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与实训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与实训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学校也应积极地融入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之中,制定本校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抓住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着重对信息素养做出长期的决策性的规划,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措施。现在,该校是武陵源区实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后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与实训

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结合信息素养的特点,要综合考虑硬件环境软件资源、观念转变、师资培训、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和具体措施,通过政府、学校、教师的通力协作完成。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信息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观念更新才能带来根本意义的转变。培养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提高教师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宣传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教师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只有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工作。

1.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教育行政部门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素质的要求都起到规划、决策作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负有决策重任。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充分发挥领导职责,在宏观上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契机与重要途径。各学校也应积极地融入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之中,制定本校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抓住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着重对信息素养做出长期的决策性的规划,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措施。

2.加大教师信息意识培养的力度

在信息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中,信息意识起着先导作用,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前提条件。教师信息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水平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视对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

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从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提高对信息意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使教师认识到具备与自己工作、生活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水平是信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并且其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是学校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而牢固地树立起信息意识。

3.教师主动强化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教师自己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维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信息技术学习和培训活动,时刻意识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承认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合理的教学决策的基础;同时努力尝试现代教育改革,积极主动地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创造性地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注意实践过程的评价和反思,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强化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二)加大信息资源的投放力度,完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1.加大资金投入

教育信息化开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资金是教育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大教育发展性投入,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增加投入与提高效益相统一的方针。

政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发起者和责任人对投资建设信息化社会应一马当先。政府要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确保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各项投资到位,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信息技术教育所需经费应与学校建设一并纳入各地区的政府财政预算,并严格规定专项资金适用范围,避免资金挪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速度,逐年提高经费投入,以保证教育先行发展带动人口素质提高,而人口素质提高反过来拉动经济发展,使地方教育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再次政府要确保监督机制落在实处,跟踪各项资金的流向,严格审查各项经费使用状况,避免资金浪费和流失。

我国幅员辽阔,城镇区县较多,单靠政府的投入难以满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政府还应鼓励和吸引有实力的经济团体、企业和个人进行教育投资,做到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多方联合,拓宽融资渠道以助推教育信息化。

2.完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

信息素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信息素养内容涉及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的实际水平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只有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信息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广泛而经常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成为培育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

硬件设施是执行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以及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的物理设施,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购置和完善硬件设备的管理维护。学校在购置硬件设备时应合理分配资金,本着满足教学使用需求为原则,而非一味追求设备性能。在建设硬件环境时,以逐步发展为好,应该改一次性投资为多次投资,以适应信息技术设备升级换代快、折旧率高的特点。学校在加强硬件设施购置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到对硬件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必须抓好软件建设。教学软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使用率和教学质量。软件是信息系统中丰富多彩、不可或缺的部分。开展信息化教育,硬件投入是框架,软件资源才是核心内容。学校要高度重视软件资源的建设,加强软件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教学中实用的软件,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方便、实用的教学软件,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节省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积极性。学校还要加强校际交流、共享、合作,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库、校园网、精品课程网、数字化图书馆等数字资源。软件资源更新换代成本不高,使用方便快捷,随着教育的发展,对软件内容的改变只会丰富知识体系,所以学校的软件资源投入应该是经常性的正常运转经费支出。

【案例分享】

“用好”是信息化的关键

“一流的景区,落后的教育”,曾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的真实写照。然而,自2012年以来,从乱砖房到花园式校园,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到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武陵源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全区学校借助教育信息化,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天子山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十多年前,学校创建了一间多媒体教室,为了在这间教室上一节课,师生常常要等待很久。“那时做梦都不会想到‘班班通’会成为现实!”学校一位教师坦言。现在,该校是武陵源区实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后第一所实现“班班通”的农村学校。由于不断加大投入,2013年武陵源区153个教学班均实现了“班班通”。

教育信息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偏远山区的学生来说,轻击鼠标就可以享用更多的教育资源。“以前上课,都是听老师说、看老师写,太单调了,很容易犯困。”天子山中心学校学生黎杰说,“现在不一样了,老师会做好幻灯片,配上图片、色彩,还有声音和动画,像看电视一样。”

