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成果

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9月1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成立。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油气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目前,中国石油工业逐步融入世界石油工业体系。

中国油气产业全球化:发展成果

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石油工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基于这种共识,新中国成立后,在举国上下的关心支持下,我国石油工业迅速崛起。

2009年是人类开发石油资源150年,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只有60年的时间,比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相差了近百年,但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却创造了诸多令世界瞩目的奇迹。近60年来,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恢复和探索、六七十年代高速发展及80年代以后稳定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根本条件。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2008年达到1.9亿吨,60年增长了1583倍,居世界第五位。194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700万立方米,2008年则达到760.8亿立方米,60年增长了10868倍,居世界第九位。

1953年底,地质学家李四光运用其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分析了我国的区域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存在。此后中国石油地质工作实施了“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正是石油勘探重点战略的东移,让大庆、胜利、华北、辽河等一系列大型油田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荒原中的大庆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1956年发现的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个突破;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大规模开发,甩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对于新中国的石油工业而言,这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起点。而对于“百业待兴”的新中国工业来说,石油更意味着一切。

我国创立并不断创新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油田开发理论和一整套勘探开发技术,使我们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新疆以及海上等一批大型油气田。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跨入了世界主要产油国行列。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大庆油田始终致力于科技的自主创新、持续创新,逐步发展形成了一整套非均质多油层大型陆相砂岩油田的勘探开发地质理论及技术系列。

二、改革开放的中国石油工业

改革开放后,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石油工业快速发展,为下游石化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推动了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了以石油为原料路线的现代石化工业的迅速崛起。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改革方案》,决定把石油部改建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并将所属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分立。同年9月1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成立。自此,中国石油工业基本形成以陆上、海洋、石化三大公司为基础,分工较为明确,各自独立经营的格局。

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石油石化战略大重组,通过行政性资产划拨和互换,将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石化总公司改组为两个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实现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三大石油公司基本实现了从政府向企业的转变,为后来两大集团内部重组和上市奠定了基础。

1999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按照“主业与辅业分离、优良资产与不良资产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分离”的原则,开展企业内部重组,组建了各自的股份公司。2000年和2001年,三家中国石油企业的股份公司先后在海外成功上市,成功走上国际资本市场的大舞台。

为保障油气资源有效供给,我国管网体系建设已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西油东送、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大型油气管道的贯通和开工建设,尤其是西气东输管道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大大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的矛盾。这30年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石油工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了国际化经营。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油气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幅增长,200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达到2.24亿吨,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倍,“九五”期间中国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为4%左右;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达3.2亿吨,“十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达7.3%。

1979~2009年,我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长2.3%,是同期全球平均增速的2.5倍;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5.6%,为同期全球平均增速的2.1倍。

三、21世纪中国石油工业稳定发展阶段

21世纪近10年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同时也是能源环保制约越来越突出、发展转型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的10年。

全国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新疆、四川、长庆、渤海和南海等20多个油气生产基地,为中国经济发展、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为中国下游加工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资源基础。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炼油大国。按照《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标,到2011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将达到4.05亿吨,并在现有基础上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石油下游产品乙烯产量已由1978年的38万吨猛增到2008年的1025.6万吨,增长26倍;2008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产量分别达到3129.6万吨、238.3万吨和2241.3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45.1倍、22.2倍和153.3倍,已跻身石化产品生产大国。现代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不断提高着中国石油加工、转换和利用效率。

为保障油气供应,我国石油工业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石油供应从“自给自足”走向国际合作。目前,中国石油工业逐步融入世界石油工业体系。海外合作区域已扩展到非洲、中亚—俄罗斯、亚太、美洲和中东地区等世界主要油气资源富集地。

在国际合作中,成功运作了一批大型项目,获得了可观的海外油气储产量。目前,中国已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管道项目合作。2007年海外原油作业产量达到8800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达到80亿立方米,原油、成品油进出口贸易量达到了2.1亿吨。

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同多个国家签署了油气领域合作协议:其中,俄远东原油管道中国支线2009年9月中旬即将完工投产;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已经输油、二期2009年内完工投产;中亚天然气管道将于明年建成投产;中国石化成功收购了瑞士Addax石油公司,成为迄今为止我国海外资产收购的最大一笔成功交易

中—喻、中—俄、中—缅、中亚四大国际石油战略运输管道基本就绪,初步形成了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较大规模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基本实现了油气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在某种意义上,石油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直接决定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一、中国油气资源概况及远景资源量

