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生态城市建设路径选择

新时代生态城市建设路径选择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基于十九大报告的政策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以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城市,探求更为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路径和人类聚居模式,建立一种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五)重视绿色科技创新,强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新时代生态城市建设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基于十九大报告的政策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以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城市,探求更为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路径和人类聚居模式,建立一种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一)制定合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做好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等现实工作,使城市真正成为宜人居住的人居环境,并能充分发挥其区域中心的作用。城市规划要预见并合理安排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协调各方面在城市发展中的关系,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这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生态城市的规划,要把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规划,达到生态城市有序、稳定、高效发展的目的。

(1)通过规划,使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充分体现生态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的特点,同时注重城市文化品位,突出人文景观在规划中的地位。

(2)城市环境质量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城市规划应着眼于整个大的区域范围来考虑,对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性规划。

(3)要将城市、区域规划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结合起来,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达到与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

(4)将空间环境和生态经济体系规划相结合,寻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整体最优化方案,追求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最佳效益。

(二)发挥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政策引导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政策与制度的创新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生态城市建设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我国要注重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①对资源回收利用、生态型产业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按照零排放原则控制污水排放。②结合公共交通政策,制定引导沿线土地管理的配套政策,实现土地使用和公共交通互相促进;建立生态安全及防灾预警机制。③建立生态技术推广机制,制定利于生态技术的承接、转化、推广和研发工作的相关政策。④制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项目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如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⑤建立健全组织协调制度:建立专门的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专业委员会,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生态城市建设任务,引导各部门在城市开发、园林建筑绿化、交通规划等方面实施评估并且提出具体措施。⑥制定奖惩和监督机制: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如城市规划、土地规划、资源开发项目等,实施政府财政补贴、容积率奖励、贷款利率优惠、资质评优活动中加分等激励措施。⑦完善公众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舆论监督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制,把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工作督查范围。⑧完善实时监测和反馈机制:加强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变化、土地构成层的变化等监测反馈工作,完善生态监管体系。⑨通过环保网站及时发布环境污染信息和环境政务信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土地建设各类项目实施环评监测等。

(三)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www.xing528.com)

建设生态城市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升级产业结构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整合城市有利资源,结合本地区产业特点,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有效利用,从源头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加速发展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确立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加速提升城市的功能形象。有效利用城市特有生态资源,开发生态观光,创造以绿色休闲为主题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生态旅游品牌,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开发以低能耗、低排放为主的绿色、低碳经济,加快研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氛围,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共赢的良好环境。

(四)注重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说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这不仅是转变人们观念、督促民众形成正确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容,也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领市民积极投身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来。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开展系列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并组织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积极培养城市市民的生态意识,树立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建立并完善善待自然、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切实地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形成绿色消费观。用法律、经济、宣传和行政手段发动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特别要加强对绿色消费观念的宣传。倡导绿色产品,转变消费观念,加强对物资的回收利用,从大量的建筑垃圾、可循环利用包装等方面入手,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从而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引领可持续发展。

(五)重视绿色科技创新,强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努力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生态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一是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类技术的基础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并尽快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专项资金,以支持重大关键项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生态城市技术体系并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态城市技术体系;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制的建立,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合作与协同,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其次,构建生态城市交通体系。鉴于我国不同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土地开发状况,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坚持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将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土地开发利用率;二是调整传统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条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利用城市市区公共交通;三是应适度控制私人汽车在城市市区的使用,加快完善自行车专业设施,改善当地步行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强化城乡融合的建设理念和规划。借鉴发达国家城乡融合、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城乡融合的建设理念,打破行政区界限,从区域整体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统筹全面规划;二是按照城市生态学原理,使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得到合理配置和调控,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三是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将城乡区域作为整体,实行资源的节约、合理和循环利用,增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鼓励公众参与,增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群众基础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发展战略的转变,更需要从根本上调整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建设步骤、建设结构等,这不仅是政府行为,同时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主动参与。政策、法规等外在条件决定着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渠道和机会的多寡,公民可持续性行为习惯的培养则决定着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为城市生态化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城市公众有责任并主动参与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建立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广泛宣传、行为示范等方式推广绿色理念,如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引导公众普及光盘行动、减少使用私家车、减少使用包装商品等,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培养公众的环保素质和绿色消费意识;鼓励人民使用各种城市娱乐设施,如街心公园、文娱中心、户外运动场、体育场等,有效地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全方位的生态城市建设氛围。其次,营造绿色家居环境。从建筑选材、能源利用与环境营造入手,让天然绿色能源和绿色植被回归居民生活,建造“绿色社区”“绿色院落”,提高城市的居住舒适度和总体环境质量。最后,强化各类生态环保教育。例如:为小学生建立与图书馆博物馆合作的触摸体验中心;为中学生开设相关的生态课程;为大学生创办绿色学校,完善生态城市学科体系;为成年人建立示范项目等。通过一系列直观有趣、丰富活泼的形式展示绿色生活,引导人们想象未来生态城市图景,给每一个居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