先进的教学设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体验,还让学生与名师面对面成为可能。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一课时,武陵源二中学生彭亚楼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他便通过观看互联网上的视频,学会了这个知识点。此后,每当遇到学不会的知识,彭亚楼就记在本子上,然后借助互联网,将其一并攻克。“我再也不怕学数学了,而且越来越喜欢。”彭亚楼说。

新技术为学生学习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班通”实现之初,大多数教师不会使用,武陵源区教育局便安排专职人员到各中小学进行具体指导,解决教师在教学设备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

天子山中心学校老教师刘双银不熟悉计算机操作,常常要向年轻教师请教。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摸索,她现在不仅能自己制作幻灯片,还成为使用“班班通”的高手。在武陵源区,像刘双银这样年过五旬的老教师,都可以熟练地使用“班班通”上课。

新技术发展迅速,学校的教学设备也要及时更新,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2014年下学期,武陵源区教育局为军地小学构建了一套教育信息化平台,该平台包括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图书管理系统、网络电子备课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教师业务系统、装备管理系统等六大平台。但是,学校许多教师不会使用,作为信息技术管理员,教师王颖组织教师学习,帮助教师熟悉新系统。与此同时,王颖也积极参加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培训等专项活动,每次培训返校后,她都会对全校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由于每所学校只有一位信息技术管理员,他们不仅要培训教师使用新设备,还要完成自己承担的教学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天子山中心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郑雅醴说:“日常工作很多,但因为肩负着指导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责任,我愿意尽自己所能,给师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武陵源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泽远介绍,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区教育局统筹信息化软环境建设,开展了教师信息素养全员培训,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应用能力专题研讨以及一系列课程评比、资源评选等活动,强化信息化设备的应用。

目前,武陵源区教育信息化的学科覆盖率100%,教师资源上传率100%,课堂使用率80%,全区教育信息化之路越走越宽。

——摘自:屈泽清.张家界武陵源:“用好”是信息化的关键.中国教师报,2015-11-25.

【点评】 建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教育信息化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注重提升师生的素养,让师生不仅会用,而且要用好。

(三)优化培训方案,建立稳定的培训体系

信息时代要求所有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而这个学习又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积极性和个人的能力,因为教师队伍良莠不齐,个人兴趣爱好有很大的差异,面对学习,教师们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科学完善的信息素养培训政策,建立系统稳定的培训体系,同时强化相关领导的责任和义务,促使领导要用发展的眼光,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服务,为教育服务,以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并以此指导教师发展的方向。

1.规范培训制度,保证教师信息素养培训顺利实施

要保证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稳步提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育部制定的培训制度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的培训制度。规范稳定的培训制度是教师信息素养培训顺利开展的前提。

(1)建立多层次合理的管理制度。近几十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有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职能、任务相似的机构,如教师进修学校、电化教育中心、教研室等,这些机构的某些职能设置存在重叠,常导致资源浪费、管理分散、重复培训、互相扯皮等弊端。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精简职能重叠机构设置,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要求,形成一个从上到下比较健全的格局,建立分层管理制度,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率,构建分工明确、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制度,共同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使培训工作有效、有序地运行。

(2)建立健全的教师学习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可以借鉴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将教师学习进修制度化。如德国的教师培训制度规定:可根据学校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有权留职带薪到教师培训机构进修;教师在工作两年后都可以申请教育假期,政府对因培训而花费的差旅费提供支持。英国培训制度规定:接受在职培训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新教师可用1/5的工作时间参加在职进修;在职教师连续在一所学校工作七年,便可享受一次不少于一个学期的带薪学习休假。国外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也需尽快将教师的学习制度化,根据各学校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教师学习制度,如有些地区和学校在新任教师上岗前集中进行岗前培训,被录用一年内,在教学的同时参加校内校外两类实践研修学习。校内研修学习可以在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指导下进行;校外研修学习可以由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校外交流学习。还如有些学校规定:凡符合规定年龄的教师必须认真参加市、区、校组织的各种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习,未经学校批准,不得擅自放弃,特殊原因要事先请假;学习期间不迟到、不早退,及时认真完成作业;教导部门严肃、认真地做好学分登记制度。为使信息培训工作建立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培训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学校还规定:教师每人每年读一本教育理论书,每人每学期至少听一次教育理论专题讲座,每人每学期在教研组至少要上一堂公开课等。总之,要在解决“工学矛盾”的前提下,确保教师有合理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参加培训学习。

