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水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

天水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把艺术精品创作作为有效提升天水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艺术事业整体繁荣的突

天水跨越式发展对策研究

第五章 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西部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何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提升天水市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天水市区域竞争力,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充分感悟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切实增强加快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文化建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文化本身,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软实力,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融入到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提升文化软实力特别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育、激励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促进民众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和推动经济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十二五”期间天水市实现包容性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精神动力。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随着物质生活的殷实富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追求知识追求快乐追求美好的愿望更加强烈。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和社会和谐程度的提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努力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天水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一个地区文化的软实力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文化的积累、文化的创新和文化的传播,而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文化传播是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文化要真正成为有竞争性的软实力,必须通过文化产业这个载体。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件,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制定的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作为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对于优化天水市产业结构,推进天水市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天水市经济发展要再上新台阶,必须把握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真正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天水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提升天水市文化软实力的综合环境分析

(一)提升天水市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条件

1.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全市展开了基础建设工程、文化体制创新工程、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基层文化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和文艺人才培养工程,使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突出“特”和“大”两大发展主题,挖掘天水五大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潜力,举办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并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持成功举办了公祭伏羲大典,伏羲文化旅游节继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和“最佳文化传承奖”之后,2010年,又获“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十大民俗类节庆·最具文化传承奖”,形成了一个特色节庆文化品牌。它将不断发扬天水中华民族之根、华夏文明之源的优势,使其成为全球华人寻根溯源、省亲祭祖的盛会。同时还举办了不同层次的丰富多彩民间民俗文化表演等系列重点文化活动。各县区和市属文化单位举办伏羲文化庙会系列活动、广场文艺汇演、民俗文化展、社火调演、传统文化庙会等数十项元旦春节文化活动,使天水市的节庆文化成为一种常态文化,充实丰富了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内涵。

2.区域性文化产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认真贯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切入点,加快完善了基础文化建设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施了伏羲庙、南北宅子院落、纪信祠保护维修工程和天水市博物馆陈展工程,完成了秦州大剧院、秦苑剧场改造工程、天水市艺校教学公寓楼建设工程、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邵力子捐书陈列室、市图书馆综合学术报告厅建设和自动化建设工程。实施了市博物馆陈列馆和重点县区博物馆新建及展览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项目9个,建成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74个、农家书屋1274家,实现了全市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建设。启动了“乡村少年文化宫”、“关心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等惠民工程,通过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逐步构建起了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方式,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雏形。

3.艺术创作活跃,演艺事业繁荣发展。坚持把艺术精品创作作为有效提升天水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艺术事业整体繁荣的突破口,从打造艺术精品创作入手,狠抓艺术精品创作和艺术市场繁荣,在推动重大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方面取得了双向突破,认真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文艺节目创作,继自创剧目《山里红》、《伏羲颂》获奖后,又创作推出了《麦积圣歌》、《伏羲颂》、《邓宝珊将军》、《关山月》等体现天水地域特色的精品剧目和《走进大秦岭》、《寻找大秦帝国》、《雪梦》等优秀文学作品,大型秦腔历史剧《麦积圣歌》,获得了全省新创剧目大奖和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最高奖项,2010年10月进京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打造了“陇右讲堂”“相聚天水合唱节”等文化品牌,加大了与大关中地区的文化合作。县区艺术表演团体从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现实生活中吸取养分,创作排练、贮备了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中实现文化育民,有力地弘扬了本土特色文化,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积极拓宽市场领域,文化产业得到了发展。坚持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和市场为基础,扶持建立了一批具有天水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截止2010年,各类社会文化产业机构1124个,直接从业人员达到了10244人。文化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4亿元,较“十五”末期翻了近两番多,年上缴国家利税达到3988.53万元,较“十五”末期增长了近3倍。文化产业的重点指标在全省排位明显提升,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也逐渐成为推动天水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5.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经过几年的发展,涌现了一批文化领军企业和中坚力量。天水汉唐陶艺有限责任公司、天水飞天雕漆厂、天水三星公司、甘谷大漠行麻鞋厂等民营文化企业以天水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远销国内外,有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其中,天水民营文化企业汉唐陶艺有限责任公司以天水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年产值达到了380余万元,年销售总额达到了320余万元,其文化旅游产品远销国内外,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6.文化资源永续利用的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坚持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性保护并举,建立完善全市文物保护工作体系,全面启动了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工程,对伏羲庙、胡氏民居、大象山、兴国寺、大地湾遗址等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实施了保护维修,加强了重大文物遗址的保护性挖掘考古工作,形成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的新机制。强化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达到6项,省级28项,市级82项,县区级236项。在以伏羲文化为龙头的五大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天水文化资源永续利用的支撑体系,始终保持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天水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利因素

