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短篇小说《熟路》中的反讽艺术

研究短篇小说《熟路》中的反讽艺术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短篇小说《熟路》中的反讽艺术刘圆娟摘要:《熟路》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在《熟路》中,通过对立互比而产生的反讽效果显著地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并因此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研究短篇小说《熟路》中的反讽艺术

论短篇小说《熟路》中的反讽艺术

刘圆娟

摘 要:《熟路》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多拉·韦尔蒂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它设置的许多悬疑、隐喻和象征艺术手法使得不断有学者对作品进行不同的解析。本文借鉴前人所作分析,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这篇作品中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探讨这一叙事技巧在表现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尤多拉·韦尔蒂 《熟路》 反讽 叙事技巧

一、引 言

尤多拉·韦尔蒂是著名的美国南方女作家之一。她生活在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河西部三角洲杰克逊城。韦尔蒂终身未婚,将毕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创作之中。自1936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Traveling Salesman”)直到1980年《尤多拉·韦尔蒂短篇小说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EudoraWelty)出版,近50年来,她的创作生涯可谓一帆风顺,硕果累累。正如凯瑟琳·波特在韦尔蒂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绿色的帷幕及其他故事》一书的序言中所称道的那样,“韦尔蒂是一位有才华的南方作家”。

《熟路》(黄梅译)或译《漫漫坎坷路》是尤多拉·韦尔蒂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它首次发表在1941年2月的《大西洋月刊》上,当年获得欧·亨利奖,后来多次被其他书刊收录并成为课堂教材。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迈的黑人老妇在圣诞前夕从乡下到城里为孙子取药的所见所闻。她穿过丛林,渡过河,经过铁丝网,掉进陷阱,遇到白人猎人,白人家庭主妇和护士。它设置的许多悬疑、隐喻和象征艺术手法使得不断有学者对作品进行不同的解析。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评论家各执一端,众说纷纭,不少评论家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把小说的主题判读为揭示南方种族歧视问题或者反映美国南方黑人贫困的历史和现实。《熟路》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其巧妙的构思使之成为一篇经典耐读的作品,而构思中反讽的运用则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其反讽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命名中的反讽

反讽最早出现在新批评理论当中,被视为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新批评理论家布鲁克斯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赵毅衡333)。反讽是指在“文字的表面意义和真实意义之间、行动与结果之间、表象与真实之间有一种不相符合、不相协调甚至互为矛盾的现象。在所有这些情形中,一种看似荒谬的或似是而非的因素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其艺术作用”(马可云64)。

2.1 题目中的反讽

小说以《熟路》为标题,一开始就以一种意蕴悖立的反讽暗示了作品的主题。“道路”一直是中外文学作品描述和探讨的主题,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谈到自己下一代的人生之路时,说到一句简朴而又深邃的至理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自古至今中外文学家常常把旅程作为一种文学隐喻来指涉亦喜亦悲、或起或落的人生道路。约翰·班扬的《天历路程》是一首朝圣者之歌。韦尔蒂用一个可以引起读者遐想的意象“路”,看似充满希望,而随着故事的发展,直到最后读者才发现年迈的菲尼克斯·杰克逊往返于乡下和城市之间两三年,只为自己得了顽疾的孙子取药。这路她走了无数次,遇到别人的冷嘲热讽,路上坎坷多磨,而孙子的病也未见好转。“熟路”本应是有“轻车熟路”、“驾轻就熟”等含义的,但在小说中“熟路”其实一点也不亲切,却是充满的冷漠和无情,对于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毫无同情怜悯之心。这条人生之路遥遥无期,这位老妇不知还要在这条路上遇到多少坎坷,经历多少不公的待遇才能到达她心中的圣地。表面上看她每次似乎都顺利地拿到孙子的药,但两年多来,一切未见好转,倒是她自己的记忆力和身体每况愈下。除非孙子的病有所好转,不然这条“熟路”不知何时是个尽头。作者在此用一个充满希望的意象“熟路”来写一条没有希望的“熟路”,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产生了很好的反讽效果。或许作者在暗示这条熟路毫无生机可言,大概这位老妇该尝试用其他方法来找出生活的出路。

