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能力发展的策略-详解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能力发展的策略-详解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来看,信息技术在支持教师个性化学习、社会化学习和泛在学习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与协作工具,这对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沟通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信息技术能够全面跟踪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监督服务。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能力发展的策略-详解

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不论是在教师学习兴趣的激发上,还是在教师培训情境的营造上,抑或是在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上,技术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综合来看,信息技术在支持教师个性化学习、社会化学习和泛在学习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一)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个性化学习

教师个性化学习注重关注教师能力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个性特征,强调教师完整人格的发展,其具体内涵和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培训活动围绕既定的培训目标,即让每位教师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2)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学习自主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其兴趣、意愿与需求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考虑和满足;(3)尽管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手段,选择不同的学习起点和评价方式,自我监督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4)个性化学习过程既是教师个性展现和养成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由于教师个性化学习的实质是教师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展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即培训者、学习环境学习策略、评价机制等适应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因此个性化学习又被称为适应性学习。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如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服务、合作交流服务、导学监督服务、评价管理服务等。

1.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服务

丰富、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资源是教师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与前提。首先,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师学习资源的资源类型,使得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资源选择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资源类型,如文本资源、图像资源、视频资源、混合型资源等。其次,信息技术还细化了不同类型资源的加工方式,满足了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如对于文本、图片等静态形式的学习资源,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专家的点评或设计者的思想,以揭示所呈现内容的一些关键信息。第三,信息技术提升了学习资源的更新速度,形成了资源的动态发展机制。在信息化环境下,大量的社会性软件不断在交互中产生新的学习资源,Web技术所提供的越来越便捷的人人参与机会将会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培训者和专家等参与到教师教育资源的开发中来,他们通过创造、分享和互动来融合再生有价值的内容。[20]

2.个性化的合作交流服务

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服务是减少教师网络分布式学习的孤独感、焦虑感和盲目性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与协作工具,这对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沟通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互动的时间性质,可将个性化的协作交流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同步式协作交流,即由QQ、MSN、UC、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实时通信工具支持的协作交流;二是异步式协作交流,是指由Wiki、Blog、BBS、电子邮箱、留言板等非实时通信工具支持的协作交流。这两种协作交流方式各有优势,教师可根据个人喜好、学习内容、现有条件等自由选择既能满足自己个性需求、又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交互方式。

3.个性化的导学监督服务

完善的学习指导和监督服务是实现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信息技术能够及时了解教师复杂多变的学习需求,为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教师培训者除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学习风格和认知偏好,还可通过分析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留下的学习痕迹,获取教师个人的学习特点、对知识内容的把握程度等信息,从而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推荐合适的学习方式、给予恰当的学习帮助等。其次,信息技术能够全面跟踪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监督服务。一方面,培训者通过浏览教师的网络学习记录,可以随时把握教师的学习动态,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给予补救或强化;另一方面,教师一旦了解到其他学员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尤其是看到其他优秀教师的学习作品与成果,无形之中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学习压力,从而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二)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社会化学习

所谓教师社会化学习,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教学活动中,基于各种社交工具与专家、培训者以及其他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过程。因此,教师社会化学习根植于社会,发生在社会交往和成员互动中。在高速运转的信息时代,低廉的网络成本、日益强大的社交媒体、爆发式增长的微用户为教师社会化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信息技术营造的社会化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模糊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构建了新的学习型社会和师生关系。

1.信息技术支持社会化学习环境的创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个人学习环境产生了全新的改变,特别是在Web2.0技术兴起之后,教师的个人学习环境就由单一的实体环境扩展到了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复合型学习环境。在这种虚实结合的社会化学习环境中,多种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培训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变得更为频繁、高效,打破了培训者与教师之间“你教我学”的被动模式;虚拟共享空间及云端存储空间的建立让教师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共享和更深层次的交流,开创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局面;虚拟仿真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出现也让真实情境的模拟和再现成为了可能,提高了教师的学习体验。综上所述,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会化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教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创新和推广以及真实情境下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2.信息技术支持社会化学习社区的构建

在传统教师培训中,培训者、教师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培训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群体,即学习社区,它可以是一个学习小组,也可以是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学校。然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软件的日益更新使得教师知识技能的学习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下,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教师只要对某一学习主题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就可组建成一个虚拟学习社区,并通过共享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协作,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可见,互联网技术在构建教师社会化学习的虚拟社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扩大了教师社会化学习的范围。培训者不仅可以在面对面的实体学习社区中开展相应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在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中组织一些讨论、创作和探究活动,鼓励大家相互学习、合作和帮助,共同促进教师专业的整体发展。

3.信息技术支持社会化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支持社会化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任务驱动或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变革。过去,教师获取问题解决的辅助性资源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某些专家来进行的,然而这种学习方式耗时长、效率低;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探究模式则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学问题解决的效率,在互联网上,教师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寻求帮助,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2)以讨论交流和网络互助为主要特征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拓展了教师协作学习的时空范围,它允许身处不同地域的教师也能通过各种社交工具和网络平台进行协作学习,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合作要比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合作频繁深刻得多。(3)以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为特征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师教育课堂教学已逐步被混合式学习方式所取代。在信息时代,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综合发挥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的主要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混合式学习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习活动】

