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价值:一项研究成果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价值:一项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将“职业人”的培养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将“职业人”的培养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将非工具性与工具理性并重,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认同感、职业创新精神、创造力、思辨力及终身学习力等多种能力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高职教育的供给符合产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价值:一项研究成果

(一)促进高职教育价值理性回归

高等职业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相伴相生、相互促进。高职教育改革既要遵循教育的本质规律,也要兼顾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的联系。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将高职教育对接产业行业发展,单纯追求“高技能”“高技术”等功能,忽视对人本性的教育,那么高职教育主体对象的发展性愿景将无法实现。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将“职业人”的培养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说过:“通过教育,人必须变得服从纪律、具备文化、具有素养、具备辨别力。”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类型,也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高职教育对人的塑造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内容。高职教育天然地将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高职教育改革既要遵循教育的本质规律,也要兼顾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的联系。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将“职业人”的培养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将非工具性与工具理性并重,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认同感、职业创新精神、创造力、思辨力及终身学习力等多种能力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高职教育的供给符合产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提升高职教育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高职教育的有效性可以理解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其核心在于效率,即教学投入与教学效果的比率。有效率就是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为教育对象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高职教育的效用与效益。生产创造上的创新可认为是“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结合起来,生产其他的东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也就是“企业家把一种没有使用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创新,是在把握职业教育基本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协调共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各相关要素的关联作用,充分利用政府政策资源,深度挖掘行业企业资源,整合优秀职业院校的特色优势资源,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高职教育办学体系,从而促进高职教育要素资源的合理化与科学化配置,扩大高职教育的有效供给;激活社会总需求,满足“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更多的“中国智造”产业,实现社会的创新发展;培养大量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线技术人才,使高职教育实现从价值追求到教学实践创新的目标。(www.xing528.com)

(三)优化高职教育人才供给结构,增强人才供给的适需性

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整体供给情况来看,“技工荒”“民工荒”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对于技术工人、高技能型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较为强烈,人才供给还存在很大的缺口。然而,从劳动力人才供给端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等问题愈演愈烈,导致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职教育在面临产业升级和结构性调整的新形势下,出现了专业设置重复低效、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结构性浪费”和专业设置滞后的“结构性缺失”两种倾向,高职教育无法适应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无法应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人才无效供给、错位供给等情况。在“工业4.0”时代和“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迎来了腾飞的机遇,高职教育只有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摒弃以前的旧思路、旧模式,突破“规模扩张”的怪圈,转向“质量提升”,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人文素质,才能提升职业教育供给质量,扭转劳动力人才资源配置扭曲状况;才能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人才供给结构对产业转型升级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高职教育在我国深入推进实施供给侧改革实践中实现健康发展、创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