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蒙讲孔孟老庄: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王蒙讲孔孟老庄: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时指的是天气、天象、时令、季节。因为人家士气旺盛、战术精良、指挥得当、团结一心,所以人和比地利更重要。我们领土广大,有战略的纵深,这是地利。虽然还达不到把日本消灭的程度,至少能拖住,拖了十四年,直到日本最后彻底失败。“得道者多助”,你能够掌握真理,你做的事情符合章法、符合历史规律、符合民心,你就会得到四面八方的帮助。

王蒙讲孔孟老庄: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是一个非常普及的,至今人们都爱谈的观点。这个观点的意思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不论是谈历史还是谈现实,不论是谈政治还是谈军事,不论是谈创业还是谈求职,不论是谈个人的前途发展还是谈一个社群、一个地区的发展,都会想到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方面。

天时指的是天气、天象、时令、季节。有时候讲的是一种似乎超人间的形势,对做事有利或不利。比如我们有一句俗话,一个人遇到点麻烦,说他赶上点儿了,这个“点儿”指的就是天时,不是钟点,意思是各个方面的因素使你碰到了麻烦。反过来说,我们说这个人运气太好了,这里也有我们平常说的天时。

地利指的是有利的地理条件。从军事上说,讲究要利用地形地势;从文化上来说,要了解,要善于把握这个地区的文化特色。

至于人和,就是说你的人气有多旺,你能团结多少人?你能不能够做到跟大家、众人、百姓、能人取得最好的合作?这是一切事物成败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孟子是怎么说天时地利人和的呢?他说一个三里见方的内城,一个七里见方的外城,围起来攻打这个城,硬是打不下来。能够把一座城包围,能够向一座城发起进攻,证明已经占了天时,已经在形势上有某种实力的优势,才可能把一座城包围起来进攻。城墙修得特别好,甚至还有山川之险,或者还有沼泽地让攻打的那一方打不过来,这是地利。所以有时候仅仅有了天时了,有了实力了,形势有利了,照样完不成任务,照样受挫,照样攻城攻不下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叫天时不如地利。

反过来说,如果城墙修得很高,护城河挖得很深,兵马训练得很好,武装力量也挺厉害,存的粮食也不是不多,可是“委而去之”,最后被人家攻下来了,守城者把城扔下了,狼狈逃窜,是什么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虽然有这么好的攻势,这么好的护城河,这么训练有素的士兵,还有很多后勤物资,但硬是让人家攻下来了。因为人家士气旺盛、战术精良、指挥得当、团结一心,所以人和比地利更重要。毕竟人是和人打交道的,谁能获得更多人的赞助、帮忙、支持,谁就能获胜,人和比天时地利都重要。

孟子这些话,相当令人信服,因为人间的事情首先决定于人的因素,其他地形地物,天气时令,好不好对不对,各方面的舆论形势是不是有利,这些都没有人的因素那样切实见效,那么重要。

天时首先表现为上天给了你一个时机,给了你一个有利于你的形势。比如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分析曹操靠的是天时,因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个时机使他显得力量最大。地利,孙权仗的是地利,因为他有长江这样一道天然的防线,尤其他的水军占有绝对优势。然后诸葛亮分析实力相当勉强,当时最弱的是刘备,但是刘备占了人和,刘备在团结人方面有相当的修养,也有相当的成就。

赤壁之战,孙权充分地利用了地利,利用他对长江的气候、风向这些方面的理解,利用他的火攻的本领,打败了曹操。而孙权能做到这一点,恰恰是由于人和。刘备派来的诸葛亮和孙权能够使蜀吴结盟,形成统一战线,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打败了曹操。这就可以说是地利加上人和,把仅仅靠天时的曹操给打败了。

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这样。日本利用了当时的形势,欧洲已经被希特勒搞得一塌糊涂,无暇外顾。美国当时并不想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只想过自己的日子。而且当时美国和苏联都与日本签立了中立条约,就是不参与中日战争,不出售武器给中国,更不可能从军事上援助中国。但是中国靠的是什么?

