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和民主政治发展

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和民主政治发展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王学俭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体现在政党与政党的关系方面,是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处于被领导地位。

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和民主政治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 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王学俭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的政党制度和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民主是最重要的政治价值之一,而不同性质的民主具有不同的本质。“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1.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

世界上只有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民主。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认为,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民主,不同阶级也有不同阶级的民主,绝不存在永恒的、普世的或普适的民主。阶级社会中的民主制度是一种阶级统治的国家制度,是一定阶级用来实现其统治的形式和手段。民主的主体从来都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列宁指出,自由、平等、民主之类的观念,“从无产阶级看来,问题只能这样提:是不受哪个阶级压迫的自由?是哪一个阶级同哪一个阶级的平等?是私有制基础上的民主,还是废除私有制的斗争基础上的民主?如此等等”。他又说:“如果不是嘲弄理智和历史,那就很明显:只要有不同的阶级存在,就不能说‘纯粹民主’,而只能说阶级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在性质上高于资本主义民主和其他一切性质的民主。众所周知,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它的民主是建立在对两三百个属邦和二十万奴隶残酷压榨和剥削之上的。对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民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剖析了其本质,他们认为现代民主“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因此,“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而所谓的资产阶级民主“不过是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利代表和压迫人民”。社会主义民主是与无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分不开的。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指出:“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又重申:“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从性质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工人阶级的民主,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优势。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其中,各个层次是纵向的角度,即人民有权利依法参与从基层直至中央国家机关的管理,各个领域是横向的角度,即人民有权利依法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所有领域的管理。可见,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性。

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昭示了通往人类解放的道路的伟大意义。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资产阶级革命使人获得了政治解放,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但只有当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不再把由自身力量组织成的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才能超越政治解放达到人类解放,而这个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完成的。马克思认为,民主作为国家制度的存在,当然不是人类解放的实现,但是在通往人类解放之路上,国家只有在充分实行民主的基础上才能被最终扬弃,这也正是他提出民主对于工人阶级的重要意义的原因所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最高性质的民主,是通往人类解放的道路。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它是中国革命胜利及新中国建立的一种客观需要。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也确立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对政党制度做了深入思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也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都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要靠共产党的领导,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也要靠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具有全局性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处于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体现在政党与政党的关系方面,是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处于被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正确选择。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政党团体为了救国救民而不懈探索、奋斗,最终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业。在现当代中国,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的根本保证。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是根据其在历史上和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有益作用确立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体现在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方面,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与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主要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成立的各民主党派,其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有着反帝、爱国、民主的政治要求,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力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并在严酷斗争中不断加强这种关系,为实现中国的和平、民主而共同奋斗。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主党派转变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在共产党领导下参加国家政权、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实现和维护了人民当家作主。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民主党派与许多新兴社会阶层有着历史的、天然的密切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阶层和群体,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局面。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广泛联系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政治优势,通过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方式,协同执政党做好领导社会管理的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协调的关系的范围涉及政党关系、阶层关系、团体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职业界别关系等,其结果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和谐的政党关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条件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的政党关系是和谐的政党关系。与西方多党制两党制以及某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不同,我国是多党合作制,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和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在参加国家政权、共同向人民负责的基础上同共产党实行广泛与密切的合作。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互相监督,尤其是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使执政党和参政党都能随时听到不同的意见和批评,更好地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纠正官僚主义等现象。我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其批评监督能够促进共产党加强和改善领导,民主党派的监督职能是有效防止执政党腐败的重要机制。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是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批评、意见、建议,通过调研和磋商等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目的是更好地致力于共同事业,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是为了把对方搞垮。这种相互监督是积极的、善意的、良性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各民主党派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目标是一致的,同西方政党之间相互倾轧、尔虞我诈那一套根本不同。

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有和谐的政党关系。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点,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有利于避免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西方多党制不可避免地带来争斗内耗、社会动荡、政府频频更迭、政局不稳等弊端。如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在1946—1958年间政府更迭20多次,平均每届执政不足6个月,最长只有1年多,最短只有2天。多党制的意大利从1946年7月首届政府成立到1983年7月间内阁更迭44次,平均每届政府寿命为10个月,最长的2年零3个月,最短的仅9天。邓小平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许多人就没有理想。这种状况是它们的弱点而不是强点,这使它们每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消。”相反,在我们的政党制度下,“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我国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防止了一党制大权独揽、缺乏监督、易生腐败的弊端,又避免了西方多党制互相攻讦、彼此倾轧的现象,充分发挥了社会政治资源的有益作用。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以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途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现实状况、有利于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党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www.xing528.com)

