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与预警:实现安全生产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与预警:实现安全生产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化,降低风险,杜绝责任事故,减少非责任事故。煤矿风险管理主要工作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预控和风险预警。煤矿危险源辨识是为了明确所有危害因素,并对其进行预先控制。煤矿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两种:直接经验分析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张明在分析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及安全事故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预警管理信息系统[20]。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与预警:实现安全生产

三、煤炭企业安全管理

(一)煤矿本质安全的内涵及本质安全管理目标

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要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尽量做到选用先进设备、合理工艺、科学的开拓布局和经济的资源开采。煤矿本质安全要求不断追求系统安全极限的管理理念,就是在相对可靠的技术、设备及环境下,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方法,消除煤矿系统不安全因素,从而使得影响煤矿安全的各个因素处于被约束和被控制的状态,最大限度提升系统可靠性,使煤矿灾害与事故发生率降到极低的、可接受的限度。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以预防为核心的全过程的、持续的、全面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实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最终杜绝煤矿生产事故发生。

(二)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

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控制,降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化,降低风险,杜绝责任事故,减少非责任事故。煤矿风险管理主要工作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预控和风险预警。

1)煤矿危险源辨识。

煤矿危险源辨识是对煤矿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后果。煤矿危险源辨识是为了明确所有危害因素,并对其进行预先控制。

(1)煤矿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及单元划分。煤矿危险源辨识的范围是煤矿系统,为了便于辨识工作的开展及避免遗漏,首先要对整个煤矿进行合理划分,确定危险源辨识的子单元。

(2)煤矿危险源辨识的方法。煤矿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两种:直接经验分析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直接经验分析法,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依据安全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工艺技术标准等进行分析,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作出定性的描述,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分析法、直接询问法、现场观察法、查阅记录法等。系统安全分析法就是利用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分析,主要包括事故树法、事件树分析、安全检查表法、因果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和可操作性分析等方法。

(3)煤矿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内容。煤矿是一个由人—机—环—管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危险源分布非常广泛。为了辨识出煤矿的所有危险源,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煤矿危险源辨识须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分别考虑。

2)煤矿危险源的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控。

风险评估是评估风险大小,确定风险的等级。风险预控过程的主要工作是制订、落实针对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3)煤矿危险源的风险预警。

目前关于煤矿预警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研究内容有颜晓对煤矿安全预警系统方案进行了设计,运用Web技术采集煤矿环境安全参数,实时监测矿井的生产情况,最终达到安全预警的目的。该安全预警系统集网络、通讯技术、监测监控于一体[19]。张明在分析煤矿安全管理现状及安全事故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预警管理信息系统[20]。刘超儒在煤矿瓦斯爆炸危险源分析中对于预警的研究提到了瓦斯爆炸预警系统[21]。白雪松对远程煤矿安全预警监察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对贵州省某煤矿安全监察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措施[22]。张海峰等基于系统非优理论和系统控制论提出比较简单的系统预警模型,将安全预警分析过程分为监测、识别、诊断、评价四个阶段,论述了煤矿安全预警管理系统实现模式[23]。周建明结合风险预警管理理论,运用UML建模语言设计开发了安全风险预警管理软件[24]。杨玉中运用可拓理论构建煤矿安全预警模型,该模型以综合关联度作为评价准则,并利用层次分析法以确定预警指标权重[25]

煤矿危险源风险预警是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已暴露或潜在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对风险进行预期性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活动。

(1)危险源风险预警等级的确定方法。危险源风险预警等级的确定,需要建立在对危险源动态信息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之上。一般情况下是对于人—机—环方面危险源风险预警等级的判定,而管理方面的危险源往往通过人—机—环体现出来,对其不易进行预警。

(2)煤矿危险源风险预警的信息传递方式。风险预警信息传递是在预警系统发出预警警报的同时,要以相应的方式通知相关管理人员或责任人。

(三)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

(1)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主要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而广义的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

(2)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分析。煤矿企业应结合不同的生产技术特征进行动态分析,以特征源、环境特征、行为维度作为事故统计分析关键维度,总结事故和不安全行为中的人的行为特征和规律。

(3)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内容。煤矿不安全行为管理包括:①制订工作任务、流程、职责、行为规范、规章制度;②识别可能发生的不安全行为或不尽职责行为;③采取预防性措施消除或减少不安全行为或不尽职责行为的可能发生;④现场作业人员的行为状态和工作条件检查;⑤现场监督、指导和纠正工作行为;⑥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故发生;⑦总结规律。

