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研究:油气资源生产供需分析

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研究:油气资源生产供需分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石油资源的市场需求和实际消费的增加预计大部分来自非经合组织亚洲和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根据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和笔者预测,在未来石油销售价格低的情况下,石油供应为了平衡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加份额,到2035年每年将必须再额外增加13亿吨常规石油资源的供应量。

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研究:油气资源生产供需分析

一、1988~2008年全球石油资源需求分析

近20年来,全球石油资源总体需求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基本态势。2008年全球石油资源的基本需求达到了39.28亿吨,比1988年的30.4亿吨增加了近1/4,尽管2008年年平均国际石油价格比1988年涨了2倍多(见图3-1)。

图3-1 1988~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与石油价格关系图

资料来源: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上述统计分析给大家一个基本印象是,国际石油价格与全球石油需求几乎是同步上升的,尽管1997~2001年国际石油价格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全球石油需求还是稳步上升的。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石油资源需求的不可替代性,而且石油市场供应的刚性因素较强。

按地区需求分析,1988~2008年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占据了全球石油需求的绝大多数份额,其中欧洲地区基本保持稳定但还是有稍微下降的态势,北美地区微幅增长但还能基本保持稳定,亚太地区石油资源消费增长幅度最为明显。尽管中东和中南美地区也有明显幅度的需求增长,但中东和中南美地区所占石油资源的消费份额有限(见图3-2)。

图3-2 1990~2008年全球石油地区消费趋势变化图

资料来源: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亚太地区是近10多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东和中南美地区是当前全球最重要的“油源”生产地区,而且中东和南美地区油气资源国产业结构大多以油气为主且能源消费结构单一,[1]因此中东和中南美地区石油消费增长较快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全球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状况,未来一定时期内全球石油资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地区还是亚太、中东和中南美地区,考虑到中东和中南美地区是全球的“油源”供应所在,尽管这两个地区消费增长较快,但与亚太、欧洲和北美地区相比其石油消费基数不大,因此亚太、北美及欧洲地区是未来石油资源紧张的主要地区,尤其是亚太地区。

二、2010~203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测

1.一般情况分析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预测,在2008年第二季度国际高油价格情况下,全球石油市场需求将从2008年的39.3亿吨上升到2035年的52.2亿吨。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从2008年前8个月的高峰价格下降到2009年前8个月的当前水平下,世界石油市场需求在2035年将达到57.3亿吨。

全球石油资源的市场需求和实际消费的增加预计大部分来自非经合组织亚洲和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未来一定时期内这些国家有着强劲的经济增长预期,其中,预计石油消费增加量的大约3/4将用在交通运输工具上。

2.未来假定情况预测

有关国际权威机构,对国际石油高价格情况下突然因为一些原因使国际油价产生剧烈波动的情况也做了分析预测,对未来石油价格长期预测不确定性也进行了不同状况下的量化计算。

未来假定情况是高于当今石油价格,且与2008年前8个月的价格是接近的,这样实际计算出世界石油消费量2008~2035年平均每年仅增加0.7%,而在正常价格的情况下,世界石油消费量平均每年增加1.2%。

就全世界能源消费而言,在未来石油高价格的假设情况下,世界石油消费总量在2035年将达到52.2亿吨/年,在世界所有能源消费量中其所占份额从2008年的37%将下降到2035年的30%以内。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和笔者预测,在未来石油销售价格低的情况下,石油供应为了平衡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加份额,到2035年每年将必须再额外增加13亿吨常规石油资源的供应量(见表3-1)。

表3-1 2010~2035年的全球石油产量和趋势预测表①  单位:亿吨

注:a包括原油凝析油、凝析气和轻质油。

3.未来假定情况下的油气供应增长预测

根据初步统计预测,持续走高的世界石油价格一方面促使非常规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也将促使常规能源的发展,进一步刺激欧佩克成员国与具有较大常规能源发展潜力的非欧佩克成员国(如哈萨克斯坦和巴西等)常规油气矿产能源的供给增加。

(1)非欧佩克成员国的国家常规石油年总产量预计2035年将达到27.22亿吨甚至更高,将比2008年总产量增长12亿吨左右。

(2)预计来自欧佩克国家和非欧佩克国家的非常规能源资源(包括油砂、重石油、生物燃料煤炭液化及液化天然气等)的开发生产竞争能力将会不断增加(见图3-3和图3-4)。

图3-3 2010~2035年全球常规石油资源产量预测

资料来源: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

全球非常规石油资源总产量预计在2010年仅为2.29亿吨/年(占全球能源供应总量的5.54%),到2035年预计将增加到5.83亿吨/年,从而占到2035年全球石油资源总供应量的10.17%。由于美国生物燃料(包括乙醇和生物柴油)产量的快速增长,生物燃料将逐渐成为非常规能源供应的重要来源。在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测报告(IEO2008)中,仅美国生物燃料产量到2035年预计将达到1.45亿吨/年,占据预测期间全球生物燃料生产总增加量的一半。

图3-4 2010~2035年全球非常规石油燃料的产量

资料来源: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

三、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1.全球石油产量消费趋势[2]

从世界原油年消费量看,自从1988年年消费超过30亿吨以来,一直维持在30亿吨以上的年消费水准。近5年来,年消费基本维持在39亿吨左右的水准,消费需求增长趋缓,历年供需基本达到平衡。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5年全球前20位石油消费国合计消费量为27.1亿吨/年,约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77.4%;2000年石油消费量为29.2亿吨/年,这一比例上升至78.0%;2008年石油消费量则继续上升到32.3亿吨/年,但所占全球石油消费比例下降到了77.2%。

1995~2008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从8.59亿吨/年增加到11.83亿吨/年,在全球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26.0%提高到30.1%;北美地区的石油消费量从9.61亿吨/年增加到10.77亿吨/年,但比重从30.3%下降到28.1%;中东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增长也十分迅速,2008年消费量已达到3.07亿吨/年,占全球比重的7.8%,较1995年提高1个百分点。

近20年来,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太地区石油需求一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6年首次超过北美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区。

2.全球石油消费总体分析

据有关资料分析,全球常规石油产量2008~2035年将增加12.2亿吨以满足石油需求的预期增长。欧佩克和非欧佩克的成员国预计都将增加石油的产量,其中约有47.11%的世界石油供应总增加量预计将来自欧佩克成员国。到2035年欧佩克常规石油总产量预计将达到24.25亿吨/年,而非欧佩克国家石油总产量为27.22亿吨/年。

如果欧佩克成员国将保持其在全球石油供应市场中的份额不变,而且它们将对其不断提高的石油生产能力进行投资,以使传统石油产量在整个预期中约占全球石油产量的40%。在世界石油产量的总量增加中,欧佩克成员国生产供应石油和伴生品(包括常规原油、伴生气、凝析油、天然气液及炼厂其他伴生油品等)将会越来越多,大约6.1亿吨/年,并且非欧佩克国家常规石油供应量将增加4.24亿吨/年。

四、全球石油产量预期

1.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预期

(1)总体产量预期。据有关资料分析,预测世界石油价格将鼓励生产者在非欧佩克成员国继续对传统石油生产、提高原油采收率(提高采收率技术)项目和非常规石油生产进行投资。

在整个生产预测期内,非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尤其是非常规石油产量将稳步增加。在2008年130美元/桶高油价情况下,非欧佩克成员国将从2008年的16亿吨增加到2035年的32亿吨左右,这主要是由于高油价吸引了人们在先前认为经济不合算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并进行大规模投资开发。

具体预测结果如下:

①非欧佩克成员国常规石油产量递增幅度并不大,在2010年和2035年将分别增加到19.2亿吨和27.2亿吨,其增长幅度仅为29.4%。

②非欧佩克成员国非常规石油产量从2010年的1.84亿吨上升到2035年的4.88亿吨,增长幅度达到了62.4%。如果油价达到180美元/桶甚至更高,非欧佩克成员国的非常规石油产量将上升到2035年的8亿吨左右,因为高油价鼓励替代常规石油燃料资源的发展。

自2008年11月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行并大幅跳水。在国际石油价格低迷不振的情况下,2009年上半年只有较少的非常规石油资源开发生产具有经济竞争力,根据初步分析非欧佩克成员国的非常规石油产量到2035年将只能增加到2亿吨左右。