2.优化培训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师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培训课程是影响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有与之相应的较为系统的课程,从宏观层面来看,培训教师信息素养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以技术为基础的课程,包括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网络技术;②使用技术的方法论课程,如把技术用于教学和学科课程,即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③鼓励教师在更广泛的领域使用信息技术,如让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建立兴趣小组,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专长有好处,从而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种活动的能力;④与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伦理法律、安全等问题。

在以往我国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中,更注重提高教师教学软件的制作能力,制作教学软件的课程占了培训内容的很大比重,从而忽视了教师运用信息系统的思想方法,忽视了教师本身的教学经验,忽视了要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解决的具体问题。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避免形成技术中心主义取向,而应以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来驾驭技术,强调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强调教学效果的合理评价。

我国各地办学条件差异较大,东部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和乡村、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显然,师资培训中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操作范式很难激发其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其积极的学习心理,这样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学习需求。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必须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要根据教师信息素养的不同层次和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对于基础差的教师来说,主要是学习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改善教学行为,养成教师良好的利用信息资源的习惯和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基础中等的教师来说,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能力,具有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的意识,主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于基础好的教师来说,要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强调如何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创新课堂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新技术和新理念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由此可见,制定培训课程前应进行详细的前期需求分析和实际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按照教师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等情况的不同,进行全面规划,确定不同难度等级、不同培训重点、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各阶段课程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连贯一致,使其在课程设置上着重解决教师教育实践性的问题,使培训课程直面丰富而复杂的教育现实,改变以往自上而下、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模式。培训课程的内容要注重四个方面:实用性与发展性、综合性与专业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统一性与差异性。

3.构建培训基本模式,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工作,可采用多种模式,教师可根据各地、各校和各自的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模式。各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培训中需要结合实际互相取长补短。

(1)离岗专业进修。离岗专业进修是指教师为了提高专业水平、调整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或者获得相应学位,而暂时脱产到高等院校等相关机构参加各种专业进修学习,主要包括专科、本科、专升本学历教育,以及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现代教育技术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一些高等院校开办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办学形式多样。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从目前来看信息素养的教育现状还很不乐观,如开办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为数不多,特别是办学实力较强的重点大学开办该专业的也较少,虽然也有培养研究生学历的院校,但能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寥寥无几。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硬实力、软实力都有了较快的发展,派遣一些中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接受信息素养的培训很有必要,以使他们的信息技术更熟练、更全面,信息素养理论基础更扎实、更深入,成为本单位信息素养教育的骨干力量。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扩大培养规模。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可走联合办学之路,不仅是联合国内有名的大学,还可以联合国外有名的学者,从而形成强强联合、中外联合的办学规模,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的专业学术人才。同时学校可采取各种优惠的政策鼓励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在职或定向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甚至到国外进修学习,加速培养学科带头人,从而提高本专业的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学校也应鼓励其他专业的中青年教师攻读现代教育技术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或取得专科、本科、研究生的第二学历,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从而促进高校教师整体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离岗专业进修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方式,其培训专业性强,所学知识比较系统全面,能为参训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新理论、新信息、新思想,有利于帮助教师从更高层次上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但对广大的在职教师来说,由于入学门槛较高,而不具备普遍性。

(2)短期分层培训模式。短期分层培训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各相关院校或师资培训中心等组织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短期集中进行的有关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如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技能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轮训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这种培训方式时间紧凑,参训人员数量较多,一般采用分层专题讲座的方式,在短时间内逐步有序地将信息技术的相关技术与理论传授给参训的教师。这种培训方式可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是因为参训人员由一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骨干教师组成,通过对他们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培训,使之逐渐成长为信息应用、信息处理的行家,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其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并在技术上给予帮扶,从而提高其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参训后的骨干教师要加强与本学科的其他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与教研中相互协商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双方都能进一步提高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能力,并形成充满活力的延续机制。