(4)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的程序和措施。主要措施包括:①人员的准入、培训与行为矫正;②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监督检查;③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自检、互检;④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观察与预警;⑤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责任追究;⑥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识别与研究;⑦重要岗位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⑧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审查和改进;⑨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考评与奖惩。

(四)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

作为我国政府机构的权威性文件,安全绩效(safety performance)被定义为基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在这里将安全管理绩效的概念定义为:按照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在控制和清除职业安全卫生等危险方面建立的一系列可用于衡量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现状的可测量的结果。

1)评价的目的、流程和体系。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的目的是提高煤矿的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与控制煤矿生产中的危险因素,降低煤矿生产的安全风险,预防事故发生。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程序包括前期准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划分评价单元—现场安全调查—定性、定量评价—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安全评价结论—安全评价报告编制

绩效评价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①确立绩效评价的目的及理由;②获取评价信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③建立评价的参照系统——设置绩效评价标准;④建立评价模型——逐层得出绩效评价结果;⑤形成价值判断——分析影响绩效的有关因素。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可从环境、管理、人员、机器设备四个方面的本质安全化分析确定,并进一步从风险预控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组织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辅助管理等确定下一级指标,组成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体系。

2)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的方法。

国外经济发展水平较快,在安全绩效方面研究起步较早。随着我国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国内对安全绩效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尝试。目前安全绩效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www.xing528.com)

(1)安全绩效影响因素研究。Wright、Donald和Canter从员工及管理者的角度,将他们的安全态度对安全绩效的影响问题作了研究[26-27],Wright认为员工有安全动机的思考促使其做到行为上的安全,最终实现对安全绩效的影响[26]。Ramani和Mutmansk从矿山的管理和实施角度研究了安全管理绩效因素,他们指出新技术、新设备、采矿方法的更新都会对矿山企业的安全绩效产生影响[28]。Sawacha认为安全政策是最能影响企业安全绩效的影响因素,应该从这点来衡量其绩效水平[29]。Erickson提出从组织结构的提升、安全责任、交流、管理行为、员工参与、员工的行为和反应来评估安全绩效[30]。Peter Hoonakker研究了建筑业中安全主动性对经验修正率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从长远看来,安全主动性和安全经济投入对安全绩效有重要影响;同时他还提出利用职业伤害指标评估企业安全绩效,该指标包括事故率、伤害率、损失天数以及事件率[31]。Marono等提出PRO-CESO指数评估化工业的运行安全。该方法基于系统的观点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安全绩效评估,该指标体系由所有影响安全的相关因素互相整合而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设计、运行和安全管理,各指标的权重通过一种专业的判断技术得出[32]。Suphi U-ral、Sitki Demirkol通过对土耳其矿业生产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估情况的研究,提出将对事故数据的评估包含到企业安全绩效评估之中,这类事故数据主要包括工作中事故、致命事故、通勤事故;同时,他们还提出采矿方法对企业的安全绩效也有影响[33]。Wilpert认为所有属于德国核电厂安全系统的技术或社会因素对企业的安全绩效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他还认为除了技术和人的因素即组织影响、企业结构、管理决策外,有功能障碍的企业间因素也对安全绩效有重要影响,主要是和政府、生产商、外界公司间[34]

毛苏琴从企业安全效益角度出发,建立企业安全效益计算与考评体系[35]。樊晶光等通过对比安全评价前后16个行业的660家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绩效改进状况,指出安全评价机构收费的高低和评价人员服务态度都会影响安全评价工作的积极性[36]。鲍绥斌对比安全投入和经济社会效益,指出安全投入是取得良好安全绩效的保证[37]。郭魁建阐述了观念的转变和全面的基础安全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绩效[38]。李山江探讨了组织安全意识与组织安全绩效的关系,指出安全意识的提高能明显提高安全业绩表现[39]。张双文认为培训和沟通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时,组织氛围与安全绩效互为影响[40]。谢美凤和林兰雀也对组织氛围与安全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41-42]。汪德宝赞同从安全行为角度将安全绩效划分为安全服从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并以安全知识和安全动机为中介变量,研究了安全氛围对安全绩效的影响[43]。孙淑英从心理学角度将群体动力学理论引入到企业安全管理中,提出适当的安全目标、凝聚力和非正式群体有利于提高企业安全绩效[44]