在2009年初的低油价情况下,非欧佩克成员国新的大型常规石油开发项目缺乏经济发展前景,现存石油产地的产量将会逐步下降,从而导致大量投资用于其他较小规模的石油领域开发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预计很多石油生产商将把他们的努力集中在更有效益的石油生产领域,如使用更多的先进技术或者提高石油采收率。这些努力预期可以使一些非欧佩克成员国维持或减缓当前的石油产量下降而不能大幅度提高其石油产量。

非欧佩克成员国常规石油产量的大幅度增加预计来自一些未被发现的具有较高资源潜力并且尚未开发的地区。预计常规石油产量的显著提高的地区为里海地区(哈萨克斯坦)和南美洲(巴西)(见图3-5)。

图3-5 2035年非欧佩克国家的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资料来源: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

(2)区域石油供应预期。

①欧洲地区(含独联体)。非欧佩克欧洲地区(含独联体)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从2008年的8.79亿吨增加到2035年的9.95亿吨,其中主要增长要归因于俄罗斯石油产量的快速增加。据初步分析预测,俄罗斯在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中具有最大的预计增加量,2035年将比2008年增加近1亿吨左右。

在非欧佩克欧洲地区的石油产量预测中,里海地区产量占了相当一部分。总体而言,里海地区的石油产量预计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导致2008~2035年石油产量增加1.5亿吨左右。仅哈萨克斯坦的增加量就为1.1亿吨,主要是由于卡沙干地区的油田开发及田吉兹油气田的增产,还因为里海地区未被发现的领域预计将在2035年前进行全面开发。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石油资源的经济可动用原因,还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具有非常有利于石油扩大出口的外部环境——这是一项需要周边不同需求国家共同合作才能达成的任务。

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是里海另外两个产油国,两者预计将会增加整个里海地区的石油产量。鉴于政府对外商投资态度的不断变化,土库曼斯坦的石油产量的中期预计将以每年超过6%的速度增长,而在长期其增长稍微缓慢一些。阿塞拜疆的产量预计将快速增长,在今后十年内将达到高峰产量即6500万吨/年,随后下降到2035年的5000万吨/年。

②中南美洲地区。在非欧佩克中南美洲地区,巴西的石油产量在2005~2035年间预计将以年均4.4%的增长率增长,从而使得这个期间石油产量增加到1.9亿吨/年。目前,巴西生产能力的扩张导致了石油产量的增加,而且将一直延续到2015年,最近在坎波斯和桑托斯盆发现同一地层还存在其他大型油田。从长远来看,预计这些油气的发现将导致巴西更多额外石油产量的增加。

美的常规石油产量2010~2035年预计将以年均0.5%的速率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在加拿大常规能源前景的预期不好,以及墨西哥缺乏可用资本来开发传统能源资源,尤其是在墨西哥湾深水处。墨西哥湾深水区石油产量从2005年的每天不到5000万吨/年增长到2013~2019年间的高峰产量1亿吨/年,而后产量开始下降。

北美未来的石油产量预计将越来越依赖于非常规能源的开发生产,尤其是加拿大的沥青资源。2005~2035年北美的石油产量预计将以年均0.7%的增长率增加1.45亿吨/年。在美国,石油总产量从2005年的3.1亿吨/年增加到2020年的5.1亿吨/年,然后下降到2035年的4.9亿吨/年。近期美国石油生产的情况主要取决于48个海上石油较低的产量。

③非洲地区。目前,在非洲的非欧佩克成员国中,近70%的石油产量来自埃及(28%)、几内亚(16%)、苏丹(15%)和刚果布拉柴维尔(10%)这四个国家和地区。预计2035年,非洲非欧佩克成员国中这四个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预期将维持传统石油产量约70%的份额。尽管目前埃及是最大的常规石油生产国,但其许多主要油气生产区的稳产能力已经在下降,而非主要油气生产区的稳产和增产需要二次采油或其他提高采收率的手段来努力实现,从中期时间长度来看,预计埃及的石油产量将可能稳定一个时期。2035年,苏丹预计将成为非洲最大的非欧佩克成员国,年产石油4500万吨左右,其中大部分石油产量增长将出现在2020年以后。

刚果(布)的常规石油产量根据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的预测将增加两倍多,即从2008年的1245万吨/年增加到2035年的3000万吨/年,这也使得刚果(布)成为非洲地区第三大非欧佩克成员国。最近的实际勘探表明,海洋莫霍面北1和北Pegase海洋1地区,引起了国际石油勘探领域的强烈投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未来更多大型油气藏发现的可能性。鉴于最近大多数的发现都位于海洋的深水区,刚果(布)的石油产量增长预计将来自于已知的和潜在的海洋深水油气资源区。

④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非欧佩克成员国预计将增加其石油总产量,即从2008年的3.81亿吨/年增加到2035年的4.24亿吨/年。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2008年石油产量达到了1.89亿吨,其次是印度3600万吨,接下来是马来西亚3400万吨。2035年,中国石油的年产量预计将保持在2亿吨,甚或有少许下降。印度产量预计将增加至略多于5900万吨。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石油年产量预计将从2008年的2800万吨增加到2035年的3500万吨。近年来,增加的原油和凝析物产量预计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主要是因为最近发现和开发的海上油气资源(如加拿分道盆地)。在较长时期内,预计其石油产量将下降至较低的相对稳定水平。

对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来说,天然气液(NGPL)的产量在短期内预计将继续维持在目前的水平,接着会因为最近大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而有显著的增长。[3]随着天然气液预期产量的激增,2008~2035年间,常规石油总产量预计将略有增加。

2.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预期

根据有关预测资料,2008~2035年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总产量将在17.58亿吨年产量的基础上以年均1.3%的增长率增加,到2035年石油产量将达到24.9亿吨/年,其中16.5亿吨产于中东地区(见图3-6)。

图3-6 2035年欧佩克国家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资料来源: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

从定量预测结果看,未来石油产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欧佩克成员国预计将是沙特阿拉伯,其石油产量从2008年的5.15亿吨/年增加至2035年的6.85亿吨/年。

欧佩克成员国石油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估计为卡塔尔,其石油总产量在整个预测期间以年均4.3%的增长率增长,其中天然气液产量将增加到2035年的1000万吨/年。此外,卡塔尔天然气液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6.1%,其原油和凝析物的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3.1%。

安哥拉石油产量的增长速度预计位居欧佩克成员国的第二名,其石油产量2010~203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7%左右。预计大部分增加来自海上生产项目的原油和凝析油的产量。欧佩克确立的石油产量目标(2008年安哥拉的产量基数是8562万吨)预计不会阻碍安哥拉的石油增产项目发展,到2035年预计增加到1.55亿吨/年,年产量增长近45%。

伊拉克是世界上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勘探开发因为近年来种种政治原因而没有多大进展的国家。预测近几年内伊拉克石油产量水平不会大幅提高,如果遭到毁坏的石油基础设施、政治体制及法律体系逐渐得到修复,并投资进行石油产业基础设施重建和开发活动,那么在2015~2035年间石油产量将会大幅度增长。[4]初步预测2035年前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也将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率为3.1%,这会随着该国政治局势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的预测结果,伊拉克的国内政治局势将在2015年前基本安定下来,其现有的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将成为满足国际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的重要来源。预计2015年前,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只有1.4%,但2015~2035年其年均增长率将上升到4.3%左右。

2015年伊朗的石油总产量预计将受到地缘政治、公司治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国际关系,还包括各种其他与油气资源无关的因素,如从国家石油公司的管理效率到政府和外国投资者所签订的合同条款。根据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的预测结果,伊朗的石油产量直到2015年仍然保持相对稳定,这不仅是因为金融和政治上限制其开发新的石油或天然气资源,还因为伊朗国内电力工业、民用和商业建筑物供热各领域大量消费天然气,而限制了石油工业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所需注入的天然气量。[5]

对南美的委内瑞拉来说,由于国际石油投资商担心委内瑞拉政府采取油气资源和上游产业的国有化政策,同时对其可能进一步改变已授权的国际油气产业合同条款。这将长期妨碍全球油气产业的投资和新增项目投产,导致其石油产量增长受到很大限制。据初步估算,委内瑞拉的石油总产量近年来将有所下降,从2008年的1.31亿吨/年下降到2010年的1.25亿吨/年,2010年以后开始稳步复苏至2035年的1.75亿吨/年甚至2亿吨/年以上的产量水准,但其前提是委内瑞拉的油气产业政策稳定和政府效率提高。