1.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前提条件。当前,党和国家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意见和重大举措。2009年6月,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天水市推进区域经济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目标;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11月,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指导实施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扶持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特别是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这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的目标必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凝聚起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这一系列党和国家出台的重大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振兴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为推进天水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机遇。

2.独特的资源优势是基础条件。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史有“中华文化之源”之称。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五大历史文化、丰富殷实的文物基础和旖旎多姿的民俗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天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资源支撑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天水五大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成果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和推广,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天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

3.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关键条件。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该走什么道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推进,天水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活力正逐步得到提高和增强,与当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主动适应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等方面的要求相比较,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又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文化产业逆势而上的特点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此外,随着天水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收入稳步增长,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涉及领域日益广泛,文化消费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文化消费潜力巨大,为发展文化服务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天水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不利因素

1.城乡公共文化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年来,虽然我市通过加快“五位一体”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基层文化阵地硬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相关配套仍未完全跟上,文体设施还存在总体不足与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农村,村级文化阵地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是部分设施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存在开展活动较少、设施利用率较低等现象。城市社区特别是建设较早的一些小区的文化阵地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区广大居民的文体娱乐需求。

2.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当前,天水市文化产业总体上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是天水市的“短腿”,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单位总体上缺乏竞争力,除传统的出版印刷业等个别产业业态形成了一定规模之外,其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状态,绝大多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发展水平低、相关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集约化的格局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较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会展业、文化产品制造等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3.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全市文化产业资源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多行业交叉管理的总体格局尚未打破,多头归属管理特征明显,相关行业和部门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侧重点、着力点不尽相同,也造成了发展指标不尽统一、资源掌握统筹难度增加的局面,不利于进一步充分规划配置资源,形成合力。(www.xing528.com)

4.文化发展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优化。在思想认识上,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客观上存在经济工作和文化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在机制上,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鼓励支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机制还不活、政策还不多。在经费投入上,缺乏一套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在人才保障上,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引进渠道不够畅通,缺乏众多有广泛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文化领军人物。

三、提升天水市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凝聚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固本强基、凝魂聚气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努力在全市形成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强市的精神支柱。

1.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强化市、镇(街道)和部门两级中心组的示范学习作用,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天水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决策和能力。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来引领学习型城市创建。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理论宣传教育大众化。

2.深化文明创建。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牢固树立“以文明促和谐、以和谐保稳定、以稳定求发展、以发展解民生”的文明创建理念,广泛开展“树典型、学先进、创业绩”主题活动和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在城市,重点是以省示范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全面推进“三城联创”工作,注重文明创建工作外在形象和内在功能相统一,不断提升公民素质和城市形象。在农村,继续关注农民、新居民、农村未成年人等三大重点人群,深入推进以“十万农家创文明”等重点工作,促进天水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的亲和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能体现文化的民生诉求,体现人民群众在文化成果方面的共建共享。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重点推出一批公共文化的优势项目,完善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建成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构筑城乡一体、运转正常、设施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投资建设好天水大剧院、天水市体育活动中心。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区域的规划布局,形成特色文化街区,市内进一步建设完善以天水湖为中心的市民文化休闲活动街区,以龙城广场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展示街区,以天河广场为中心的新居民文化娱乐区,市区周边进一步建设完善以麦积、石门旅游度假区为中心的商务文化休闲活动区,以李子园、党川林场为中心的生态观光休闲区。积极构建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镇、街道图书分馆为纽带,村(社区)图书室为补充的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推进市、县(区)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及达标工程,推进全市综合文体站、行政村文体室、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的建设。全面落实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及电影院线网络覆盖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文化馆、书画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馆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2.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文艺精品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精华,是城市文化创新和繁荣的高度体现。要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规划和实施。按照“实施一批、准备一批、酝酿一批”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工程,制定全市文艺精品创作规划,明确重点,分步实施。根据上级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建议每年举办文艺政府奖评选,推进本市文艺创作,努力创作一批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力争1-2件文艺作品分别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不断提高天水市文艺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文化的竞争力

文化的软实力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文化的积累、文化的创新和文化的传播,而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文化传播是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文化要真正成为有竞争性的软实力,必须通过文化产业这个载体。

1.加快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搞好规划,尽快形成切合天水市产业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以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为主要内容,依托伏羲庙、卦台山等景点,开发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以展示地方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建设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园;依托秦州区西十里的产业特色,建设文化产业园,吸引图书出版发行、广告设计、营销策划、平面设计、软件开发、艺术品产销等文化企业进入园区发展。集合以伏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物复仿等产业,打造伏羲文化展示基地;发展与大地湾文化相关联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建成大地湾文化展示基地;发挥麦积山景区(包括仙人崖、石门、净土寺等)资源优势,形成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展示基地。逐步建设起中华始祖文化溯源长廊、百里石窟艺术长廊、天水民间民俗文化长廊、秦文化溯源长廊,主动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圈,形成纵贯关中—天水地区、辐射周边市州、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展示、体验带,带动文化旅游事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2.加快发展文化重点产业。按照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分类,依托“三园、三基地、七长廊”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结合天水市文化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在核心层方面,发展旅游文化、品牌创意、出版印刷、文化会展等相关行业;在外围层方面,发展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相关行业;在相关层方面,发展文化产品制造等相关产业。具体而言,重点发展以下产业:

