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蒙讲孔孟老庄:孔子学习观的全面性与愿望的重要性

王蒙讲孔孟老庄:孔子学习观的全面性与愿望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语·泰伯》这一节我们讲的是孔子的学习观。孔子的学习观是一个最富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学习观,可以称之为全覆盖的学习观。但是人到十五岁,应该有一种学习的愿望、学习的主动性。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解除困惑的过程。

王蒙讲孔孟老庄:孔子学习观的全面性与愿望的重要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这一节我们讲的是孔子学习观。孔子的学习观是一个最富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学习观,可以称之为全覆盖的学习观。什么意思呢?第一,从时间上来说,孔子认为人生的全部过程都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第二,从个人来说,孔子认为学习包括了一个人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处理问题、思考认识等各个方面。第三,从学习方法来说,也包括了各个方面,既包括了求师、读书,也包括了与人相处,从实际生活当中学习,从顺利和挫折的经验或教训当中来学习。所以,它是一种特别全面的、宏大的学习观。

首先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学习过程,他很有名的话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的时候有志于学,有了自己的追求期待,有了自己对人生方向的掌握。这个方向是什么?就是要学习。什么叫学习?就是全面地发展,全面地培养自己的品质、能力、经验等。十五岁以前,他自己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方向,是在大人的安排之下学习的,这时他的学习带有某种被动性。但是人到十五岁,应该有一种学习的愿望、学习的主动性。

“三十而立”,三十岁就能够站得住脚了。这个站得住脚是什么意思呢?站得住脚,就是要开始构建自己的人格,要开始培养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先进性、自己不断学习向上的一种愿望。三十岁的时候要大体上能够站得住脚,能够分清大的是非善恶,还有大的“愚”和“志”,就是办什么事是聪明的,办什么事是愚蠢的。

“四十而不惑”,这个可太有意思了。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解除困惑的过程。人年轻的时候好多事没见过,碰到一件什么事,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比如你的某个同事,他的个性跟你很不相同,你怎么处理呢?或者你在事业当中碰到了挫折,或者你受到了超过你实际表现的夸奖,顺利给你开绿灯,你又觉得有点太过了,这些东西都会带来人生的困惑。但是孔子说四十岁基本上就不那么困惑了。这也符合后世的大师,比如韩愈这样的人的观点,他认为当老师的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解惑,解除学生的困惑。所以人生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励志的过程,是一个构建人格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减少困惑的过程。

“五十而知天命”,说到了五十岁而知天命,这和古代人的寿命偏短有关系。到了五十岁,应该了解你所掌握不了的更重大的、更高大上的那些规则、那些规律,你可以把它解释成超人间的力量,也可以把它解释成世界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我们今天还更喜欢说一个词,就是了解“历史的法则”。当然在孔子那个时代,他还不会说历史的法则,他说的是天命。就是从最高高在上的苍天那里,已经决定了事物的趋向,乃至于你自己的命运。知天命,还有什么意思?就是不较劲了,对自己所碰到的各种事情不那么委屈了,不那么怨恨了,能够实事求是地按照自己所处环境的可能性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不较劲了,就知天命了。

“六十而耳顺”,那么到了六十岁,听得进去话了,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忠告、教诲了,能够自我反思,能够有一种自我调整的能力了,也有不较劲的意思,也有一点自己清醒了的意思。解惑是在四十岁,知天命是五十岁,是十年之后,二十年以后才能做到耳顺,说明耳顺是不容易的,听得进去话、接受得了忠告是不容易的,这是很有意味的。学会说话不容易,学会听话在某种意义上更不容易,所以孔子这位老先生对事物的分析都不是偶然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自己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不会违反规则,不会违规、违法,这个“逾矩”也可以不全看成人间的那些规矩,而是天道,是超过个人一地一时一世的那些自我打算、自我安排、自我考虑的东西,从而能达到一个自由的境界。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人生过程是学习立志构建人格的过程,是一个解除困惑和失误的过程,是一个日益掌握历史的规律、客观的法则的过程,是一个听取各种忠告、各种善言、各种智慧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从自己被动地生活到自己主动地生活的过程。他把这个人生的过程整个看成一个学习的过程,用现在的语言来说,是要构建学习型的人生,这个说法太可爱了,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就看你有没有那个精神了。

