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天水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天水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和延伸,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从三个文明建设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说明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天水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天水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和深刻的影响。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天水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

第三章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和延伸,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资源和生态有限的支撑力,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其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建设已不仅仅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的、全球性的、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问题。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前提,必须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持续稳定为基础,这就必然涉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强调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为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建设提出了根本性的基础性工作和全局性的战略任务。从三个文明建设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说明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的逐步形成,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诠释。

国家、省和市上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的新概念。中国共产党天水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实现天水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要紧紧围绕“文化天水、生态天水、宜居天水”的城市定位,按照“一带多心、轴向强化、组团发展、山水连城”的空间布局,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坚持开展城市交通秩序、环境卫生、违章建筑等专项整治,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对古民居、古建筑历史街区、古树名木的保护,进一步彰显名城特色

要促进天水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天水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天水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和深刻的影响。所以说,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生态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天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天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优势

1.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天水古称秦州,是传说中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也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天水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处在黄土高原秦岭山地交界地带,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海拔770~3100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历史上的天水,气候温和湿润,林茂草丰,极目难收;四野百鸟啁啾,流水潺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优越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天水秀丽的景色,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因此,天水素有“陇上小江南”的美誉。

2.生态文化底蕴深厚。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髓,包括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观等。天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历史悠久的伏羲文化遗址、大地湾文化遗址、麦积山石窟遗址等,天水也为全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随着岁月的蒸育、胚变和绵长的文脉凝聚,形成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天水历史文化。天水生态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脉。天水人民在与自然相生相处中形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的生态伦理根深蒂固。这些古朴的生态伦理观至今仍然具有值得汲取的营养价值。

3.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十年前,天水市就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二批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省政府十分重视天水的生态文明建设,天水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籍河示范区项目建设为契机,坚持以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绿化美化、综合治理城郊南北两山为重点;以发展城郊生态型水保旅游业为突破口,通过科学规划、规模治理、监督保护,统筹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稳定优良的环境质量以及底蕴浓厚的生态文化和生态经济基础,为天水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天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天水市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实施蓝天、碧水、安全、宁静、生态五大工程,大力开展污染减排和环保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利益的各种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有效保障环境安全,使得全市环境质量状况保持良好水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成生态造林22.8万亩,秦州区被纳入全省“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藉河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南北两山综合治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渭滨北路环境整治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通过对南北两山的综合治理,城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了控制,市区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天水市加大绿化资金的投入,目前市郊区共栽植侧柏、塔柏、刺槐、香花槐等各类绿化苗木800多万株,绿化覆盖率达27.57%,人均公共绿地达6.47平方米,以常青树为主,乔、灌、草、花相结合,石、亭、阁、榭相配套,这座以麦积山石窟而闻名的历史名城,开始彰显出了现代化园林城市的特色,“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季生机图,就是这座城市当前的真实写照。

2.生态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天水市注重生态经济发展,培育了一批生态型产业,有效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民营水保生态产业,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城市水土保持建设。如在南郭寺水保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中,兰州城关区五里铺农工商贸公司、西安恒旭公司、工商银行天水市支行等11家单位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建成了邓园、南苑山庄、天彩花园等景点6处,修建扬程240米提灌工程一处,栽植云杉雪松玫瑰等各种园林绿化树种及花卉65个种类,80余万株,景区绿化覆盖率达到82%,为发展城郊生态型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建了一种新的模式。在北山建立了以日光温室为主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种植桃、梨、大樱桃、甜油桃等名优特新经济果树和花卉及杜仲连翘等一批药用植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郊居民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实惠。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推动了农业持续稳定增收。

3.监测助推生态文明新步伐。为全面掌握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认为水土流失状况,科学准确地反映城市水土保持的质量和效益。天水市在秦城区还专门水保站成立了城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确定专职监测员10名,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数据库。在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科学选点,精心布设,先后确定了20个典型农户,布设典型监测地块65处,综合治理工程监测点3个,水质监测点2个,对城市范围内的修路、建厂、取土、采砂、垃圾处理及基础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对城市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与评价,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市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为进一步提高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快城区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4.“三城联创”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品位。从2008年至今,天水市市委、市政府指导全市深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天水的奋斗目标,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提高文明程度为着力点,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实施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天水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5.城郊生态型水保旅游业迅速发展。天水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为了大力发展城郊生态型水保旅游业,近年来,天水市加大了对玉泉观入口广场、文庙广场、李广墓公园、樱花园、玫瑰园、南郭寺、玉泉观等景区及景点的投入力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新建伏羲广场、南山珍稀植物生态园和以南郭寺公园为中心,区域面积700 hm2的南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十余处观光景区及景点,极大地丰富了本市的旅游资源,提高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品位,使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旅游富市”战略的进一步实施。(www.xing528.com)

