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识教育评论:评分与学生幸福感调查结果

通识教育评论:评分与学生幸福感调查结果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大提升了心理健康及辅导中心的规模,直接回应了校园中对学生迫切需要幸福感的关注,并通过组织活动和建立同侪网络,投入更多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幸福感。在这个重视学生幸福感的氛围里,一些在大学通识教育部工作的教师受到启发,研究学生在修读自然科学类通识科目时的焦虑。随后,这些结果就能帮助其他教师理解学生的焦虑、学生的表现,以及通过对科学作系统和逻辑的思考来解开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并培养信心,从而增进学生的幸福感。

通识教育评论:评分与学生幸福感调查结果

中大将受过教育的“现代及未来世界公民”描述为一个除了受过“专科训练外,还具有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识”的人。[5]全球公民这一概念可以看作是施事和自主能力GEMs原则的另一个说法。该原则认为“通识教育应该在帮助所有学生理解、追求和发展工作、生活和有责任心的公民所需的技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AAC&U,2015年3月)。中大的通识教育课程既是全校性的,也在个别书院开展,通过提供全人教育和关怀,与正规课程互为补充。

尽管香港生活充满活力,但《南华早报》在2017年报道:在过去5年中,15—24岁青少年的自杀率略有上升(Albraham,2017)。死者中还包括几名大学生,这可怕的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在2016—2017学年的前6个月,中大校园发生了5宗自杀事件。据报道,许多其他大学生也表现出抑郁、焦虑和压力的迹象。在最近对3 543名中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有860名参与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困扰或表示需要帮助”。这个现象在校园内引发了热烈讨论。大学也采取及时行动,第一时间提供精神健康支援,特别是对死者的家属和同伴的支援。长远策略包括发起促进正向思维和建立同侪支援的运动。中大提升了心理健康及辅导中心的规模,直接回应了校园中对学生迫切需要幸福感的关注,并通过组织活动和建立同侪网络,投入更多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幸福感。心理健康及辅导中心提供课程,训练学生成为同侪辅导员,以帮助他人并发展其个人潜力和性格上的优点。

以上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措施是自上而下的,但其实大学不同群体也开展了自下而上的努力。例如,在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开设的语文课程,供全校学生修读的“大学中文”,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篇章,反思个人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这些课程是以小组方式授课,教师通过课堂上与学生的接触和批阅他们的书面作业,发现问题,甚至处理学生的需要和困难。通识教育方面也开展了类似的努力。在2015—2016学年,崇基学院在其一年级通识教育课程中引入了一项作业,名为“真善美作业”,让学生可以参加他们专业以外的体验活动。“真善美”这个主题突出了全人发展,促使学生深思他们能在生活中追求的各种可能性。学生们分组工作,选择一项课外活动并制作海报,以展示这活动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经历。这些活动采用了多种形式(例如,参与校园或社区志愿服务、参加讲座、参加开放式论坛、参观画廊、欣赏音乐表演或探索学院历史和传承)。这些活动的共同目标是在这些行动中寻找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个目标可能是重构那些学者、有远见的领导者、哲学家、杰出的年轻人或学院先辈们为之奋斗的真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在学院历史上的一个特别时刻,从中可发现美好良善的精神,并思考如何把同样的精神传承下去。它可以是参与或组织社区服务活动,或者在大自然历史建筑之间的和谐中欣赏其中的美。同学对这项特别的作业表示欢迎,并提出宝贵的建议以供改进。例如,同学建议以网页和诗作为学生作业的一种替代形式,这建议已被采纳,短视频在第二年已被接纳为功课的一种。

崇基学院提供3个选修学习方案(顶峰项目,capstone project)。3种方案专注于不同领域:(1)以分析为本的专题讨论(senior seminar);(2)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3)融合海外学习与分析为本研究的综合研究。专题讨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课程,学生必须自行选择有关当代社会问题或有关人生恒久问题的跨学科课题。服务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同协作服务机构合作的服务活动;学生必须制订服务计划,与服务机构联系,批判性地思考个人发展和社会问题。第三个选项是融合海外学习与分析为本研究的综合研究,这是2018年夏季启动的一项新倡议。参加学院指定的暑期课程的学生把他们的国际经验和该课程学习活动的成果应用到他们的专题讨论项目中。这3个项目在正式的学术研究、社会责任、社区服务、国际接触和全球公民身份方面相互补充。学生可以在研究性学习、经验性学习和主动学习之间作出选择。