在此需要说明,由于全球石油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易变性,笔者很难准确预测欧佩克成员国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以及尼日利亚未来的石油生产前景,因此对欧佩克产量假设和预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上述研究结论相比,委内瑞拉石油实际生产前景将更为悲观。[6]

3.全球非常规石油能源产量预期

根据结构预测和笔者分析,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非常规石油能源在满足全球能源需求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预计到2035年世界上石油供应的8.6%将来自非常规石油资源,其中包括欧佩克成员国的9500万吨/年和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的4.8亿吨/年。尽管非常规石油能源的产量随能源价格情况的变化而会发生变化(从高价格情况下的19.0%到低价格情况下的4.0%),但其地理位置及非常规石油能源产品类型相对来说却不会有什么变化。

欧佩克的非常规石油能源产量主要来自委内瑞拉奥里诺科的超重油开发生产和卡塔尔的气化油产量。到2035年委内瑞拉超重油和卡塔尔气化油非常规油气能源产量在高价格和低价格的情况下分别为5500万~1.05亿吨和1000万~2500万吨。尽管在这两个国家中维持这些产量水平的非常规石油资源量较丰富,但要开发这些资源需要大量的投资,并且这种投资开发的具体时间还很难确定。但对非欧佩克成员国来说,其非传统油气能源的产量依赖于相应国家能源产业政策及其资源类型的多元化实际发展状况。

在此还要做一初步预测,非欧佩克国家非常规石油产量2035年预计将增加3.2亿吨,其中72.4%的增长量来自西方经合组织国家。从数量上看,对非欧佩克国家非常规石油能源增量贡献最大的将是沥青(尤其是加拿大的油砂矿)和生物液体燃料。其中,2010~2035年沥青和生物液体燃料产量将分别增加1.52亿吨/年和0.9亿吨/年。

虽然沥青和生物液体燃料被认为是全球石油最具发展潜力的替代能源,但基于开发生产规模效应及来自常规石油供应竞争的不同价格假设下,沥青和生物液体燃料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开发生产也表现出显著的变化。预计2010~2035年,加拿大的沥青产量增加的变动范围为从低价格情况下少于1500万吨/年到高价格情况下3.8亿吨/年。

生物燃料产量影响的最大因素尽管是各国政府的相关产业发展政策,但在不同价格情况下其产量变动范围则是从低价格情况下的6000万吨/年到高价格情况下的1.85亿吨/年。预计2010~2035年生物燃料产量增加最显著的国家将是美国(5000万吨/年)和巴西(2500万吨/年),增加约300万吨/年以上的有南非、中国、印度和阿根廷等国家。

和生物燃料的产量一样,全球煤液化(CTL)的产量尽管也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煤液化对全球石油总产量的实际贡献不大。在低价格的情况下,2035年南非是全球最大的煤液化供应国,年产量将达到560万吨/年。在高价格情况下,南非的煤液化产量将增加1000万吨/年左右,仍然在全球煤液化的供应方面占主导地位,到2035年将达到1700万吨/年。中国、印度和美国的煤液化供应量与南非相比相对较少,[7]美国和中国的煤液化产量2035年分别增加到1210万吨/年和1230万吨/年。

在国际石油高价格情况下,提高的产量经济将造成世界各地煤液化项目的扩张,到2035年全球煤液化产量将达到6500万吨/年以上,比2010年的产量增加0.57亿吨/年左右。在国际低石油价格情况下,煤液化生产的经济效益低下,南非也许是世界上唯一煤液化产品的供应国,然而未来在高油价经济效益较好情况下,美国和南非煤液化产量大致相同,都略高于560万吨/年。

无论石油价格高或低的情况下,非欧佩克成员国的超稠油开发、天然气制油和页岩油的产量都占石油总量很少的份额。墨西哥、中国预计将是全球非欧佩克成员国中很少的几个重油供应国,2035年其超稠油供应量约为1100万吨/年。

同样,在国际低石油价格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页岩油生产预计仅来自于一个国家(爱沙尼亚),但在国际高石油价格情况下,美国页岩油在2035年将达到720万吨左右的年产量,潜在页岩油开发的国家还有中国、印度、澳大利亚等。

一、全球天然气资源历史需求分析

分析1990~2008年全球天然气资源的消费状况,发现近20年来全球天然气资源需求呈稳定上升趋势,尤其近几年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长较快,2008年首次超过3万亿立方米。以世界经合组织国家[8](OECD)天然气价格体系为主要参考的天然气价格与产量类似也呈现波动式稳步上涨趋势(见图3-7)。

上述现象说明一个问题,即天然气价格与天然气需求呈现同步快速上涨趋势,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天然气资源本身具有洁净、环保的特性,其销售价格又相对低廉,属于“物美价廉”的优质能源,因此需求和价格呈现同步上涨就不足为奇了;二是天然气销售属于“照付不议”销售模式,缺乏石油那种过度的市场“炒作”情况。

图3-7 1990~2008年全球天然气资源需求变化图

资料来源: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按地区天然气供应需求来分析,中东、前苏联及北美地区属于天然气资源主要供应区,欧洲和北美地区作为全球天然气消费的主要区域,近些年一直占据全球天然气资源总需求的绝大部分份额,但其需求量基本保持稳定。从近年全球天然气资源的消费状况来看,中东、亚太及中南美地区是全球天然气资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地区(见图3-8)。

图3-8 1990~2008年全球天然气资源需求区域分布图

资料来源: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二、全球天然气资源供应分析

1.经合组织(OECD)国家

(1)亚洲地区。日本韩国天然气几乎没有天然气资源可供开发,但这两个国家在海上也许有少量的天然气产业合作开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天然气产量预计将有强劲的增长,其中澳大利亚天然气产量增长的很大一部分预计将支持计划或用于液化天然气出口项目。

然而,液化天然气项目生产加工费用的增加已经推迟了在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的项目,澳大利亚西部地区新液化天然气项目也将进一步面临自然环境破坏的发展障碍。上述各种制约因素促使澳大利亚在天然气生产上不得不采取以下两项措施:第一项措施就是澳大利亚政府重新制定液化天然气的出口项目方案,以液化天然气生产量的15%供澳大利亚国内民用;第二项措施就是澳大利亚政府和相关州政府打算在Browse盆地确定一个单一的液化设施服务中心,以尽量减少各种天然气公司单独地建立服务设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与此相反,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和新威尔士州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正在迅速得到发展,其煤层气产量在2000~2001财年至2007~2008财年平均每年增长30%,而且约占2007~2008年天然气生产量的5%和天然气消费量的8%。[9]

(2)北美地区。美国历来是天然气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加拿大一直是美国天然气进口的主要来源。2008年,加拿大提供的份额占到美国天然气进口的86%。虽然加拿大的非常规天然气产量预计在预测期间有所增加,并且预计10年后加拿大将可能进口液化天然气,其天然气生产供给增加不足以抵消加拿大西部最大沉积盆地的天然气产量的下降。另外,不断上升的开发成本将使加拿大麦肯齐三角洲地区天然气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因此加拿大的产量预计将逐步以年均0.8%的速率下降。

2017年后,美国液化天然气的总进口预计将超过通过加拿大总管道的天然气进口,同时加拿大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预计将下降到2035年的32%。

在美国,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升为美国阿拉斯加到美国本土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建设增加了急迫性,此前这个项目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规划阶段。这条天然气输送管道预计在2020年将开始向美国本土48个州输送天然气,为美国国内的天然气需求供应做出重大的贡献,同时阿拉斯加天然气产量预计2020年会翻番增长。

北美洲大部分可采的待发现天然气资源基地包括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即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及煤层气。与在美洲已经被发现的大多数大型陆上常规油气能源领域一样,美国和加拿大正努力开发这些宝贵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以弥补逐渐下降的常规天然气资源。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预计将是美国天然气资源需求增加供应的一个重要来源,从2008年的2238亿立方米(美国生产总量的44%)增加到2035年的2691亿立方米,以达到美国天然气生产总量的49%。所增加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产量与阿拉斯加输送到本土的天然气资源逐步替代了美国本土常规天然气的生产,预计美国天然气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0.2%左右。