6.城郊南北两山治理进展顺利。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南北两山治理为重点、以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控制城市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标,市、区两级政府通过对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将集雨节灌、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草)等项目集中向城郊南北两山倾斜,农、林、牧、水利等部门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定任务,按照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加大了退耕还林种草力度,着力抓了南郭寺公园、飞将公园、吕二沟森林公园、玉泉观公园、青土坡珍稀植物园等景区和红旗山土地高效开发利用集约化经营示范基地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对外形象。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共栽植塔柏、柱柏、侧柏等园林绿化树种50多万株,地埂绿化93.84hm2,投入资金800多万元。由于工作得力,措施得当,效果显著,为“旅游富市”战略的实施和把天水建成陇东南人居最佳生存环境奠定了扎实基础。

7.生态文明城市新格局初具雏形。在城区绿化美化方面,采取部门分工,全民配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大力实施道路绿化美化、公共绿化、小区绿化,开展绿景工程和庭院绿化,加强古树保护,启动河道整治、污水处理等工程,营造符合天水实际的生态绿地系统。水利部门做好绿化区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旅游、城建部门做好城区及城郊南北两山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林业部门负责苗木调运、规划设计与技术服务;计划、交通部门负责道路绿化;民政、共青团、妇联、部队、学校等单位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力量营造拥军林、国防林、爱民林、青年林、“三八”林、毕业纪念林、结婚纪念林等。通过对中华西路步行街、民主路、建设路、解放路、羲皇大道、成纪大道、天馋公路等15条道路的绿化美化,完成道路绿化10.73km2,公共绿化201.00 hm2,单位、庭院绿化264.96hm2,使城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0.64%提高到现在的45.73%,人均公共绿地13.75 m2,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城市的新格局初具雏形。

8.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截至目前,天水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5m2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m2以上。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市区干道绿地率不少于25%,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地率30%以上,旧城改建项目绿地率不少于25%,基本形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体系。对于新的开发建设项目和住宅小区,要求严格做到绿化与配套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美化,同步验收,一次达标,以确保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得到大幅度提升

9.各区县生态建设初见成效。麦积区和16个试点镇17个试点村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武山省级新农村试点县和全市8个省级示范村、100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农村能源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上磨水库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高桥头水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扎实开展“三城联创”活动,综合整治村庄环境卫生,各县城和农村脏、乱、差的现状有了较大改观。

(三)天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天水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

天水市由于有两大水系、三大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植被茂盛、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期,天水的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干旱年份增多,降雨逐渐减少;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受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的影响,连年干旱,雨量锐减,致使许多河流变成了季节河,甚至长年断流无水;泉水干枯,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出现水资源紧张形势。

天水市山地多,坡度大,土质松散,水土流失严重,虽然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梯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相当一部分梯田地块小、质量差,加之还有一部分耕地仍然是陡坡地,蓄水防洪能力较差。

天水市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污染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主导产业能耗高、污染大。县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生活污染物处理能力非常欠缺,城乡结合地带脏、乱、差问题突出,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有限,严重影响着天水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和城市形象。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为因素客观上造成了水土流失,植被破坏,降水减少,河道淤积,大气、水源、农田等污染加重,加上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和乱砍滥伐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破坏比较严重。

从整体上看,天水市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作为西部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之一,天水市要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和困难,还要迎接很多观念、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必须长期不懈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抓好藉河、慕滩等水源地,小陇山、关山、西秦岭水源涵养林和风景名胜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不利于改善生态的问题,努力把天水市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

三、进一步加强天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应对机制

破解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关键在于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于构建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统一协调、高效运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制保障等。根据当前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需要各级政府及其有关方面共同努力,重点要进行以下四方面的机制创新。

1.形成以生态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的产业转换机制。根据天水市的自然、人文资源和地域、民俗等特征,选择能够促进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生态型产业,逐步替换传统粗放的耕作农业和污染型工业使老百姓摆脱对生态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产业的严重依赖,切实做到产业转型后的增产和增收。才有可能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变,从根本上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

2.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类资本积极介入的生态建设投资机制。由于生态环境事关区域的经济安全、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使环境与生态已经成为了准公共产品。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很有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产品的供给不足,这就要求政府财政要发挥生态建设投资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大型的生态建设项目大都具有耗资巨大、投资回收期长、经济效益不可分割等方面的特点,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投资主体的责任。对于小型生态建设项目,可以在投资政策引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劳务投入并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

3.形成科学、健全、公平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建设是一项宏大工程,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要使这项工程能够顺利开展,关键就是要使受损方利益得到有效补偿。可以说,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是整个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中的一个核心环节,也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基础。天水市生态文明建设,事关陇东南生态大屏障的建设,既需要本地区内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作用,更需要全省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作用。

4.形成快捷有效的生态科技传递与支持机制。生态科技是解决各种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先进的生态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环保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对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天水市来说,完全依靠生态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或者完全通过自行购买高新生态技术来支持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如何形成快捷有效的生态技术传递和支持机制,也是本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的重要环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加快”这个关键,牢牢把握“转变”这个核心,更加注重“发展”效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优结构、惠民生、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