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数字化时代的实践分析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数字化时代的实践分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学习方式也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与转型。因此,学习方式转型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工具、手段或策略的根本性转变。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学习方式转型的方向标。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数字化时代的实践分析

学习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其本质上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一种认识方式。作为反映学生独特认识方式的学习方式,也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浪潮中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从个别教学发展到集体教学,从依托书本教学发展到借助电视传媒、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载体教学,每一次教学方式的变革,都衍生了与其相应的学习方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都把教育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教学方式转型成功与否,教育信息化程度如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人们越发意识到,比起掌握大量的知识,学会如何学习才是更重要的,传统上那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型与变革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

(一)学习方式转型的概念

学习方式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任何学习方式都是有用的。但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学习方式也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与转型。那么,要想对学习方式进行变革,首先要弄清学习方式转型的具体内涵。

“转型”主要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或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主体对客观环境的主动适应、创新求变的过程,例如企业转型、社会转型等。根据前文分析,“变革”即为事物本质的改变,所以“转型”与“变革”都指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在这里作同一解释。因此,学习方式转型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工具、手段或策略的根本性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学者认为,学习方式变革主要是改变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种理解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学习方式弊端,进行了精准改进,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也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这种观点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在新课改中只能使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忽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并且在实践教学中,这种观点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将传统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一味贪图自主、合作与探究,而对接受学习三缄其口,从而忽视学习方式的可选择性。正如陈佑清教授所言:“学习方式变革不应是简单放弃某种学习方式(如接受性)或固定使用某几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应确立学习方式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观点。”[24]

(二)学习方式转型的路径

学习方式转型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学习方式转型也具备多条路径选择。在这里拟借鉴王运武总结出的学习方式变革六条途径,并结合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将学习方式转型路径分为政策驱动、理论驱动、技术驱动、学习方式内部驱动和学习者驱动。[25]

1.政策驱动

世界各国、地区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制度也各具特色,据此制定的教育政策也千差万别。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学习方式转型的方向标。例如,我国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当前学习方式转变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6]即从政策上引领学生由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逐步向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转变。

2.理论驱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学生复杂心理的研究日益细化,诸多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出来,都为学习方式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从发展脉络来看,学习理论先后经历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27]其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总结出目标教学、程序教学、反馈强化的学习方式。而后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又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因而又提倡发现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

3.技术驱动

每次技术的变革,都会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为学习方式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正如徐福荫所说,“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思维、观念、课本、课程、课堂、校园等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而促使学习方式发生变革”[28]。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使人类逐步从身体示范和模仿、随时随地的学习转型成集中在学校进行的规范化、间接性的学习。21世纪,伴随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快速发展起来,涌现出了诸如电子书包、慕课、智慧课堂等新型学习工具和形态,使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革,出现了移动学习、网络学习、数字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www.xing528.com)

4.学习方式内部驱动

学习方式除了通过外部力量干预激发的变革外,还有内部矛盾运动规律和自身结构发生变化引发的主动转型,从这个层面说,学习方式转型的过程是内部驱动和外部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会通过对自身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内部矛盾重新达到一种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引发由无序到有序的变革。随着现代社会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教育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古代社会那种耳提面命、戒尺体罚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具有适应性,取而代之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积极性的学习方式,这便是由学习方式内部驱动引发的学习方式转型。

5.学习者驱动

从学习者个体来说,学习者自身情况的发展变化也为学习方式的转型提供了客观需求,驱动着学习方式产生变革。从横向上比较,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立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和自身偏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因此学习方式自然也会不同。若从纵向层面看,每个学习者从幼年到青年,再到成年甚至是老年,其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当原来的学习方式不适合现时学习者的情况时,就有必要调整学习方式,以重新适应实际要求。因此,学习者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对学习方式不能一味贪多、贪新,而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学习方式转型的趋势

学习方式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学习方式转型到底由何种状态转变到何种状态?目前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所谓学习方式转型,就是指从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型,那么学习方式的转型只有这一个特点吗?我们应该观察到,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习方式转型已具有个性化、信息化、泛在化、主动化、智慧化等多种趋势。

1.多样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运用无尽的智慧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尤其是现代社会人类科学技术发明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学习工具的研制周期也越来越短,使学习方式的种类呈现出爆炸增长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习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是不可否认,每种学习方式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价值,也同时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完全摒弃传统的学习方式,一味肯定新型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学习方式变革不应是简单放弃某种学习方式(如接受性学习)或固定使用某几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应确立学习方式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观念。”[29]学习方式转型的总趋势要从单一学习方式走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多元共存并不是不加选择区分,就生拉硬拽地把各种学习方式拼凑到一起,而是在互相交叉、互为补充的基础上,进行有机融合,以充分发挥出每种学习方式的最大功效。例如,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教师对学习方式转型的多样化趋势理解不深刻,便会在教学实践中不顾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课程性质,一味地让学生自学、讨论,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其结果是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积极性,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其实,在需要系统讲解知识时,接受学习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只是在遇到探究性问题时可穿插运用探究学习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总之,要顺应学习方式转型的多元化趋势,正确处理继承、变革与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2.个性化

每个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性,因此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对不同学生采取的教学方式都是不同的,这是教育学界的共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也表达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但是近代固定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灌输式的知识教育,逐渐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像是加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形态相同的机器。随着现代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和情绪体验重新得到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由于兴趣爱好、认识风格、知识背景的不同,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也就具备个性化和独特性。同时,没有统一有效的学习方式适合所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个学生适用的学习方式,对其他人就未必如此。因此,个性化是学生未来学习的重要形态,也是学习方式转型不可避免的趋势。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学生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和爱好,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要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生,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信息化

新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利用信息技术的人。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再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快车道的建成,人类顺利地跨入了信息时代。同时信息化的理念、工具、方法也催生出了信息化的学习方式,使信息化成为学习方式转型的重要趋势。不同于传统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泛在学习、网络学习、数字学习等信息化学习方式真正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障碍,改变了教与学的形式,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任何内容的5A学习([即由认知(Awareness)、激活(Activation)、行动(Action)、应用(Application)和发展(Advance)等五大流程组成的垂直混合式学习模式])成为可能。“未来的人们看重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就像我们今天看重阅读和书写能力一样。”[30]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世界各国都把信息化的教育改革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尤其是重视将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进行融合,通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革学生传统、呆板的学习方式为新型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美国把“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与技术”作为中小学五大目标之一;日本新课程要求各门课程都应该渗透信息技术教育;英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六种基本技能之一来培养。[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