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末词坛风气揭秘:题序研究成果

宋末词坛风气揭秘:题序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人在政治、文化各领域均有结党立派、认祖归宗之习,这种风气到宋末也深深浸染词坛。其二还可发现宋末词坛重视音律之风。随着宋词雅化的进程,宋末时词的题序已由最初的率意为之到达完美之境。具有终结意义的周密词题序理应在宋词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

宋末词坛风气揭秘:题序研究成果

三、从题序管窥宋末词坛风气

词发展到宋末,一切该出现的都已出现,一切该合流的亦已合流,呈现出与之前不同此期专有的一些特点。周密是宋末词坛一代领袖,在当时影响力很大,正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说:“当时草窗盛负词名,玉田次之,碧山、西麓名则不逮。”[35]所以透过其题序,还可管窥宋末词坛的一些总体风貌。

其一特出之处是词社创作方式兴盛。宋人在政治文化领域均有结党立派、认祖归宗之习,这种风气到宋末也深深浸染词坛。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36]西湖词社便是这种风习的代表。草窗词题序中记录词社大型聚会的至少有《采绿吟》序:“甲子夏,霞翁会吟社诸友逃暑于西湖之环碧。琴尊笔研,短葛綀巾,放舟于荷深柳密间。舞影歌尘,远谢耳目。酒酣,采莲叶,探题赋词。余得塞垣春,翁为翻谱数字,短箫按之,音极谐婉,因易今名云。”和《瑞鹤仙》序:“寄闲结吟台出花柳半空间,远迎双塔,下瞰六桥,标之曰,湖山绘幅,霞翁领客落成之。初筵,翁俾余赋词,主宾皆赏音。酒方行,寄闲出家姬侑尊,所歌则余所赋也。调闲婉而辞甚习,若素能之者。坐客惊诧敏妙,为之尽醉。越日过之,则已大书刻之危栋间矣。”从这些记载,我们依稀可以想见当年这些文人雅士的生活

其中还记录了一些特别的作词方式,如次韵、和作、即席分题、探题赋词等,这些大约都是后代文学团体创作的早期形式,是时下文学大赛、主题征文、商榷对话之先声。此时留下的许多优秀的词作,还应该能纠正人们对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创作方式的一贯偏见,正如周济所说:“然美成《兰陵王》,东坡《贺新凉》,当筵命笔,冠绝一时,碧山《齐天乐》之咏蝉,玉潜《水龙吟》之咏白莲,又岂非社中作乎?故知雷雨郁蒸,是生芝菌,荆榛蔽芾,亦产蕙兰。”[37]应社之作,未必不能产生好词。

其二还可发现宋末词坛重视音律之风。词本有文学性和音乐性两面,初期人们视词为“曲子词”,为歌唱需要,很重视其音乐性;但当它渐入文人手中,成为抒情言志之具时,其音乐性便渐渐被忽略,而只强调文学性起来,如苏轼所作便“往往不协音律”;到北南宋之交,被称为“婉约正宗”的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批评前辈词人作词不懂音律时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这个“读”字,就表示李清照所强调的音律只是语言学上利于吟咏的四声,而非和歌的五音,可见连她也已经出于集体无意识把词看成案头文学了;到了南宋末年,词“盛于乐工”[38],又开始讲究音乐性,所以此时人们作词,已不主要是用来“读”的了,往往要施之歌舞,如草窗《瑞鹤仙》序:“寄闲结吟台出花柳半空间,远迎双塔,下瞰六桥,标之曰,湖山绘幅,霞翁领客落成之。初筵,翁俾余赋词,主宾皆赏音。酒方行,寄闲出家姬侑尊,所歌则余所赋也。调闲婉而辞甚习,若素能之者。坐客惊诧敏妙,为之尽醉。越日过之,则已大书刻之危栋间矣。”词作乍成已然施之歌舞;《采绿吟》序:“甲子夏,霞翁会吟社诸友逃暑于西湖之环碧。琴尊笔研,短葛巾,放舟于荷深柳密间。舞影歌尘,远谢耳目。酒酣,采莲叶,探题赋词。余得塞垣春,翁为翻谱数字,短箫按之,音极谐婉,因易今名云。”翻谱数字只为求协于笙箫;《木兰花慢》序更写到杨缵帮自己审定音律,“阅数月而后定”,而且得出结论说:“词不难作,而难于改;语不难工,而难于协。”从这些词序可以看出,从苏轼开始的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偏向至此已被纠正甚至矫枉过正了。

王国维说:“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39]周济说:“两宋词各有盛衰,北宋盛于文士,而衰于乐工,南宋盛于乐工,而衰于文士。”④在一个物质和精神的文化都很发达的朝代的末年,各种文化都已经精益求精到成为负累,完美就是衰亡的前奏,词的题序也脱不了这个怪圈。随着宋词雅化的进程,宋末时词的题序已由最初的率意为之到达完美之境。周密作为宋元之交词坛的领袖,其词作题序就是这种完美的代表,也是它最后的光荣。具有终结意义的周密词题序理应在宋词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

【注释】

[1]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

[2]周密.弁阳老人自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5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43.

[3]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1646.

[4]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3817—3818.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1.

[6]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4.

[7]周密.弁阳老人自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42.

[8]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

[9]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1634.

[10]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2417.

[1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265.

[12]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21.

[13]《四部丛刊》初编集部《水心先生文集》一.

[14]四部丛刊集部,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三.

[1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329.

[16]傅璇琮.宋人绝句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0:221.

[17]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357.(www.xing528.com)

[18]四部丛刊集部,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三.

[1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329.

[20]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277.

[21]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4968.

[22]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1634.

[23]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1414.

[24]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290.

[25]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1479—1480.

[26]沈家庄.宋词咏物三境界[J],文史知识,2006(11):12.

[27]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1634.

[28]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1634.

[29]赵晓岚.论宋词小序[J],文学遗产,2002(6):46.

[30]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48.

[31]周密.武林旧事[M],杭州:西湖书社,1981:7.

[32]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300.

[33]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58.

[34]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5.

[35]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3818.

[36]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1627.

[37]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1629.

[38]唐圭璋.词话丛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6:1627.

[39]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