对美国来说,天然气需求增加量预计将来自液化天然气生产,生产能力将从2008年的170亿立方米增加到2035年的793亿立方米。截至2008年,已经有5套美国液化天然气生产设施投入了运行,其最大供应能力大于1640亿立方米。另外4套液化天然气生产设施于美国墨西哥湾,2套在美国新英格兰海域附近正在建设中。这些液化天然气生产设施全部建造完成后,美国液化天然气生产能力将增加一倍以上。

美国液化天然气生产总量预计增长非常迅速,估计从2008年的179亿立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595亿立方米,同时其国内新的天然气产能开发项目将投产,与之相配套的天然气液化项目也将在全球范围内建造完成。2015年后,由于天然气销售价格普遍上升且需求下降,液化天然气进口增速将有所放慢,2035年美国液化天然气生产将达到793亿立方米。由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液化天然气新兴需求市场的出现,也预示着在本预测期的最初几年北美地区对液化天然气需求将会强劲增长。

墨西哥尽管有大量的天然气资源尚未得到开发,但是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开发这些天然气资源,另外墨西哥宪法规定,禁止外国拥有其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所有权,这也难以吸引外国投资者直接投资在该国的能源部门。尽管如此,墨西哥的天然气产量预计也将显著增加,从2008年的142亿立方米增加到2035年的765亿立方米。

2.非经合组织国家

在全球广大的非经合组织国家中,拥有全球庞大的天然气生产潜力。预计在非经合组织国家,2010~2035年天然气产量增加将占世界天然气新增总量的90%左右。非经合组织的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5%,从2010年的2.133万亿立方米增长到2035年的3.532万亿立方米(见表3-2)。在这一时期,经合组织国家产量年均增长率只有0.3%,其产量将从1.156万亿立方米增长到1.2万亿立方米。未来一段时期,非经合组织国家(不包括独联体)很大一部分的天然气生产供应预计将主要用于出口项目。

表3-2 2010~2035年按地区划分天然气产量预测  单位:亿立方米

续表

资料来源: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

(1)中东和非洲。该地区一些国家目前是天然气出口的主力,特别是在液化天然气出口方面。预计这两个地区的天然气产量2010~2035年将净增加5950亿立方米,而这两个地区自身天然气需求增加只有2800亿立方米。

液化天然气项目预计将成为中东和非洲地区天然气出口的很大一部分。在卡塔尔,在建或将建的天然气出口设施总容量达到了1020亿立方米(合7700吨液化天然气),预计于2015年可以全部投入运营,而该国2008年的液化天然气出口量仅为283亿立方米。2010~2015年,卡塔尔单独的出口增长就占到非经合组织国家产量预计增长的14%,但不包括非经合组织的独联体地区。

(2)亚洲地区。该地区(主要是中国、印度、东盟等)的天然气产量预计也将大幅度增加,但这些增加的生产供应预计将多数用于本地区的消费。2005~2015年,中国和印度预计增加近一倍的天然气生产量,主要来自印度的Krishna Godavari盆地和中国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其他省份规模较小的天然气开发生产项目。预计到2015年,非经合组织亚洲地区的一些新的天然气出口项目将主要是区内交易,较明显的例子是印度尼西亚Tangguh的液化天然气项目,但是增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该地区迅速增长的天然气需求。2008年,非经合组织亚洲地区的净出口量只占总产量的17%,而1995年是30%。由于天然气消费增长将仍然超过天然气产量的不断增加,非经合组织亚洲地区预计在2015年后将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地区。

(3)欧洲地区。该地区(含独联体中亚国家),尽管价格和付款争端目前正继续影响着供应,天然气产量预计将从2010年的8300亿立方米增长到2015年的1.023万亿立方米,到2035年将增长到1.218万亿立方米。2008年 3月,由于付款争端,俄罗斯减少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10]虽然减少历时有3天时间,但并没有影响到对经合组织欧洲地区主要客户的供应。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天然气产量增长率在非经合组织欧洲和欧亚地区预计将超过天然气的需求增长,欧亚天然气生产商仍然是其邻国重要的供应商,特别是对于在经合组织欧洲地区的国家。

扩大欧亚与其西部邻国之间的天然气市场贸易量还存在一些困难。阿塞拜疆的天然气开始通过新的南高加索管道2007年3月首先出口到格鲁吉亚,后于2007年7月出口到土耳其。[11]土耳其随后通过2007年11月开设的它与希腊之间的管道,再把阿塞拜疆天然气出口到希腊。2008年1月,土库曼斯坦将天然气出口到伊朗,但土库曼斯坦提出管道出了技术性问题而停止输送,原因是伊朗未能保持当前的资金支付而阻碍了管道维修。[12]然而,停止供应的真正原因被广泛认为是价格争议。土库曼斯坦提出给伊朗的进口价格涨了一倍,从每百万英热单位1.91美元(合1000立方米/70美元)提高到每百万英热单位3.83美元,伊朗的反应是削减到土耳其出口,以弥补从土库曼斯坦失去的进口。反过来,土耳其削减了转出口给希腊的阿塞拜疆天然气,以弥补失去的来自伊朗的进口。随后,俄罗斯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增加了其出口到土耳其的天然气数量,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13]

(4)南美地区。根据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IEO2008的统计资料,巴西天然气产量将会是南美增长最快的国家。2008~2035年年均增长率为5.2%,但巴西天然气起始产量很低,2008年只有133亿立方米。

总体上,中南美洲的天然气年产量将会以2.7%的比例增长,从2008年的1388亿立方米增加到2035年的1586亿立方米。尽管南美洲有充足的天然气储量以支持长期产量的健康增长,但目前该地区已经开始进口液化天然气,以补充国内供应,但这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季节性需求高峰期)。阿根廷成为南美洲第一个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国家,2008年5月接收了首船货物。巴西已在2008年底进口第一批液化天然气,而智利的第一个液化天然气进口工厂预计也已于2009年投入生产运营。

三、全球天然气资源需求分析预测[14]

根据国际有关权威机构预测,在全球范围内天然气消费需求总量会从2010年的3.27万亿立方米增加到2035年的4.70万亿立方米(见图3-9)。国际石油价格预计仍然保持较高的价格水平(尽管当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因此未来天然气资源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取代部分石油制品。此外,由于天然气比煤或石油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少,所以实施的有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些国家或地区计划很可能会继续鼓励天然气的使用,以取代其他化石燃料。

图3-9 2010~2035年全球天然气生产消费预测

资料来源: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

天然气也是世界工业生产部门和发电厂的一种主要原材料和燃料能源。未来一定时期,工业生产部门将消费全球最多的天然气资源,预计在2035年消费天然气总供应量的43%左右。在天然气发电方面,因为其燃油效率和低二氧化碳强度而成为吸引新发电厂商的优先选择,预计2035年发电将消费全球天然气总供应量的35%左右。

在2010年,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和非经合组织国家预计各消费1.16万亿立方米和2.1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根据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IEO2008的预测结果,2010~2035年世界非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年均增长率是2.3%,而经合组织国家只有1.0%,其中世界非经合组织国家的天然气消费增长速度是经合组织国家的两倍以上。初步预计世界非经合组织国家天然气需求份额占到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增量的74%左右,非经合组织国家的天然气使用量将从2010年的50%增长到2035年的58%左右。

2010年,世界经合组织国家的天然气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8%,天然气消费量占到了全球消费量的50%;预计2035年其产量和消费量将分别占到世界的27%和42%。所以,经合组织国家为了满足其对天然气的需求,预计将更多地依赖天然气进口,而且更多地进口液化天然气。2035年,世界经合组织国家消费的天然气总量的1/3多将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

1.经合组织国家

(1)美洲地区。2010~2035年,该地区的天然气消费量预计将以0.6%的年均增长率增长(见图3-10),其中美国年均增加率为0.1%,大大低于加拿大和墨西哥,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市场上预计天然气价格较高,而减少了作为发电用的天然气资源的使用。作为北美洲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美国2008年消费了6572亿立方米,即北美洲80%的天然气。预计到2035年,美国的天然气消费份额将下降到72%,反映了美国市场需求增长的相对缓慢与加拿大和墨西哥需求的强劲增长。