1.完善制度建设

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落实“协商民主”这种民主形式的重要制度来看待。“十七大”报告把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内容要求列入以“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标题的制度建设中,具体地而不是原则地阐述了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内容要求:“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200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明确概括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形式,认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深刻揭示了协商民主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价值。

要注重具体制度和机制建设,重视技术手段建设。在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中,越来越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就是要把着眼点放在具体制度和机制设计的可操作性研究上,即不仅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的价值问题,更要研究其技术问题,研究制度运行中的策略、技巧和细节等问题,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技术性、程序性、操作性方案,从而具体把握、调控和掌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主动权。为此,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在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和详细的指导性意见。

2.推进理念建设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制度建设是重要的,但是有了制度甚至是完善的制度却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了同等程度的发展。徒法不足以自行。我们绝不能形成“制度拜物教”,认为有了合适的制度便一切都会走上正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整套党内党外民主政治制度框架的建立。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具体制度不能真正落到实处的现象屡见不鲜。面对制度约束的显规则,一些化解制度权威的“潜规则”应运而生。这些现象实际上表现了一种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格格不入的政治文化,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的表现,从反面证明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定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信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被实践证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由于我们宣传教育工作的不到位、“西化”思潮的泛滥、敌对势力的蛊惑以及其他一些原因,群众中对这个问题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正确的认识。列宁指出:“在我们看来,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这个论断对于我们推进理念建设、坚定群众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信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3.加强各政党自身建设

加强各政党自身建设首先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制度中处于领导地位,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关键性和决定性的意义。加强党的建设的工作千头万绪,对于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说,最重要的是以扩大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又一特色和有效途径。党的“十三大”指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十六大”重申“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并对扩大党内民主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当然,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也离不开人民民主发展所带来的有利条件:人民民主的健康发展为党内民主提供良好发展的环境,人民民主实践中人民群众的新鲜创造和经验可以促进党内民主的进步和完善。而党内民主的扩大,又会对民主党派和党外群众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最终带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总体水平的提高。

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要重视各民主党派自身的建设。各民主党派在政党关系中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在国家生活中是参政党,其自身的民主建设自然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应当根据各自成员特点、组织运行方式、主要活动范围等,搞好自身的民主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以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必将对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这是没有疑问的。另一方面,联系当前形势和现实情况,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有一些原则需要重视和贯彻,有一些倾向值得警惕和防止。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反对“多党制”错误倾向。

政党制度作为制度上层建筑,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我们是无产阶级政党,为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政党互相制约,归根到底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这种根本区别是不容抹杀的,我们决不能照搬资产阶级政党的经验。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这个组织把千百万劳动者团结成工人阶级的大军。”我国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对国有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具有不可分割性,这就决定了代表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只能有一个、并且只能是一个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而多党制的经济基础是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集团化、多元化,西方政党制度正是适应了这种利益集团化、多元化的要求。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在现阶段,我国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层差别,各阶级阶层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利益和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还存在着如何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问题。对于十分宏伟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有在最无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组织性的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即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完成,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宗旨的共产党才能真正做到坚定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充分地发扬民主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从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2.坚持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

坚持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就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反对“两院制”、“三权分立”等错误倾向。

一定的国体性质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体形式。国体意义上的民主,表明各阶级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体现国家的阶级本质;政体意义上的民主,表明怎样组织、运作和实现国家权力,体现国家的治理方式和形式。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相统一的民主,也就是宪法规定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制度而没有别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切实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坚持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必须反对“两院制”、“三权分立”和以协商民主代替或压倒选举民主的错误倾向。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民主形式即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性质相一致的政体形式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形式。不能把政协组织与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并列,协商民主也不能取代或压倒选举民主。邓小平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邓小平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贯彻了议行合一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一做法既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国情,也是我们的经验。

3.坚持阶段论与发展论的辩证统一

坚持阶段论与发展论的辩证统一,就是用辩证思维来看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过程与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既反对不顾现实国情与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照抄照搬或急躁冒进,又反对无视发展要求的故步自封或缓步慢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以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又涉及对各个不同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群体乃至个人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而我国又有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民族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差异较大等特殊国情,这都需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一切从我国国情出发,本着科学审慎的态度和稳妥求实的精神,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本质的切实实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以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和深化。事物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由不充分到比较充分的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以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如此。阶段论不是停滞论,而是强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要像“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充满活力。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