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的重要内容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的重要内容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教育不仅要为个体适应社会做准备,而且还要为个体个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的重要内容

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变化过程。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整个过程中,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所有变化。所谓身体的发展是指有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其机能的发展、完善。所谓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各种高级社会性的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双重统一体。所以,个体的发展就包括了社会化和个性化这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方向。教育就是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和特定的内容,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促使一个自然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与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还是一个纯粹自然意义上的人,在后天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随着机体的发展及功能的完善,通过习得社会文化,他才能逐渐地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个体。个体从自然意义上的人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过程,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来完成的。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习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并将其内化,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以适应和改造社会、发展自身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是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第一,人与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影响着人的成长与发展,一个人一出生就意味着他已经属于某种家庭关系、某一社会阶层、某一特定的时代,以及由这些因素共同组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为了生存与发展,个体必须学会适应社会,进而在适应的过程中改造社会、发展自我。第二,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因而不得不社会化。从成熟的角度看,在所有动物中,人达到成熟水平所需要的时间最长。在这段时间里,个体先是全部后是部分地依赖他人生活,这样长的依赖期为个体获得知识技能、学会生活,也即接受社会化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证。第三,人要满足自身的需要也必须社会化。人的需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维持生命和种族的延续而形成的基本需要,如饮食自卫繁衍后代等,另一种是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而形成的高级需要。显然,高级需要的满足必需借助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个体的社会化也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为了适应角色的变换,必须不断地完成将不同角色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规范内化的过程,也即不断地社会化。

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组织、社区等,均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作为学校来说,它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对青少年个体的社会化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来完成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第一,促进个体思想的社会化。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支配人的行为的内在力量。意识虽然为个人所具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个体意识必须反映并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所以,个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体系,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

第二,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www.xing528.com)

第三,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技能是其核心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国家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人除了具有社会性外,还具有一定的个性。通常认为,个性就是个别差异,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它决定一个人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个性化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也是人类开发自身潜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实现个体个性化的过程主要不是靠人类的自然进化而是靠不断进步的教育来完成。教育不仅要为个体适应社会做准备,而且还要为个体个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因此教育还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2]

第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主体意识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性的外在表现。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的生物体在自然界中是最无能的,人要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第二,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涵着个体的差异性,如气质类型的差异、智能优势的差异等。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第三,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体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生产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