图3-10 2010~2035年北美洲天然气消费预测

资料来源:《世界能源2008年年报》,国际能源署,2009年。2030年预测数据根据世界石油平衡模型(2008)。

2008年,天然气发电厂的净发电量占美国总发电量的19%,而燃煤发电厂占到了50%。2010年,美国天然气的发电份额预计将上升到21%。然而之后较高的天然气价格将不利于新天然气发电厂的建造。美国用于发电的天然气在短期内会从2008年的1775亿立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1860亿立方米,而在2035年将下降至1340亿立方米。2010年后随着更多的燃煤发电厂的建立,到2035年天然气发电的比例下降到14%,而煤发电的比例将增加到54%。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也将作为天然气的替代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加拿大的天然气消费总量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率稳步增加,即从2008年的1000亿立方米增加到2035年的1700亿立方米。与美国情况不同,2008~2035年加拿大用于发电的天然气消费量将增加1/3,平均年增长率为1.5%。加拿大工业的天然气消费量增长速度更快,平均年增长率为2.0%,其中包括大量的用于该国的油砂开采的天然气消费。

2010~2035年,加拿大工业天然气消费量将增加35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气发电消费将增加60亿立方米。加拿大国内天然气消费增加与预期产量下降等原因将促使其减少出口量,预计2035年加拿大将消耗本国天然气生产的93%,而不是2008年的52%了。

2010~2035年,墨西哥所有部门的天然气消费预计有强劲的增长,天然气总消费量将增加一倍以上。在本预测期间,墨西哥天然气工业消费将几乎翻一番,其中天然气发电消费将增长近三倍,住宅和商业部门天然气消费增长快速(增速年均3.6%),但其绝对消费量并不大。(www.xing528.com)

在此预测期间,由于墨西哥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2035年比2010年增加650亿立方米)远远超过其产量的增长,所以通过天然气管道从美国进口天然气与海外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将会增加。虽然墨西哥向美国出口天然气的部分抵消了从美国重新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数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墨西哥未来仍是一个需要从美国进口天然气的净进口国。

(2)欧洲地区。该地区天然气消费量预计将每年平均增长1.4%,主要是用于发电。其具体消费量是2010年为5718亿立方米,2015年为6423亿立方米,而2025~2035年将基本维持在7000亿立方米以上的消费水平(见图3-11)。世界经合组织欧洲地区的许多国家已经承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加强政府奖励以鼓励使用天然气以代替其他化石燃料。而且在该地区可再生能源价格预期高于天然气价格,所以天然气有望成为新的发电燃料。

图3-11 2010~2035年经合组织欧洲地区天然气消费预测

资料来源: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IEO2008的预测结果,在该地区天然气发电量每年平均增加3.9%,2010年为0.8万亿千瓦时,2015年为1.2万亿千瓦时,2035年为2.1万亿千瓦时。

(3)亚太地区。日本和韩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在预测期间预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7%和2.2%,2010~2035年两国的天然气消费增加都不到300亿立方米(见图3-12)。最近两年,日、韩两国天然气消费的增长一直十分强劲,主要是日本核电厂断电增加所致。据报道,2008年进口到日本的液化天然气总量相当于880亿立方米(6680万吨液化天然气),比2007年增长7.4%。目前的核问题预计将在2010年之前解决,但伴随着适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核产量将持续增长,日本的天然气消费量在较长时期内预计将增长缓慢。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工业部门目前是天然气的主要消费者,而且在预测期间将消费该地区所有天然气消费的50%以上。根据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的预测结果,天然气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增长速度最快的燃料,预计2010~2035年,将占到该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30%以上。在电力部门天然气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燃料,因为澳大利亚在2008年3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的条约,很可能会增加该国天然气的使用,以取代燃烧时产生更多二氧化碳的煤。此外,澳大利亚州政府已经颁布了一些政策,以刺激发电用天然气和发电用煤炭的预期增长,而澳大利亚有大量的煤炭储备。

图3-12 2010~2035年经合组织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预测

资料来源: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

2.非经合组织国家

(1)欧洲地区(含中亚)。该地区能源需求的51%依靠天然气,在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的预测中比其他国家占有更大份额。俄罗斯是仅次于美国的天然气消费国,2010年消费5200亿立方米,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55%(见图3-13)。非经合组织欧洲的其他国家,2005年天然气满足能源总需求的46%,消费2600亿立方米,仅仅是俄罗斯消费量的1/2。由于天然气资源充足,非经合组织欧洲地区预期未来仍将依赖天然气。

在非经合组织的欧洲地区,天然气消费在预测期间将以1.1%的年均增长率增长,几乎保持了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尽管石油和核能的消费增长率略高)。2005~2035年,在非经合组织欧洲和欧亚地区天然气消费的增长占到能源消费增加的45%。

(2)亚洲地区。在2008年,其天然气消费量仅占世界天然气总消费量的9.1%,而预计2010~2035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迅速增长,占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的34%甚至更高。非经合组织亚洲地区的天然气消费从2010年的3370亿立方米将增长到2035年的6670亿立方米,消费量增长近一倍,在预测期间每年平均扩大4.4%(见图3-14)。

图3-13 2010~2035年非经合组织欧洲和欧亚地区天然气消费预测

资料来源:《世界能源2008年年报》,国际能源署,2009年。2030年预测数据根据世界石油平衡模型(2008)。

图3-14 2010~2035年非经合组织亚洲地区天然气需求预测

资料来源: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

在中国[15]和印度,2010年天然气消费预计占初级能源消费份额并不高,分别占到3%和8%。根据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预测,两国天然气消费上升很快。2010~2035年,中国年均增长率为5.5%,印度为4.6%,液化天然气进口和新的国内生产有助于两国继续满足其需求的增长。

(3)中东—非洲—南美地区。2010~2035年,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率在中东是1.9%,在非洲是3.5%。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埃及、利比亚是非洲天然气的主要生产国,也是主要的消费国,因为在非洲很少有为了区域内天然气贸易修建的基础设施。有两个明显的例外:一个是莫桑比克—南非的管道,该管道每年输送3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另一个是有着相似输送能力的西非天然气管道项目。自从2004年完成始于莫桑比克的管道项目,南非已经从邻国进口天然气以供给在Sasolburg的工业园区。西非管道仍在建设中,可将尼日利亚的天然气输送给贝宁、加纳和象牙海岸。

在中南美洲,天然气是继核能之后增长速度第二快的能源(虽然核能发电总量非常小,且仍然只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小部分)。天然气需求每年平均增加2.8%,从2010年的1435亿立方米增长到2035年的2400亿立方米。就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巴西而言,天然气消费量将增加近三倍,从2010年的280亿立方米增长到2035年的820亿立方米(见图3-15)。

图3-15 2010~2035年中南美洲、非洲和中东天然气需求预测

资料来源: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

在本章对未来石油天然气的供需预测中,有一个最主要的假定因素,就是没有考虑国际石油价格“变幻莫测”的实际情况。但事实是在未来全球中期预测中,世界石油价格对油气资源需求的影响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随着过去几年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对未来石油价格的预测基数也在不断上升。

基于上述原因,在前述油气资源基本供应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本节将对不同国际油价情况下进行油气资源供需市场平衡分析预测。

一、国际石油价格变化趋势

1.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

石油作为一种有经济价值的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国际油价直接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石油资源供应和需求。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国际油价不仅由经济稀缺性的经济规律反映其经济价值,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层面的能源其本身又受到国际政治、商业库存、市场投机、气候变化及科技发展等很多外在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分析近几年来国际油价的变化,2000~2008年国际油价一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直到147美元/桶的历史高峰。出现这种油价快速上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非经合组织的亚洲和中东地区国家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自2005年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停止增长、石油勘探开采成本不断上升、商品价格的全面上升和美元的贬值等。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国际油价跌到了31美元/桶的低水平(见图3-16)。

图3-16 2000~2009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变化图

资料来源:①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②世界石油网统计数据,http://www.worldoilweb.com/,2009年。

尽管影响当今国际油价的原因有很多,但追根溯源,决定国际石油价格的内在因素有4个:

