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巧: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

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巧: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班主任应该研究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原则,更要研究班主任工作的艺术与方法。班主任不能指望通过强迫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说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技巧是班主任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湛、娴熟、巧妙、显效并带有鲜明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教学技巧。那么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技巧,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热爱学生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第一块基石。

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巧: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

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而教育学的具体运用却是一门艺术。所以班主任工作从理论上讲是科学,因为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并且按这些规律办事,才能让班主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否则就要碰壁就要受挫折,就要遭遇失败。之所以说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是因为这种教育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既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式,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和谐自主的发展。

教书是一门职业,教书育人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教书匠,教书育人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伟大的,他把学生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创造蓝本,他把学生的心灵作为自己的雕塑对象。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迟到早退、打架骂人,这个学生得满分、那个学生不及格,你瞪我一眼、我撇你一嘴……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工作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块基石一步步向前,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登上自己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可能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泥坑。教育规律需要严谨地学习、刻苦地钻研,更需要静心的体会、心灵的领悟。在教师这支队伍中,班主任是排头兵,他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育学生成才,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人。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班主任应该研究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原则,更要研究班主任工作的艺术与方法。

进入21世纪,班主任面对的学生不再是一个个等待灌水的空瓶子,而是一扇扇等待开启的大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自我实现的设想、社会交往的需求、两性关系的迷惘、五花八门的矛盾、突如其来的异想天开……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等待开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能量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班主任不能指望通过强迫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能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班主任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步。所以说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技巧是班主任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湛、娴熟、巧妙、显效并带有鲜明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教学技巧。

那么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技巧,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认识?

(一)重视师爱在教育学生中的巨大作用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位工作艺术高超的班主任首先应具有一颗爱心。这是老生常谈,也是老生“必”谈。一位班主任若没有爱又能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不可想象的。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法则。没有爱便没有现代教育,没有爱便没有真诚,没有爱的工作艺术是“骗人术”。教师的爱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爱,这是一种天性和修养的结晶,它是道德与人格的统一,它要求教师具有献身于教育的远大理想,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热爱真理的精神。班主任是教师队伍里的排头兵,所以这种爱在班主任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对于士兵说,服从命令是天职;对于教师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一个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就应在胸中形成这种观念。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爱的集合,它包括世界上除了男女情爱之外的所有的爱——像母亲热爱孩子一样无私,像父亲热爱儿子一样宽厚,像兄长热爱弟弟一样宽厚,像姐姐爱妹妹一样温柔又体贴,像哲学家热爱真理一样执著而痴迷。热爱学生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第一块基石。我国对120名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的调查表明,百分之百的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对学生都有深厚的感情。”[3]

任何物质生产,不论生产者对其产品是否有感情,只要严格地按照有关的技术方面或工艺方面的要求进行操作,就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人才的培养要比这复杂得多。

教师以培养人才为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育者必须热爱他的教育对象,否则这种教育就无法进行。正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育,这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职业也不存在了。师爱,是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表现,它不仅是自发产生的,而且是自觉形成的。这就是师爱的职业性特点,这个特点的主要表现是教师爱学生与爱事业的一致性。你爱教育事业吗?那你一定爱学生,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你一定不爱事业。爱学生就是爱事业,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儿童,这也就是她对事业的无限忠诚。教师的职业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她具有那种献身于事业的牺牲精神。我们很多优秀的班主任,正是因为他们对学生有一种真挚的爱和对事业的一片赤诚。对那些已经悲观失望的学生给以慈母般的温暖,对那些自己心灰意冷,并且周围人也对他不抱任何希望的学生仍充满热情期待,所以他们才能把一代代学生培养成人。

教师是受社会和人民的委托来进行教育的。我们培养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总之,都应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按照这样一个培养目标去教育每个学生。我们教师的爱,是一种教育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因此教师的爱不仅有关怀体贴,不仅有同情和爱护,而且必须有严格要求,必须按照我们的培养目标去严格要求每个学生。这种严格要求本身就是一种师爱。这也就是师爱所具有的原则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任何一种狭隘的母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儿童敢在母亲面前任性,而在爱他的老师面前总是很“听话”,有的甚至“超额完成”老师所提出的要求。国外的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认为,一个教师可以担当父母的角色,但对其所教育的儿童来说,他们心理上受到这个教师的影响和他所受到的父母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也许因为父母与子女关系,难于建立一种实际的师生关系。这个实验正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师爱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的原则性。