短期分层培训模式的优点是参训的教师能够在短期内接受专题性、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有利于高效地、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有利于统一管理,有利于来自各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并形成你争我赶并超的局面,但是这种培训方式往往时间短,学习容量大,教师对知识的吸收与应用不够深入,同时也由于参训人员众多,而不利于根据参训者本身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不利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校本专题培训模式。校本专题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指导下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专题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模式应该是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它具有其他培训模式无法替代的优势,如它能较好地解决工作与学习在时间上的矛盾,能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矛盾,其学习内容、参研人员、培训时间及地点等可灵活安排等。它以应用为目的,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培训形式可灵活多样,可充分发挥本单位信息素养骨干教师的作用,能者为师,互帮互学。校本培训模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培训模式的不足,它立足于学校现有的条件,立足于本职本岗,通过培训有效地解决学校和教师面临的具体难题,使教师所学到的信息技能、信息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师的工作、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紧密结合,在理论与实践反复推敲之中,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之中,直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力,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

采用这种培训模式时,还可在培训过程中聘请其他师资培训机构或信息技术专家进行指导,这使得信息技术专家的丰富理论知识与教育一线的教师的实践经验得以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不仅有利于教育实践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理论指导下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理论在教育实践的视角下重建。在校本培训模式中我们应时刻关注的是,组织者不只是实现把培训地点由校外的培训机构转移到了校内的地理位置的转换,而是要在更深的层次上实现培训思路和方式的变化。

(4)微学习型个性化研修模式。微学习型个性化研修是指教师在微信息学习环境下,利用信息工具、手段、网络资源等进行学习交流的培训活动。教师自身针对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力而自发地、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进行相关研究活动,包括利用闲暇学习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专业书籍和杂志;自行通过相关网站学习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参加网络论坛专题讨论,交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经验和个人制作的课件;发表教学和科研成果,展示自我,取长补短,争取同行和有关专家的支持等。微学习型个性化研修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在实际中已经有较为普遍的应用,这种模式具有许多优势。

这种研修具有自发性,是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反思教育行为,有目的地选择内容进行自学、研修。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的归纳、提升,解决信息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知识的内化,这些都依赖于教师个体复杂的思维过程,因而这种模式自主性强,学习内容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师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微学习型个性化研修模式下,教师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是在教师的内在驱动下进行的学习。其特点:一是“微”,目标单一、内容零散,但及时,主体性强,以行为反思为主;二是“活”,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地点随意、学习方式灵活多变等。

以上四种基本培训模式,各有其优势。其中,离岗专业进修、短期分层培训、校本专题培训这三种模式都属于有组织、有计划、具规模的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和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而微学习型个性化研修模式则属于自发的、零散的自我信息素养提升活动,虽未得到充分的论证,但这种研修模式是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微学习型个性化研修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使命感和迫切感,特别有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教师培训不是一次性的,必须给教师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有效的支持与服务,要创设便捷的交流平台,建成广泛的技术支持网络,使教师能通过各种途径随时取得与技术人员的联系,以便帮助教师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即时性的问题,否则教师很可能会因为教学中随时遇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而退缩。

【信息窗】

经验学习循环圈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的经验学习循环圈理论对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模式有很好的启迪。他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

鉴于此,培训讲师在设计课堂上的培训活动时,应当在经验学习圈理论的指导下,依照让学员获得体验—引导学员进行反思—过渡上升到理论知识—引发学员将培训所得应用于实践这样的四个步骤设计并实施培训。库伯的上述经验学圈理论对于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借鉴意义关键在于:要在信息技术技能及其教学应用的学习过程中,同时结合教师自身的学科教学实际和经验教训来消化、吸收这些新的技能、技巧与理论方法,形成被培训者对这些技能、经验与方法新的理解与重新建构,并在实际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些技能与方法去进行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决策,从而不断提升信息素养的层次与水平,塑造运用信息技术革新学科教学模式的理念。(www.xing528.com)

4.拓展培训途径,构建多元化、四结合的培训方式

培训的形式应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及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层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较为复杂,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培训形式可采取远程培训与面授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和职中培训相结合、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等。