孔子对人生还有一个说法,我们前面也提到一点,孔子说一个人“兴于《诗》”,他说他的人生的境界是《诗》的境界,《论语》里谈到的《诗》指的是《诗经》。孔子说一个人从《诗》得到了启发,其知识、精神生活慢慢地就开始了,《诗》是最普及的,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立于礼”,独立人格在于懂得了礼,就是我们说过的懂得了礼貌、礼节、礼仪、礼法、礼数,等等,一个人做到了这些就站得住了,别人也能跟其打交道了。一个人懂规矩了、懂礼貌了,就是文明人了,是有智慧的人了,不是粗暴野蛮的人了,这样的话可以“立于礼”。一个人的精神最后要完成要达到什么程度呢?要“成于乐”,要达到礼乐的程度。因为孔子所谈的乐不是指民歌,至少主要不是指民歌、民谣、吹喇叭那些东西,他更多的指的是一些重大的典礼中奏出来的音乐,那种音乐里有一种正规、正气,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因此人在音乐里的崇敬的感觉、满足的感觉、精神上得到了沐浴升华的感觉是别处所没有的。

孔子对学习讲得多么好!那么我也提几个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到了人生的什么阶段了?有志于学了没有?构建了自己的人格了没有?是不是还有很多的困惑?是不是还有听不进别人的话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感到的是随心所欲的自由,还是处处碰壁、处处倒霉?我们自己好好想一想,好好琢磨琢磨,看看我们能从孔子的话里得到哪些体会。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我们前面一节讲了孔子把整个人生看成一个学习的、成长的、树立“志”的、构建人格的、解除困惑的、了解高尚的法则规律的、能够听进去别人说的话的、能够接受各种的忠言和智语的过程,更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我们就碰到一个问题:现在这个社会比过去相对来说复杂了,人们长寿了,人生的路程也更长了,就觉得孔子说的那些话,有的好像还不容易做到。

比如说“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可以做到,甚至于可以提前做到。如果你是一个很自觉的学生,七八岁就非常愿意好好学习了,起码觉得学习好光荣,会受到夸奖,受到鼓舞。“三十而立”,至少到了三十岁你应该能够自立,能够安排自己的生活,这个大致上也能做到。“四十而不惑”,这事就麻烦了,你八十岁也有惑的时候,就看什么事了。有些事你不惑,有些最基本的常识、最基本的礼貌、最基本的是非,你是知道的,而且不用等到四十岁。比如看见一个东西很好,你不能随便碰,更不能拿走,这个用不着等到四十岁。当然孔子说的不惑是更大的方面。“五十而知天命”,更困难了,你总闹不清楚,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这个三十岁、四十岁不是一个数学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生理的概念,而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当然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积淀,不同的环境里,有的人走得快一点,相当年轻就已经很懂事了,也有的人就慢一点,或者还会有反复,今天不惑了,过两天碰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又惑了,惑了一阵子,忽然又恍然大悟了,也有这种情况。今天听着别人对自己的忠告、对自己的批评,听着很爱听,觉得对自己帮助很大,过了一阵子,又有不服气的想法出现了。这些都是自然的。

孔子说的是一个人成长的大致路径,这个路径他讲得非常好,讲得非常有意思。从人生、从时间上来说,它是全覆盖的。从个人的修养、个人学习的目的来说,它也是全覆盖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基本品质、基本能力、基本的文明程度、基本的价值追求,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孔子更注意的是通才教育(海外更多的叫通识教育,就是共通性的这些知识)。他没有特别去教某一种技能,他自己也曾经说过,他种地不如老农,种菜种花不如园丁,也许他的专长是赶车。

实际上孔子这样说的目的是从更根本的问题上来考虑,从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品质上来考虑的,所以孔子有一句话叫“君子不器”。这句话在今天会引起人的困惑,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就是君子是从全局、从总体上考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不是一个工具,不是为了某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所做的一种工具型的操作。君子是一个主体,是一种精神的主体,是一种道德的体现,是一种价值的代表,这个说法对于孔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当然我们今天对于很多技术型的工作是需要重视的,许多专业型的工作也是需要重视的。你只有仁爱、只有道德,没有一两手绝活,没有什么很专门的修养,这样的我们也觉得遗憾。这个也许是孔子那个时代对社会分工、技术专业还不太了解、不太重视,那是两千五六百年以前,我们不能因此苛求孔子,但是孔子要求一个人从总体上全面地培养自己是正确的。

孔子对他的学生也是这样,他既让他们懂得仁爱,也让他们懂得各个实际方面的道理。他尤其注意从实际生活当中学习,这实在是非常可爱的。比如他说“见贤思齐”,你看见好人、看见圣贤,那你就要想办法树立自己的看齐意识,你要想办法跟圣贤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说话没有礼貌,做事很自私,遇到这种情况,你不是要先说这人不好,而是要先自省,思考自己有没有这种缺点。比如这个人爱夸张,自己有没有夸张的时候,你也想一想。这既是一种品质的教育,又是一种从生活中学习的生动活泼、联系实际的学习观。