沉积盆地是油气资源生成、聚集的主要场所,我国共发育505个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总面积670万平方公里,其中面积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15个,面积1万~10万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64个,面积1000~10000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175个,面积小于1000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251个;我国沉积盆地数量众多,但以中小沉积盆地为主(见图5-1)。

图5-1 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及其油气勘探成效图

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统计,我国的常规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前景光明

1.中国远景油气资源

中国常规油气资源量还是比较丰富的,其中石油远景资源量[2]为765亿吨、天然气远景资源量为70万亿立方米;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55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27万亿立方米。

我国煤层气、页岩气、油页岩、油砂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中,煤层气远景资源量为38.6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10.7万亿立方米;页岩气远景资源量为24.5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5.6万亿立方米;油页岩远景资源量为120亿吨,可采资源量为38.4亿吨;油砂油远景资源量为22.6亿吨,可采资源量为8.2亿吨(见图5-2)。

图5-2 2005年全国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直方图

资料来源:《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报告》,国土资源部油气信息网,2006年。

2.中国油气资源区域

我国油气藏类型多样、规模较小、资源品位较低,而且油气资源区域集中非常高。经过几十年勘探开发,规模较大构造油气藏越来越少,而规模较小、品位较低岩性油气藏比例不断增大。近几年,近70%油气探明储量都来自于规模较小、采出难度较大的岩性油气藏。

从常规油气资源分布来看,中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松辽、渤海湾、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南海十大含油气沉积盆地,其中的石油远景资源量为938亿吨,占全国的73%;石油可采资源量212亿吨,占全国的83%(见图5-3)。

图5-3 中国主要石油资源分布图

注:远景资源量/技术可采(亿吨)。

中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于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松辽、柴达木、东海、莺歌海-琼东南、南海八大含油气盆地,其中的天然气远景资源量为56.9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1.3%;可采资源量22.7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4.1%(见图5-4)。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分布更加不均衡,其中油页岩、页岩油等非常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青藏高原等地区,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新疆等地区(周庆凡,2008)。

图5-4 中国主要天然气资源分布图

注:远景资源量/技术可采(万亿立方米)。

从常规油气储量区域分布来看,中国油气已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少数大中型含油气沉积盆地内,其中石油探明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渤海海域以及塔里木六大油气沉积盆地中,占全国石油总探明地质储量的92%;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松辽、柴达木、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八大油气沉积盆地中,占全国天然气总探明地质储量的95%。

二、中国油气储量历史变化趋势和现状分析

在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部分所说的油气储量是与国际接轨的,即这里的油气储量数据均是指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即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油气储量。

1.1980~2008年中国油气储量变化趋势

1980~2008年中国剩余油气可采储量变化呈现波动式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与中国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有密切的关联(见图5-5和图5-6)。

图5-5 1980~2008年中国石油储量状况变化图

资料来源: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图5-6 1980~2008年中国天然气储量状况变化图

资料来源:2009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1980~2008年中国剩余油气储量变化的主要特点可初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980~1982年,是中国石油工业企业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当时对石油资源认识存在误区[3]和中国当时经济实力的局限性,石油勘探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勘探工作量减少,剩余油气储量增长速度跟不上产量增长速度,导致了中国油气储量徘徊不前甚至有递减的趋势。

(2)1983年开始,国务院对中国石油工业采取了“原油产量亿吨包干”政策。原石油工业部承包生产原油1亿吨,原油统配商品率94.5%,产量超出部分允许石油工业部自主出口,所得原油差价的85%作为石油勘探开发基金,其余作为企业职工福利,所得外汇收入全额留成,用于购买进口器材和先进生产技术。由于这一“原油产量亿吨包干”政策的全面推行实施,使中国石油工业再次获得了空前大发展。石油工业部用赚来的美元外汇,大量引进国外的石油先进技术和生产装备,并进一步加大了石油勘探开发的投入,使中国石油工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剩余油气储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3)1988~1991年,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加之中国石油工业体制改革(石油工业部撤销,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总公司),尤其是国内原油价格定价过低,形成了“一瓶原油买不了一瓶酱油”的尴尬现象,从而使中国剩余油气储量又呈现新一波徘徊和短期下降的震荡局面。