我们领土广大,有战略的纵深,这是地利。而日本再厉害,想把中国一口咽下去,但是咽不下去,在地利上日本并不占优势。在人和上,日本入侵中国了,对不起,八路军也好,新四军也好,游击队也好,国军也好,全找机会对抗日本。虽然还达不到把日本消灭的程度,至少能拖住,拖了十四年,直到日本最后彻底失败。所以天时地利人和之论,至今听起来仍然很实在、很可信。

孟子讲到这儿以后,他又分析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想把老百姓都吸引住,都保留住,尤其是在诸侯混战时期,“域民”,想让老百姓在你这块地域生活,“不以封疆之界”,不是靠边界,不许他们跑,光靠这个是不行的。“固国不以山谿之险”,想把国家搞得很坚固,不让敌方攻过来,光靠山岭很险峻,溪流河水一道又一道,能守住这个国家吗?不能光靠这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当时天下实际上指的是以东周为中心,想在天下树立权威,使各个邦国的人都敬畏你、惧怕你、臣服于你,你不能仅仅靠武装的力量,还得有别的方面。

孟子后面的一句话也非常有名,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你能够掌握真理,你做的事情符合章法、符合历史规律、符合民心,你就会得到四面八方的帮助。“失道者寡助”,相反,你失去了民心,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你的行事不符合历史的规律,倒行逆施,做的是人民所不喜欢的事情,那样的话你就寡助,你就成了孤家寡人,你就只能躲到一个旮旯而已,一边生气,一边哭泣去吧。

所以孟子说,得道的时候,天下顺之,整个天下都顺着你的意图来发展;可是你失道的时候,亲戚都背叛你。如果你失去了人心,如果你失去了民心,如果你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如果你干的是招人恨、招人讨厌的事情,就是你的亲戚、儿女、兄弟姐妹都会跟你对着来。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用天下都佩服都顺从的得道者的力量、符合正义方的力量,攻击连亲戚都想背叛、都想作对的失道者,这样当然是得道者胜利。

于是孟子下面又有一句名言,他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君子都是很文明的人,都是很懂道理的人,都是特别讲礼貌的人,遇到什么事,常常不想战斗,不想马上就应战。可是战则必胜,只要战就一定胜利,因为是君子,不轻易和人对立,一切按照道来办,按照真理来办,按照历史的规律法则来办,按照民心来办。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我们前面讲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什么叫人和呢?对于一个权力系统来说,对于一个掌权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君王来说,人和就是民心。

孟子另外一个很有名的,可以说家喻户晓的说法,叫“得民心者得天下”,谁赢得了民心,谁能够让老百姓的心向着,向其靠拢、凝聚,谁就能得天下。至于天下,古代并不了解这个世界几大洲、几大洋的情况,当时认为中国的东方、南方都是海,西方、北方有一些小的番邦,这些番邦在文化等方面要比中原落后得多。这样的一些地方,就是整个世界了,就是天下。

得天下其实就是统一中国,能够使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互相争夺的局面,变成像唐尧、虞舜、夏禹时期一样,像西周时期一样,成为一个和平的、稳定的、统一的世界。

孟子说“得天下有道”,要想得天下,得有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的法则,有自己的方法,叫作道术。道是从大的方面来说,术是从具体的方法来说,说得天下是有道术的。“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到了民人(因为当时“人民”这个词,还并不具备现代这个意义,也还没有被普遍使用,所以我在谈古代经典文献的时候,经常用“民人”这个词),就能得到天下。

