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健康发育的影响解析

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健康发育的影响解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普遍属性。当然,后天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性状特征也有重要的影响。遗传病目前已发现3000多种。其中,苯丙酮尿症是因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影响婴儿大脑发育造成的遗传疾病。它的形成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不同的多基因疾病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大小各不相同。新生儿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有先天性心脏病、开放性神经管缺陷、脊柱裂的无脑儿等。

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健康发育的影响解析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即将相貌、性格等传给后代,这种“亲子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但是子女并不完全像其父母或长辈,兄弟姐妹之间也各不相像,这种“亲子相异”的现象,叫作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普遍属性。遗传性是人类世代相继的根据,而变异性则是人类进化、发展的条件。人类的许多变异,如高矮、肥瘦、血型的不同都属于正常的变异,当变异超过正常范围,遗传物质的变异就会引起遗传性的疾病,可以代代或隔代相传下去。

研究遗传素质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异的科学,叫做遗传学。自从1876年弗莱明研究人体染色体以来,至今对染色体结构、组织及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医学、人体研究的重要课题,并且推动许多学科的飞速发展。

现已证实,人体的每个细胞核内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称为常染色体,生物学家将它们从大到小编为1号~22号。另外一对是决定人体性别的性染色体,女性用XX表示,男性用XY表示。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化学物质。它就是遗传物质,带有遗传信息。所谓基因,就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一个片段,也即一个遗传单位,是贮存一定遗传信息(密码)的单位。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成分。人体的一切性状特征,如皮肤的颜色、五官形状、高矮肥瘦、抗病力等,主要是由各种蛋白质来决定和体现的。蛋白质在体内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一个基因决定一种蛋白质,从而决定人类千差万别的性状特征。当然,后天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性状特征也有重要的影响。

人类的每个染色体上大约有3000个基因。46条染色体上约有10万个基因,它们控制着人体各种性状特征。如果某个基因有异常,它所控制的蛋白质的合成(质或量)就会出现异常,从而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

遗传病可能在出生时表现出来,如新生儿畸形;也可能到一定年龄或经受一定的环境致病因素后才出现症状。它的发病都因为一定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发生异常,并通过生殖细胞,按一定方式传递给后代。

遗传病可分为三类: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遗传病目前已发现3000多种。

(1)单基因病。由于某个或某对基因发生突变而造成的各种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据统计,这类疾病有2735种。由于突变基因遗传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凡在1~22对常染色体上,只有一个致病基因存在时,这种病就会显露出来。它的特点是: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机会相等;患者同胞中有1/2患有此病;家族中可连续数代出现同样患者。常见的有多指症,其他如多囊肾、先天性肌强直、视网膜母细胞瘤、舞蹈病、先天性睑下垂、牙釉质发育不全、多胎妊娠等,共1460种。

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染色体和基因都是成对排列的。成对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只有当某对等位基因都是致病基因时才会致病。只有一个致病基因的杂合子,本身不会发病,但是,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一旦与另一个携带者结合,后代就会患病。

这类遗传病与性别无关,不一定每代都会出现患者,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如果患者与外表正常的异性结婚,其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1/4,即使是正常的子女,也有2/3的可能性是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如果近亲结婚,其子女患病机会将几十倍或百倍的增加。因为血缘关系近的人,相同基因的比例高,堂(表)兄妹之间有1/8的基因相同,三代之内的堂(表)兄妹之间有1/32的基因相同。生育时隐性致病基因相遇机会多,有可能使原来在双亲身上未起作用的致病基因在后代身上起作用,使遗传病的发病率增加。严禁近亲结婚,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会下降,先天性耳聋发病率可降20%,色素性干皮病发病率可降50%。

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白化病、先天性耳聋、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及高度近视等。其中,苯丙酮尿症是因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影响婴儿大脑发育造成的遗传疾病。这种遗传疾病只要能及时发现,并给以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婴儿是可以健康成长的。聋儿及时发现作电子耳蜗适配及早期聋儿语训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伴性遗传病,是一种伴随性别遗传的疾病,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伴性显性遗传病。其特点是:患者的父母中必有一人患同样病症;患者的正常子女不会再遗传给后代;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女儿都会患病,儿子都是正常人;女性患者与正常男性结婚,其儿女各有50%的患病可能。如遗传性肾炎、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一般女性患者较多,但症状却是男性较重。

另一类是伴性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只能由母亲遗传,患者可以隔代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性患者的父母如果外表正常,则母亲多为隐性基因携带者。常见的有血友病、色盲、睾丸女性化综合征、无眼畸形、鱼鳞癣、肾性尿崩症、肾性糖尿病等。

遗传病的危害在历史上的典型例子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故事。她本人虽正常,但却是血友病(轻微外伤即出血不止)的隐性基因携带者。她的几个儿子都因此发病死亡,几个女儿嫁到欧洲各皇室,结果,这些皇族的王子中有50%也患有血友病。

(2)多基因遗传病。由两对以上基因影响的遗传致病因素与环境致病因素造成。它的形成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不同的多基因疾病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大小各不相同。这类病有些出生时并不表现出来。国外专家曾用21年的时间追踪观察4800人,发病率为3.58%。新生儿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有先天性心脏病、开放性神经管缺陷、脊柱裂的无脑儿等。