学生普遍十分关注小组工作的安排(Gällstedt,2003),但所有学生都必须在跨学科的小组中学习,并与学术导师合作。修读这个通识教育科目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因此他们有与他人交流的良好机会,就像在现实世界中与不同专业的人士一起工作。这能提高他们对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和相互合作方式间差异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具有高富曼(Kaufman)所列举的创新能力和全球认识(Kaufman,2013)。(www.xing528.com)

在这个重视学生幸福感的氛围里,一些在大学通识教育部工作的教师受到启发,研究学生在修读自然科学类通识科目时的焦虑。本文其中一位作者王永雄正在积极研究认知和情感如何影响学生对科学产生的焦虑。有研究表明,最佳水平的焦虑最能够激励学生(Desai,2001)。换句话说,过多的焦虑会把学生压垮,但没有焦虑也不是好事,人反而会因此而缺乏推动力。Garritz(2010)认为教学和学习应该包含“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其中包括“动机信念、目标导向信念、兴趣和价值信念、自我概念、自我效能、自尊和控制信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调查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以及情感领域如何影响心理流动性和灵活性的过程和结果。该项目的预期成果是帮助教师在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方面作出明智的决定,使他们的批判性反思和调整方法能对这些学生带来好处。随后,这些结果就能帮助其他教师理解学生的焦虑、学生的表现,以及通过对科学作系统和逻辑的思考来解开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并培养信心,从而增进学生的幸福感。

通识教育课程在大学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对课业评分方法的改动也渐见成效,但不能不提的就是也有很多人已经在通识教育课程之外作出努力。学生活动资助计划(Student Activity Fund Scheme)成立于2016年,隶属于大学通识教育部,旨在鼓励学生开展经典文献阅读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基本了解中西方文明,又能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造力。中国香港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且有150多年之久的历史。尽管香港回归祖国已有超过20年,但了解自己和身份认同一直是而且仍然是许多香港人热议的话题。大学生正在从中学阶段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中焦点在于学习过程(Kember and Kwan,2000)。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发展出对自主能力的强烈追求。这些学生的阅读习惯将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学术成功因素,因为对经典的批判性评价和反思可以促进对身份的理解,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公民责任,以及对社群的投入感。随后,这些学生将会亲身传播和推广其阅读经典的经历。在过去两年中,资助计划支持的活动包括阅读营、展览、书籍讲座和阅读小组。阅读主题包括中国哲学、政治理论和人类问题,如幸福、痛苦、性、希望、爱和信仰。组织这些活动的学生必须与同侪合作,并且发挥创意,与公众分享经典诠释。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获得了成就感,又能深入理解人类价值观的意义。

近年中大开始探讨通识教育在全球公民身份背景下促进学生幸福感的作用。当然,这一探索仍处于初步阶段。2017年6月,中大举办了通识学苑暨师生学术会议(2017 GE Institute on General Education cum Teacher and Student Conference)。在一系列的讲座和工作坊中,与会者除了探讨课程设计、教学法、通识教育课程和课程评估等主题外,学生的幸福感也是深入讨论的重点。2018年12月,举办了第二届通识学苑暨师生学术会议,主题是“通识教育中的全球公民:定位和参与”。全球公民身份和幸福感是这个会议的核心讨论主题。身为全球公民,不论是否愿意,也必须面对很多全球问题,诸如粮食分配不均、气候暖化、人口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揭示着外在环境的健康情况。可是,全球公民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没有面对大量外在问题的健康内心呢?在全球化的气候下,健康的心理质素应该如何培养?

我们将全球公民身份和幸福感视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作为多元化的、不断变化的全球社区的成员来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两者都很重要,且都会给学生带来挑战。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并维持自己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个在教育上感到具有价值的问题,这种成果将长期影响我们自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