对我们教师所教育的学生来说,师爱就是一种真正的“博爱”。长得干净、漂亮而又聪明的孩子要爱,对于那些又脏又笨而又丑陋的孩子也要爱。对于那纯洁善良又健又美的学生要爱,对那些被污染、被损害,甚至身上还带着一股“原始的野性”的学生也要当作“有病害的花朵”去真诚的爱。实践表明,在每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教师的心中,班内几十名学生,尽管他们都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尽管他们心灵上都有各种不同的灰尘,但是他们都有闪光点,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正是这些东西,不停地激发着一个教师的爱生之情。这种爱,就像普照的阳光一样,温暖着每个学生的心灵。这就是师爱的广博性。没有这种广博性就会出现私心,就会出现偏爱,就会以个人的好恶来代替教师的好恶,就会把正常的师生关系变成个人之间的关系。当一个教师失去了教育者的公正,对班集体的成员不能一视同仁的时候,当他的那种爱生之心在人际关系的“天平”上出现倾斜的时候,这种师爱就会畸形发展,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广博性,于是它在学生集体中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力量和价值。

(二)重视班级人际关系

科学地创建班集体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学习。其中,善于调整班级的人际关系则是核心问题之一,它值得班主任细加研究。(www.xing528.com)

作为班集体结构要素之一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指在班内共同的学习、劳动和游戏中,通过交往而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师生关系,即垂直关系;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即水平关系;学生个人与群体或集体的关系,即点面关系。这三种关系又都以非正式关系(情谊关系)和正式关系(责任依从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说,班主任与学生及学生组织之间的关系,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与一般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个人与非正式群体或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就都被包括了。不仅如此,它还包括校内外的伙伴关系,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小组与班级之间的关系,平行班之间或高低年级的班级之间的关系,班级与全校的关系,班级与校外环境的关系等等。

相当多的班主任认为: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管好,而管好学生的基本方式,除了个别工作外则是详尽地做出各种规定,并不断地组织多种课外活动,努力占有学生的空余时间,将他们从市井街头吸引过来,以预防消极影响。于是,在班级生活中有了“必须”和“不准”,还出现了琳琅满目的集体活动,虽然这些集体活动可能既饶有兴味,又使班级生活显得颇为活跃,但却往往效果甚微。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每个班主任都应当认识到:内容充实的班级共同活动的确是形成集体的必不可少的桥梁,但绝非目的本身。而活动的质量标志则是其中展开的交往和随之形成的人际关系,是由此而对个性施加的教育影响。为此,班主任必须自觉地把调整人际关系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实践中对此做出创造性的探究,并努力掌握群体发展的规律和群体条件下个性发展的规律。这样,班主任的教育艺术水平才会有长进,工作效率也才会不断提高。

传统的班级工作往往过分强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夸大个别工作的作用,而看不到人际关系的潜在影响,忽视集体教育的巨大功能,其重要原因是只从现象上看问题,只看到教育的直接对象——一个个单独的学生,轻视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事实上,班内很多矛盾的表现形式虽然是个人之间的冲突,但实质上却常常是非正式群体之间的矛盾的折射,因此,不研究人际关系,不把学生当成群体的成员来研究,光做个别工作,有时工作效果反而会很差。

其实,教育的真正对象并不是单个学生,而是把学生联结成群体或集体的人际关系。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早就指出,关系是教育工作的真正对象。在所有关系中,必须注重学生与集体的关系,注重他们在集体中的相互关系。这一观点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它告诉我们,只有当教育者把学生的人际关系看作现实的教育对象,并对它悉心地研究,谨慎地调整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教育。那么,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具有哪些非同寻常的意义呢?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集体团结的纽带。这就是说,没有凝聚协调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团结的班集体。班集体并不等于五十位学生的简单相加的算术和。单独的这些学生怎么会组成一个合格的班集体呢?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通过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后,才能形成群体。当他们间的人际关系逐渐由杂乱趋向有序,由单一趋向丰富时,学生群体发展为高级阶段的班集体就具备了可靠的基础,班级实质上就是使人具备了可靠的基础。因此,我们说,班集体实质上就是人际关系有序的网络和稳定的集合。因而,不研究人际关系,就犹如安装电视机不研究线路图一样,那是不可能建成班集体的。很多优秀班主任的实践已经证实,只有在班级内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时,集体目标才具备了内化为班级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良好条件。此时,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自觉的内部纪律才有肥沃土壤,它们才能对个性发挥教育作用。因此,班内人际关系的性质,学生在这种关系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与此相关的班内公认的价值观和共同感受就成为判断班集体是否前进的主要标志。