(4)1992~2001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1993年以来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呈现逐年增多的发展局面,中国油气资源供应提到了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油气勘探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出现了这一时期中国油气剩余可采储量稳定增长的良好循环。

(5)2002~2008年,由于国家和石油企业油气储量计算和评估标准的修改,油气储量计算参数界定更加严格,中国剩余油气可采储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整体还是保持了稳定增加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剩余天然气储量尤其在2005~2008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2008年中国油气储量状况

2008年全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工作获得新的突破,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1.27亿吨(包括原油、凝析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6次超过10亿吨的年份。天然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6326.13亿立方米(包括气层气、溶解气、二氧化碳气)。

截至2008年底,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28.91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34600.27亿立方米。当年全国石油产量为1.89亿吨,天然气产量为774.87亿立方米。全国油气勘探与生产总产值为8824.3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为8850.07亿元人民币,上缴利税总额为5847.39亿元人民币。

(1)石油。2008年全国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为11.27亿吨,与2007年同比下降了8.5%,其中老油田复算(核算)增加了0.62亿吨,合计净增为11.89亿吨;全国新增石油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2.05亿吨,与2007年同比下降了17%,老油气田复算(核算)增加0.28亿吨,合计净增2.33亿吨,其中新增石油经济可采储量为1.82亿吨。

截至2008年底,全国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289.29亿吨(见表5-1),同比增长4.3%,其中,已开发为203.33亿吨,占总量的70.3%;未开发为85.96亿吨,占总量的29.7%。累计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79.11亿吨,同比增长3.1%,其中,已开发为63.76亿吨,占总量的80.6%;未开发为15.35亿吨,占总量的19.4%。全国累计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为71.49亿吨,其中,已开发为61.41亿吨,占总量的85.9%;未开发为10.08亿吨,占总量的14.1%。

表5-1 2008年中国石油储量汇总表  单位:亿吨、%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2008年全国油气矿产储量通报》,2009年。

截至2008年底,中国石油资源累计产量为50.20亿吨,而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28.91亿吨(其中原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28.4亿吨),同比增长了2.0%,中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储采比为15.3。中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1.29亿吨(其中原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0.90亿吨),同比增长了1.6%,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储采比为15.3。

(2)天然气。2008年全国天然气资源(包括气层气、溶解气、二氧化碳气)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为5326.13亿立方米,与2007年同比下降了18.6%,其中老油田复算(核算)减少了2.80亿立方米,合计净增为5323.33亿立方米,与2007年同比下降了18.7%。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2715.27亿立方米,与2007年同比下降了14.3%,老油气田复算(核算)减少5.08亿立方米,合计净增为2710.19亿立方米,与2007年同比下降了14.5%。

截至2008年底,全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79215.14亿立方米(见表5-2),与2007年同比增长了7.2%,其中,已开发为33413.93亿立方米,占探明地质储量总量的42.2%;未开发为45801.21亿立方米,占探明地质储量总量的57.8%。累计天然气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43967.58亿立方米,与2007年同比增长6.6%,其中,已开发为18498.87亿立方米,占探明技术可采储量总量的42.1%;未开发为25468.71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探明技术可采储量的57.9%。全国累计天然气经济可采储量为36261.76亿立方米,与2007年同比增长了5.9%,其中,已开发为16611.62亿立方米,占累计天然气经济可采储量总量的45.8%,未开发为19650.14亿立方米;占累计天然气经济可采储量总量的54.2%。

表5-2 2008年中国天然气储量汇总表  单位:亿立方米、%

续表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2008年全国油气矿产储量通报》,2009年。

截至2008年底,中国天然气资源累计产量为9367.31亿立方米,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34600.71亿立方米(其中,气层气为32242.98亿立方米,溶解气为1806.64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气为550.65亿立方米),比2007年同比增长了5.9%。全国天然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6894.45亿立方米(其中,气层气为25662.78亿立方米,溶解气为848.3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气为383.37亿立方米),比2007年同比增长了4.9%。

(3)煤层气。俗称煤层瓦斯,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与常规天然气资源组分差别不大。截至2008年底,全国煤层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1181.08亿立方米,累计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548.24亿立方米。全国煤层气累计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为60.07亿立方米,这些煤层气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山西、陕西、新疆及东北等煤炭资源储集区。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累计生产煤层气2.93亿立方米,2008年底煤层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为545.31亿立方米,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57.14亿立方米。全国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西北以及东北等地。

