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美哲学本科教育差异及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中美哲学本科教育差异及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美哲学本科教育的差异,相当程度上和中美大学本科教育的整体差异有关。这两方面对大学教育有深远的影响。以美国非常成功的哲学本科项目,密歇根州的加尔文学院为例。该系的哲学本科学位要求33个哲学学分,大概11门课程。而与之相比,中国大陆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学生并不了解。教育管理者仍然把大学教育理解成支配式、填充式的教育,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才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中美哲学本科教育差异及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中美哲学本科教育的差异,相当程度上和中美大学本科教育的整体差异有关。首先,美国大部分的大学专业选择是学生入校后自主选择的结果;其次,转专业也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这两方面对大学教育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中美哲学本科教育的一些具体比较。

第一,关于入学,美国的大学哲学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在高考之后就选择就读哲学专业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修了一些哲学课程之后,才决定选择哲学专业就读,很多美国学生到了大二才决定专业。而在中国,可能大部分哲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是被调剂进哲学专业的,对于哲学没有任何概念。这个区别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极大的影响。

第二,美国大学哲学系培养方案清晰明了。以美国非常成功的哲学本科项目,密歇根州的加尔文学院为例。该系培养了四位美国哲学协会主席,每年都有学生申请到最好的哲学研究生项目。该系的哲学本科学位要求33个哲学学分,大概11门课程。其中包括,基础课程(哲学基本问题、逻辑学导论或者符号逻辑)、中级课程(伦理学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当代大陆哲学或者当代分析哲学)、一门高级哲学史课程(这些高级课程包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康德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等)、一门中级系统课程(伦理学、科学哲学、美学等)、一门高级系统课程(心灵哲学、认识论道德理论、语言哲学等),以及一门高级哲学问题课程(高级系统课程中的专题)。这些课程要求都在加尔文哲学系网站上有明显标注。学生决定主修哲学后,哲学系会安排一位教师作为导师与之见面,确定修课计划等。

而与之相比,中国大陆本科教育的培养方案,学生并不了解。很多学生根据学校安排的课表上课,对于自己四年要上哪些课一头雾水。因为这些课程方案没有在网上公布,而同时这些课程方案经常变动,缺少稳定性。种种这些,导致学生对四年的学习缺少宏观把握,不利于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最终影响求学质量。当然,不仅仅在哲学学科是这样,基本上所有学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并不是硬件的问题,而是对于教育的理解问题。教育管理者仍然把大学教育理解成支配式、填充式的教育,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才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第三,美国大学哲学系的课程设置也比较灵活。首先,同一个课头,可以在一个学期,同时由几个老师分别开设。学生根据老师上课的风格和要求自由选择。其次,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的老师轮流上。再次,课程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年级或者某一个班开设的。所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修课计划,自行决定是否选课。以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大学为例,因为哲学导论和伦理学导论课程是很多学生的必修课,所以该校哲学系一个学期会开设若干门哲学导论或者伦理学导论课程。而且各个老师会提前在网上上传自己的课程提纲等信息,学生根据对该老师以及课程相关信息的了解,决定是否修课。

而中国大陆高校的哲学系大多没有采用这种点菜上课的方式,基本上是院系直接给某个年级某个班的学生在哪个学期直接排哪些课程。很多时候学生不管喜欢与否都必须上这些被安排好的课程。即使这个学期选择不上某些课程,之后再修的话,也还是之前那些固定老师来上。学生有时候感觉无能为力,甚至是带有反感的情绪。

第四,美国大学的大多数课程内容在开学之前都已经放在网上,学生可以有所了解。绝大部分老师会把课程大纲放在学校的专门教学网站上(大部分学校使用blackboard网络课程平台系统)。这个网站是学生和老师除了课堂之外互动的地方。除了课程提纲之外,老师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放置阅读材料、布置课程作业、打分、答疑,学生有讨论区等。关于课程大纲,绝大多数老师的课程大纲会非常详细,涉及上课时间、地点、每周的阅读材料列表、课程考核要求、评分细则等。有的老师的课程提纲有5页纸之多。(www.xing528.com)

与之相比,中国大陆高校的大部分哲学课程,缺少这样的安排,上课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课程大纲。即使有课程提纲,也不会在开学之前或者开学后和学生分享。很多学生,一直到学期过半,才明白这门课大概是在读某本书、讨论某个问题。当然,这样的状况,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硬件方面的支持,但部分也是因为我们认为学生应该听从老师的安排,他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老实听课就可以了。

第五,美国大学的大部分哲学课程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也包括课后的。首先,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会随时举手提问。而老师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而且这种互动会被纳入到学生的成绩考评中。其次,在课后,很多老师要求和学生在办公室见面。所有老师都会在自己的课程大纲上列出自己一周内和学生见面的时间,基本上保证每周固定有两个小时以上。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通过邮件预约或者直接到办公室找老师讨论。在其他时间,学生也可以通过邮件预约和老师的讨论。一般布置有课程论文的课程,老师还会要求学生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尤其是选题阶段,要和老师见面讨论自己的题目。正是这些互动,让有些学生发现哲学的魅力,决定去读哲学研究生项目。

与之相对,中国大陆高校的哲学课堂比较缺少互动。很多时候,老师在讲台上满堂灌。虽然现在高校强调使用多媒体等技术,但是并没有改变满堂灌的基本风格。而在课后,老师基本上见不到人。我经常碰到这样的哲学系本科生,上完一个学期的专业课,还不知道这门课老师的名字,更别说知道这位老师的研究专长等信息了。

第六,美国大学哲学系的课程要求比较高。很多课程,要求平时作业3~5次,期中、期末考试,还有论文。平时作业,很多涉及回答阅读问题等。而论文也涉及选题、提交初稿、根据老师评阅意见提交终稿等。因为较高的课程要求。所以课程的分数确实体现了学生上课的投入和成就。这也是为什么学生的成绩绩点(GPA)在美国申请研究生项目的时候如此重要。当然,与之相应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投入,无论是时间和精力,都是一个很大的消耗。所以在绝大多数美国高校中,对教师的评价,教学至少占到30%左右,除此之外还有科研和学校公共服务,包括行政服务方面的投入。

与之相对,中国大陆大部分哲学系的课程要求偏低。很多课程,学期结束的时候一篇课程论文或者一次考试就决定了这门课的成绩。从表象来看,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平时上课根本不去读阅读材料,不知道老师上课的内容。直到考试之前,让老师划范围,通过突击复习等来背诵要考试的内容。考完,这门课也就结束了。或者,对于以一篇论文定成绩的课程,学生开始通过各种方法拼凑论文。很多学生在不知学术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的情况下,拼凑出洋洋洒洒数万字论文。从更深层次来说,这会导致学生对学术缺乏敬畏,认为学术就是灌水拼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