(1)世界石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

(2)非欧佩克成员国常规油气资源的生产成本;

(3)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生产变化;

(4)非常规能源供应成本和有效市场供应。

此外,在剔除国际石油价格内在因素的假设条件下,全球范围内一些地区的政治环境、气候变化、市场炒作甚至一些国家的法律都可能成为国际油价的短期或长期因素。

2.石油价格的基本情况假设

从中期看,由于预期新的常规和非常规能源产品将不断进入国际石油贸易市场替代常规石油需求,使得国际石油价格上升的趋势会有所缓解,但归根结底全球石油市场供需预期将保持相对紧张的不均衡状态。

从一个长期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来看,世界石油价格持续稳定在2008年7~10月份147美元的历史高位和近期的50美元以下都是不太现实的,初步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将会维持在70~130美元/桶震荡。

据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预测,在石油高价格和低价格的变化范围内,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名义基准参考石油价格是必要的(以2008年名义美元为参考,参考基准油价是100美元/标准桶),根据其变化范围和名义基准参考石油价格对世界石油价格进行不确定性定量化研究(见图3-17)。

图3-17 2010~2035年三种情况下的世界石油预测价格情况

资料来源:2008年前历史数据参考BP2009统计年报。

二、高油价对石油资源的供需平衡影响

单从2008年前8个月的世界石油价格水平看,国际高油价的情况似乎比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基准参考情况更能反映全球石油市场的预测情况。在国际高油价情况下,预计到2035年世界石油价格将比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预测的参考情况预测值高出近65%。从长远来看,较高的世界石油价格将会减缓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到2035年预计世界石油能源消费总量将接近51亿吨/年,比参考情况下减少了6.6吨/年。

在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预测结果中,初步假定欧佩克成员国将选择保持其在全球石油能源供应市场中的份额,而且欧佩克成员国将对不断提高的石油生产能力进行投资,以使传统石油产量在整个预期中约占全球石油产量的40%。因此,全球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强劲增长,世界石油价格在2015年之后将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全球石油资源总供给在中等参考价格和高价格情况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不仅表现在常规油气资源供应上,同时非常规油气资源及替代能源的生产供应在不同价格情况下也有较大的差异(见图3-18)。

图3-18 2035年不同价格情况下的全球石油供需平衡[16]

由于在高油价情况下,全球石油需求上涨将有很大抑制作用,以前少有人问津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生产将得到极大的鼓励和刺激。从而使得未来在参考基准油价情况下与石油供应相比,非常规油气能源占了总石油能源供应的很大一部分(将占20%的份额,而基准参考油价情况下只占9%左右)。

在国际高油价情况下,在预测期间的常规石油供应每年将减少7500万吨,而在国际基准参考油价情况下每年只减少1000万吨左右。在国际高油价情况下,假设欧佩克成员国将随着全球的石油能源需求的继续增长其生产能力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不变,以致使他们失去全球石油供应市场的份额。另外,还假定缺乏石油资源的那些非经合组织成员国不进口更多的石油,或者进口的石油资源价格比基准参考油价高许多。在国际高油价情况下,多种因素制约着常规石油产量的正常供应,因此全球常规石油资源需求需要更加昂贵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来做替代补充。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预计获得非欧佩克成员国石油资源将是有限的,其中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和墨西哥无法增加其常规石油能源生产或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而不愿意这样做。

此外,欧佩克成员国将总的石油生产控制到目前的水平,以减少其常规石油能源产品供应的市场份额。在高油价情况下,2035年的欧佩克石油市场供应量将下降到33%。

然而,尽管经合组织国家的传统能源产量略有下降(2008~2035年下降了4%),但相对于参考情况所言,其石油能源总产量(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预计将增加。较高的石油价格使获得非常规油气资源(如油砂)更经济合算。价格较高并且储量有限的常规油气资源也是导致非欧佩克成员国中的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增加非常规油气能源生产的原因之一。

三、低油价对石油资源的供需平衡影响

在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低油价预测情况下,它假设欧佩克将增加其常规石油产量以获取约44%的全球石油产量份额。它还假设非欧佩克成员国的常规石油资源将更加容易取得或开拓市场的成本更低,因为这种情况与参考情况相比,有更快的技术进步、更具吸引力的财政制度,或两者兼有。因此,与参考情况相比,在低价格情况下非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产量较高。

低石油价格情况下,在油价达到2035年的80美元/桶之前,世界石油名义价格将假定在2016年的60美元/桶。世界石油价格较低将阻碍生物燃料生产,同时降低企业开发其他非石油能源的积极性。在低石油价格情况下,2035年常规石油资源年供应量为60亿吨,比基准参考情况中预测供应量高6亿吨,其中2035年欧佩克成员国常规石油资源总产量为29.9亿吨,在基准油价情况下是24.4亿吨/年;非欧佩克成员国石油总产量为29.4亿吨,而在基准油价情况下是27.9亿吨/年。

在国际石油低价格情况下,非欧佩克国家将会增大其自身油气资源需求海外使用份额,同时会提高其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这样做的前提是欧佩克成员国提高石油产量。

在低油价情况下,一些严重依赖石油收入的欧佩克成员国政治和财政环境将会变得严峻起来,这将促使部分欧佩克成员国不得不增加相对廉价的常规石油产量。据预测,在低油价情况下,欧佩克成员国可以把其常规石油产量占总全球石油需求份额从2010年的42%增加到2035年的48%。欧佩克成员国产量增加将使世界各地非常规石油产量降低,其与经合组织成员国石油供需矛盾将会得到缓解。

在低油价情况下,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经济性将会降低,从而使其开发积极性受到抑制,其2035年年产量将只有2.5亿吨左右。与基准参考油价情况比较,非常规石油产量将会减少50%。

石油作为一种基础性能源产品,目前约占全球能源消费的40%。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牵动着全球经济的基本发展态势,同时由于石油价格波动给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利益上的不确定性,而且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还会通过生产传递和放大(范英等人,2008)。

油气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消费时间越长,越体现稀缺性。从长远来看,国际石油价格自然波动是正常现象,但不可能再成为廉价的资源,更不可能长期在低价位窄幅波动,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轴线将逐渐抬高。

多年来,国际石油价格预测和把握一直是全球各国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潜心关注的难题。本节将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和认识,[17]系统阐述近几十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趋势和真正动因,同时对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不断走高的现象做一个初步的解释。

一、国际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回顾

纵观世界石油工业150多年的发展历程,石油价格一直是与国际政治和国家集团利益紧密关联的。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00年时间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全球石油生产供应,基本保持低油价的发展态势;20世纪70年代,主要产油国开始觉醒,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主体发生分离,引发了第一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机,从此国际石油价格进入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发展阶段(见图3-19)。

图3-19 “二战”后世界石油平均价格走势图

资料来源:Annual Energy Outlook,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际油价走势,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见图3-20)。即①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稳定期;②20世纪70年代初期直至20世纪80年代的高涨阶段;③从1981年开始油价大落,长达20年的低迷时期;④2003~2008年的又一次高涨阶段;⑤2008年油价高涨后的再一次大落。

图3-20 “二战”后世界石油平均价格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2009.