三、中国与全球油气储量状况对比分析

在第二章中我们对全球油气资源状况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现在把国内外油气资源现状和生产潜力进行对比分析。

(1)截至2008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838亿吨,我国石油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1.29亿吨(其中,技术可采28.91亿吨),占全球的比重为1.16%,居世界石油资源第13位。2008年全球石油产量为36.5亿吨,我国石油产量为1.89亿吨,占全球的石油产量比重为5.18%,居世界第5位。

(2)截至2008年底全球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77.1万亿立方米,我国天然气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26894.45亿立方米(其中,技术可采34600.27亿立方米),占全球的天然气资源比重为1.52%,居世界天然气资源第12位。2008年全球天然气产量3.03万亿立方米(估计值),我国天然气产量774.87亿立方米,占全球的天然气产量比重为2.56%,居世界第8位。

四、本节主要结论和认识

从前述分析及对国内外油气资源数据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认识:

(1)与全球油气资源进行对比,中国油气资源整体品位较差,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新增油气资源储量中,低品位、低渗透、低丰度的油气探明地质储量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这不仅使得中国石油企业的勘探开发技术难度和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也对中国石油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当然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油气资源的安全稳定供应也是一个隐患。

(2)我国油气资源储量(包括远景资源量)尤其是石油储量占全球油气资源总量非常低,这与我国占全球人口基数、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极不适应,同时当前油气生产速度快于全球油气生产,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与油气资源短缺矛盾会更加突出,因此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必须实现全球化。

一、中国油气资源生产状况分析

2008年我国石油产量为1.89亿吨,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2.30%,其中原油1.78亿吨,与2007年同比增长了1.9%;我国天然气产量为774.87亿立方米,比2007年同比增长了5.9%,其中气层气为696.39亿立方米,与2007年同比增长了10.9%。2008年全国石油企业(含延长油矿)油气勘探与生产的总产值为8824.33亿元,销售收入8850.07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总额5847.39亿元人民币。

2008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89亿吨,按地区划分来看,黑龙江、山东、新疆、陕西和天津依然是中国主要五大原油产地。按油田划分来看,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长庆油田稳居前三甲的位置。据了解,2008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为4020万吨,同比减少3.4%;胜利油田原油产量为2774万吨,同比增加0.1%;而长庆油田油气当量同比大幅增长22.33%至2520万吨。

中国原油生产企业的前三名格局近年或将被打破。长庆油田2008年460万吨(当量)的增量,相当于新增了一个中型油田,其鄂尔多斯储量规模巨大的超低渗透油藏将成为长庆油田原油快速上升的主力接替区,使其成为2009年取代胜利油田的有力竞争者,而中海油渤海分公司产量也有望达到3000万吨(当量)的目标。

2008年累计原油加工量34206.60万吨,累计同比增长3.70%,为5年以来最低增速。2008年12月份中国原油加工量为2716.80万吨,环比减少0.36%,同比减少7.40%,创下了近16个月以来最低单月原油加工量(见表5-3)。中国原油加工量连续第二个月明显下滑,侧面真实反映出市场需求的低迷。

表5-3 2007~2008年国内原油产量对比分析一览表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2008年石油年鉴》,世界石油网(http://www.worldoilweb.com/),2009年。

二、石油资源进口状况分析

2008年是国际经济发展跌宕起伏的一年,由于各种复杂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左右,2008年1~3月份、6月份、7月份、9~11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都高于2007年的同期水平,而2008年5月、8月和12月全国进口石油量低于2007年同期进口量(见图5-7)。

图5-7 2007~2008年原油及制品进口情况

资料来源:同表5-3。

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的因素,2008年1~9月份,中国汽油进口量都大大高于2007年的同期水平,而2008年第四季度直至2009年1月份由于经济危机和消化奥运会成品油库存等原因,全国进口汽油量低于2007年同期进口水平,柴油石脑油等油品与汽油有些不同但大致趋势是一致的,在此不做过多赘述(见图5-8至图5-11和表5-4、表5-5)。

图5-8 2007~2008年汽油进口数据统计分析

资料来源:同表5-3。

图5-9 2007~2008年柴油进口情况

资料来源:同表5-3。

图5-10 2007~2008年石脑油进口情况

资料来源:同表5-3。

图5-11 2007~2008年煤油进口情况

资料来源:同表5-3。

表5-4 2008年全国石油进口按来源地、按总量排行榜  单位:吨

资料来源:同表5-3。

表5-5 2008年全国石油进口按来源地、按总量排行榜  单位:吨

资料来源:同表5-3。

三、成品油出口状况分析

1.汽油(www.xing528.com)