天下是什么?天下是壮丽山河。它能说话吗?它会表示拥护或者反对吗?它不会的。其他的建筑,如房屋、宫室,乃至于武器,它们会说话吗?它们会表示拥护或者反对吗?它们不会。弓箭、刀枪,它们能说话吗?它们也不说话。能够决定是拥护你还是反对你?是服从你的权力、你的管理、你的引领,还是反对你说的一切?这决定于民人,所以,“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怎么样才能够得民?怎么能够使民人拥护你?很简单,就是你要“得其心”,使他心悦诚服,能够和他心连心,能够让他向你倾心,能够让他向你交心,能够让他跟你同心,这不就得到民人了吗?得民不是说让他一定干什么别的事情,而是让他从心里敬佩你、拥护你,他感谢你,他愿意听你的。

“得其心有道”,要想得到民人的心,得到民人的拥护之心、感激之心、服从之心、喜爱之心也很简单,也有道术,也有路径,也有法则,叫作“所欲与之聚之”。就是民人喜欢什么,就多给,就多聚集,就多增添。“所恶勿施尔也”,民人所讨厌的东西就不要加到他身上,就不要实行到他身上,就不要干预到他身上,他的心当然就拥护你。

孟子这句话意思很单纯、很可爱、很纯洁。当然这件事情它也有复杂的一面,比如说这是事实,民人往往只看到眼前的这一点,往往看见的是他这个小村这个小镇,最多他这个县,他这个区域所发生的一点事;很长远的利益、大的事情,他有时候弄不清,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得民心的得天下,失民心的失天下,这话一点也不错。几千年来中国的历史、外国的历史,都能够说明这一点。

以我们中国的现代史来说,非常明显。领导了人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其实力量当初没法和国民党相比,国民党的军力、国民党的现代化的武器,都是共产党所无法比拟的;国民党的人数、国民党统治的范围也都优于共产党,但是他们失败了,什么原因使国民党丧尽人心?

共产党人有先进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马克思主义的武器,而且根据革命斗争的理论,处处和人民靠近,联系群众,特别是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得大量的无地少地的贫下中农乃至于一部分中农,都愿意跟着他们走,愿意跟着他们闹革命,推翻反动的腐朽的政权。所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以看得出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你实力再强,你教育程度再高,你丧尽人心了怎么能够站得住呢?怎么能够混得下去呢?

有一部电影叫作《决战之后》,是根据重庆作家黄济人先生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的内容是:在解放战争国民党军失败以后,国民党军的一些将领被俘虏了,被送到类似于学习班去学习,去改造思想,其中有国民党的两个高级将领,这两个人一个是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另一个在德国接受过军事训练。这哥俩早晨正用英语在那儿谈话,赶上咱们的解放军这边的监狱管理人员在写家信,一封很普通的家信。这个管理人员学历差一点,他就写一个很普通的字,却忽然忘了这个字怎么写了,他就问国民党的在押人员,那两个高级将领中的一位很礼貌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写怎么写。可是写完了以后这个人就跟他的同僚说“你看我们就让他们给打败了”,那意思是解放军连很普通的字都写不好,而他们是受了高等教育的、专门的军事训练的,他们硬是失败了。这本身也从另一面说明了得民心的重要和丧失民心、丧尽人心的危险。

那么怎么样得民心呢?孟子讲得也很简单,非常明白。老百姓喜欢的事情我们多给他干,多帮助着他;老百姓讨厌的事情我们千万别干。这句话我觉得就是今天看也是真理,因为今天我们也是这样宣传的,也是这样教育的,就是说主要是老百姓高兴不高兴。人民高兴不高兴,是判断我们做事情的一个标准。

毛主席当年反复讲的、认真强调的,至今仍被人们牢记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就是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党员一定要为人民做好事,一定要做受人民欢迎的事,一定要做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的这些事。而不要做扰民的事,不要做让老百姓厌恶的事,不要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我想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思考一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当然现代是对于掌握了权力的人,对领导而言;旧社会指的是君王、官员。我们做任何事情也都得得民心,我不是官员,我也不是领导,我更不是君王,但是如果我不得人心,我走到哪儿都招人讨厌,你想想我能做成几件事?我们能不能自我反省一下,我们的哪些表现是得人心的、得民心的?我们的哪些表现是可能引起他人的反感,乃至于引起他人的讨厌的?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www.xing528.com)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关注民生,这在孟子的书里有许许多多的表现,最尖锐的是孟子和邹穆公的一次谈话。

