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中国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中国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这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我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说服力、感召力。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中国

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十八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化的浪潮迅速席卷全球,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目的在于追求剩余价值的持续增长及物质财富的积累。在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将工艺落后、污染较大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落后、资金不足等原因,接受产业转移而造成本国生态恶化。因此,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另一方面却是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本追求增殖的目的不改变,工业化大生产对自然的无限索取就不会改变。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永远无法得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不适合世界上其他国家照搬照抄的。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热带雨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沙尘暴、水资源短缺以及核泄漏等生态环境问题,无一不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当今世界,国家之间时常因为稀缺的自然资源而引发矛盾冲突,环境功能退化也会造成大量环境难民流离失所,加剧了地区以及全球的动荡局势和社会关系的紧张局面。生态环境问题不单纯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是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一旦涉及民族、种族方面,就会上升为非常复杂敏感的社会安全问题。

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虽然都已经清醒认识到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想从根本上去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分化和对立,在行动上难以做到协调统一。在认识层面,发达国家希望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同样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希望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行动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治理生态环境会影响经济发展,因而比较消极。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第一,共建地球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地球,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科技、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作出“绿色贡献”。这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我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说服力、感召力

第二,做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者。气候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并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开展南南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截至2019年底,中国对外承诺的碳减排2020年目标提前完成。在致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的贺信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从气候雄心峰会到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不断作出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制订碳达峰行动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从顶层设计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具体实施方案,从“时间表”到“路线图”,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展现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担当。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我国始终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大自然增添绿色,为世界人民谋求发展。(www.xing528.com)

第三,做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的倡导者。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作为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我国颁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将保护生态多样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2020年,我国颁布《生物安全法》,修订《动物防疫法》《湿地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2020年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生物多样性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我国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约为25%,覆盖了所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启动实施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截至2019年12月,已经收集到全国6万余条样线数据、近30万个物种分布点数据,基本摸清了调查区域的物种类型、分布、威胁因素和保护状况等情况,发现了重要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空缺。除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建设以外,我国不断贯彻落实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2018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量已达1.18万个,自然保护地面积超过17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以上,提前实现了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的2020年达到17%的目标。

* 云南腾冲北海湿地的美丽风光(新华社,曹梦瑶/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