2008年中国汽油出口量为204万吨,累计同比出现了56.15%的严重下滑局面(见图5-12)。中国两大石油公司在增加进口量的同时,也减少了出口计划,以保证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尤其是奥运期间的供应。2007年底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大量进口成品油,同时国内炼油厂开足马力生产,一些新的炼油厂加工能力陆续投产,而国内需求由于受到奥运会期间交通管制,环保要求的影响有小幅下降,另外,由于经济方面人民币升值、出口环境恶化,相关的物流运输业活跃程度下降,国内基础面需求大不如前。

图5-12 2007~2008年汽油出口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同表5-3。

海关数据同时显示,2008年12月中国出口24.8万吨汽油,环比下跌12.66%,其中,大连西太出口约10万吨,大连石化出口13万吨汽油;进口方面,12月进口量不到1万吨。业内人士预计,2009年中国汽油净出口国地位将维持不变,其中进口量将较2008年大幅减少,而出口量可能增加。

2008年大连海关共出口178.69万吨汽油,占全国总出口量的87.79%,累计同比下跌28.7%,以绝对优势稳居出口海关第一位。

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新加坡以75.6万吨的进口量,成为中国汽油出口地榜首,但累计同比下跌61.98%,主要是因为中国出口总量同比下滑。另外,中国全年向印度尼西亚出口汽油71.1万吨,印度尼西亚继续位居中国汽油出口第二大目的地,菲律宾和越南分别从中国进口9.9万吨和6.18万吨汽油,分列中国汽油出口目的地第三位和第四位(见表5-6)。

表5-6 2008年全国石油出口按目的地、按总量排行榜  单位:吨

资料来源:同表5-3。

从海关统计数据可见,2008年中国汽油出口都是亚洲的国家和地区。据了解,中国出口的汽油质量较差,硫和烯烃含量一般较高,通常只适合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而出口至新加坡的是作为高标汽油调和的汽油组分,经过调和之后再出口到其他国家。

2.柴油

2008年全年柴油出口量同比减少4.8%。其中,上半年,国内外成品油价格存在着巨大的价差,出口利润丰厚,但为了保证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稳定供应,中国两大石油集团尽量减少柴油的出口量,使得上半年柴油出口同比下跌33.99%。进入下半年,国内资源相对上半年充足,9月、10月、12月保税柴油多转出口至东南亚等国,这几个月里出口柴油量均呈现环比增加的局面,数据显示,下半年柴油出口量同比增加24.58%,环比上半年增加87.61%(见图5-13)。

据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中国从日本共计进口柴油163.15万吨,同比大幅上涨494.17%,跃居第一。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国内柴油资源紧张加剧,为保证奥运期间国内柴油供应平稳,中国加大柴油进口力度。而日本柴油不论从质量上,还是从出口供应量上均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且地理位置靠近中国,因此全年中国从日本进口柴油增加,支撑其跃居冠军宝座。

图5-13 2007~2008年柴油出口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同表5-3。

另外,海关数据还显示,2008年全年中国从韩国、俄罗斯和中国台湾地区进口柴油均超过百万吨水平,从韩国进口柴油151.18万吨,同比增加110.34%,位居第二,较2007年排名下降一位;从俄罗斯进口柴油145.53万吨,同比上涨383.4%,位居第三,较2007年排名下降一位;从台湾进口柴油110.1万吨,同比上涨455.15%,位居第四。

2008年全年中国经拱北海关出口柴油27.89万吨,占出口总量的44.36%,位列柴油出口海关冠军,上海、南京分别以9.72万吨和6.27万吨位居第二位、第三位,分别占出口总量的18.46%和9.98%。拱北位居柴油出口冠军的主因是国外贸易商通过珠海作为中转地以保税贸易方式向东南亚地区,主要是向越南出口了大量的柴油,而其他海关出口的柴油基本上是以船供保税方式出口的。此外,数据显示,除了9月份中国没有经拱北海关出口柴油外,其余几个月,该海关均位于柴油出口海关排行的前列,而2007年经拱北海关出口的柴油数量为零。

