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管理概念与实践-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

班级管理概念与实践-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班级管理概念的界定所谓班级管理就是“根据教育目标配备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的各种条件,并加以管理,以便学习者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活动中得充分的成果。”即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班级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最终实现班级目标的活动过程。前者包括班级编制、委任班主任及开展各种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等。

班级管理概念与实践-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

(一)班级管理概念的界定

所谓班级管理就是“根据教育目标配备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的各种条件,并加以管理,以便学习者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活动中得充分的成果。”即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班级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最终实现班级目标的活动过程。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认为班级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班级外部管理)和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班级内部管理)。”前者包括班级编制、委任班主任及开展各种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等。后者则是,“班主任按照学校计划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班级内外的力量,进行班级教育任务的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活动[7]

班级管理既包括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又包括学校领导通过对教师的管理为中介所实施的班级管理。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班级管理还包括学生间的互相管理和家长及社会参与的班级管理。

(二)班级管理的特点

班级管理与一般管理活动相比,有共同之处。然而,由于班级管理特定的管理对象,因此也就具有与其它管理活动所不同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

管理内容的全面性。班级管理涉及诸多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从管理分类上分为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体育卫生管理、生活管理等;从工作列项上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课堂教学组织、学科活动指导、教学考核评估、体育活动开展、卫生工作指导、作息制度执行、文娱活动安排、学习生活卫生、偶发事件处理等;从管理法规上有德育大纲、课程计划和标准、工作条例、日常行为规范等;从途径方式上有课程、班团队活动、班委会和学生社团组织指导、家长委员会等。同一层次的工作,相关性大,要综合考虑,使各项工作各有其位,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管理阶段的全程性。班级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它随学生的成长、班级的迁升,在时空上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为此,班级管理不但要考虑处于不同学段班级的特点,还要注意各学段的过渡与衔接,促使其在动态中获得均衡的、连续的发展。当我们着眼于班级连续发展时,其纵向管理的一般阶段是:目标管理,使班级管理目标服从并服务于学校工作目标;过程管理,使班级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序进行,从松散型过渡到成熟期直至发展到完善期;实际管理,使之反映出班级学生个体发展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

管理层次上的全员性。无论是班级的横向管理还是纵向管理,都离不开处于各种管理层面的人,既有学校内部的人,又有学校外部的人;离不开班级管理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从学校内部看,有学校领导者,他们处于班级的决策层;班主任,他们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任课教师,他们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力量,是寓教学于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者;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是班级管理的有生力量,因为班级管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班级学生,他们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参与者,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骨干,每个学生的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校外部看,有学生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个体的参与班级管理,大大增强班级管理的实效;有社会教育机构,通过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格局。

(三)班级管理的过程

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在一定的活动过程中实现。任何一种实践过程,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和实施环节,班级管理也是如此。

1.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的开展,都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也需要这三个基本条件。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但却不是唯一的管理者,班级管理者还包括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对象是班级生活的全部构成方面。班级管理手段是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的各种措施。

2.班级管理的实施环节

管理学学者认为,管理无非是三个基本环节:设计、实施、评价。班级管理过程中首先要设计一个目标明确、有一定时间限度,分阶段实施的方案。其次,就是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之上,将它付诸于实践,第三阶段则是对于实施结果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是对实践结果的评价,也是对班级管理经验的总结。班级管理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设计、实施、评价”的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一)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学生在校的大部时间是在班级度过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主要是通过班级组织来实施的。班级及班级管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最重要的任务。班级组织对于教师而言是头等重要的实践场所。对学生而言则是他们全身心投入,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与生活场所。

没有良好的班级组织,学生也就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微社会环境,班主任工作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许多集体活动就不能够开展,对学生的教育也难以实现。所以班级管理的头等大事就是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www.xing528.com)

班级是为了特定的目标,依据一定的规范而组织起来的一个教育单位。从静态来讲,班级组织建立起班级组织的架构;从动态来讲,要不断把班级组织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水平。因此,班级组织建设的内容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

从班级组织的静态分析,建立班级组织就是要形成一个组织架构,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是以其结构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就不可能成为组织。