他说遇到凶年饥岁,即水灾旱灾、蝗灾或者是战争的灾害,大家挨饿的时候,“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说您所统治的那些老百姓那些民人,其中老弱的人辗转死于沟壑之中;“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东跑西散,一跑就跑了好几千人!“而君之仓廪实”,可是国君您呢,您的仓库里的东西还多着呢;“府库充”,您的金库里的东西还多着呢。“有司莫以告”,管这些事的人、管粮食的人、管钱物的人,就不向您报告老百姓这种痛苦的状况,您根本都不知道,您是君王,可是您不知道。“是上慢而残下也”,这就是上边轻慢老百姓的福利,轻慢老百姓的生存权,这样的话等于是在残害百姓,在伤害民人。曾子说,“戒之戒之”,可要小心,可要注意,千万别这样。别哪样呢?“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是怎么样对待人家的,人家就怎么对待你。孟子说邹穆公凶年饥岁没有照顾老百姓,没有照顾老百姓的生存权,没有帮助老百姓解决温饱,你轻视老百姓,老百姓就轻视你;你对不起老百姓,老百姓就对不起你。“出尔反尔”,原意是这样的,冤冤相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怎么对待民人,民人就怎么对待你们这些君王臣子。但是现在我们说出尔反尔,意思是一个人说话不算数,老改,今天这么说,过了两天又反着说了。很多成语后来都被望文生义了。

这话说得非常厉害,而这话是从哪儿说起呢?邹穆公问孟子,说他们在一次和鲁国的冲突中,有三十三个官员战死了。可是老百姓没有一个死的。杀老百姓吧,又不能杀那么多;不杀吧,又憎恨他们眼睁睁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孟子出人意料地来了上面尖锐的一段,他说因为你们的这些官员、你们这些掌权的人,就没有关心老百姓的生存,在凶年饥岁让老百姓跑的跑,死的死,辗转流亡,困难重重。这种情况下,您还要求老百姓对您好?您得了吧。

孟子这个话太厉害了。他说“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您原来对老百姓是怎么做的,当时老百姓也许没有什么反应,但是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反过来了。“君无尤焉”,您别发愁了,也不要只埋怨老百姓了;“君行仁政”,如果您对老百姓仁爱,老百姓就“亲其上”,老百姓也就觉得跟您的关系亲近,觉得您是自己人,拿您当自己的亲人。那么“死其长矣”,那么他为他的国君,职位、官位比自己大的人,年龄比自己大的人,辈分比自己大的人,为他们牺牲都可以,关键您得对老百姓好一点。

孟子还真是有点牛气,他敢于跟君王这样说话。还有更厉害的,他曾对齐宣王说,如果你们国家有个大臣,需要去楚国游历一两年,把自己的老婆、孩子委托给一朋友照顾。然后等其回来,自己的老婆、孩子已经饿得不能动了,您说这个大臣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齐宣王说,那很简单,绝交。你委托的事这个人不完成,不注意,不在意,差点让你的家属冻饿而死,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再做朋友?绝交。好,孟子就笑着说很好,您讲得很对,遇到这样的人不能再交,要绝交。如果您这儿有一个管政法的人、管维持秩序的人,这个人遇到坏人他不管,遇到破坏秩序的人他不管,遇到影响人民安全、安定、安稳生活的事件他也不管,这样的大臣应该怎么办?齐宣王说那当然撤职,要他干什么?做大臣就必须管事。

