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组织结构与特点: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成果

班级组织结构与特点: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成果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级组织是一种真实群体,其基本结构中有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关系,没有固定的目标、计划、职责及任务,他们以特有的精神导向和感情的一致性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在与外界交往时往往表现出很浓的“派别”意识。(三)班级团体功能的分类班级组织这个团体,是由不同的个体集结而成,是具有组织特性的团队。班级团体具有矫正行为的功能。

班级组织结构与特点: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成果

(一)班级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组织构成的,组织是由群体构成的,而群体又是以个体的结合而形成的。组织的一般概念,是指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一定的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而形成的完整有机群体。班级正是由教师和学生群体构成的有一定目标、计划、制度,执行一定职能的结构。是一种正式的组织。班级组织具有构成人员、规章制度、目标计划、结构文化等一般组织的基本要素,个体与群体在组织中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心理气氛和班级文化。班级组织是一种真实群体,其基本结构中有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的群体。

1.班级中的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组织赋予一定任务而产生的群体。其成员的角色位置、权利义务、行为方式都有规定。群体有统一明确的目标、制度和职责分工。整体的班级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正式群体,因为它是在班主任的组织领导下,根据班级工作的要求产生班委会,并有各委员的分工。班级有共同的目标和制度。班级内部同时还存在许多正式群体。主要有班团支部(隶属学校团委领导)、班内学习小组(隶属班委会领导)、课外活动小组(有关任课教师指导)。正式群体既能完成班级组织所赋予的任务,又能满足群体成员的某些需要,是一种积极的群体,班主任(教育工作)要利用这种群体的作用,帮助正式群体建立和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各种正式群体协调起来,为班级组织的工作发挥作用。

2.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由于某些自然因素或成员的需要影响,某些个体经常相处在一起,自发自由形成的小群体。在班级中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独立于正常的班组织、团组织、学习小组之外,对班级各项活动的进行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存在使班级组织结构变得相当复杂,也使班级工作多样化。这些非正式群体在利益、价值观、态度、爱好、兴趣、习惯等方面有共同之处,具有以下特点:(1)自发性。非正式群体其成因与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需要相关联,他们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与同龄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渴望在交往中了解他人和认识自己,更渴望通过交往获得同龄人的友谊和帮助。而正式组织在许多方面无法满足他们丰富的个性化寻求。于是,观点、态度、兴趣、习惯等相似的几个人相互吸引,相互认可,自然而然地结合成一个个小群体,他们无需他人和学校正式承认,具有明显的自发性。(2)内聚力强。良好的交往范围和感情能增强组织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增长成员的责任感,从而有助于组织行为和目标的完成。这种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及促进程度在管理心理学上称为内聚力。非正式群体是建立在心理、感情相同的基础之上的,大都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标,以相互之间的情感为纽带,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内聚力。(3)派别性强。非正式群体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关系,没有固定的目标、计划、职责及任务,他们以特有的精神导向和感情的一致性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在与外界交往时往往表现出很浓的“派别”意识。(4)受核心人物影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宣布的领导。但是能在自然交往中产生,并被成员们认可的一两个核心人物。核心人物能代表群体执行一种不成文而行之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对其成员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5)信息沟通灵敏。非正式群体大多是自愿组合的,合则聚,不合则离,彼此间感情融洽,相互信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群体间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传播速度快。当然,也易传播流言蜚语。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班级的正常管理有着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班主任必须重视这些群体的存在,努力地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发挥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因素,注重核心人物的重新塑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肯定他们的领导能力,使之自觉地把自己的团体纳入到正常的班级活动中来,促进整个班级成员的共同进步。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的。两者相比,在形成特点上具有普遍性、自发性、随意性、选择性等特点。前者在学校人际关系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后者具有满足个体需要、保护心理健康、沟通信息、调节平衡等正式组织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在学校、班级的教育管理中,班级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是相互制约的,教师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管理主义”的泥潭,因为要实现班级组织的目标,教师往往视学生的个人属性需求障碍,强制性地压抑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热情,不仅要使班级的正式组织对每个学生都有吸引力,都有满足感;而且还要善于分析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不强制性地压抑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个体的需求、情感和个性合理地在班级释放。一般可能通过组织变革创新、社会角色变换、加强交往指导、组织多样化活动、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开展自我管理、非正式群体正式化等方式,充分发挥正式群体的主导作用和引导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使学校的人际关系更趋丰富、协调。

(三)班级团体功能的分类

班级组织这个团体,是由不同的个体集结而成,是具有组织特性的团队。对于班集体成员而言它有不同的功能,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此我们介绍日本学者根本橘夫的班级团体功能分类。