形成组织架构的工作是建立班级组织机构。班主任由学校委派担任班级的领导工作,但班主任并不能独自完成班级全面管理工作。学校的班级虽然不大,只有几十位学生,但是班级生活却是复杂的。班级不仅是“行政”意义上的班级,同时还是“教学”意义上的班级。在班主任直接承担的教学工作中,班主任既可从行政角度进行管理,也可从教学角度进行管理。但是,当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班级管理的任务就转移到任课教师那里。不仅如此,班级生活仅仅靠教师的组织是不够的,同时必须得到学生的支持。良好的班级组织不仅在于教师的良好领导,而且在于学生有效地自治。学生的自治,不仅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自治的需要。班主任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实现学生的自治,就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管理的机构。

班级组织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过程中的存在。班级在其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三个阶段:形成组织的阶段、形成稳定组织的阶段和组织发展的高级阶段——集体阶段。

组织的建设并不是止于组织机构的形成,组织建设不是以组织形式的存在为目的的,班级组织作为教育组织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在学校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一种情况: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似乎就是为了使班级像一个组织,而不是这个组织能够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我们要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对象,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建设者。在班级这一特殊群体中,班级制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制度是指班级成员自发形成的、不具有正式形式,不同于组织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国家法规。班级制度主要是发挥心理约束力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班级公约》便属于一种班级制度。班级中约定俗成的班级制度比组织中有名无实的规章制度有更大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为(1)维系群体的作用;(2)统一群体成员认识的作用;(3)引导行为的作用。班级组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建立与形成优良的群体规范对于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三)班级教学管理

1.循序渐进原则。意思是依照次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循序渐进的“序”,内容很丰富,有科学知识本身的序,有学生认识发展的序,有学生年龄特征的序。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由于人们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不同,所需的时间有长有短,所花的精力有多有少,但次序不能颠倒,阶段不能跨越。循序渐进原则,实际上包括了所谓“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为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教师按照知识本身的科学体系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所谓科学性、系统性)来进行教学。系统性和科学性是无法分开的。知识的系统性,也就是知识的“序”。这样教的知识,必然是“可接受的”;这样学的知识,也必然是“巩固”的,这条教学原则把几个本来不应该分割开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循序渐进是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十分重视的一条教学原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它既是教师教的原则,也是学生学的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它的涵义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该贯彻这条原则。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知识基础,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3.教学相长原则。教学相长,一般指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当然比学生懂得多,但在某些方面,学生也许比教师更高明韩愈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很有见解的。教师要教好功课,不仅自己要努力进修,还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中得到启发。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就是在与学生的教学双向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

4.启发诱导原则。学生要学好文化知识,必须要有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哪里来?要靠教师调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这条教学原则,没有哪一个教育家主张照本宣科,把学生当成容器的。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高等学府,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必须贯彻启发诱导原则。只有贯彻这条原则,学生才能生动活泼,才能学得扎实巩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呢?他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要考虑如何启发学生。他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启发诱导。

(四)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实施班级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活动由于是通过课程进行的,管理者就是课程的任课教师,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对它管理是间接的,其管理作用表现为协调;而班级教育活动是由班主任直接组织实施的,班主任对它的管理就是直接的。由此可见,学校班级活动管理是在班级管理中,是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直接体现,也是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班级是一种教育组织,班级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载体,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形式。如:为了培养少年儿童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素质而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理想道德教育活动;为了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而举行的学科知识的竞赛、讲座活动;为了增强学生体质,磨练他们意志而举行的体育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组织的参观、文艺表演、艺术才能展示等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而开展的义务劳动、小制作比赛等等,都显示出班级活动的教育功能。通过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已成为班级管理者们通过班级活动管理实践取得的共识。

班级活动管理就是班主任组织和开展各种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承载着对学生全面教育的重任,但班级活动的教育功能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而是管理者赋予它,并且要靠学生内化才能实现的。班级活动是否具有教育功能,这些均取决于班级活动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只有当班级活动管理者能够依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充分准备,并认真积极实施,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班级活动的教育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