2.2 人名中的反讽

主人公的名字菲尼克斯本身就是一个反讽。Phoenix在英文中是重生的意思,但我们看到的菲尼克斯的生活没有丝毫重生的希望。圣诞前夕,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基督教传说中救世主降生,带给所有人(不论肤色)爱和友谊的日子里,一位老人与孙子相依为命,靠着免费药给孙子治病,靠着别人的施舍才能买得起一个小小的圣诞礼物。老人行走一天,滴水未进,于是产生了幻觉。“当一个小男孩端着盘子给她送来一片牛奶蛋糕时,她跟他说了话。‘我可以接受这礼物,’她说。不过,等她去拿蛋糕时,却发现除了自己的手以外,别的什么也没有。”[1]欢乐的节日气氛,她的衣着整齐、干净,而且态度乐观,这与她的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她的生活是那么的不幸和毫无希望,因为没有人在乎她和她的孙子。虽然她遇到一位猎人,他背着鼓鼓的包,提醒菲尼克斯路太远,但他并没有表示出任何同情或者帮助的意思。菲尼克斯也遇到抱着一堆礼物的中年妇女,但她也只是在菲尼克斯的要求下帮菲尼克斯系了鞋带而已。没有人在意她穿得少,路途坎坷,滴水未进,她遇到的所有人都忙着为这一神圣的节日做准备,却都不愿驻足为一位老人带来福音。白人基督徒所宣扬的和所庆祝的博爱思想荡然无存。在这个全家团聚、分享爱的节日里,菲尼克斯感受不到任何爱。一个名字中有重生的意思的人在这样一个神圣的日子里并没有感到重生的力量。生活依然如旧,一切未曾改变。作者对菲尼克斯的命名看似赋予她无穷的力量,实则是对她真实生活的极大反讽。

三、人物对比上的反讽

反讽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就是两极因素的相互对比,于不着痕迹中冷静地呈现事物存在的悖逆状态,从而既凸显作品的主题又形成蕴涵丰富的艺术张力。在《熟路》中,通过对立互比而产生的反讽效果显著地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并因此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通过人物形象的并置达到反讽的效果。(www.xing528.com)

菲尼克斯在路上遇到的那些白人们,个个物质财富丰厚,以自我为中心,这与菲尼克斯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无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人物间的对话以及他们对菲尼克斯的误解更是起到了反讽的效果,揭示了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黑白人之间的关系。他们看似平等,但言谈举止中无不透漏出高高在上的傲慢。

菲尼克斯被一只黑狗吓得掉进陷阱里,是一位白人猎人把她拉上来的,在菲尼克斯眼里他看起来就像圣诞老人,背着鼓鼓的包,喜欢笑。但这些形象与他的所做所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是笑着问道:“喂,老婆婆,你在那儿做什么呢?”看到一位老人掉进陷阱的第一反应是好笑,并嘲笑地问其在陷阱里干什么。他并没有主动帮助菲尼克斯,是菲尼克斯自我解嘲并伸出手求助。“我躺在这儿,先生,就像六月的臭虫,等着翻身哪。”她说着,朝上伸出手去。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就是菲尼克斯无意间看见那人掉了一块硬币,自己偷偷捡起来了。而后来那人却说道“如果我带着钱的话,我就给你一毛钱了”。他所说的和读者所知道的差别形成了反讽,他的虚伪可见一斑。而当那人用枪指着菲尼克斯时,菲尼克斯以为她是在因为“偷了”别人的钱而受到“审判”。“你不怕枪吗?”他说。枪口仍旧对着她。“不怕,先生。我年轻的时候,开枪杀人的事见得多了,而且常常不过因为一些比我的过失更不起眼的小事”,她纹丝不动地说道。那人却只是为了看看菲尼克斯害怕的样子。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反讽的张力。透过反讽,白人对黑人的不公正待遇以及黑人毫无怨言的承受向读者展现了内战后的美国南方。