孟子说,好,您说得太对了。那如果一个国家老百姓遇到困难,遇到天灾,遇到洪水,遇到蝗虫,遇到干旱,遇到活不下去的情况,当然还可能有什么地震、海啸各种各样的情况,这个国家居然没人管老百姓,不关心老百姓的民生,不帮助老百姓维持自己的生活,您说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孟子太牛了。这句话当然针对的就是国君了,一个国家谁管全体老百姓呢?责任在谁的身上?不言而喻。

孟子真可爱。齐宣王听了这话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眼睛环顾左右而说别的事,不搭这个茬儿,给你说别的了,赶紧转移过去。至于谁心里打鼓谁知道,孟子也就不再往下追了(“王顾左右而言他”,这个“他”字也有人说此处更应该念托,古音应该是托,是王顾左右而言托,也变成一个非常有趣的成语。当一个人感到尴尬的时候,当一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挑战的时候,只好顾左右而言托)。

即使是在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国也还有这种用文化用道德来对权力提出某种要求,乃至于适当地监督一下这个权力,批评一下这个权力,婉转地给这个权力提点意见、提点愿望的事例。这一篇就是孟子从关心民生这一点上,对邹穆公和齐宣王的一个比较巧妙的监督批评。

《孟子》中讲民生,还有一个地方讲得很有趣,就是孟子主张给老百姓提供自留地,让老百姓种一些树,养一些蚕,养一些猪,养一些牛羊,让他们能吃上肉。孟子说如果给老百姓提供足够的自留地,鼓励老百姓种树养蚕,鼓励老百姓养一些可以宰杀然后能吃的东西,这样的话,老百姓五十岁以上的能穿上丝织品绸缎,七十岁以上的能吃上肉。孟子想得很具体,很好。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生产力是慢慢发展的,五十岁才能穿上真正的绸缎。五十岁才能穿上丝质的绸布,这还好说。七十岁以上才能吃得上肉,那个年月人生七十古来稀,有几个活够了七十岁的?说明当年能吃上点肉绝非易事。还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幸福多了,关注民生,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来说,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政策。

比如说抗日战争时期受到敌人的多方面的封锁,当时的根据地生活非常困难,这时候党中央发动的大生产运动,连周副主席(后来的周总理)都弄了一个纺车在那儿纺线,全民动员。王震领导的359旅,把南泥湾这样一个荒地,开垦成为又种粮食又种蔬菜的良田,自力更生渡过了难关。中国革命的时间是很长的,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翻过身来的。那么要打仗,还要吃饭,还要过日子,还要让老百姓感觉到生活充满了希望,如果不关注民生,其他的各种口号都会变成空谈。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儿,叫作与民同乐。就是说,不管你有多么高的职位,你要能够和人民一起快乐,一起享受生活,一起度过节日,等等。这个在古书上最早是“与民偕乐”,“偕”就是一起的意思,也是共同的意思。

孟子见了梁惠王,一上来有关于义和利的分析之后,接下来讲到梁惠王在自己的花园里,站在池塘边的情况。他这个后花园里头养着一些小鹿和天鹅等(古人说的鸿雁,很多情况下指的是鹅并不是指大雁),梁惠王就问孟子说:“贤者亦乐此乎?”像您这样的圣贤,这样讲大道理的人,对于弄个花园,弄个园林,弄个池塘,养点动物,对这些玩意儿有兴趣没有?

孟子回答说,贤者是先能当成一个贤者,先学到圣贤的一些道理,然后你自然也就会为生活上的许多美好的事物而快乐了。“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你如果不是一个贤者,你就不得人心,治理国家也治理不好,就算你有很美丽的花园,有什么用呢?