再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这两个回合“大起大落”。第一次发生在1973~1985年,其中1973~1980年为油价大起阶段,1981~1985年为油价大落阶段。这个阶段是20世纪全球范围内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油价阶段,从根本上结束了长期在2美元以下的低油价时期。第二次发生于2003~2008年,2003~2008年中期为油价大起阶段,2008年7月至今为油价大幅度下跌和微幅震荡阶段。

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石油价格改变了世界石油市场竞争格局

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石油资源供给方面,全世界原油和成品油的70%~80%被西方七大石油公司(戏称“七姐妹”)控制,“七姐妹”实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运输、销售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各公司之间在市场分配上或明或暗达成一致协议。在需求方面,“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据着全世界经济和工业生产的绝大部分,相应地也占据了全世界石油消费的绝大多数份额。可见,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世界石油市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拥有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控制体系使国际石油价格一直维持在垄断价格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

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欧佩克组织发展到1971年底时总共有11个成员国。这期间,中东国家陆续将原来“七姐妹”控制的本土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同时大力投资开发本国石油资源。原油价格的控制权力开始从美国转移到了欧佩克组织,并且1977年沙特阿拉伯石油产量首次超过了美国。从此,欧佩克组织控制了石油市场的上游产业,但下游产业仍由欧美主要石油公司控制。由于石油市场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发生了分离,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石油供需冲击和油价高涨。

同时,高油价在两个方面引起了重要变化。首先西方国家普遍采取节能降耗和替代技术,使得单位油耗大大下降。这种下降的石油需求是不可逆的,它不仅部分抵消了欧佩克的卖方垄断优势,并且使得发达国家在第二回油价大涨时能够从容对待。其次高油价刺激了欧佩克以外地区的石油生产(见图3-21),从而大大削弱了欧佩克卖方垄断势力,并使得1980年后欧佩克的“减产保价”政策难以为继。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石油市场无论是供给方面还是需求方面,过去的垄断格局已经失去原貌,一个竞争性世界石油市场开始成型,由垄断者减产推高油价的机制不复存在。

图3-21 非欧佩克石油生产量与原油价格走势(1970~2008年)

资料来源: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在供给方面,1982~1989年,欧佩克的卖方垄断地位被削弱,世界石油生产多元化格局初步显现。其中苏联的石油产量独领风骚,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其比重也未达世界总量的20%;美国石油生产始终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上;墨西哥、中国的石油生产开始在世界石油供应中占据一定地位,并不断得到强化。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不断增加,世界石油多元化供应格局进一步强化。

石油生产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20多个,发展到90年代已经超过50个。在需求方面,随着一大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欧美等国家传统上的石油买方垄断地位大大削弱。截止到2008年,在全球石油消费总量中,亚太地区所占比重最高达到30.1%,北美地区居次占27.4%,欧洲地区(含前苏联)24.3%,中东地区7.8%,中南美洲地区6.9%,非洲地区3.4%。

三、世界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是2003~2008年油价冲高的基础

一般来讲,在竞争性初级产品市场中,由于缺少垄断者的数量控制,价格走势取决于供求基本面变化。这里供给等于实际生产量,需求是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消费量,即实际生产供给和实际消费需求。根据这种认识,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近20年来的全球经济繁荣,特别是正处于高能耗工业化阶段的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世界石油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另一方面,在第二次油价高涨过程中,尽管各产油国努力增加生产和供应,但由于剩余产能在2003年初就已接近底线,石油供应量的增加速度难以赶上消费需求的上升速度。因此,就基本经济因素来看,超过实际生产供给增长的世界石油消费需求增长构筑了2003~2008年油价冲击的基础。

四、商品交易虚拟化发展是2003~2008年油价冲高的助推器

在世界石油工业150多年的历史中,真正的自由交易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萌芽,石油期货市场及场外交易的石油衍生产品在90年代才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世界石油交易市场主要包括:西北欧ARA地区、地中海地区、美国海湾及纽约港地区、加勒比海地区、新加坡5个石油现货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3个石油期货市场,以及几乎覆盖全球发达地区的场外交易市场。石油衍生产品种类包括石油远期、期货、期权、互换,以及油顶价、裂解基差交易、跨期价差期权、体积产量支付合同等特殊产品。交易商主要由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石油公司和以金融投资(或投机)为目的的金融机构组成。

根据实际消费需求量估算,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石油现货市场交易规模日平均交易量约在6500万~7500万桶,2003年以后超过8000万桶/天,到2008年也没有超出9000万桶/天。

然而,随着石油衍生品交易市场的迅猛发展,“纸石油”的交易量远远超过了现货石油交易。自从1978年纽约商品交易所推出世界第一个石油期货合约之后,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交易所未清偿合约的期货和期权数量在2004年为1400多份,2005年为1800多份,2007年则达到了4000万份。场外市场的石油衍生产品交易由于缺乏统计数据难以准确估量,但一般认为其交易规模远大于场内。BIS估计OTC市场未清偿名义金额2004年为1.4万多亿美元,2005年为5万多亿美元,2007年底接近9万亿美元。概算起来,至2007年底,“纸石油”日均交易量已经发展到了其现货(石油)日均产量的30多倍,这种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油价冲击时期是不曾有的。

五、国际石油价格高位动荡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毋庸置疑,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必然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短期来看,由于各国产业结构、经济对石油依赖度以及进出口石油的比重各不一样,油价走高对各国经济增长、物价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从长期分析,一方面,油价走高将激励各国加快开发替代性能源和采取节能降耗等措施;另一方面,油价走高将加剧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战略争夺和推动石油进出口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世界被划分成两大阵营,全球经济一体化尚未实现,况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起步(或之前)阶段,不仅能源消耗总量较低,而且对石油进口需求量很小,有些国家甚至有部分剩余石油出口。所以,油价走高对当时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有限,特别是欧佩克成员国,国际油价走高更是给他们带来了巨额利润并提升了他们的国际地位。相反,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刚刚步入后工业社会,制造业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石油资源消耗量大,而且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因此,主要西方国家当时受到石油价格走高的影响相对更为严重,并且发生了严重的滞胀(低增长高通胀)现象。

由于饱受了国际油价走高冲击的痛苦,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采取多种办法以减少再一次发生国际油价走高冲击造成的影响,包括改进技术、加强管理等节能降耗措施,寻找新的能源,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制度,积极与石油生产国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及在“冷战”结束后的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实现高能耗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等等。结果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受油价走高冲击的影响程度,在2003~2008年油价走高冲击中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超过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中,西欧国家受到的影响又超过美国;在其他国家中,石油资源贫乏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受到影响相对更大,受影响最严重的是经济欠发达的太平洋各岛国。

下面对2003~2008年油价冲击的影响作概略分析。

1.2003~2008年油价冲击对发达国家的影响不大

从直接影响看,油价冲击的直接影响主要是一国的能源开支,这可以由单位GDP能源消耗的比重,以及石油进口量占总消耗量的比重来反映。发达国家一方面因为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能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了;另一方面,国民经济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耗油量大的制造业,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更大地下降了。2001年美国单位GDP能耗为0.15,日本最低仅为0.08,西欧各国也都在0.15以内。

可见,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油价冲击以后,发达国家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大幅度下降,经济上对于油价冲击已经有了充分的弹性和调整余地。从一国进口原油的比重来看,在经合组织国家中,美国的原油进口比重只占30%左右,亚太经合组织国家,包括韩国、日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原油进口比重达到80%,欧洲在50%左右。显然,国际油价冲击对于亚太国家最为不利。

从间接影响看,一般认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将导致工资和其他商品价格上涨,最后造成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反映在核心物价指数的上升。但是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2003~2008年发达国家的核心通胀指数低得多,除了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降以外,另一种解释是由于石油供应商之间竞争激烈导致产品价格无法提高。

2.2003~2008年国际油价冲击对于新兴经济国家的影响较大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是新兴国家经济走向工业化的转轨时期,制造业逐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单位GDP消耗的一次能源并没有多少下降,甚至还有上升现象。2001年新兴工业化国家单位GDP能耗平均水平为0.31,虽然低于1980年的0.36,但却高于1990年的0.24。更不用说高于发达国家1980年的平均水平了。由此不难做出推测,新兴经济体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受2003~2008年油价冲击影响较大的国家,其中受影响更严重的当属那些本国石油资源贫乏的亚洲新兴经济体。

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不仅使得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进口开支增加,而且因为较高的石油消耗比例,高油价的“税收效应”以及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也大大超过发达国家。此外,国际油价冲击使得全球经济放缓和需求下降,进而严重冲击相关国家的其他产品出口市场。这些相关国家恰恰又大多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外贸出口市场的萎缩将更容易导致国内经济衰退。当然,受国际石油价格冲击影响最为严重的还是那些石油资源贫乏又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不发达国家。

3.2003~2008年油价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被部分缓冲了

如果仅看单位GDP能耗水平和原油进口依存度,2003~2008年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至少不会比其他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小。中国单位GDP能耗非常高,在1980年、1990年和2001年分别为1.04、1.24和0.49,远远高于其他经济大国,特别是高于人均GDP与中国相当国家的平均水平。自1993年,中国开始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进口量年均增长33%,目前仅居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中国的原油进口依存度则是从1994年的1.9%一路直升到了2008年的51.9%。然而,实际上中国受2003~2008年油价冲击的影响并不严重,主要原因是中国特殊的石油市场结构和成品油定价机制,以及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有效地缓冲了国际油价冲击的负面影响。