当然大家知道孔子还有很有名的话,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代的“三”“九”有时表示不确定数,就是表示多,三个人或者很多人在一起生活,这中间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老师,是能够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的。就是除了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你还要向生活中你所接触到的各种人学习,从中找出人家的长处来向人家学习,每个人都会有长处。

有一次我说到这个题目,有一位小朋友提了个好可爱的问题,她说有时候这三个人确实都太差,这三个人正好都没有教养,怎么跟他们学习?这个小朋友说得真好,当然不止三人,有时候即使是更多的人,都比较差的情况也会有的。我想这要从两方面思考:第一,我们要注意发现别人的优点;第二,别人有很多缺点,我们可以作为自己的警戒,警告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些有缺点的人也可能在某一方面比你强,比如他体力比你好,那也值得学习;他干某个活儿干得挺好,这个也值得你学习;他能吃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累,也值得你学习。我想我们应该从大的精神上来理解。同样三人行,这不是一个数学命题,说街上找三个人来,有一个一定是你的老师,这是不可能的,孔子的意思是要发现他人的优点,从而学习。

孔子还有一句话,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有一个十几户的村落,或者一个类似的人居处,一定有人在诚恳、可靠、守信方面和他一样。他又说“不如丘之好学也”,但是他们一多半不如我好学。这个话太好玩了,因为我们看整部《论语》里,孔子都很谦虚,孔子没有什么表扬与自我表扬,可是这儿他来了一句自我表扬。请注意孔子的自我表扬,没有说别的,没有说他干过什么大事,没有说他在鲁国当过大司寇,也没有说他提出了什么主张。他对自己最自信、最赞赏的是两个字——好学。

好学是不容易做到的,好学也是最重要的。你要好学呢,那么没有的你也可以掌握,已经有的你永远可以前进,不会遗忘,不会扔在一边。所以孔子对学习本身的理解是如此全面,如此周到,如此富有整体性。

最后我提一个问题,我们会不会在生活中学习呢?我们会不会随时发现接触到的普通人的优点,并且向人家学习呢?让我们共同来思考。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www.xing528.com)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孔子最注意的是启发他的学生们自己来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孔子是最反对、最讨厌教条主义的,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具体的一个知识、一个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头脑,要学会分析。孔子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美好的话,就是学习要会切磋琢磨。这句话的由来是,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贫而无谄”是不是就好了?“谄”就是一个人低声下气地取媚于别人。子贡又问,一个人不管多么贫穷,也不谄媚别人,不低声下气,有自己的尊严;当然有钱也不骄傲,这样是不是就好了?孔子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这样是不错的,但是还可以做得更好,就是贫穷照样很乐观,因为贫穷是一时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我”的精神、“我”的道德、“我”的才能,各个方面都不差,“我”仍然是快乐的,仍然是充满自信的,所以贫也要乐。“富而好礼”,这更是一句非常美好的话,如果一个财富上很成功的人,非常注意文明,注意尊重他人的人格,不因为自己的富有盛气凌人;虽然富有,但是知道进退,知道谦虚,知道文明礼让,这样的人是最好的。

话说到这儿已经非常精彩了,但是还有更精彩的。子贡说您这么给我一指导,让我想起《诗经》里面的一句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匪”是指文采斐然;“切”是加工一个骨头,使它成为一个器具;“磋”是把一个象牙加工成一个器具;“琢”是加工玉石,该去的去掉一点,或者把瑕疵去掉,或者把它做成一个什么形状;“磨”是加工石头。这句诗就是说这位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每天像加工骨头、加工象牙、加工玉石、加工石头一样地研究、探讨自己的学问,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缺点越来越少,优点越来越多。这样的人,他会越来越光彩照人。

子贡说,您给我这样的一个指导,让我觉得我们之间就是切、磋、琢、磨,我才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又进了一步。孔子听了以后很高兴,说,你从《诗经》能够联系我们的学习,联系我们的实际,联系我们的生活,而且能够得到这样的体会,你能做到这样,我们可以谈谈《诗经》了。从《诗经》你要得到一种思想的营养,你要得到一种精神的光辉,你要有所升华,就像经过了加工以后,玉石也好,石头也好,象牙也好,骨头也好,都会更加美好、更加漂亮、更加成才。我只是讲到要“贫而乐,富而好礼”,但是没有讲到《诗经》,你们能够往前又有所发展,这样理解《诗经》真是太好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师生、同学、朋友相互之间共同商议、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使自己的学问越来越渊博,使自己的精神品质越来越高尚。所以现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仍然是讲学习的,尤其是讲共同学习的一句非常美好的话。

