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

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忍耐、节制、禁欲等宗教道德观念成为当时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学校普遍开设了德育、历史以及公民类的课程,把培养“责任公民”放在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目前,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学校教育中加强德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教育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仍然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学校德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担负着特别重大责任。

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第2版)

在阶级社会中,历来的统治阶级,都需要通过德育塑造其社会成员的思想品质,以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利益。因此,历史上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教育都把德育放在首位。我国古代教育中,礼(德育)就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悌”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民党也非常重视德育,曾经提出“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德育内容,继续在国民以及青少年中贯彻封建伦理道德及其准则的教育。

在外国教育史上,统治阶级在办教育时也十分重视德育。古代斯巴达人十分重视德育,他们把对青少年的德育看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国家职能和社会职能。到了欧洲的中世纪宗教在社会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学校完全被教会所控制。当时无论是宗教学校还是教会学校甚至是骑士学校,都必须进行宗教教育。忍耐、节制、禁欲等宗教道德观念成为当时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后,英国教育家洛克(J.Locke,1632~1704)就曾强调,在培养绅土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曾经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的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的目的。”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ey,1859~1952)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形成人格。”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德育应该在教育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他说:我们大胆地提出一个假说,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的多。

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都在着手进行教育改革。不仅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而且出现了一个共同的趋势:都十分重视加强德育。日本的一些学者和思想家认为:思想比金钱更多地主宰世界,好的思想可以更多地产生金钱。美国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之所以教育存在问题,是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法国人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英国人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德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德国人认为:德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投资,它会很快得到经济补偿。各发达国家几乎都把德育改革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不少发达国家增加“德育投资”,并把它看作是“经济偿还”高效益的投资,这也充分说明德育的经济价值和作用。

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大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普遍开设了德育、历史以及公民类的课程,把培养“责任公民”放在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学校德育突出爱国主义的内容,并且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学生日常的道德品行进行引导。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社团,参加大量的社会活动。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贯重视德育。毛泽东抗大教育方针中就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建国后,又多次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同志在l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目前,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学校教育中加强德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学校德育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

当前,我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必须加速改革开放,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其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作为教育必须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取得国际竞争中的人才优势。这种竞争型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而且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因此,学校教育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仍然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特别是随着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教育学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有用的东西,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德舆论力量和新的价值观念,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实践证明,在当前加速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不但不能放松德育,而且必须加强和完善德育。

(二)加强学校德育是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www.xing528.com)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了宪法,这表明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我们国家的重要任务,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德育,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又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及有力的思想保证。学校德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担负着特别重大责任。全国在校学生占全国人口近1/5。如果对他们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优良道德风尚和品质,不仅可以保证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对改变社会风气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21世纪提高中华民族的政治素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产生深远影响。

(三)学校德育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指明方向

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所包括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世界观及思想等方面的教育,是解决为谁服务问题的。它保证人的各方面发展沿着一定的政治方向前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德育,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能够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德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灵魂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动力。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初中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运用正确的方法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既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又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这对于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学校德育也是应对科技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

过去的20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尤其是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全面进步,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电脑为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青少年所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已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不良资讯,内容广泛,刺激性强,迎合青少年心理,伦理道德方面的消极影响和侵蚀作用特别严重。很多青少年沉湎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干扰,这对他们的心理、生理以至未来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促使他们正确,健康的运用互联网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当今社会,毒品的蔓延、性道德的沦丧、自杀率的攀升、环境状态的恶化,都在威胁着人类自身的成长与进步。这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面临的问题,而是全社会、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因此,人们总是希望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解决社会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