其次,良好人际关系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众所周知,人生下来并不具备个性,人是在自身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个性的。而这种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满足需要,人的需要越是多样化和高层次化,他们的个性就越趋向和谐。而多样化的需要必须由丰富的人际关系来激发并实现,高层次化的需要必须由高水平的人际关系来培育并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必须在这样的集体中才能充分地得到发展,这一集体在他看来是有意义的,也就是如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是参照集体。而一个集体要成为参照集体,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集体凝聚的、协调的人际关系体系努力把这个学生置于认真办事的生活立场之上,并有意识地培养他的公民意识和创造意向,形成良好个性倾向性;(2)在丰富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为他创设显示自身的力量,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像发现独特的个性那样展现自身的素质和能力;(3)他客观地在集体中具有一定的有利地位,同时,同龄伙伴喜欢他,重视他;(4)他感到自己确实是隶属集体的成员,为集体所需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不可替代的个体,从而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愉悦。如果不具备上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那么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就会变得微弱,有时甚至会抑制他的个性的发展。至此,不难看出,丰富的人际关系是每个学生拓展生活空间的尺度,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孕育完美个性的肥沃土壤。优秀的品格——正义、慷慨、慈爱、崇高等从来都不是某个孤立的青少年品质,它们必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人际关系中显示光华,同时对他人产生影响。于是,造就美好的品格,形成完美个性的过程,实质上就可以看作是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也就是培养集体的过程。

再次,良好人际关系是提高教育活动的目标达成度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各种教育活动的既定目标,提高活动效率,凝聚而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学生在集体内居于有利地位,他在丰富的人际关系体系中能从积极角度表现特长和施展才能,他从其他组织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各种特殊能力被集体及其成员所珍视,这时,他就会在相应的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积极性,而努力与其他同学协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此时,如果其他同学也处于类似的状态,人际关系体系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集体就能如期地按照共同目标的规定去完成各项任务,并卓有成效地强化积极影响,控制并消除成员所接受(或可能接受)的消极影响。这样,集体由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创设的条件,就能真正显示出强大的教育和管理功能。集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上述效能同样也会在学习活动中显示出来。青少年对于交往及建立人际关系有着特殊的需要,这种需要对于那些认识兴趣尚未被激发起来的学生来说,往往可能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和认识活动积极化的内驱力。研究表明,为了加强学习责任心,光指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觉悟未必能行,适度的集体性学习所培植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最优化教学的强大潜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过程是一种社会过程,认识主体自身的成就取决于他对他人经验的注意程度。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儿童头脑中的确切的概念是在交往和协作中逐步形成的,离开了交往和协作,则会形成一种对周围世界的谬误性知觉。即便在个别化学习的时刻,学生仍然不断地置身于无形的人际关系之中,他头脑中关于群体期望、伙伴榜样、他人评价、褒奖憧憬和失败体验等各种联想就充分说明了潜在的人际关系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至此,我们就可以看到,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目标的成功度,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对学习产生消极的作用。应当指出,班集体的人际关系是宏观社会里人际关系的折射,是个性化了的微观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说,班集体的成员是现实社会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不可能不受宏观社会的制约,但是,他们又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正值社会化学习的黄金年龄,尤其是他们的人际交往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说,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就是教师集体意志的体现,是教育的结果。这就是它与一般成人集体的人际关系的主要区别,也是我们以教育的观点看问题的立足点。

由此可见,如果班主任和全体教师重视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并积极工作,则班集体和全校集体就能较快地建成并不断发展,学生也能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下开展正常的交往,共同愉快地完成学习和其他任务,并形成各种积极而高尚的品质,从而大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益。相反,如果教育不研究和调整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不了解群体发展的规律,那么不良的人际关系就会滋生和蔓延,它就会瓦解集体,压抑个性,阻碍集体目标的实现。如此,班集体就易变成空中楼阁,发展个性或培养人才的口号则如虚幻的仙乐,提高工作效率也只会停留于热情和愿望而成为纸上谈兵。应当在群体或集体的背景上研究个性的发展,应当在调整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实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者应当把人际关系看作真正的教育对象,因为个性归根到底是由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起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