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年来我国德育研究的特点及模式类型

近年来我国德育研究的特点及模式类型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近年来我国德育研究的特点1.德育正处于由基本理论研究向实践的转向。近年来德育研究的发展表现了二者的整合。(二)近年来德育模式类型1.“学会关心”德育模式“学会关心”是21世纪的教育哲学,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三)未来我国德育研究的展望1.公民教育将继续成为德育内容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德育研究的特点及模式类型

(一)近年来我国德育研究的特点

1.德育正处于由基本理论研究向实践的转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研究多理论思辨,少实践关注。多演绎,少归纳。这样的研究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造成德育理论的空泛,实效性低,这样的状况已经促使德育工作者开始把研究的重点向实践领域转变,更多地关注德育的实践过程。

2.德育理论的研究走向科学化和人文化的整合。

科学化和实证化的德育研究使人们得以超越经验与主观想象,使我们对德育更趋于规律性的认识。然而,对科学化的过分强调,势必导致科学主义的泛滥和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其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德育演化成书斋式的目中无人的教育。近年来德育研究的发展表现了二者的整合。

3.更关注对德育的对象——人的研究。

对人的理解是德育得以开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德育过程忽视对人的关注,把人当作德育的客体,当作品德规则的接受者,服从者,教育者以灌输的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而受教育者的需要,愿望,价值追求被视为是无价值的。现在,人们意识到,德育工作必须以理解和尊重人为前提,对人的研究受到关注。

4.德育理论的研究从对国外理论的移植借鉴到本土化的内源性生长。

注重国外德育理论的本土化改造,立足于中国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具体情况的德育理论研究已成为主流,具有本国特色的道德研究理论体系正在日趋完善和成熟。例如,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詹万生教授牵头的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研究在全国多个省市的中小学开展,该研究力求探讨德育的本土化道路,成效斐然,成为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本土化研究的一个样板。

(二)近年来德育模式类型

1.“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学会关心”是21世纪的教育哲学,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是一种生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它以“学会关心”作为基点与核心,是道德教育从“培养论”向“学习论”转移的过程,或者说,这一过程是道德教育重点由教育、培养逐步转向自主性道德学习,更符合德性形成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中授一受关系、人一人关系的转变。“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操作办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造关心体系,另一方面是指导、关心品质学习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品德践行作业,设岗服务制、道德游戏、关爱叙事等方式。“学会关心”采取“践行一体验一认知”的路线

2.欣赏型德育模式。

有人认为,在道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即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本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这样,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是“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从逻辑角度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表达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二是德育情境与要素的审美化;三是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德育过程中存在可以被学生欣赏的审美对象即“德育美”,这是欣赏型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建构的关键。因而,必须进行道德教育活动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的创造和欣赏。

3.对话型德育模式

对话型德育模式的践行中,有一些基本策略;第一,营造自由的交往情景;第二,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第三,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第四,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

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德育内容脱离生活世界;第二,强调灌输说教的德育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第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隔离。对话性德育模式对“对话”的关注,将有助于弥补传统德育中的缺失,它对于当前德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德育对话强调对话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其二,德育对话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其三,德育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师生之间心理交流的过程,此过程包括一系列环节。为了保障德育对话“通畅”,应注意以下问题:师生在对话中要平等地对待对方;师生双方有共同的话语和遵守一定的规则;师生对话的态度要真诚;教师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www.xing528.com)

4.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活动”,是指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外部活动,或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它至少包括学生主动参与的游戏、劳动、学生之间的外部协作和其他集体性活动等。此外,“活动”具有其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第二,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

由于活动德育模式中的“活动”必须是学生自由的活动,因而教师将肩负更多的责任。

5.生活型德育模式

生活型德育与以往的运动式德育和塑造型德育有着本质性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生活型德育是以现时的、自然的、真实的生活为基本途径对学生实施的德育;第二,生活型德育主张学校德育是对“人”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三,生活型德育注重转变和深化学生的品德“情感”。实施生活型德育必须坚持三个根本性原则,即主体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生活型德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去生活,为了使这一目标更具有操作性,可将其分解为四个更具体的目标,即学会品德实践,学会品德体验,学会品德感情,学会品德选择。

6.主体型德育模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德育工作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他们或者把学生当作道德知识的接受器,或者把学生看作是可以驯养训练的小动物,由此形成了“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僵化的德育模式。主体型德育模式力图打破这样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深刻理解主体型德育模式:第一,主体型德育模式以师生互动关系具有平等性、目的性为特征。第二,主体型德育模式以主体性原则为基本原则,在德育过程中,应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第三,主体型德育模式以培育和优化学生的道德能力为目的。第四,主体型德育模式以培养和优化学生的道德接受机制为核心。

(三)未来我国德育研究的展望

1.公民教育将继续成为德育内容研究的重点。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公民与道德教育发展纲要》的实施,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的的公民教育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与之相关联的公民教育研究将持续升温。

2.网络道德教育尤其是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实施仍将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正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因网络所引发的青少年道德问题也将日愈严重,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仍将是家长、教师乃至学生本人最为关切的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将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增多,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对心理教育实效性的关注,心理咨询与道德教育结合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等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4.价值取向教育与信仰教育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在当前社会道德问题剧增,德育实效低迷的境况下,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都将其归因于价值取向和信仰教育的缺失,价值取向教育与信仰教育被普遍的认为是解决德育问题的根本所在,价值取向教育和信仰教育将成为未来德育内容研究的重点。

5.德育新课改的研究与进展将倍受关注。德育新课改已进入实施阶段,作为建国以来政府干预力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人们给予厚望最多的新课改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能否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德育现状都将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6.特殊群体的道德教育将被提上日程。随着近年来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家庭困难学生等道德教育问题的不断增多,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道德教育现状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给这些学生的心理发展、道德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将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