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思潮产生

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思潮产生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道主义”讨论也受到运动的波及,有一些参与讨论的学者在报刊上发文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检讨,讨论的性质发生了某些变化。当时的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迎接它的到来,它有力地支持了理论界的思考,配合了对人性、人情以及人道主义的反思。

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思潮产生

对新时期中国语境中的人文主义的追溯要回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第一次人文主义思潮:党和国家不断冲破“左”的思想束缚,进行意识形态的重建工程;思想文化理论界则重启人文主义的大门,反思“文革”悲剧产生的原因,揭露“左”倾假马克思主义。最初,理论界所反思的核心内容即是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性”“人道主义”等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比如什么是人性和人道主义,有没有超阶级、超历史的“广义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什么关系,要不要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什么是“异化”,现实中有没有社会主义的“异化”等。这是新时期首次关于人文思想的讨论,实际上是一场以“人性复归”为主题的思想解放运动。最先敏锐感知到这些问题的是文艺界,早在1978年,文艺界即已开始关于人性论的讨论,并在创作中有了丰富的体现。

文艺界的人性论讨论刚尘埃落定哲学界又展开了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讨论。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若水率先发表《关于“异化”的概念》(《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1979年第1期),文章指出:“异化就是异己化。本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脱离了自己,变成了异己的,敌对的东西,这就是异化。”由此拉开讨论的序幕。在这场讨论中,高尔泰的《异化及其历史考察》和《异化现象近观》、阮铭的《人的异化到人的解放》、王希哲的《无产阶级专政是人道的专政》、王守昌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人道主义》、汝信的《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等文章受到较大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质疑了多年来对人道主义的批评,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不仅不矛盾,还有诸多相通之处。在此期间,王若水于1980年、1983年分别发表了《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为人道主义辩护》等文章,在《为人道主义辩护》一文中,他批评了中国极“左”思潮自60年代以来对人道主义的攻击和指责,指出人道主义就是以人的价值、尊严、幸福和发展及自由为主旨和目标的观念或哲学。1981年,由《人民日报》社组稿,以王若水同名文章编辑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一书,成为这场讨论的“制高点”。[14]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在1982年到1983年间形成高潮,据统计,这一时期发表的有关文章已多达七八百篇,各地出版的文集有20多种,[15]讨论在1983年形成最后的交锋。

思想理论界的讨论日趋活跃,对一些问题的表达也有尖锐化倾向,这些表现引起了党的高层领导的注意,为了防止讨论“越界”,1983年10月,党中央发起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人道主义”讨论也受到运动的波及,有一些参与讨论的学者在报刊上发文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检讨,讨论的性质发生了某些变化。(www.xing528.com)

作为80年代初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发端,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紧迫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紧密贴合社会心理的走向,它的影响深入文学、哲学、历史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中的某些思想观念在社会实践中积淀下来,并最终以“普世价值”的面目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当时的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迎接它的到来,它有力地支持了理论界的思考,配合了对人性、人情以及人道主义的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