孔子还讲过要“举一反三”,比如一个桌子有四个角,讲一个角以后你就应该明白另外三个角。如果“我”给你讲了一个角,另外三个角你根本不去联想,不去考虑,那“我”实在不愿意再给你继续反复地讲另外三个角。当然这是一个通俗的解读了。

另外,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叫“诲人不倦”。如果“我”给你讲过一个角,你还不明白,你问这个是不是也叫角,“我”还是会回答的。但是他注意知识的横向的贯通和联系,孔子讲过一句很有用的话,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你学习一个道理,你学习一个原则,这种情况下你要善于弘扬它,你要善于充实它,你要善于把这样一个“道”联系实际,有所发挥,能够给你自己精神上更多的营养和鼓励。“非道弘人”,如果你自己没有这种主动性,没有这种思考、分析的能力,你学了这个道理,学了这个原则,学了这个法则,以为这个法则就能把你给抬举起来,你就成了大学问家了,那是不对的。仅仅靠学问,你提高不了,你应该在学习当中使一个道理提升,使一个认识提升,就像“贫而无谄”,穷了不谄媚,“富而无骄”,富了不骄傲,能够发展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就是人弘道了,这是人的发展。

孔子还有一句有名的话,他说见到什么问题,见到什么现象,要“视其所以”。看看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就是它的原因是什么,它最初是什么样子。“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你要看看它为什么会这样,你还要了解它一开始的状况,一开始是什么样,怎么最后变成这样的。然后你要分析原因,你要分析其居心是什么,动机是什么。如果你做到了这几步,你就不会觉得什么事情是不可理解的。这也说明孔子强调理解,强调要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对于学习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强调学习,更强调思考,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只是学,只是吸收大量的信息,但是你不会思考,不会分析,这样的话你是会惘然的、迷惑的。“思而不学则殆”,你只一个劲儿地胡思乱想,你不吸收那些客观世界、大千世界的信息,这样的话就非常危险了,就会走火入魔。

什么是“学而不思”的人?就是那些网虫、那些有网瘾的人,从头到尾地看一大堆信息,实际上什么也弄不清楚,弄不明白,糊涂人又自以为什么都知道,不就成网虫了吗?但是孔子用的是“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得用点英语了,你胡思乱想又没有足够的信息,没有起码的知识,这不就“殆”了吗?英语就是die,死了。咱们网上不是开玩笑说“you zuo you die”?你老是胡来,你就要搞死。胡作胡殆,谁作谁就找死。所以孔子的话早就跟现在的话相合了,既要汲取信息,又要善于分析选择。

讲到这里,我也提一个疑问:我们怎么能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呢?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论语·述而》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这一节我要讲的是孔子在学习上的恒心、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孔子曾经声明,“我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好些事,就懂很多道理,有很多见识,“我”不是那样的人。“我”是什么人呢?“我”靠的是什么呢?“好古”,“我”喜欢知道过往的种种经验,也就是说“我”重视人们所留下的各种精神财富、精神资源。“敏以求之者”,就是“我”很喜欢迅速地、尽快地、有效率地去求得这些过往的知识。

孔子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当我们谈过往的那些事的时候,目的并不是为了回到古代,而是要懂它的道理、懂它的精髓。懂了以后能够联系实际,能够正确地处理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各种麻烦、各种问题。所以“好古,敏以求之”,好古,不是去死记硬背,不是去硬套,而是要用一种很敏捷的方式去学习、去体会过往人的种种经验和教训。

孔子离现在几千年了,但他的言论现在还是有非常深刻的、生动的实际意义。譬如“见贤思齐”,学习不仅仅是看书、看报、开会,而且你要看看别人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的,看到好的地方你就赶快学,这个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相反,有的人不是“见贤思齐”,而是“见贤思嫉”,见着别人好,就嫉妒,那就太不像话,太不像样子了。再譬如,孔子说的儒家所提倡的“闻过则喜”,这一点我觉得能做到太不容易了,有些东西做起来还容易一点,但是往往会闻过则不快、闻过则脸红、闻过则冤枉、闻过则生气。所以孔子说了那么多美德,我们如果真是每一件都认真地做到,那么我们的生活、精神面貌确实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孔子又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即“我”想看到唐尧、虞舜、夏禹,或者是看到周文王、周公那样伟大的圣人,但看不到了,“我”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斯”就是那样也行了,“我”见不到圣人,“我”能见到君子,见到有修养讲文化的人,见到有见解、有头脑的人“我”也就很满意了。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孔子强调那种大善人也没有见过,但是“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虽然“我”看不到大善人,但是“我”能看到有恒心的人就行了。这句话下面有一个解释,前面说见不到圣人,“我”希望“我”至少能见到君子,这个大家容易理解,君子是比较自觉的,比较有修养、有境界、有格局的。那么孔子怎么会由善人联系到有恒心的人,联系到坚持与不坚持来呢?孔子说因为现在有这种现象,“亡而为有”,“亡”当无讲,就是什么知识都没有,可是他做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装腔作势。这样的人大家想想,我想你们也见过,什么都没有,可是又装腔作势像那么回事。