孟子很快就援引《诗经》上的话,说当年周文王也修过一个园林,称之为灵台。当年周文王确定要修筑灵台的时候,“经之营之”,为了经营这个灵台,有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有了各种各样的计划。“庶民攻之”,老百姓、民人都来修这个公园,修这个园林。“不日成之”,没有用太久的时间就把它修好了。

为什么没有用太久的时间就能把它修好?“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就是用民力,修了高台,修了高地,修了丘陵,也修了池塘,修得很漂亮,很好。“而民欢乐之”,老百姓非常喜欢这个地方,管这台叫作灵台;管这沼,叫作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非常高兴,在这个地方又有小鹿,又有鱼,又有鳖类的动物。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古代的君王能够和老百姓共同来享受这个园林,所以老百姓也跟着乐。修好的东西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让老百姓能欣赏,能享受,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民偕乐,与民同乐,大家一块儿高兴,多好。

如果君王不那么贤明、那么贤良,如果君王和老百姓是对立的,《尚书·汤誓》里说“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是说天下无道,君王或者掌握权力的人,得罪了老百姓,招恨,以致老百姓恨不得跟他一块儿死,他就算有了天鹅,有了池塘,有了高台,有了各种美好的建筑,各种美好的动物,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孟子挺厉害,他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忘宣传他的道义,宣传他的仁政理论,宣传亲民和民本的思想。他讲的这个说起来也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君王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快乐,更要考虑百姓的快乐、大众的快乐、民人的快乐、庶民的快乐。

虽然孟子的理论思想很明白,但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处。古代的时候,人口没有那么多,君王修起一个好的园林,可以欢迎老百姓过来玩一玩,看一看。但是如果人口越来越多了,一些比较高级的享受的地方,就变成封闭性的了。

所以,确实有不能或者未必做得到与民偕乐、与民同乐的地方。但是与民偕乐、与民同乐是我们的一个理想,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尽一切的可能做到与民偕乐,把老百姓放在前面,让他们能够享受快乐的生活、美好的生活,美丽的园林、美丽的建筑、美丽的大自然。所以我们提出的“美丽中国”的概念,当然是为了全体老百姓的。

今天读到这一段,我们仍然会发出会心的笑容。与民偕乐,不仅仅君王要有这样的想法,富商、大款等也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一个小领导、一个小老板,也优于一般的打工者,这种情况下,也要时时想到创造机会,产生与民偕乐的理想的图景。孟子提出与民偕乐的思想,今天对我们也是有意义的。相反,要是暴发户有了点地位,有了点金钱,就处处压老百姓一头,那可就要找倒霉了。

我们还要讲孟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民为贵”。就是对于一个邦国、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最宝贵的是民人,是百姓。“社稷次之”,第二位的是国土和传统,是权力、朝廷所制定的国家的体制。“君为轻”,第三位的才是国君。孟子这个说法非常了不起,非常重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这句话的排列次序,就认为中国是一个把君放在最轻地位的国家。孟子这句话的关键意思是民为贵,为了表示民为贵,他不惜说君为轻。实际上在中国的历史上君王也是非常重要的,君王的权力也是非常集中的,忠于朝廷的思想、忠于朝廷的事迹也是非常突出的。

孟子之所以强调民为贵,是因为君的力量在于民的拥戴,在于民的跟随,在于民的献身、民的努力。如果民不拥护,如果民不顺从,那君就成了光杆司令,那是非常危险的。有些关于末代皇帝、末代君王的书籍,令人不忍卒读,读那些书觉得非常难受。比如说看《三国演义》,看东汉的那些皇帝,最后被董卓所排挤,被曹操所侵犯,而自己一点辙没有,那真是很可怜的。

孟子借着各种机会宣传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际上最理想的状态是这个君能够维护民的利益。《孟子》里说君能保护民的利益,君能保卫他的社稷,君能为民倾力,为民除害,那就更理想了。

我们现在再谈一个问题,我们自问一下,我们虽然未必能够拥有一个大的园林、一个大的花园,但是我们有没有这种心情?有没有这种快乐?就是能够多多地找一些朋友,找一些普通的人,找一些地位或者财富不如我们的人,和我们共享人生的欢乐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