(1)远程培训与面授培训相结合。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涉及的人员面较广,如果都采取面授方式,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如果不影响教学,只有利用假期时间,势必会延长培训周期,也不利于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需要;如果只采用远程培训方式,势必会影响到培训质量。采用远程培训与面授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既可保证培训质量,又不影响正常教学。这种方式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常教师利用网络自学,假期集中面授,解决教师学习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将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2)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可以及时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虽然每次学到东西不多又很零散,但长期坚持可以积少成多,最终的效果也会是可观的。长期培训的结果可以使教师的知识更加系统。这一期间,教师可以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更新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同时给教师提供更多与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但长期培训周期长,费用高,对正常教学有一定影响。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各有利弊,二者相结合互补短长,既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理论水平。

(3)职前培训和职中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主要针对的是在校师范生,这需要师范院校加强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我国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在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传播、信息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师范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加强他们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变化了,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也要与之相适应,使他们走出学校之前获得较为系统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信息素养。高校还需要尽可能地为师范生提供利用信息技术的环境,创造更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可以开展各种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同时还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师范生考核体系中去,尤其是与教师职业相关的信息素养。上岗前的培训指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学校或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新人的岗前培训,目的是让新人能够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实现身份的快速转化和角色的适应。很多学校都会利用上岗前的暑假,由有经验的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上岗后再进行跟踪考核,并提供指导,使新教师能够快速适应教学工作。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远不能只停留在职前培训上,任重而道远的培训工作还是在职中培训上。职前培训和职中培训必须相结合,这是教师职业的发展及教师终身成长的重要保障之一。职中培训是教师在岗期间为维持教师职业,提高教学技能而进行的培训。职中培训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来得更快,更广泛,更具实效性。职中培训是教师终身发展的需要,贯穿教师职业成长的始末。

(4)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教师信息素养的共性知识内容可以集中到一起培训。但因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水平相差比较大,学校中分工不同的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所要求的层次和侧重点也会有较大的差别,培训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可以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培训工作中必须考虑各种差异,对教师按不同的基础水平、学科、学习目标进行分类、分层、分级地进行分散培训。

5.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保证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质量

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应着眼于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技能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否则培训工作会难以落到实处,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随着该项工作的加速发展而加大,为了保证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各国开始重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评估。我国也非常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工作,有些地区已将对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评价列为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过程中对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开展评价活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施训方,主要关注组织方的培训管理、方案、内容、教学方法等;二是对参训学习人员的学习质量等,结合这两个方面进行双向评价,才能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施训者可根据评价结果及时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参训者则根据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信息教育的质量。有效的评价机制起到导向、调控、反馈和激励的作用,因此培训体系的建立不能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为使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在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参训前评价和参训后评价相统一。在以往的信息技术培训中,仅以参训者培训后的测验成绩或一些相关行为作为评价培训的依据,这种做法显然是片面的。科学的评价应是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培训包括参训前和参训后行为的整体性,即应追踪调查参训者参训前后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这些因素应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教师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更重要在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对老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检查,更要重视过程评价,评价的指标包括教师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所持的态度。

(3)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协调。评价方式有多种,但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有三种类型:学生的评价、领导和同事的评价、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评价,最后一种属于自我评价。学生的评价多半出自学生自身感受到的教师在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的效果,常受学生知识层次的影响,有时难以准确地反映教师信息素养水平。领导和同事则从内行的角度审视整个教育过程,从而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因此他们的评价十分重要。而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自我信息素养的认识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的自我评价是评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利用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评价,也才能把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和全面。

(4)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量化评价,有助于使抽象的评价转化成可操作的步骤,有利于使评价变得具有可测性和可行性,并体现了评价的科学性。定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状况,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因此,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能充分肯定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并有理有据地指出教师信息素养不足的地方,为今后教师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指明方向。

(5)动态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兼顾。动态性过程评价是指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学习成果的电子档案,进行在线实时跟踪管理和评价,其意义在于通过评价,推动教师信息素养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动态性过程评价基于教师原有的知识水平,重视教师当前的表现和业绩,更着眼于教师在未来教学实践中的行动。日常的、即时的数据是动态性过程评价材料的依据。对动态性过程评价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可发现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在评价过程中重视反馈信息,及时修正评价方案。