首先,中国整个石油产业主要是由两大国有企业(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垄断控制的,包括原油开采、进口、炼制和成品油销售等。这种由国家石油企业垄断的发展格局尽管存在许多弊病,但却有可能使得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不一致,从而起到缓冲或隔离国际油价冲击的作用。

其次,中国近年来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为缓冲国际油价冲击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油价冲击对一国经济的直接影响程度有多大,关键在于该国的石油进口支付能力。如果一个国家对外负债很高,外汇储备又少,那么,即便是较低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国际油价冲击也可能对其造成严重的直接影响。

反过来,如果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相当充足,即便是较高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国际油价冲击对其造成的直接影响也可能不大。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将来再次面对国际石油价格冲击时,中国可以无后顾之忧了。

六、国际油价金融属性对中国的启示[1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也经历了暴涨暴跌的涨落过程。石油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大增强了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波,石油的金融属性表现得比以往时候更加突出。石油作为“黑金”已经成为继主权货币后的一种新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因此,我们必须从货币金融的视角去解释和解开石油价格危机背后的种种迷局。

人们一直关注全球金融危机,但事实上,其背后的石油价格冲击也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发展脉络。对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际石油价格的“巨幅涨跌”,西方国家抛出的所谓“石油峰值论”[19]一直甚嚣尘上,甚至成为高盛等国际金融机构预测油价走势的基本判据。而事实的数据却显示,全球可开采原油储量约为7800亿吨,目前只开采了1370多亿吨,不到全球石油总储量的18%,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全球的原油储量还可以开采近百年。另外,从供求平衡的角度看,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也显示,国际石油生产和消费量差距很小,仅为1%,基本保持在7600万~7700万桶(折合38亿吨/年左右),处于紧平衡状态。从中短期看,供给矛盾并不是造成国际石油价格飞涨的根本依据。可以说,全球“石油峰值论”和“供求失衡论”过分夸大了石油供求总量对油价的影响。

那么,石油价格暴涨暴跌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操控?事实上,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石油能源金融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石油危机与30多年前的石油危机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国际石油金融属性正在不断得到强化,已经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金融属性的转换。石油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这种“价格安全”模式的实质是一国如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对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影响力问题。

从理论上讲,欧佩克组织应该是石油价格上涨的最大受益者,然而,欧佩克成员国虽然拥有石油垄断的供给权,却不具备石油垄断的定价权。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石油价格与美元汇率挂钩的机制,也使美国拥有强大的国际石油定价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机制,更让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利得,赚得盆满钵满。据相关统计,当前国际市场流通的石油美元达1.4万亿~1.8万亿美元之巨。而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下顺差的平衡。多年来,欧佩克巨额石油美元与东亚国家出口型经济形成的大量商品美元一起支撑着美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由此构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这样一个稳固的资本流动封闭环,支撑了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超常发展。

纵观国际石油定价权的演变,世界石油价格定价权机制经历了从西方垄断寡头石油公司定价,到欧佩克定价,再到以石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的定价机制转变的过程。目前,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交易的北海布伦特(Brent)原油是全球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全球原油贸易的50%左右都参照布伦特原油定价。事实上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在130亿吨左右,通过现货市场的交易量只有20亿吨左右,大部分都没有进行实物交割。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巨幅涨落的背后是国际金融资本和投机资本获取的巨大套利空间。据相关统计,在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中,约有70%属于投机行为,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中,投机炒作因素就占6~8美元。正如《石油战争》的作者恩道尔所言:“美国那些著名的投资银行在2008年这轮行情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是石油期货交易的四大玩家,正是他们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油价涨落。”

面对强大的国际石油价格冲击,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尴尬局面是:有“亚洲需求”却没有“亚洲价格”,特别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石油消耗量迅速放大,原油消费年均增加7.6%,远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率的1.5%水平。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由于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中国等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相比,要付出更多的进口外汇成本,就是所谓的亚洲溢价,2003年平均“亚洲溢价”为2.56美元/桶。根据测算,近两年“亚洲溢价”对我国GDP的损失达到0.08%~0.2%。

如何打破国际石油金融失衡的格局,关键在于中国必须争取主动权,要形成与美国主导的石油金融体系抗衡的力量。其立足点就是以金融安全保障石油安全,构建中国“石油—金融一体化”体系,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打造中国战略新优势。

一方面,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石油等能源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当前我国21316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面临美元贬值、汇兑损失的风险,还面临着由于购买美国国债造成的外储福利的流失。事实上,衡量外汇储备资产对一国的福利效应,不仅要看外汇储备资产本身的外币资产收益率,还要考虑外汇资产的机会成本,即投资于其他资产(包括能源、资源等)的收益。如果投资于其他资产的边际收益率大于将这些资本置换成外汇资产带来的收益率,就意味着外汇储备福利的损失。这一福利损失就是外汇储备积累过度下的机会成本。未来可以将外汇储备与能源储备结合起来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金融产品结合起来,即把石油金融合约如石油期货合约、石油债券合约等也视作一种新型的储备货币,既能使过多的外汇储备向实物资源转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民币与石油贸易的结合程度,大力推动石油货币合约和石油人民币进程。目前,海湾的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间都在寻求非美元化。而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的我国,则只能承受石油成本加大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

当前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未来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中国有必要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确立我们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战略。国家应鼓励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国金融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积极尝试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即“石油—人民币”结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货市场,以有效应对油价的波动。中国有必要逐步尝试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这将是人民币主权货币在国际能源贸易中崛起的新路径,也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1]伊朗试图发展核能来替代部分油气消费,由于国际政治和区域安全,遭到了国际社会一片强烈的挞伐之声。

[2]部分参考了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以及《世界油气投资环境指南》(上),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07年的观点。

[3]2009年8月中国石油出资410亿美元购买澳大利亚天然气,对澳大利亚天然气开发生产将会有极大促进作用。

[4]2009年6月伊拉克进行油气田拍卖招标,7个项目中只有1个中标,主要原因是伊拉克政府苛刻的招标政策和不安定的政治形势,说明伊拉克油气产业重建的道路还相当漫长。

[5]笔者无法给出伊朗的石油产量有更大幅度增加的结论,因为给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伊朗的国际政治或投资环境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6]国际能源展望(IEO2008)曾预测,如果查韦斯不继续就任委内瑞拉总统,该国的石油产量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50万桶/日,比目前IEO2008预测结果多出240万桶/日。

[7]美国能源情报信息署在IEO2009中预测,2030年中国将是最大的煤制油生产国。

[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成立于1961年,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目前共有30个成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意志、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

[9]“Reality Check Awaits Australian LNG Developers”,Petroleum Intelligence Weekly,Vol.47,No.17(April 28,2008),www.energyintel.com(subscription site).

[10]Global Insight,Inc.,“Gazprom Cuts Gas Supplies to Ukraine Further as Internal Ukrainian Split Remains”(March 5,2008).

[11]“Turkey at Eye of Turkmen-Iran Storm”,World Gas Intelligence,Vol.19,No.3(January 16,2008),www.energyintel.com(subscription site).

[12]Global Insight,Inc.,“Gas Exports from Turkmenistan to Iran Restored as Iran Agrees to Price Increase”(April 28,2008),www.globalinsight.com(subscription site).

[13]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Industry Tourism and Resources,Energy in Australia 2006(Canberra,Australia:ABARE,2006),www.abareconomics.com/publications_html/energy/energy_06/Energy_booklet06.pdf.

[14]本部分以“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nergy Information Adiministration,Dec.17,2008”为预测基础,笔者重新进行了分析预测。

[15]根据这个预测结果,预计201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1200亿立方米/年,2020年达到1950亿立方米/年,2035年达到2100亿立方米/年。

[16]在“Annual Energy Outlook(Early Release),EIA,Dec.17,2008”预测基础上,笔者进行了修正。

[17]曾才生、曾德军:《1970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冲击的比较分析》,《求索》2009年第6期。

[18]《认识油价金融属性》,世界石油网(http://www.worldoilweb.com)2009年8月21日。

[19]“石油峰值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提出的,他认为“全球石油发现量已在1962年达到峰值,产量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人类将不可避免石油产量不断下降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