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杂家研究》:《鹖冠子》的治术之道

《先秦杂家研究》:《鹖冠子》的治术之道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鹖冠子》明确提出“尊君卑臣”和“令出一原”的思想。《鹖冠子》认为治国的要领在于“用贤”。如果君王与“徙隶”之人共处谋事的话那是会亡国的。这个驾驭万物、统治人民的“法令”就是法律制度,就是“刑”。所以,《鹖冠子》“宰以刑德”的治术,就是镇压与安抚教化相结合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显然是法家的“法治”和儒家“德治”相结合的产物。

《先秦杂家研究》:《鹖冠子》的治术之道

二、君王治术

尊君卑臣。《鹖冠子》明确提出“尊君卑臣”和“令出一原”的思想。书中说:“尊君卑臣非计亲也,任贤使能非与处也。”[83]意思是说君主尊贵臣子卑下,不因血缘关系而改变;任贤使能,不以是否为左右亲近的人为标准。如何“尊君”呢?《王img12》篇说:“天子执一,以居中央”。并说:“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太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也。”[84]此处的“太一”,也就是《王img13》篇“执一居中”的专制君主。这种思想和韩非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85]的思想一致,都是尊君的主张。“主有二政,臣有二制,臣弗用;主不能使臣,必死主,弗能止。”[86]就会造成国家的混乱。

任贤使能。《鹖冠子》认为治国的要领在于“用贤”。《度万》篇说:“贤人不用,弗能使国利,此其要也。”因此,开明的君主要“急于求人”而“弗独为”,招募贤才以辅国政。但是招募贤才是要讲求方式方法的,《博选》篇说:“北面而事之,则伯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乐嗟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方式方法不同,所招募的人也就不同,因此君主在选贤上一定要慎重,因为这会造成不同的后果,“故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主与徙处。”[87]所谓的“与师处”就是与“伯己者”(能力胜过君主者)相处。如果君王与“徙隶”之人共处谋事的话那是会亡国的。因此君主选贤一定要选到真正的贤才,《道端》篇对贤才进行了分类:

夫仁之功,善与不争,下不怨上;辩士之功,释怨解难;智士之功,事至而治,难至而应;忠臣之功,正言直行,矫拂王过;义臣之功,存亡继绝救弱诛暴;信臣之功,正不易言;贞谦之功,废私立公;礼臣之功,尊君卑臣;贤士之功,敌国惮之,四境不侵;圣人之功,定制于冥冥,求至欲得,言听行从,近亲远附,明达四通。

中将贤才分为十类,基本上都是按照儒家的标准来划分的,这十类人对于国家来说有着不同的功用。那么如何才能发现和识别这些贤才呢?《道端》提出了识贤的方法:(www.xing528.com)

内有挟度,然后有以量人。富者观其所予,足以知仁;贵者观其所举,足以知忠;观其大袢,长不让少,贵不让贱,足以知礼;达观其所不行,足以知义;受官任治观其去就,足以知智;迫之不惧,足以知勇;口利辞巧,足以知辩;使之不隐,足以知信;贫者观其所不取,足以知廉;贱者观其所不为,足以知贤;测深观天,足以知圣。

据以上可知,《鹖冠子》对于“尚贤”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选贤与能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

文武交用”与“刑德兼施”。何谓“文武交用”?《天则》篇说:“文则寝天下之兵,武则天下之兵莫能当。”意思是说,“文”的一手用于防守,“武”的一手用于进攻,这是争天下之术,如果要治天下的话,“文武交用”是不够的,“文武交用而不得事实者,法令放而无以枭之谓也。”[88]因此治国尚需“法令”和“刑德”。《王img14》认为“执一居中”的天子应当“纪以度数,宰以刑德”,《泰鸿》篇也说要“照以三光,牧以刑德”。所谓“刑德”,实际是由“刑”也就是法令和“德”两部分组成的。《度万》篇说:“散万方化万物者令也,守一道制万物者法也。法也者守内者也,令也者出制者也。”这个驾驭万物、统治人民的“法令”就是法律制度,就是“刑”。《环流》篇说:“所谓德者,能得人者也。”就是说“德”是争取人心的。《度万》篇亦说:“万民者,德之精也。德能致之,其精毕至。”也就是说以“德”博取民心,则万民都会归顺。所以,《鹖冠子》“宰以刑德”的治术,就是镇压与安抚教化相结合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显然是法家的“法治”和儒家“德治”相结合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