6.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一项庞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把培训做好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从系统科学理论出发,强调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课程整合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理念四者的和谐、有效的动态平衡。培训中应确立信息技术作支撑、教学设计为手段、课程整合为目标、教育理念是核心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改变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单纯强调媒体操作技能而忽视信息媒体为教学服务之根本宗旨的问题,使教师在培训中明确认识到媒体仅仅是提供检索、处理和展示信息的工具,其根本目的仍在于为课程和教学服务,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从属于教学设计的大框架下,从而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路,引导教师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创新。

(2)可持续发展原则。信息素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容、要素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每一个教师的信息素养都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并非通过一次培训就大功告成,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培训计划要做到长期发展与短期培训的学习目标相结合,同时也要处理好普及培养与提高的关系。

(3)创新性原则。新一轮教师培训要在充分总结和吸收以往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创新求质量,以创新求效益,以创新促发展,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遵循教师培训规律,积极推进教师培训内容、模式、制度、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资源整合性原则。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以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大学为龙头,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整合教师教育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现代高效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有效地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5)层次性原则。根据我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各地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坚持分区规划;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分步骤逐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实效性。

(四)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持续提高

在加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的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在教学研究中进行探索,学习、总结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并将其成果纳入教师聘任、考核、晋升、评先树优等,形成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的和谐人文环境,以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持续提高。

1.培养骨干教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激励、帮扶作用

实践证明,凡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搞得好的学校,都有积极支持的领导和一些积极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利用骨干教师的优秀思想和良好行为来影响和激励其他人,使他们通过感染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同时骨干教师也要发挥帮扶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规则多而复杂,信息技术学得快,但一段时间不用就忘了,另一方面,使用信息技术时常常需要指点和帮助,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帮助,就只好弃而不用,因此,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是保护和维持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性的必要措施。所以,应该倡导教师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尤其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并为教师提供热心帮助。对骨干教师的选拔应注意:教师必须在学科教学方面有一定成就,有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有创新进取精神,并且有比较好的合作精神与乐意助人的态度。另外,学校还应注意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支持,例如定期派骨干教师到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学习,在时间、设备等方面提供方便。

2.以竞赛活动为载体,调动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积极性

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竞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调动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积极性。组织教师应用现有信息资源的竞赛活动,如开展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评比竞赛活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兴趣,优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教师看到应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激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热情。对竞赛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将他们送往高一级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在开展竞赛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师之间的基础差异,对基础较差的老教师要适当降低标准,淡化结果、重在参与,他们哪怕有一个闪光点,也要及时公开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的热情。千万不要让那些基础较差的老教师只当“观众”,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全盘否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3.将对教师的职称评聘、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合

对于教师而言,职称评聘和教学质量评价无疑是两个最受关注的指挥棒。就目前职称晋升而言,虽然设置了职称外语和职称计算机两项考核,起到了一定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但目前职称计算机考试形式大于实质,对于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其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应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服务于教育教学为目标,改革现有的教师职称计算机考核内容体系,加强考核内容的全面性、针对性、实用性。另一方面,如果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频率与效果结合,将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积极性、自觉性起到推动作用,从而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4.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激发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能动性

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激发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能动性。课题研究对教师来说,虽然很辛苦,但是对于自身的素质有可能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提升。应鼓励教师申报信息技术科研课题,通过一些奖励措施让更多的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小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将教研成果及时转化到教育教学中去。

学校领导还要积极倡导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教研。所谓校本教研,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广泛运用示范课例等教育教学资源,组织教师采取观摩、研讨、说课、专题讲座、课例分析、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往往能发现自身很多信息素养方面的不足,并能够通过努力不断改进和提高。

5.要注重营造以人为本的情感激励氛围

肯定性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可以指引和维持自己的活动,对活动起到加强作用;否定性的情感如痛苦、愤怒、憎恨等,则削弱、降低甚至抑制自己的某种活动。用强管、压制的办法,不可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可能使教师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和管理中,唯一可行的做法是激励,要注重营造浓郁的以人为本的情感激励氛围。首先学校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价值观、经验和需要,探索教师发展信息技术素养的途径;其次,学校还要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相对人性化的物质环境、个性化的工作条件以及共享资源等,给予教师足够的时间,对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尊的需要和社交的需要都获得满足的工作环境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人都积极地学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然而,积极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各部门领导和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去营造。

