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自由城邦》中的短篇小说《万中之一》解读

《在自由城邦》中的短篇小说《万中之一》解读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撒托什的挣扎看后殖民主义的走向———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在自由城邦》中的短篇小说《万中之一》徐萌1.引言:向帝国的中心反写后殖民主义可以追溯到解构主义,随着解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文学世界开始试图解构任何文学现象,从而建立另一个中心。

《在自由城邦》中的短篇小说《万中之一》解读

从撒托什的挣扎看后殖民主义的走向———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在自由城邦》中的短篇小说《万中之一》

徐 萌

1.引言:向帝国的中心反写

后殖民主义可以追溯到解构主义,随着解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文学世界开始试图解构任何文学现象,从而建立另一个中心。几百年来,欧洲世界或者说是白人世界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他们的文化和文学也早以侵入到了第三世界中,仅仅从殖民主义文学中就可见其影响,而其中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当属英语国家及文化。二战后,被殖民的国家逐个获得解放,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表面上,他们已经获得独立,但精神上或者说是文化上他们依旧无法脱离英语世界的阴影。印度独立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发展的起点,可恰恰就是印度,这个曾经闻名遐迩的四大古国之一,这个曾经被视为英国女皇皇冠上的明珠的国家,在独立后仍旧无法摆脱大英帝国留给他们的在各个领域的影响,甚至连教育都仍旧采取英国的传统方式。“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看,西方价值、思想传统和文学,包括种种后现代主义,具有种族中心主义的压抑性,是有罪过的。西方思想的种种模子(例如来自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康德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的)和文学种种模子(荷马的、但丁的、福楼拜的、艾略特的)长期统治着世界文化,排除非西方传统和文化生活及表达的种种形式,或者将它们边缘化了。(266-267,塞尔登)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世界的文化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必须要反这种“传统”,可是要真正摆脱统治他们上百年的西方文化,又谈何容易。奈保尔就是一个印度裔英国作家,由于身份的特殊,他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后殖民主义的发展和走向,没有激进的政治意味,有的只是对于现状和将来道路的清醒认识。本文仅用《在自由城邦》中的一个短篇《万中之一》的主人公撒托什的各种选择和挣扎来解读后殖民主义的现状和走向。

2.撒托什———生活在“世界中心”而带有后殖民背景的万中之一

2.1离开自己的文化背景却在另一种文化中无所适从

从题目“万中之一”上看,就可以了解主人公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无数如此生活的人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他们来自曾被殖民的国家或者说是第三世界的国家,却要在第一世界的文化中生活。在小说的开头,撒托什就说:“I am now an American citizen,and I live in Washington,capital of theworld.”(21,奈保尔)但是,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他却并没有得到一个美国公民应有的待遇,而且他自己也并没有真正的感觉自己是一个美国公民。奈保尔本是一个印度人,但他却把华盛顿叫做世界的首都,而事实上它不过是美国的首都。美国等同于世界吗?这第一句话就已经可以看出撒托什,或者我们可以说曾被殖民的国家仍旧把曾经的帝国当作世界的中心,世界的统治者。

从最开始撒托什登上去美国的飞机时,他就已经遭到了空姐的鄙视。西方世界不能够理解他的行为举止,就象尽管他们生活在同样一个时代,撒托什却不是一个和他们一样的现代人。在西方世界的眼里,神秘的东方人就是“他们”或者是“未被开化的野蛮人”,而他们却相反是“我们”或者“文明人”。在去往华盛顿的路上,撒托什已经脱离了他自己的本土文化,但却并没有准备好接受那所谓的更高一等的文化。他前进不了,却也无法后退。

2.2在两种文化之间

在两种文化中,撒托什必须要为自己选择一种。可是在他到达华盛顿之后,他却发现他不过是一个监狱中的人,对于自己的和陌生的文化,他都已经是门外者。他同情那些黑人,因为他们虽然在赢得各种权利上逐步获得成功,却早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根,并且,他们也仍旧没有被美国人所完全接受。不管他们生活在美国多少年,美国人仍旧用“他们”来定义黑人。撒托什不想沦落到这等境地,于是他把自己封闭起来,整日呆在自己的寓所内,与世隔绝。只有通过电视,他才有机会接近美国人的生活。但其实在他的心里,他很羡慕黑人,因为他们通过反抗逐渐获得了自由。他们烧了一幢大楼,而撒托什则站在黑人的角度去欣赏熊熊燃烧的场景,仿佛这一场大火可以烧毁白人自认为至高无上的文化。这一场大火使他有了走出“监狱”,走到外面的动机。终于,撒托什向前迈进了一步,可是等着他的仍旧是一场困境。

2.3通往自由和自我之路

撒托什的自我意识是由一位黑人女收银员带来的。她自信的说自己虽然黑却美丽,并且称呼一位带着枪的白人警察为“猪”。由此可见,尽管黑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完全被美国社会所接受,但是他们已经拥有了自信。他们有勇气说自己和白人有着相同相等的权利。而撒托什和另一个黑人女人的关系则让他开始寻找自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会不停的去照镜子看自己,而在印度,这是有可能几个星期都不发生一次的事情。渐渐的他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英俊,一样值得注意。为了让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他为自己买了一件绿色的西装,而这也是他为了寻找自我所迈出的巨大一步。他,一生都穿印度服装,可现在,他想穿的象一个美国人。而这也是第三世界的典型想法和做法,去模仿发达世界。尽管奈保尔是从第三世界的角度来写作的,可是他也还是客观的记录下了这个进退两难的境地———被殖民过的国家想要和前帝国划清界限,可是他们仍旧不能避免西化生活方式的诱惑。