参考斯特朗(R.Strang)等人的研究,根本橘夫将班级团体所发挥的功能分为以下四项。

1.满足需求功能——班及团体提供了满足归属需求和依存需求等基本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与社会有用性需求等高级需求的机会。

2.促进发展功能——班级团体提供儿童发展的机会。这些发展涉及多种领域:(1)知识及认知的发展,(2)情感的发展,(3)兴趣态度的发展,(4)社会技能的发展。

3.诊断功能——在团体中,缺乏社会技能和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发展上的问题会暴露出来。特别是在班级团体要求时,儿童违反这种要求的倾向将会显现无遗。

4.矫正功能——例如,自我中心的儿童会因受到伙伴的批评而改变行为等。班级团体具有矫正行为的功能。

团体的这些功能一般称为团体教育力。团体教育力并不是自动发挥作用的,必须形成积极的团体规范,它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团体便不可能发挥所期待的功能。例如,在排斥性气氛中,有安全需求的儿童的基本需求一旦满足不了,儿童就会形成我们所不期望的防卫性行为方式。在竞争激烈的气氛中,在禁止评价个人学业的班级团体中,利已主义之类的问题即使存在也会被忽略,否则,反而会加深利已主义倾向——包括这些“逆发展”的可能性在内。

四、班级组织的功能(www.xing528.com)

班级组织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编班原则组建的师生群体,是社会向青少年提供的一种在校期间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班级对其成员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此,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包括:

(一)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班级组织是促进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单位。班级履行社会化职能,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和人际交往关系中,以班级的组织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集体规范、班级文化等载体,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转化为社会成员。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主要内容是:

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班级按照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在组织学习和开展学习、活动和交往中,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理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符合社会期望的理想,教育年轻一代成为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变革的社会成员。

2.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班级教学目标的规范性,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以及教学过程的简约性和可控性,是学生学习社会经验、获取社会活动知识、技能的独特条件。随着班级教学改革的深入,班级教学过程的社会化、潜在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智力的开展、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3.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班级的教学、教育活动是在师生交往中展开的,而群体中的人际交往和关系必然形成相应的组织、制度和规范,班级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班级公约、学习纪律、学风、班级气氛,加之班级的舆论等,都传递社会规范。对学生具有一种同化力和约束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4.培养社会角色。班级为学生的角色学习提供着多方面的条件。班级的组织目标规范、班级舆论对每个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角色期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态度、成绩以及教师和伙伴的相应评价决定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伴随着班级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和小组学习活动,以及班级其他集体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教育情境,为学生积累交往经验、学习变换角色、提高担当角色的能力,提供了锻炼和体验的机会。

(二)班级组织的个性化功能

如果说班级组织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个性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的话,那么,班级组织对学生的个性化功能则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环境和教育的社会化影响为媒体,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内化”机制,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班级的个性化功能的实现过程,从本质上说也是班级中社会化过程的一种结果和反馈。从这个意义上说,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就是使学生从社会化的对象——客体的我转变为个性的主体——主体的我。

班级社会系统理论认为,个性化的要素包括自我概念的发展;自尊心和成就动机的发展;行动、认识、智能、兴趣、思想、情绪等所有个人特质的综合发展。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在于发现每个学生个性的潜在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以根据差异确定可能塑造的方向。

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很重要,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克鲁普斯卡娅也曾说过:只有在集体中,儿童个性才能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一个人脱离社会,与周围的人没有任何接触,就会丧失自己的个性。优秀的集体可以使个人的潜能与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展,给予个人丰富的精神财富,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责任与荣誉可以使每个成员的个性得到健康地发展。

班级集体在形成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的内容和方法是:第一,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是形成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第二,在班级的组织目标建设中,要为每个学生精心设计和拟定个性图景和性格发展途径;第三,在班级社会化学习、交往、公益劳动、游戏、社会生活、集体自治等多种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第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三)班级的满足化功能

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需要,是班级承担的重要任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需要,如交往、归属、自爱、自尊等心理需要以及在外部社会要求影响下产生的学习需要。这些不同的需要,在学生个体间存在着水平、时限、强度等方面的差异,班级要通过功能性活动让学生个体的这些不同需要得到各自不同的满足。

从上面的班级的功能可以看出,班级是一个多功能的载体。它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发展学生个性和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的重任,而教学功能仅是班级功能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智育,还要发展学生全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如果班主任对班级的功能没有全面的认识,就会把班级仅仅视为教学组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忽略了班级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功能性系统,囿于一种功能而不顾及其他,难以造就素质全面的人,会贻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