(2)安全绩效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根据美国工业卫生协会的规定,安全绩效评估应该包含损失工时、安全行为百分比、最近发生事故数目、员工建议与批评的接受性、法定安全卫生训练实施百分比、完成校正性行动所需平均日数、暴露监测结果、员工听力损失、劳工补偿损失及其他客观指标10项。Cooper主张安全绩效评估应包含事故统计、最近发生事故数目、无事故日数、事故成本、安全稽核分数、安全检查次数、员工安全训练次数、管理高层安全巡视次数、员工安全行为水平、员工安全态度调查分数及安全示范11项[45]。Petersen支持组织、管理、实体危害控制、职业环境危害控制、投入与发展、鼓励以及事故评鉴与报告七个效标[46]。Schneid提出管理阶层安全职责、安全目标、事故调查、监督训练、劳工经常训练、火灾控制六个指标[47]

在安全绩效的评估方法研究方面,Phiilips和Wiiliams提出了安全绩效评估的若干标准[48],具有指导意义。Cooper等以员工的安全或不安全行为模式作为安全系统衡量的准则,该方法的缺点在于花费较高[49]。Motowidlq和Scotter提出了两种行为的构成成分:任务行为和情景行为[50]。在他们之后,Neal和Griffin提出了安全行为模型,该模型整合了安全服从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这两个安全绩效维度[51]

国内有关安全绩效指标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安慰等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企业安全目标管理工作,其一是评价既定安全目标的实施效果;其二是评价企业的综合安全水平[52]。于广涛等认为安全绩效评定是对组织或个人与安全有关的优缺点进行系统描述[53]。张朋鹏将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分为结果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54]。王长建和傅贵提出了包含10个一级要素及50个二级要素的企业安全绩效指标体系[55]。董正亮等人阐述了如何以平衡记分卡为中心来构建安全绩效管理系统[56]。陈隆展详细介绍了杜邦公司安全绩效评估体系[57]

传统的安全管理绩效评估依赖事故频率及其严重率,目前研究倾向于将安全或不安全等行为模式作为安全系统衡量的准则。对于煤矿安全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不足有安全管理绩效概念模糊,安全管理绩效指标设计具有局限性,忽视了安全管理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与反馈。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层的评价结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作为第一层,可从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四个方面的本质安全化分析。考核时首先要根据煤矿实际情况对底层指标进行打分,将最下一级指标汇总就可以得到上一级指标得分,各层指标的得分与对应权系数相结合得到其上一级指标得分,最后得出煤矿本质安全总体评价结果。

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表征安全管理绩效的量即为安全管理绩效指标,分为事故损失、工伤事故率等,其中,事故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工时损失;工伤事故率又可细分为轻伤事故率、重伤事故率和万人死亡率等。

安全管理绩效指标可以是定量的指标,也可以是定性的指标。本研究主要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确定安全管理绩效指标,即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安全管理绩效指标的相关研究,并结合煤矿自身的生产特点,总结出适于煤矿企业实际情况的安全管理绩效指标。

绩效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也称主要指标(leading indicators),二级指标也称滞后性指标(lagging indica-tors)。一级指标是描述事件发生前的一种状态或措施,并且对事件能够起到预示作用。二级指标则是通过事件的发生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用来测量事件的发生和结果的。

3)评价结果处理。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找到煤矿不安全因素所在,以便得到整改,因而要依据煤矿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被评价企业。

(五)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在煤矿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早就有了较好的研究成果,Robshaw教授曾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一套煤矿信息系统(CIS),该系统提供了及时、准确地反映采掘工作面状况的信息,极大提高了生产率。国内针对煤矿生产进程中信息系统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广,安全信息在煤矿企业管理中日趋重要。张绍敏等开发了局域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闫海英等开发了基于Web技术的煤矿管理信息系统。李飒开发了分布式应用系统,将移动Agent技术引入煤矿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王凯、余启香设计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计算机识别与预报系统。刘利等研究了智能客户端设计的相关技术并应用于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范辉结合多Agent系统技术研究了矿井通风可视化应用系统。随着煤矿计算机管理网络的普遍应用,很多矿井建立了基于网络的生产调度、物质、设备、人力资源、办公自动化等管理系统,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快速、高效、规范化运行,利于节约运行成本,利于为领导提供安全决策支持,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安全管理绩效。

1)系统目标。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根据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和标准,利用先进的通讯及自动控制技术,建设一套能够实现危险源的辨识录入、危险源的分类分级的制订与录入、评价指标录入、煤矿企业内部评价、危险源的监测预警与考核、外部审核评价、权限管理及基础数据管理等功能的,集安全性、成熟性、先进性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2)系统功能。

