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查研究与解放思想

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查研究与解放思想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1]1984年12月26日1984年我省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清除“左”的影响,以富民政策和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为主要课题教育干部,思想进一步解放,农村改革步步深入。这就为建立农村新的产业结构打下了基础。因此,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的改革。

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查研究与解放思想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1]

1984年12月26日

1984年我省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清除“左”的影响,以富民政策和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为主要课题教育干部,思想进一步解放,农村改革步步深入。

旱灾严重的情况下,1984年有28个县减产,但全省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又一次创历史最高纪录。农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5%,农民人均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16%。更出人意料的有3件事:一是小麦连年大幅度增产,1984年又增长18.1%。二是乡镇企业总产值在过去5年平均年增长10.6%的基础上,1984增长25%,特别是家庭企业蓬勃发展,成为乡镇企业的新兴力量。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1年增加100元以上的县出现数十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6年来,全省在粮食总产增加20%,经济作物获得历史最高产量的情况下,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3.3%下降到50.7%。离开责任田的劳力已占农业总劳力的2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1.1%。这就为建立农村新的产业结构打下了基础。

农业形势仍然是方兴未艾,农村经济兴旺,农民一年比一年高兴,一年比一年富裕。在新的一年里最重要的仍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农村政策,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使农民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农民的收入继续增加。

要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翻两番”的宏伟目标,首先要农业翻番。农业翻番对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农业翻两番,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大家要集中力量提高生产力,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各家各户、每村、每乡、每县,都要对农业翻番和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心中有数。党鼓励农民勤劳致富的政策是永远不变的,社会主义社会要保证人民收入逐步增加,越来越富。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有利于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富裕。同时党和政府对有困难的农民采取积极扶持的方针。

农村已经出现了粮棉油生产稳步高涨的新局面,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巨大成就,是农民进一步勤劳致富的基础。多年的实践也使我们懂得了农民都挤在耕地上是富不起来的,要逐步由种植业为主向开发全部国土资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转变,由经营农业为主向商工农综合经营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由为自己消费和完成征购任务生产向为适应市场需求而生产转变。只有这样,劳动就业范围才能扩大,才能有商品多、收入多、积累资金多,农村才会更快富起来。因此,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的改革。(www.xing528.com)

要自觉利用粮食比较充裕这个有利条件,尽快解决过去“以粮为纲”造成农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种粮食有优势的地方,继续把粮食种好,努力推广新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按市场需要增加品种,提高品质。注意种植优质小麦和小杂粮。要因地制宜多种些经济田,开拓新的种植领域。合算就种,不合算就不种或少种。城市、郊区、工矿区更要发展有区域特点的经济作物。宜林宜牧地区要种草、种树、种果木。陡坡地谁承包由谁退耕种草、种树,由谁受益,长期不变。最要紧的是发展畜牧业,努力把余粮转换成禽、蛋、肉、奶、鱼,现在猪、羊肉比较紧缺,这是农户、特别是饲养专业户增加收入的机会。

农村新的产业结构要因地制宜实行选择。左云县原是有煤炭资源的贫困山区,现在已经先富起来,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0元,他们的经济战略思想是:“抓煤促农”,“挖出地下黑金子,培养地上绿银行”,目标不只是挖煤发财,而是改变面貌,提前现代化,用一次性的资源支持永久性资源的开发。在开发煤炭资源的政策上他们抓了两条,一是重点鼓励农民办矿,并在生产、运销、技术、设备、资金上给予有力支持;二是把只是一部分地区有的资源,实行全县人民共同开发,乡乡办煤矿,村村出劳力,人人都受益。在措施上,左云县一是抓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通过合理减免税收,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培植税源。由于路子对头,短短几年,农民富起来,县里富起来,百业兴旺,为建设文明小康县打下了坚实基础。定襄县是基本没有矿藏资源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盆地,在人均占有粮食1200多斤的基础上,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3.3倍,达到510元,非种植业收入的比例上升到62%,非农业劳力的比例上升到55%。他们的经济战略思想是老老实实执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发展了以铁业加工、建材建筑、运输服务为主的乡镇企业和农区畜牧业。在措施上,他们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提倡“一乡联一市,一村联一厂”,同城市企业、科技单位建立经济技术协作;以城镇为中心,依托供销社和专业服务公司,外联内服务;积极发展商品粮专业户、专业村,并及时促进粮食转化。我省不同类型地区在变革商业结构上已经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应该认真加以总结。

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必须实行市场调节。经过几年的努力,基层供销社改革有了良好开端;集体贸易货栈稳步发展;个体商业从业人员已超过供销社正式职工总数的1倍多,同时,改建新建等级公路9000多千米,新修县以下公路6000多千米。这就为农产品自由购销创造了条件,今后要进一步发展多渠道流通,多修公路。

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要户、村、乡、县一齐上,要脱离多年的传统模式,真正实行商品化。正在蓬勃发展的家庭企业,可以训练出一大批社会主义农民企业家,是开发人才的一条路子,也是办好农村合作经济的新生力量。家庭企业在发展商品生产中最需要社会协作,越发展同国营经济靠得越紧。离土的农民,一方面同土地合作“脱钩”,另一方面又同多种形式的新的经济联合“挂钩”。在发展商品生产中,合作体制将得到不断地完善。

在农村改革深入发展中,领导干部必须全面改革自己的经济观点。当前最主要的还是从自给半自给经济时期的思想状态中彻底解放出来,以明确的商品生产观点来组织农业生产,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农村改革中各级干部要继续贯彻群众路线,讲求实际效益,把指导调查服务一体化。防止形式主义、浮夸风的再起。

【注释】

[1]本文原载《山西日报》,1984年12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