2008年1~12月,中国向越南出口22.73万吨柴油,占2008年出口柴油总量的36.16%,同比增加88.88%,总量跃居出口地区冠军,而传统冠军巴哈马则以18.62万吨的总量退居第二位,占2008年出口柴油总量的29.63%,新加坡地区位居第三位。

2008年沿海保税中转贸易较2007年表现活跃,进入国内保税库的柴油较多,进入下半年,在国内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保税柴油多数转出口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是2008年我国出口至越南柴油同比2007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此外,据观察,一至三季度中国出口至越南的柴油同比及累计同比还呈现负值,但第四季度内,贸易商从珠海保税库向越南出口了11.89万吨柴油,环比增长20万吨,从而推动越南全年夺冠。

3.石脑油

2008年全年石脑油出口总量为151.37万吨,累计同比减少12.95%(见图5-14);由于2008年金融风暴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如韩国和日本的化工企业维持低水平开工率,来自国际石脑油的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国际石脑油价格从10月份起大幅跳水,出口利润的减少令中国出口积极性大受打击。

图5-14 2007~2008年石脑油出口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同表5-3。

图5-15 2007~2008年煤油出口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同表5-3。

4.航空煤油

2008年1~12月,中国航煤进出口总量均呈现同比增长的局面,其中出口量为533.05万吨,同比增加18.98%(见图5-15)。据分析,奥运前的强劲需求、保税仓储中转贸易及加工贸易出口的增长推动是2008年航煤进出口量同比增速高达20%左右的主因,即使第四季度起航空运输业的萎靡也没对全年增长造成较大的拖累。上半年国内经济活跃且加上奥运会的开展,航空运输业对航煤需求增长强劲,整体推动全年航煤进出口量较2007年同期快速增长。

最新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2月累计通过上海海关出口的航煤总数达到163.92万吨,占全国航煤总出口的30.75%,位居各海关之首。拱北海关仍位列第二,共出口航煤105.90万吨,占全国航煤出口总量的19.87%。北京海关位列第三,共出口航煤83.08万吨,占全国航煤进口总量的15.59%。

据观察,2008年航煤出口按海关分类的排名顺序,全年相对稳定,前三名几乎依次为上海、拱北和北京。另外,每月的航煤出口均以保税方式为多,并有少量的来料加工和极少量的一般贸易。

管道运输是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之一,具有运量大、不受气候和地面其他因素限制、可连续作业及运输成本低等诸多优点。目前,管道运输已成为中国继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之后的第五大运输行业。

一、中国油气输送产业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管子输送流体的国家。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就利用竹节输送卤水。而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现代油气运输中,则始于1958年,这一年我国建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的输油管道。该管道全长147公里,管径为150毫米,是我国依靠自主创新建设的国内第一条长距离原油输送管道(张瑞鹏等人,2009)。

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相继发现十几个大油田,1978年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传统石油运输方式限制了全球范围内的油品运输能力,影响了中国炼油能力的增长。1970年大庆—抚顺长输石油管道开建,拉开了中国油气管道建设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峰。20世纪70~90年代,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地区分别建成了任—京线、东—临线、中—洛线、塔—轮线等中长距离输油管线,我国原油管网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1998年以来,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重组,给中国油气管道布局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同时也给中国油气管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变革和发展空间,中国油气管道建设驶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等管道运输发展迅猛,大口径、长距离的输油管道已经遍布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广大地区,基本上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管道运输网络,保障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正常用油、用气。

目前,我国油气输送管道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西气东输”、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及多条海底油气输送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产,一个西油东送、北油南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油气输送供应格局正在形成(见图5-16)。

图5-16 中国油气管道状况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管道网(http://www.oilpeline.com.cn/),2008年。

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建成投入运营输油气管道长6万多公里,其中原油管道1.7万公里、成品油管道1.2万公里、天然气管道3.3万公里、海底管道3000公里。如果把这些油气输送管道连接起来,能绕地球一圈半还多。

到2010年,我国将新建油气管网2.8万公里,总投资1.8万亿元,油气管网总长度将达到8万多公里,从而在中国将构成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气通道。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规划部署,2009年,除在建的中亚、“西气东输”二线等重点工程外,还将陆续开工建设陕—京三线、秦皇岛—沈阳、山东天然气管网、惠宁复线等油气管道,争取开工建设中缅油气管道,启动国家二期储备库和商业储备库建设。2010年起,还规划建设“西气东输”三线天然气管道以及独—乌—鄯、长—兰—银、大—锦原油管道和锦—郑成品油管道。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油气管道运输业将得到更大发展,区域性管网将进一步完善,对环境保护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将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二、中国重大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概况