活动二 协作学习信息技术对教师泛在学习的支持与影响

本活动的学习目标是采用头脑风暴的学习策略,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对教师泛在学习具有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影响作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步:组建协作学习小组

协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有三种方式:一是自由组合,即学习者自由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二是教师组建,即由教师强制性安排哪些人组成一个小组;三是自由组合与教师组建相结合,即先由学习者自主组建,再由教师进行调整。要求每组6~9人,分别推选出一位头脑风暴的主持人和记录员,并制定出本小组的学习准则与行为规范。

第二步:头脑风暴的前期热身

所有小组成员聚集在一个房间里,主持人首先要向全体成员介绍本次头脑风暴会议的主题,即“信息技术对教师泛在学习的支持与影响”;其次要简要说明头脑风暴过程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接着选择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进行简短的热身,待小组成员的创造热情高涨,建立一种不受拘束、相对放松的学习环境之后,正式开始头脑风暴。

第三步:头脑风暴的正式实施

主持人宣布头脑风暴正式开始之后,小组成员大声说出自己对“信息技术对教师泛在学习具有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影响作用”这一论题的看法和观点,与此同时,记录员要及时把发言人所表达的观点全部记录下来,以便讨论结束后对它们一一进行分析。

第四步:分析头脑风暴的结果

在讨论结束之后,主持人要组织大家回过头来对每位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评判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和哪些是没用的信息,并将分析结果填入表2-2-2。

表2-2-2 头脑风暴观点记录与评级表

第五步:总结并汇报学习成果

各小组选取一种自己喜欢的作品创作方式(如撰写总结汇报、制作一个PPT、录制一段视频等),将本组的所有学习成果整理出来,并推选出一位代表发言人上台汇报,其他成员作为补充或回答问题的角色。

第六步:活动过程的多元评价

首先,教师要对每组头脑风暴的最终学习成果、学习过程表现、作品展示情况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教师要组织全体同学进行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这就要求大家要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表,如表2-2-3和表2-2-4所示的组内评价量表和组间评价量表。

表2-2-3 头脑风暴之组内评价量表

续表

表2-2-4 头脑风暴之组间评价量表

【学习资源】

1.SCHLAGER M S,FUSCO J.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echnology,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Are we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J].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3,19(3):203-220.

2.Sprinthall N A,Reiman A J,Thies-Sprinthall L.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1996,2:666-703.

3.VILLEGAS-REIMERS E.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M].Pari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2003.(www.xing528.com)

4.MARX R W,BLUMENFELD P C,KRAJCIK J S,et al.New technologies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8,14(1):33-52.

5.GUSKEY T 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change[J].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2002,8(3):381-391.

6.GUSKEY T R,HUBERMAN M.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New paradigms and practice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5.

7.程春梅.终身学习理念及其对教师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9,04:94-95.

8.周莉.教学反思:助力教师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1,07:83-84.

9.卢真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68-74.

10.任其平.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10,08:62-66.

11.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58-63.

12.钟启泉.从SECI理论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8,02:7-13+23.

13.周速.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J].电化教育研究,2007,06:45-48.

【学习反思】

通过对本章知识内容的学习,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对章节中的某一内容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促进对这一章内容的学习,我打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页。

[2]卢正芝,洪松舟:《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2期,第70~74页。

[3]朱元春:《高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载《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4]靳莹,王爱玲:《新世纪教师能力体系探析》,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4期,第41~44页。

[5]胡淑珍,胡清薇:《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2期,第21~25页。

[6]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载《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第7~15页。

[7]KOEHLER M L,MISHRA P.What i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9(1):60~70.

[8]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14.

[9]KOEHLER M J,MISHRA P.What i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9(1):60~70.

[10]KOEHLER M J,MISHRA P.Introducing tpck[M]//The AACTE Committee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The handbook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for educators.New York:Routledge,2008:3~29.

[11]KOEHLER M J,MISHRA P.Teachers learning technology by design[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05,21(3):94-102.

[12]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载《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第47~56页。

[13]BERLINER D C.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pedagogy[M].AACTE Publications,One Dupont Circle,Suite 610,Washington,DC 2036~2412,1988.

[14]杨帆,穆肃:《终身学习能力构成及能力项关系的研究》,载《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第81~88页。

[15]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可持续发展词语释义》,学苑出版社,1997年,第5~6页。

[16]程新治:《高校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刍议》,载《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1期,第82~83,86页。

[17]张平,朱鹏:《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载《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第56~60页。

[18]朱起媛:《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第26页。

[19]马萌:《面向教师需求的教师及时培训模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第45页。

[20]李书明,田俊:《网络学习中个性化学习服务策略研究》,载《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6期,第118~1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