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春平研究论丛:探索上海滩、上海情

李春平研究论丛:探索上海滩、上海情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写不尽的上海滩、上海情——访陕西青年作家李春平[6]陆梅李春平和上海有缘。上海于李春平这样一个外来人,已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写作长篇《上海是个滩》完全是李春平“无心插柳”后的收获。这一份对生存的热望,对热火朝天的生活的激情感染了李春平。上海这个“滩”在李春平心目中变得迷惘而又清晰。上海在李春平心中是一个催人奋斗、让人成长的城市。

李春平研究论丛:探索上海滩、上海情

写不尽的上海滩、上海情——访陕西青年作家李春平[6]

陆 梅

李春平和上海有缘。从1989年短篇小说巴山漆王》获上海萌芽文学奖,到1995年10月作为陕西省紫阳县政府驻沪办一员,第一次踏上上海这片土地,李春平一直在寻找有关上海这座南方城市的感觉。短短一年多时间,他把这份感觉化成了文字,这就是刚出版不久的“大上海小说丛书”之一,长篇小说《上海是个滩》以及新近完成的长篇《半个上海人》。上海于李春平这样一个外来人,已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写作长篇《上海是个滩》完全是李春平“无心插柳”后的收获。他说,当初决定到上海来就是想调整一下10多年来的党政机关生活。当然,其间也有下海经商的意思,但赚钱不是目的,而是想赚取一些物质上的保障,回头再写自己的文章。然而,当他一走进上海,而且成天生活、工作在有着300万外来人口的群体中,耳濡目染的是他们怎样接工程、怎样建商厦。这一份对生存的热望,对热火朝天的生活的激情感染了李春平。他说,有一次一个人站在南浦大桥上,看着眼前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看着一幢幢摩天大楼漂亮地拔地而起,心中真想自豪地叫一声:大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凝聚着千千万万外地人的智慧和汗水!

那一刻,李春平决定把自己所经历的、看到的外地人在浦东开发建设中的艰难历程写出来。1996年2月正式动笔,李春平在一个七人住的集体宿舍里没日没夜地写,每天以五至八千字的速度很快完成了20万字的初稿。稿子出来后,他从报上看到上海市作协和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组织编辑出版“大上海小说丛书”的消息,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小说稿送到了上海作协。幸运的是,稿子很快就通过了。

有了这第一部反映陕西人参加上海建设的小说,李春平觉得里面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它们就在自己身边发生着。上海这个“滩”在李春平心目中变得迷惘而又清晰。他决定拉开与上海的距离,再来写上海。于是去年8月,李春平回西安租了一间房,专心写第二部长篇《半个上海人》。四个月后,稿子一气呵成。小说反映了一群已取得一定成就后的陕西企业家,在企业繁荣时期各自的命运和感情的变化以及对价值观念的冲突。(www.xing528.com)

最近,李春平正忙着将这两部小说合在一起,改编几十集电视连续剧。他希望搬上荧屏的作品能真实些、深刻些,能被上海的观众所接受。

曾经因热爱文学,李春平用了4年时间专心苦读儒学、历史学古典文学,随后进了《延河》杂志做编辑,想不到“阴差阳错”,后又回到家乡紫阳县政府搞机关工作。如今干脆来上海,却写成了两部几十万字的长篇。人真的是不必为一两次的丧失机缘而懊悔。对于李春平,上海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

现在,李春平每天到办事处上班,同事们总和他一起讨论小说中情节的发展,有时还帮着出主意。这份融融的暖意时时激励着他珍惜手中的笔,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感人的作品。接下来,李春平还想写一部中篇、一部长篇。他想在这几年里集中捕捉一下对上海的总体感觉,然后把它融入自己的小说。

上海在李春平心中是一个催人奋斗、让人成长的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