1.“西气东输”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是国家跨世纪重大能源工程项目,广义上的“西气东输”包括陕—京、涩—宁、忠—武、新疆—上海等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当前所谓“西气东输”工程是指新疆塔里木盆地南至长江三角洲、上海及杭州的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全长4000多公里,管径1016毫米,设计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最终年输气量200亿立方米。2004年全部建成完工,2005年开始供气,确保稳定供气30年以上。

“西气东输”工程是当时中国管径最大、管壁最厚、压力等级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创造了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高速度。它的建成和运营,开通了横贯东西的一条能源大动脉,标志着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中哈原油管道

2004年9月,中哈原油管道一期正式开工,在2005年12月份管道就已经建成。中哈原油管道全长3088公里,从哈萨克斯坦境内里海岸边的阿特劳出发,经过肯基亚克与阿塔苏,最终到达我国新疆的独山子,总投资为25亿~30亿美元,设计年输油量不低于2000万吨,最高可达5000万吨,这条管道将中国石油在哈萨克斯坦中部的油田和新疆连接在了一起。[4]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已达成另一项新的协议,同意再建立一条油气输送管道,将里海附近油气田开采的石油与天然气输送到中国。这条规划新建的油气管道将与中国石油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另一处油田和管道相连接,这将成为一条从里海横跨整个哈萨克斯坦直到中国的出口路线。

中哈之间能源合作的不断进展,将有力推动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中亚三国、俄罗斯这两大油气资源方将在中国形成竞争之势。中哈油气管道和中俄管道互为两翼,有力地确保了中国的能源战略安全。

3.中亚天然气管道

在中哈原油管线之外,另一条跨国输气管线同样引人注目。中国历经10年的努力,先后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签订了上游天然气田开发的产品分成合同、天然气购销协议、政府间过境协议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从而促使修建中亚天然气管道提上了日程。

2008年6月,我国首条跨国输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管线全线开工建设。该管道起自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边境,中途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在新疆霍尔果斯入境中国,全长1801公里。

2009年7月10日,中亚天然气管道单线主体焊接全部顺利完工,2009年底前将实现单线正式通气,双线工程计划于2011年底建成投产。目前已落实每年300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资源。该管道与西气东输二线衔接后,总长度超过1万公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距离最长、等级最高的油气输送管道。

中亚天然气管道是继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石油管道之后,中国跨国油气管道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4.中俄原油管道

早在1994年,中俄就开始对修建两国间的石油管线问题进行磋商。1997~1998年间,修建“安大线”的计划已经明确下来。此后,每一年的两国总理或首脑会晤都会提到这个问题,但始终不能达成最后协议。2002年12月,时任俄总统普京访华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安大线”破土动工似乎指日可待,但最终还是因日本抛出“安纳线”方案而功亏一篑。

事情最终在2008年出现了转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和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下跌,让俄罗斯的石油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的债务分别高达212亿美元和77亿美元,其中一半是即将到期的短期债务,俄罗斯亟须外部的资金支持来解决燃眉之急。

2008年10月,中国政府与俄罗斯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中国承诺分别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供150亿和100亿美元的贷款,俄罗斯则表示将向中国出口3亿吨石油。此后,经过多轮“拉锯式”艰难谈判,最终有了2009年2月17日的中俄“一揽子”能源协定签署。

中俄原油管道历经14载的艰苦谈判,终于在2009年5月中旬正式开工建设。中俄油气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穿越中国边境,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县市区,止于大庆末站,管道全长1030公里,其中俄罗斯境内段长约63.4公里,穿越黑龙江段长1.5公里,我国境内从漠河至大庆段长965公里。中俄原油管道设计年输油量1500万吨,计划2010年底投产。俄罗斯境内段工程已于2009年4月27日开工。

5.中缅石油管道

根据中缅双方2009年5月份在北京签署的《关于开发、运营和管理中缅原油管道项目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由中国石油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原油管道项目,管道设计能力是2200万吨/年,将于2009年9月全面开工。中缅石油管道项目包括起自缅甸马德岛,通过缅甸终至中国交付点的原油管道、储运设施及其附属设施,以及在缅甸马德岛建设的一个可从超大型油轮卸载原油的码头和终端及附近建设的原油储运设施及其他附属设施。