——发展文化旅游业。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打破各自为政、分散发展格局,形成有效的跨行业统筹管理、规划发展的模式和领导机制,在拓宽互利发展、互惠共赢空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特色文化优势和演艺资源优势,以伏羲公祭大典为龙头,推进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节庆会展以及旅游文化产品结合发展的文化旅游体系建设。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合理开发传统手工技艺类和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天水文化社会影响力;扶持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提升品位,拓宽市场。加强对伏羲文化的研究、宣传、展示,办好伏羲文化旅游节及系列文化活动。以举办论坛、投资推介会、文化旅游项目推介会等形式,推进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的沟通与合作。

——发展文化会展业。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之一”的伏羲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为标尺,持续高起点谋划、高品位办好伏羲文化节,搭建发展平台,建设天水会展中心,挖掘相关的产业链条,带动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雕塑设计及展览设计等艺术创意设计创意能力和水平,支持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产品的国内外推广,推动艺术创意和设计业与其他产业合作,逐步形成中国西部的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和连接关中、活跃陇东南的文化枢纽,带动人流和物流,促进经济的发展。

——发展娱乐演艺业。大力探索艺术产业化道路,以旅游文化为轴线,以麦积山文学艺术奖为引擎,实施好重点戏剧、舞台剧和文学作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文化精品创作工作。繁荣艺术舞台,集中打造历史秦剧《麦积圣歌》、大型主题歌舞《伏羲颂》和麦积山大型实景演出等艺术精品,形成与旅游结合、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同时,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艺术院团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艺术质量,创作出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反映天水民俗风貌的优秀文化旅游艺术作品,在不断完善话剧《邓宝珊将军》的同时,尽快完成舞剧《一画开天》、诗剧《李白与杜甫》的创排演出,策划拍摄电视专题片《麦积山》、电视剧《秦州起义》,培育“天水大舞台”民俗综艺演出,开发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众、不同地域的文化需求。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演艺业,支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艺术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演出中介机构,形成全市演出市场网络,发展以歌舞娱乐、网络文化、电子游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夜生活,活跃文化市场,拉动文化消费,增加文化产业收入。

——发展工艺美术制造业。以天水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发展民间艺术品生产业;扶持培养民间艺术品大师和优秀人才,重点开发以特色旅游文化纪念产品文物复仿制品、天水木雕、玉雕、脊兽以及皮影、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和武山旋鼓、秦安小曲、蜡花舞、张川花儿等表演艺术,形成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品品牌,打造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基地。

——发展出版印刷业。整合出版印刷资源,集中依托新华印刷厂、甘肃新华发行集团天水图书储运站和全市500余家打字誊印、印刷企业以及图书发行网点等现有的出版印刷业资源优势,提高新技术和高科技的运用,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复制基地。

——发展新媒体传播业。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网络信息、网络教育、网络培训等服务。借助关中地区动漫产业平台,整合天水电脑软件制作企业、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以及地方高校、软件研发企业等力量,大力发展数字业,促进动漫软件制作研发,增强动漫艺术、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推动动漫创意业发展,拉动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新兴业态及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

3.加快培育文化骨干企业。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在明确文化产业主导方向的基础上,要加快对文化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壮大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推动现有文化骨干企业做优做精,一是要加快以麦积汉唐艺为龙头的文物仿制文化、以秦州飞天雕漆为龙头的雕漆文化等七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聚集区。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二是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经营体制改革,探索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强化天水日报宣传舆论主阵地作用,发挥天水晚报市民生活报的优势,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不断拓展空间,做大做强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依托天水广播电视台,积极组建天水广播电视艺术团。采取政府贴补、市场化经营的模式,科学管理,有效发挥文化馆、剧场、电影院的作用;三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实力雄厚、市场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企业。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力量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键要靠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实现文化强市的战略性跨越,就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把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始终,进一步发挥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要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把对人才的重视真正体现在发现培养、选拔和使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宣传文化事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输送高素质人才。

2.要推进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实践表明,培养、引进、用活专业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科技人才等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根据文化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文化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门人才。要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统筹,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优化、规模宏大、适应长远发展的人才队伍。

3.要完善让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才干的施展需要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要靠创新体制机制去构建。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选拔使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人才联系制度,为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实践的舞台和创业的天地。要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人,给德才兼备的人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铺路子,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涌现,开创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