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春平研究论丛:国家意识与家乡情结

李春平研究论丛:国家意识与家乡情结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春平的故土情结李焕龙[12]文坛有派,作家有土。李春平深爱这块养身之地,不仅因为血缘、亲缘,更因有着如此可爱的地缘和如此厚重的文史渊源。李春平以上海为据点,足迹和交往的触须伸至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然而,无论是携带着紫阳的原材料到上海去配料、加工,还是挟裹着都市的养料、全国上等的精料回到故地来排列组合,李春平在这一持久的游动中所收获的是博大而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日渐浓郁的家乡情结。

李春平研究论丛:国家意识与家乡情结

李春平的故土情结

李焕龙[12]

文坛有派,作家有土。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京派、海派,到90年代的陕军、晋军以及新世纪的湘军、黔军、东北军,其“派”基于其“土”,其“土”孕生其“派”。路遥人生》中陕北人的韧性与豪迈,陈应松《太平狗》中湖北人的机智与灵秀,总是让人感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作家身游多远,心飞多高,其养身之土总是他文学人生的营养母体,由此而生长的文学素材,无论自觉与不自觉,总是他的心路基石。

远看战争年代的不少“文学战士”,尽管他们有过漂洋过海的经历,有过战火洗礼的履历,而其作品中最为诱人的底色,仍是故土的亮色。亦如沈从文能走向世界却走不出湘西——那是他的生命之根和文学之基。近看身边的李春平,他能走红全国,却仍走不出紫阳——陕南安康、秦巴汉水之间这块生他养他的沃土。

全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李春平,是当代著名作家,安康学院副教授。十年前,他由长篇小说上海是个滩》而叫响沪上,名扬华夏时,不少报刊的介绍几乎都是“旅居上海的陕西作家”,很多读者,很多记者,甚至很多书商的确不知这匹“黑马”来自何方、出自何门。好在春平有情,凡有机会于作品之后附注简介时,总有“陕西紫阳人”这一重要标识。只可惜,对于上海而言,陕西人是乡下人,紫阳人又是哪方人哟!

岂不知,当你看清紫阳,方会瞠目:中国西部这块骚土,好不诱人呀!地域因文化而骚动,文化因骚动而勃发!作为全国著名的茶乡、桔乡、民歌之乡,且不表那茶、那桔作为皇朝贡品时是何等身价,何等辉煌!只闻这载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紫阳民歌”,你就会从秦岭巴山的雄奇对唱中,从悠悠汉江的轻吟低诵中感受到人文厚重和乡风芬芳,并仿佛看到:登山时高声呐喊、出山时长声咏叹、游渡时纵声放情的李春平是何等的多情、何等的潇洒、何等的放达哟!

更何况,紫阳是个“移民开垦、五方杂居”之地。当秦巴山间的丛林荒地被“湖广移民”开为沃土时,才有了临水而居的民俗和南北兼备的物种。于是,紫阳这个码头之地,就有了汉江舟楫之利的物流兴盛,有了“八省会馆”的繁华;于是,这个上达四川、下通武汉的商贸要地,就有了“五教”齐具的宗教文化繁荣之势。当“紫阳真人”名扬天下之时,此地因之灵而又显,于是得名紫阳,成了全国唯一以宗教文化名人之号命名的县份!

李春平深爱这块养身之地,不仅因为血缘、亲缘,更因有着如此可爱的地缘和如此厚重的文史渊源。于是,当他初入社会,踏进乡镇文化站的大门后,立马就从管书、读书的常人生活中产生写书的欲望。因为,自幼耳濡目染,已从“紫阳”这部大书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一旦读懂了此书与彼书的关系,写书就成了他的人生志向和事业追求。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热血青年激情燃烧,不少文学青年把当作家当作追名求利的“敲门砖”,而此时的李春平,立志稳如紫阳的大山,把写作视为终身大事。他一边练笔一边读书,上读四书五经,下读紫阳文史,两三年间,就成了《延河》的实习编辑,县上的县长秘书。后来,改革大潮汹涌澎湃,山外来风吹得山城草摆树摇,他从书中世界展读外面的世界,视野更为宽阔,文思更为活跃,当紫阳的高山再也阻挡不住他的目光时,他一头扎进上海,选择中国这个通江达海的国际大都会,充作他的文学“梦工厂”。于是,拥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身份的李春平,就成了以写作为生的“旅居上海的陕西作家”。(www.xing528.com)

沪上十年,经风沐雨。李春平以上海为据点,足迹和交往的触须伸至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十年之后,当全国走红的李春平正以《步步高》为标志,呈上升趋势时,他却一个“回马枪”杀回故乡,成了安康学院的副教授——重回“基地”,仍为文学。

这种生存空间的移动,创作场所的挪位,正是李春平的精明之处和成功所在。然而,无论是携带着紫阳的原材料到上海去配料、加工,还是挟裹着都市的养料、全国上等的精料回到故地来排列组合,李春平在这一持久的游动中所收获的是博大而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日渐浓郁的家乡情结。

他的早期作品基本为描写紫阳乡情,其人物形象基本为众所熟悉的乡亲,可谓小人物、小情调、小制作。但其创作目的明确,是为这方山水倾情,是为这些乡亲塑像,是想把乡情和乡亲溶入时代大潮去冶炼出作者的理想与期盼。到了上海大都市,他的视野和胸襟同时开阔,以《上海是个滩》而关注国家发展与都市新移民的命运,以《奈何天》、《步步高》而关注党政干部建设乃至执政党、国家命运,从而成为作品走红的作家,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令读者感动,令媒体关注。在这些作品里,我们虽然仍然可见紫阳的人和事、家乡的情与思,但其着眼点和落笔点已绝非紫阳,而是中国的、民族的,甚至人类的共有元素了。当这些元素成为众所认同的观点,这方山水便走出偏塞,成了社会大舞台的一块生动背景,并在那些生动故事的映衬下生辉发光。

尽管李春平也把一些具体的紫阳素材引入《我的多情玩伴》之类小说和为数不多的散文之中,并在众多媒体的众多采访中传导出众多的紫阳符号,但我们以及外地读者看到的总是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政党建设的思考。由此我想到毛泽东早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费孝通先生的诸多乡村调查,那些著名文章中的人和事,本身价值已不重要,而至关重要的是使用价值——作者用其升值,使其成为治国兴邦的理论依据。如此增值,何等昂贵!

这种增值,仅从紫阳角度来看,也符合“人因地而成名,地因人而扬名”的地域文化发展规律。

由此可见,李春平的文学贡献是通过大量官场小说为增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丰富多彩、发人沉思的形象理论;李春平的文化贡献是在民族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为紫阳打造了一只既能自娱、自渡又可供人观赏、搭乘的特大游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