥协,固执并不等于坚守。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一直在变——从班级常规工作的管理者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者;从各种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到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引领者;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到学生生涯规划过程中的服务者……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一直在变,而我们准备好了吗?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说法,深以为然——所谓班主任的自我修养,其实是要“向内磨人”。我们的视野具有怎样的宽度?我们最终会站在怎样的高度?我们的班主任生命最终会具有怎样的厚度?最终都与我们自身的修炼有关。唯有当我们在专业的反思中不断地发现自我,当我们在理性的关照下不断地认清现实,当我们不断地主动尝试着在“主观自我”与“客观世界”之间搭建桥梁、建立联系的时候,我们才能翻越职业生涯中的一道又一道坎儿——自我的成长,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