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避免资源浪费,探索中心建制模式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避免资源浪费,探索中心建制模式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避免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的不良情况,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实验中心,探索实施基于中心建制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筹建时间一般为一年,筹建工作结束后由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学校正式公布实验室建制。因此,各高校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设备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避免资源浪费,探索中心建制模式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实验室主要分为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综合实验室三类[2]。高校实验室的设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有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和扎实的实验教学或科研、技术开发能力等;(2)有符合实验技术工作要求的房舍、设施及环境;(3)有足够数量的、配套的实验设备;(4)有合格的实验室主任和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5)有科学的工作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为了避免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的不良情况,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实验中心,探索实施基于中心建制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基于中心建制的实验中心通常由多个不同功能的实验室组成,设备共享,资源整合,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学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分散建设、分散管理、运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本书所指实验室,以教学实验室为主。教学实验室是指隶属学校、具备一定基础条件和实验队伍、以从事实验教学为主的教学单位。

教学实验室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每个一级学科全校只设置一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或实验教学中心,不重复设置实验内容相同的教学实验室;每个一级学科面向全校开设专业基础课实验室;每个专业一般只设置一个专业课实验室或实验教学中心;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或共建校级实验教学中心。

1.实验室的建设

教学实验室的新建、调整、撤销与合并均须遵循一定程序。

(1)实验室的新建

因教学需要新建实验室,应由学院(部)根据学科发展进行充分论证,提出筹建规划,向学校申报。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提出建设方案。筹建时间一般为一年,筹建工作结束后由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学校正式公布实验室建制。

新建专业的实验课程应先在教学内容相近的实验室内开展,具备一定条件后,再申请实验室建制。

(2)实验室的调整、撤销与合并

因实验教学任务变动需要调整、撤销或合并的实验室,由学院(部)提出申请,学校相关行政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学校批准。经批准调整、撤销或合并的实验室,其所属的房屋及实验设备等资产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调配,所属实验技术人员由所属部门提出调配意见,报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备案。一般来说,学校相关行政部门每五年对正式建制的教学实验室进行一次考核认定。对于长期不能履行教学实验任务的或因学科、教学计划变更导致实验室任务不足的,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核查论证,提出调整或撤并意见。

2.实验设备管理

实验设备是从事实验教学的物质基础。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对实验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地管理和利用实验设备,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实验设备的购置计划

编制科学的实验设备购置计划,对实验设备管理工作的意义重大。科学、合理的购置计划可以避免盲目购置、重复购置,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建设经费,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实验设备购置计划要根据教学计划要求,依据“从总体出发、保障重点、厉行节约、利于发展”的原则进行编制。

实验设备管理部门出台实验设备购置计划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实验中心提出实验设备购置申请;设备管理部门对各实验中心的设备购置申请进行汇总和审查;组织专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及实验教学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评估;将专家评估后确定的购置清单提交学校预算编制部门(如财务处)进行审核,经学会议研究后做出最终采购决定。[3]

(2)实验设备的采购

实验设备的采购方式一般有招标采购、定点采购等。对于金额较大的实验设备,大多交由采购中心进行招标采购。采购时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可信的原则。对于数量多、价值低的仪器,可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采取相对灵活的方式进行采购。实验设备到位后应及时安装、调试,进行验收、交接,并着手建立档案

(3)实验设备的台账管理

实验设备属于学校固定资产,根据价格、性能等因素分别归口部、省(区、市)、校、院(部)分级管理。为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须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为实验设备建立完整的台账。以西南大学为例,单价1000元以上并能独立使用的实验设备即为固定资产,须单独建立账、卡。在此环节,必须做到账、物、卡相符。

实验设备台账包含实验设备的详细管理信息,是管理部门与各实验中心清查、核对实验设备的重要依据。

(4)实验设备的使用管理

教育部于2000年3月21日正式颁布《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要求“仪器设备在使用中要保持完好率,根据需要做到合理流动,实行资源共享,杜绝闲置浪费、公物私化”。建立完善的实验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是科学合理使用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设备使用效益的保障。因此,各高校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设备管理制度势在必行。相应的制度应覆盖实验设备使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涉及操作规程、使用登记、损坏赔偿、事故处理等各方面。

(5)实验设备的维修保养

做好实验设备维修保养,有利于延长实验设备的使用寿命、保持其最佳性能。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对实验设备进行功能开发和改造升级,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应针对实验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建立专属工作日志。

(6)实验设备的报废

实验设备经过一定时间使用,会出现技术指标不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情况,其中有些实验设备由于缺少配件而无法修复,也有一些实验设备已达到报废年限,需要报废处理。报废管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经技术鉴定和主管部门审批(备案)。有关收入按学校财务管理规定执行。

(7)自制教学用实验设备管理

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时会由于实验仪器不足、设备陈旧、出现故障难以维护等原因导致实验项目无法开设,也有可能出现可购买的实验设备不适用于某些实验项目的情况。经过长期实践,学校发现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自制教学用实验设备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自制教学用实验设备具有灵活性、超前性、及时性、直观性和经济性等特点,既可以弥补实验设备的不足,又可以为创新实验教学项目服务,还可以为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搭建平台。