菲尼克斯走上这条“熟路”的目的一直到最后才出现,她只为了给孙子治病。而之前其他遇到菲尼克斯的人都做过一些猜测。那猎人猜道:“我知道你们这些老黑人!不肯错过城里看圣诞老人的机会!”“‘是免费就诊吧,我猜。’”一位坐在她对面桌旁的服务员说。这些自以为是的白人将他们的种族偏见误认为是知识渊博。这些白人自以为是,他们的这些猜测都是基于对黑人的种族偏见。他们先入为主的偏见和菲尼克斯的真正目的形成鲜明的对比,谁更高尚谁更虔诚显而易见。在圣诞节即将到来之际她用仅有的钱为孙子买了一件玩具作为礼物并希望他能尽快好起来,不放弃一线希望。白人和黑人两类人在圣诞节这一神圣的日子里的所做所为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和反讽,从而使种族问题及白人至上主义更加凸显。

四、深层反讽

从作品叙事的表层结构看,本故事是以第三人称的客观角度展开叙事的。整个故事的叙述在平铺直叙中又富有戏剧性,情节处理干净利落,紧凑完整,完美地体现了传统小说结构上的统一性。小说讲的是主人公菲尼克斯在一路走过最终到达目的地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然而,对小说深层结构的分析,却让我们发现小说在叙事结构上存在着不一致和不统一之处。譬如,主要人物菲尼克斯强调:“‘我从来没念过书,战败那会儿我已经太大了。’她柔和地说:‘我是个没文化的老太婆。我的记忆出了岔子。’”这无疑表明自己是个文盲,或几乎是个文盲而且记忆力差。但她的语言和行为举止上,读者却很难感觉这是一位文盲所为。事实上,她语言流畅,词汇丰富,语法标准,并善于将人或事物描述得栩栩如生。她对森林中一草一木的描写和感受、与动物的对话等都体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审美能力。那她为什么反复强调自己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这一形象与叙述者实际展示给读者的形象之间有着这样的不一致性是因为作者在这里安排了一个隐而不现的反讽结构。

我们对菲尼克斯的形象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种是外在的、表象的,从叙述内容中得到的印象:懒散(不系鞋带)、没有文化(没受过教育)、好占小便宜(偷捡猎人丢的硬币)、谦卑(接受施舍)。另一种形象则是从叙述形式上得到的:智慧(对森林中草木动物的认识)、幽默(自嘲)、冷静、具有洞察力(清楚自己的社会处境),明白如何保护自己和孙子,具有伟大的原型母亲的诸多特征。可以说,前者的形象实际上是叙述者以白人的眼睛为镜子对菲尼克斯的描述,呈现的是白人眼中黑人老妇的形象;后者则是作者所要展示给读者的黑人妇女形象。二者的偏差对比产生的反讽更加深化了种族主题。

五、结 语

尤多拉·韦尔蒂通过对标题、主要人物饱含深意的命名、对场景时间的选择以及不同人物刻画过程中的并置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的反讽。在细节上的巧妙安排产生的反讽是较浅层次的,它凸显了主题。但更深层次的整体叙事反讽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人物的两种肖像,而这两种肖像差别的产生不得不使读者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读者的反思正是韦尔蒂想要引起的效果。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发现了尤多拉·韦尔蒂设置的一系列层次不同的反讽技巧的运用,解析了其对表达种族主题所起的强化作用。

参考文献

[1]克林斯·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A].见: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33

[2]马可云.论文学反讽的艺术形式与属性[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3): 62—66

【注释】

[1]参见《世界短篇小说名著鉴赏辞典》,王洪,吴岳添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收录黄梅的译文997—1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