(3)染色体疾病。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它发生异常,就会出现遗传病。如少一个性染色体呈XO型的人,可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者。常染色体异常者,如第21对染色体发生畸变(多一个染色体),形成的畸形儿为21-三体综合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智力低下,又叫唐氏综合征。此外还有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都是常染色体数目异常所致,它们都能使人智力低下,五官、四肢、内脏畸形。

据统计,唐氏综合征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为1/650。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遗传的理论知识。

由于遗传对儿童的体质和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它是社会的重要问题,因此,学校卫生学要研究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学生的遗传素质。(www.xing528.com)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遗传优生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将来如何选择配偶。同时用遗传优生的知识影响家庭和社会,做好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

总之,遗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体质强弱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它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二)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人的健康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生活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组成。例如空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因素构成的环境为自然环境,而社会环境则包括人类从事的生产活动、居住的房屋、交通以及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需要人调适、同化并适应的社会生活。这些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都称为外环境。而人类本身机体的状况,则称为内环境。外环境物质通过机体的摄取、消化、吸收、代谢、排泄和内环境发生联系,对人体产生影响。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环境里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的一切活动都会影响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由于人类大力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高度集中的工矿区和超大城市,致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使人们周围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些影响有的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例如:噪声,空气、土地、水污染等。还有些不太明显的,例如:农药残留在粮食、蔬菜、水果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如多环羟类化合物、芳香胺类化合物、亚胺类化合物、砷、铬、镍、铍等。同时并发存在的社会问题表现在经济高度发展、竞争激烈、战争、贫困、社会道德的丧失、不良风气滋生等所谓的社会污染。自然与社会交织的压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兴起的保护环境环境科学,就是研究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心任务是要促进人类生态系统向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根据环境变化的规律,更好地改造和提高环境质量,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变化,有利于人类生存和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

学校的环境是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学校卫生学要将环境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让学生能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思考问题,从卫生、健康着手。以环境科学理论指导学校的卫生工作,具体从建设卫生健康的自己,建设卫生健康的班级、学校、环境入手,进而达到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教育也可称为一种环境,但教育与一般环境不同的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而学校教育的目的、计划、系统性更强。其特点是教育者(学校、教师)依教育目的决定教学模式,选择、组织教学内容,通过系统的教学媒介(教材、教学资源),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运用和创设教学环境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并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健康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担负着应有的责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任何一所学校均会做出“健康第一”的重要的教育定位,在健康第一的办学导向下学校教育有如下的举措与行动:

(1)学校管理的整体与各部门均有卫生、安全、健康的相关条例与规章。将学校领导班子及分管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到细处,特别是校卫生室、体育运动场地、食堂、厕所、寝室、教室等空间的卫生、安全、健康活动的开展与监管,均落实时间、地点、责任人和行动。

(2)卫生、安全、健康教育是各年级、各班级的常年教育内容及管理内容。可通过天天讲、月月评,检查与评估、奖励与批评的方式进行,使卫生、安全、健康成为班级常规,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国家规定各校开设相关课程,如生物课、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课、体育课。劳动技能课程是直接与卫生、安全、健康相关的显课程,同时其他各门课也会涉及卫生、安全、健康的部分内容。

各校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和卫生健康教师。他们除承担课程教学外,还会与校医合作,并与学校相关部门与组织,如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各学科班级联合开展卫生、安全、健康的服务,并组织相关活动。

学校班级每天的晨检、清洁卫生和安全检查是一日活动不可或缺的例行内容,可以说是学生的日课,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还有健康教育讲座,每学期必有的运动会体检、外出参访和健康宣传、文娱活动等。

学校的健康教育精心布局、系统设计、多元实施,为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形成学生终身受用的健康行为习惯服务。

(四)遗传、环境、教育三因素的关系

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这三个因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遗传性是人类世代相继的依据。遗传形成个体的身体形态、结构、感官、神经、生理、生化、免疫、行为、智能、情绪等各种性状,表现出生命体的本质特征。重视遗传对人身心发展和对儿童体质和健康的影响和作用,从而珍视并尊重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寻找到提高人口素质的策略与方法。遗传与环境、教育相比,更具生物性,是生命物质的基础,是与生俱来的遗传给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提供了可能性。

而环境与教育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儿童生活在环境当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给予儿童广阔的成长发展天地。儿童与家人、邻里、亲友、伙伴、同学、老师沟通交流,每天经历日常的生活、学习、劳动、休闲娱乐等丰富而复杂的活动。教育以比遗传大得多的影响力,使儿童认知、情感、意志大大发展,形成鲜明独特的个性。环境与教育可使原来良好的遗传素质得以更好地发挥。环境和教育还可以让遗传有缺陷者克服或超越障碍,如盲童通过盲文学习以手以耳代目,聋哑儿童通过电子耳蜗和聋儿语训达到“不聋不哑”。环境与教育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儿童走向少年、青年、成年,在个人适应和社会适应中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