撒托什知道自己无法融入西方文化,他知道买下那件西服是一个错误,他也从未真正的穿起它,他想尽了一切方法让自己脱离过去,走进新的生活方式,却都是徒劳。当他逃离后,前主人把西服寄给他的时候,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而这仿佛宣告了他寻求自由的失败。作为作为带有来自曾被英语国家殖民过的文化背景的人,撒托什永远无法脱离自己的文化而融入那所谓的至高无上的文明,在两种文化之间,他无法得到自由。于是,当他最终为了获得绿卡而和那个黑人女人结婚的时候,他知道,他永远丧失了自由。而对于那些曾被殖民过的国家来说,他们也无法回到自己从前的文化状态中去,却也不愿向着西方文化走去,在两种选择之间,要获得最终的文化解放,仍旧任重而道远。

3.撒托什与其雇主的关系

3.1与撒伯的关系

事实上,撒托什是作为撒伯的附属品而被带到华盛顿的,他就象是撒伯的物品和所有物。而这正象是被殖民时的印度和大英帝国的关系。那时候的印度是英国的附属地,是英国女皇皇冠上的一颗闪耀的钻石。尽管肤色不同,尽管印度仍旧被认为是神秘的东方,他们却将英国和女皇的荣耀当作自己的荣誉。(www.xing528.com)

可是当撒托什来到美国后,他渐渐的萌发了自我意识,因而也逐渐终止了自己是雇主的附属品的想法,这也是他向自我迈进的很大一步。他开始以一个自由独立的人的身份去看他的主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的萌生了自己是一个和主人平等的人的想法。最终,他选择了离开,离开他曾经的主人,离开他作为他人附属品的生活。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想寻找一种平等的权利,正如印度的独立。是该到了赢得自由和平等的时候了,可是将来的路依旧不会平坦。

3.2与普里亚的关系

在脱离了他前主人而去寻找自我后,撒托什遇到了一个愁苦着的,需要他的安慰及帮助的人,普里亚。于是,他留了下来,因为在这种关系中,他看起来更象是一个独立的,有力量的人。在普里亚身边,他最终获得了安全感,他不再是他人的附属品,而是自己的主人。可是他的逃跑让他在美国不在是一个合法的人,他仍旧不是一个和他人一样的正常人,平等人。他想要变的强壮,却不能。而他觉得这比蜷缩在以前的公寓更可怕,因为最终,责任落在了他自己的肩上。要获得自由实在要付出太多的代价,而他再一次的觉得自己仍旧是一个监狱中的人。

他开始把普里亚称作撒伯,他又回到了起点,没有自我,没有自由。他也曾在普里亚那里获得过一场胜利,从而得到了更高的工资,可是胜利的喜悦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样。所有的过去又回到了他的眼前,从前的痛苦与恐惧,对于他的非合法性的忧虑,他的前任主人,还有与那个黑人女人的关系。他无法逃离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文化;他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人;他无法彻底的融入美国社会。他想要挑战这种命运,走出困境,来到那些黑人中间去享受他们已经获得的自由,可是他却碰见了那个黑人女人,他收到了寄回的绿色西装,所有的努力都象是梦一场,那些过去从未真正的消失。他不可能回到过去,却也无法再前进,似乎他已经脱离了两种文化,包括他本来属于的那一个。最终,他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为了得到那一张绿卡和那个黑人女人结了婚,因而也永远的丧失了自由。

故事在这里终止了,却让我们想到更多。在撒托什和普里亚的关系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当今的一些影子。第三世界早已赢得了独立,可至今,在世界的各个领域他们仍然无法和发达国家平等。他们试图变得更强,他们想要听到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声音,可他们却无法改变他们低人一等的国际地位,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政治领域。事实上,他们表面上已经获得了独立,但当他们本更悠久的文化被西方文化所引领时却也无可奈何。

4.结语

事实上,撒托什面临的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他已经不可能回到自己本身的文化背景中去,他不得不去接受那所谓了高人一等的文化也不得不想出一切办法去被接受。他不能再做别人的附属品,可这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似乎对于他来说,自由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在两种文化之间,他始终是一个游离者。而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也是曾被殖民过的国家所同样面对的。他们不可能回到自己从前的历史和文化中去,何况,被殖民的历史也早已写进了他们的历史。可他们也不愿按照西方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去继续发展,不愿丢失自己延续几千年的文化。几百年前,英国人来到他们的领土,用他们“高级”的文化对当今所谓的第三世界产生了几个世纪的影响。而如今,第三世界的人民来到西方国家,他们仍旧无法改变被影响的局面。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中,总是有一方来充当强者。后殖民主义理论发展了很多年,却仍旧不得不面对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没有彻底改变自己被殖民、被领导的命运和现状,他们仍旧需要向帝国中心反写来改变现状,只是道路仍旧漫长。

参考文献:

1.Adams,Hazard.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塞尔登﹒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玉括﹒《关于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对话—访斯蒂芬·斯莱蒙教授》﹒当代外国文学﹒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