①建立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透明化;②建立基础资料档案数据库,为煤矿工作人员提供便捷的查阅及学习危险源管理标准、管理措施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资料的平台;③使风险预控及时、准确;④实现高效、便捷的审核评价。

3)系统特征:科学性、先进性、高效性、规范性、准确性。

煤矿安全属于安全生产管理的范围,而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实现对事故的控制即没有事故,有关生产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故致因及其控制上。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角度,即工业技术角度和非技术角度。工业技术角度即研究各种保证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先进的生产技术;非技术角度即研究如何通过加强管理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实现对事故的控制。本研究就是属于非技术类型的。

这一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事故致因理论。193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发表了《工业事故预防》一文,他在其中阐述了人与物的问题,研究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的物等是事故原因中最重要的问题。紧随其后,1939年Farmer等人也提出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指出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英国的Green Wood和Woods于1993年对许多工厂中的伤亡事故的发生次数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工人中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以上这些观点总结起来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工业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于事故原因的认识也逐渐开始转变。吉布森于1961年提出能量意外释放论,开始关注物质方面的因素,他强调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的作用。对于管理缺陷在造成事故过程中的作用的认知以及系统安全观点的产生使事故致因研究在纵深方向上大大迈进。Frank Bird发扬了海因里希理论,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反映了现代安全观点。他强调管理控制不足是事故的最深层的原因。无独有偶,亚当斯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管理失误是事故发生的很重要的原因。Johnson则进一步强调变化的重要性,企业内外的变化,计划内、外的变化,宏观、微观的变化,组织、时间、人员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的发生,从而引发事故。此类观点肯定了前人关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的研究,同时更强调管理失误这一因素,他们认为并非是某些人天生具有事故频发倾向,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上的缺失,管理人员对从业人员的教育不足,导致从业人员无法完全将其职业的角色规范和行为整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事故频发。

在借鉴西方学者安全管理经验和关于事故致因研究方面的成果基础上,我国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如何实现我国的生产安全也作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建设。较为剧烈的社会变迁、不同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得安全管理方面的有关法规不够健全,相应的国家的监管也较为松弛,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大量的制度空白,造成了煤矿企业不重视安全,对安全不负责任现象的发生。由此,许多研究人员强调国家应建立完善的宏观管理机制和法制体系,应全面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和监督体系,制定严格的安全法规,实行严格的国家监察[58-59]

(2)技术以外的原因分析。除了相对落后的技术障碍之外,煤矿安全的个体、管理、社会原因也同样值得重视。在个体原因研究方面,张恒志和赵素梅指出,由于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煤矿从业人员经常会被烦躁、急躁、侥幸等心理状态所影响,员工安全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方面引起的安全隐患[60-61]。从安全管理角度,大多数研究学者认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应不断完善目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其更加严格和全面[62];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现场管理和落实安全培训[63]。隋鹏程指出,由于历史地方保护主义、政策、职工素质、矿山建设指导思想等方面的欠缺和阻碍,使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问题具有更为复杂的社会性原因[64]

(3)安全文化和教育。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92年首先提出应在高危险行业建设安全文化,具体的安全文化建设指的是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安全观念,政府、企业、个体应形成安全的价值观并建立全面的安全规范。由此可以看出,安全文化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具体的规范。我国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实际,主要从如何理解安全文化以及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方面入手。黄宝忠强调要全面建设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建设延长安全生产周期[65];黄诗满指出安全教育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安全教育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66]

综合以上这些研究,虽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加强有关安全生产的各方面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在各个方面的完善方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制度方面。虽然指出了法规和监督体制健全的重要意义,但对这些制度如何建立,如何解决具体运作中各方利益的冲突等问题的论述却仍不够完整,略显单薄,缺乏可操作性,有待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2)安全管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对个别优秀企业经验的总结,针对安全文化的一些研究只是将文化学的有关理论应用到安全管理领域之中。许多实际工作者对个别企业的安全教育的具体做法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作为重要的制度性内容写进了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规,形成了对安全教育的共识,但实际上,这些方案在对具体的教育方法上还缺乏深入的理论剖析,在实际工作中也易流于形式,反而不能真正起到帮助企业员工将安全规范和意识与工作行为整合的作用。许多经验的移植性和适应性较差,不易推广,使得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也有所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