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野下:性命之理的二程建构

易学视野下:性命之理的二程建构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易传》作者看来,天道之善,较人之本性为先;在《孟子》看来,人之本性与天道之善是密不可分的。《易传》作者对性理之学做了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宋代,《易》中的“继善成性”成为理学的重要思想源头。应当说,《易传》中的心性思想,为后世儒者言说心性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框架。可惜,从汉代到隋唐,经学家只关注《易》的文字训诂,忽视了其中的性命之理。

易学视野下:性命之理的二程建构

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于善与性关系的思考,主要有两大思想来源:一是以《易传》为代表的‘继善成性’的观点,一是以思孟学派尤其是《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的观点”[6]。在《易传》作者看来,天道之善,较人之本性为先;在《孟子》看来,人之本性与天道之善是密不可分的。可见,《易传》作者是由天而说人,《孟子》则是由人而言天。两相比较,从贯通天道与性命的角度来看,《易传》的思路要比《孟子》的高明,《易传》可以为《孟子》做论证。原因是“《易传》的性命论,不仅完成了先秦儒家贯通天人的道德形上学的集大成式建构,同时为后世儒家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本体论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因此,宋代儒者要论证孟子的“性善”论,就要借助《易传》来进行。

《易传》作者对性理之学做了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第一,探讨了个体性命的来源问题。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地化生而来的,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乾·彖传》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人性之善来源于天道之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在《易传》作者看来,“继善,是继天道之善;成性,是完善人的本性”[8]。在宋代,《易》中的“继善成性”成为理学的重要思想源头。第二,明确了人道的内涵。《说卦传》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传》作者既肯定了人道是天道在人间的落实,又明确指出仁义是人道的内涵。(www.xing528.com)

应当说,《易传》中的心性思想,为后世儒者言说心性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框架。可惜,从汉代到隋唐,经学家只关注《易》的文字训诂,忽视了其中的性命之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