“虚而为盈”,本来很空虚,但是假装很充实,那点知识、那点学问都是连蒙带唬的、道听途说的,抑或是学舌的,可是样子还挺威风,显得挺厉害,这就叫“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约”就是贫乏,本来很贫乏却假装还挺丰富,好像什么都难不住的样子,这挺逗。

孔子提倡做高大上的人,但他对于装腔作势的、不懂装懂的、连蒙带唬的那种人也很了解,就好像和那些人也打过交道。所以他说那样的人“难乎有恒矣”,意思是那样的人没法坚持。为什么呢?那种人一上来能够很有号召力,但是慢慢地就现了原形,显出窘态来了,不可能总能掩饰自己的无知、贫乏、愚蠢。这点我们琢磨一下,发现孔子说话很客气,他没有再往深里说,但是这几句话就已经够有分量了。谁要是让他说上这几句话,恐怕会无地自容的。“亡而为有”,你什么都没有,却假装什么都会;“虚而为盈”,你很空虚,却假装很充实;“约而为泰”,你很贫乏,可是假装很丰富,你这样会坚持不下去的,终归是要暴露,是要出洋相的。

孔子讲得非常好,他还有一句名言,至今非常响亮。一句什么名言呢?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就是你知道就是知道,你要承认,还有很多东西你不知道、不清楚,你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背景,也没有这方面亲力亲为的经历,因此你就没有权利多说这方面的话,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承认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解,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把它分析清楚,这样的人“是知也”,这才是真正的“知”。

当然古代这个“知”的另一个读音是“智”,就是智慧。智慧是因知识而来,知识要靠智慧来消化,来把握,来使用。所以知者智也,智者知也,这既是知又是智。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也不会做出一个万事通的样子,而是明明白白地承认自己有所不知。

我想伟大的学者、伟大的圣贤,他们都有这方面的特质。例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也说过,你如果问他知道什么,他知道的就是什么事他都不知道,就是自己的知识太少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太少了,这是最重要的知识,也是最重要的智力。中国有句古话,叫“学然后知不足”,你真正学习了,你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事你不明白,你才知道自己所掌握的那点信息不算什么,和大千世界、和古往今来的历史相比,你所掌握的、你能够说明白的、你能够和别人切磋的都实在是太少了,这也是一种谦逊的态度。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知和不知既是截然相反的,又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说在你的知当中,包括要知自己知不知,知其不知,知己不知。这个在概念上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哲学的,既带有悖论,又带有千古无疑的明确的判断在里面,即你要知其不知。相反的有一种情况,是不知己不知,不知己不知的就自以为知了,自以为是了,你明明懂得很少,偏偏在那儿胡说八道。古人有个词我也很喜欢,叫“大言其实”,意思是话说得很大,好像什么都明白,实际上是欺骗世界,欺骗群众。“大言其实”是不可以的,实事求是才是可以的。

孔子在表达自己对待学习、对待教学的态度的时候,还有很多名言,比如说“有教无类”,说的是你只要肯学习,总能从学习中得到成长,得到进步,而不用管你的出身如何,不用计较你的底子如何。又比如“因材施教”,同样是他的学生,孔子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教导的时候抓住各自的特点。孔子还有非常美好的话,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己对学习永远不会感到疲劳,永远不会感到腻歪,因为没有比学习更能够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自己越来越有精神的力量,所以学习是永远不会腻歪的,学习是永远不会疲倦的。“诲人不倦”就是教别人,永远不知厌烦、倦怠,永远不会偷懒。人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那你怎么可能不成为一个大人物?

现在提一个问题,我们自己来想,在学习上我们有没有自己“强不知以为知”,就是明明自己知道得不多,但总以为自己万事通、万事明,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在那儿传播一些明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犯不懂装懂的错误?有没有这种情况?我希望没有,有也没关系,我们改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