【案例分享】

典型案例推进教师专业提升,智慧连接推进区域整体发展

5月中旬的福州,温润宁和,细雨如丝,一场由2500多位教师参加、380节现场上说课并行的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三个会场拉开帷幕。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副主任陈美玲教授是这个活动的核心专家,也是这个活动九年发展的见证者。从2008年第一届活动到2016年第九届活动,她指导了成千上万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成长,很多教师都已是当地的骨干教师和名师。她觉得这个活动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善于发现典型,能够把多方主体的参与性调动起来,把智慧连接起来,紧跟前沿领域的发展轨迹。

云南勐海县与缅甸接壤,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和山区县,农村学校信息闭塞,教师师资水平不高是这里的实际情况。玉燕囡是这个县勐遮镇中心小学一名普通的傣族老师。2015年在活动组委会和当地县教育局的支持下,这位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提交了一个数学教学课例,赢得了活动专家委员会的肯定。随后,这位老师对活动中收获的经验和体会以及专家的点评进行认真仔细琢磨,形成了一套在当地开展教师培训的办法,短短半年内,便成功带动了300多位当地教师的发展,成为那个镇响当当的名教师,很快得到了当地教育局的认可。在这位老师的带动下,2016年这个县派出了5位教师参加活动,全部取得了好成绩。

每个教师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把这些智慧连接起来,分享出来,用智慧共创更多的智慧,也是这个活动的宗旨之一,更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区教育局科研办容梅主任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到,她是在这个大赛中成长起来的,因为大赛使她有机会接触到全国各地各学科各学段的案例,在参与中不断积累,在与国内同行的切磋中汲取精华,可以更便捷地发现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规律。

广州市天河区是连续九年参加这个活动的区县之一,平均每年会有100多位教师积极参加这个活动,其中有一位叫罗通亮的老师已经连续参加了8届活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9年的积淀中,自愿参加、磨课锤炼和跨区分享已经成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常态,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区教育局科研办专门组织学科教研员和信息技术专家共同为老师出谋划策,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服务,满足学校的实际需求。

——摘自:许林,赵兴龙.智慧众创催生教学方式变革——新媒体新技术如何给老师们带来获得感.中国教育报,2016-6-10(8).

【点评】 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是教育信息化深度推进的重要方向。从课堂到课外、从知识到活动、从模仿到创新,典型案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强有力的推进剂,也是当前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抓手。发现典型案例,成功推广,影响更大范围内的教师,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智慧共享,推进区域整体发展,这是教育信息化实践的重要路径。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1世纪初,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为显著特点。2002年,教育部明确指出教师既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与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些是我国在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就教育领域而言,承担教学任务的主要工作者——教师,其信息素养能力是影响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因素。倘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即使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非常完善,信息化设施也无法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效用提高教育质量也就无从说起了。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信息素养状况。面对信息的裂变,身为人师者必须认清形势,尽快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层次,使自己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熟练的信息系统应用能力、高尚的信息道德素质以及将信息技术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的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革新教育手段,进而从本质上改变教和学,促进教育过程的优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类信息、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方面亦是如此,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需要长期和细致的劳动与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时刻了解最前沿的教育信息资源,并与具体的学科教学相结合,同时依靠长期的反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提升,依靠自觉的行为,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最后形成完整的、具有发展性和创造性的信息素养的融合体。

批判性思考

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角色的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你谈谈如何以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为支点促进信息时代教师角色转型。

2.请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课堂评价这四个教学环节来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注释】

[1]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1989,http://www.ata.org/acri/infolit.html.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2):10.

[3]王旭卿.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0(3):15.

[4]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7.

[5]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3-34.

[6]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9).

[7]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8]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5-216.

[9]钟志贤,王佑镁,黄琰,等.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1):65-67.

[10]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81.

[11]任友群,胡航,顾小清.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