随着自制教学用实验设备种类与数量的增加,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研制论证不充分、技术含量不高、成本核算不规范、成果推广不到位等。在实际使用中也会出现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

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学用实验设备自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其管理。首先,应健全管理制度、开拓资金渠道,为自制教学用实验设备搭建完整的平台。其次,应加强研制论证、实行目标管理,在自制教学用实验设备研制项目立项前充分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先进性,并且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预期评价,在设备研制完成后明确验收标准,考察其功能、参数、效益等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最后,应严格使用管理、建立绩效机制,让自制教学用实验设备更加规范、高效地为实验教学服务。

3.实验室的运行(www.xing528.com)

对实验室日常运行进行科学管理是实验教学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作用于教学的实验室日常运行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封闭式运行和开放式运行。

(1)封闭式运行

传统的实验室运行往往采用一刀切模式,统一安排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按照既定课表运行。

在此模式下,实验教学课表是规范实验教学秩序的核心依据。各教学实施单位根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开课实验室并组织任课教师编排实验课表。实验课表应包括课程名称、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任课教师、学生人数等信息。实验课表如有变动,须履行相应调课手续。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高校实验室多数采用此种管理模式,即学生只能在教学管理部门和实验室安排好的时间段内进入到实验室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学生参加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在同样的时间段完成同样的实验内容,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处于约束性较强的被动学习状态。实验室在没有安排课程的时间段内往往处于闲置状态,不利于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

(2)开放式运行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关注,对实验室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在此背景下,实验室开放式运行应运而生。实验室开放可以分为时间开放、对象开放和内容开放三种功能。在这三种开放功能中,实验时间开放是实验室开放的前提,意为师生可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在实验室开放时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对象开放是指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人员不局限于某一类人员(如本科生、研究生或教师等)。实验内容开放是指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学生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同,在实验教学中设计和构建难度层次不同的实验项目,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

实验室实行开放式运行需要人员、设备、资金、制度等全方位保障,才能保证实验室顺利运转。

我国高校实验室开放运行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实验室承担的实验课程开放,一类是对课外内容开放。

实验室对其承担的实验课程开放,在开放时间安排上,依然可以采用传统的课程安排模式,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安排。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得到提升。

除了完成承担的实验课程教学任务之外,实验室还可以对未在统一安排时间内完成实验或需要操作更高层次实验的学生开放,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未在统一安排时间内完成实验的学生可以重复进行实验,以便真正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学校面向学生设置的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涉及的实验内容,也可以在实验课程教学之外的时间进行。

实验室实行开放,不仅要保证开放时间,还要保证利用效率。因此,进行实验室开放管理,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开发一套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

4.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有序是实验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就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以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1)常见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分类

常见的安全事故主要有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毒害性事故、辐射事故及机电伤人事故等。

火灾事故包括易燃液体的燃烧、易燃气体的燃烧和易燃固体的燃烧等。

按照爆炸的初始能量不同,爆炸可分为核爆炸化学爆炸、电爆炸、物理爆炸、高速碰撞以及高能粒子束照射引起的爆炸。一般实验室中的爆炸事故为化学爆炸,此类事故往往会引发火灾事故。

毒害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化学危险品感染性微生物的实验室中,剧毒性危险化学品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

机电伤人事故发生情况一般为高温、高压设备操作不当,或者设备老化。

(2)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

实验室安全人人有责,将安全责任逐级分解,明确不同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有效途径。一般而言,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设立实验室安全准入机制、营造实验室安全教育氛围。

①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稳步推进的基本保障。学校应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发展规律,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效引导师生遵守安全规则并以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及时根据学生实验室的发展需要完善制度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建设。

一般来说,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采用校、院(部)、室三级联动体系,即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构建由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逐级分层落实责任。学校除了制订基本的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安全检查监督制度、实验室技术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之外,还应根据各实验室特点,制订涉毒、涉菌、涉腐蚀等安全管理办法。

②设立实验室安全准入机制

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据不完全调查,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由人为因素导致,主要原因包括安全知识不足、实验操作不当、应急处理能力缺失等。因此,设立实验室安全准入机制,加强实验室安全规范教育非常必要。

高校应在各相关课程中灵活设置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或设置专门实验安全教育课程,通过授课,结合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置演练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实验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项以及事故应对措施,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观念,探索寻求符合院校特色的实验与实践安全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

同时,实验室管理及使用主体应建立针对本实验室的安全培训及考试制度,只有通过了通识性和专业性安全知识考试的人员,才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根据实验室不同危险种类,设立相应的安全培训课程,包含一般性安全、化学安全、生物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安全、废弃物处理规程等。如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置了实验安全考试,学生通过安全知识考试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学生首次进入实验室前还必须填写安全确认单,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③营造实验室安全教育氛围

学校可通过编印宣传单、安全广告、宣传画以及开展实验室安全讲座等,从观念、道德、情感和品行等方面影响师生,引导他们树立安全责任感和安全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安全素养,加强他们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自觉满足学校对安全、健康的要求。同时,可以张贴实验室规章制度及各项安全标志,随时随地提醒师生注意实验室安全。例如:实验室必须张贴规章制度;在实验场所张贴安全逃生示意图,可以帮助师生熟悉实验室所在楼层的安全出口;在恰当位置张贴实验室安全标志,有助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