中缅管道将采取气、油双线并行方式建设。其中,天然气管道输气干线全长2806公里,输气口径1016毫米,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输油管道全长约1100公里,初步设计一期每年向中国输送2000万吨原油,相当于每日运输原油40万桶左右。据专家预计,二期以后还将有望引进4000万~6000万吨的原油,这一数字大约接近中国2008年原油总进口量的1/3。

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缓解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程度,降低海上进口原油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中缅油气管道是中印韩缅四国协同合作的结果。这种多赢局面具有多维的可行性:首先,中、印、韩三国都是能源消耗大国,都有强烈的能源诉求,三方合作共建能源通道符合多方利益。其次,中缅关系良好,印度、韩国和缅甸也没有历史恩怨和现实矛盾。因此,四国合作在缅国境内建输气管道,形成韩、中、缅、印到印度洋的直通管道,既有助于中印韩三个经济大国对缅甸的经济援助,又促使封闭落后的缅甸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最后,此番中缅天然气项目施展开之后,运送原油的中缅石油管道将更加受到瞩目。

中俄、中哈、中亚和中缅等多条跨国油气输送管道的建设和投入运营,不仅为中国,也为世界管道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中国石油储备状况

世界上主要石油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石油储备设施来储备石油资源。在国际石油供应市场变化时,能稳定石油供求关系、平抑石油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在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家中,美国的石油储备量是4个月的净进口量,日本是3个月的净进口量,国际能源署(IEA)规定90天净进口量为石油储备量标准。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究论证,尤其是最近几年发展相当快速,2007年中国第一批4个原油储备基地开始运行,中国石油储备的管理状况也在逐步正规和改善。

1.中国石油储备中心成立

2007年12月18日,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宣告成立,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和石油储备基地组成的我国三级石油储备管理体制正式形成。其中,发改委是出资者,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是管理者,石油储备基地是具体执行者。石油储备出资者和执行者角色早已确定,根据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意见,由国家发改委代表国家出资,分别在浙江镇海、浙江舟山、辽宁大连和山东黄岛成立了4家“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公司”,并负责其建设和运营管理。但是长期以来,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一直缺位。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建立的最大意义,就是拉开了石油储备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的序幕。

2.中国石油储备基地建设

我国首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2007年12月18日通过了国家验收,已满仓储油。这个储备基地建设规模520万立方米,共52台储油罐,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承担建设任务。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中的舟山、黄岛、大连3个项目,预计于2010年全面建成。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总规模1640万立方米,均由10万立方米的大型钢制储罐组成,可储存原油约1200万吨。第二期部分项目或许会建在内陆地区,采取水封岩洞的收储方式。目标是使中国慢慢达到石油储备满足90天消费量的目标,类似经合组织规定的成员国石油储备标准。当前,第二批中国石油储备基地也已经开始选址,唐山曹妃甸、广州南沙、深圳宝安、海南洋浦、甘肃兰州等地均有望列入备选名单。

3.中国石油企业油气资源的储备状况

目前,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方式为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并行,以国家储备为主,三大石油公司商业储备为辅。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石油商业储备2007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7年6月29日,储能达116万立方米的中国石油铁岭商业储备库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石油商业储备建设的开始。2006年7月,中国石油又开始筹划在新疆鄯善化工产业园区,建设一座总规模达810万立方米的国家级原油商业储备库。

2008年,中国石油还在天然气商业储备方面做出了初步规划,将建设14个储气库群,新建28座储气库,形成160亿~1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调峰规模。2007年9月26日,中国石油大连大孤山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动工,将储存和处理从国外进口的液化天然气。

根据《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20年以前我国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进一步增强我国应对石油中断风险的能力,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稳定石油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4.中国石油储备的国际合作情况

中国石油储备的国际合作也有了新的进展。2007年12月13日,中美政府宣布,加强在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合作,将在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时间和数量两方面加强协调,同时加强与国际能源署(IEA)的合作,标志着我国石油储备在国际合作方面打破了坚冰局面。此次中美达成的共识,是中国和发达国家在石油储备合作方面达成的第一个合作意向。

自中国宣布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之后,国际能源署及美国政府一直对此忧心忡忡,要求中国提高透明度和国际合作力度。这是因为,按照国际能源署的要求,国际能源署各成员国不应单方面采取措施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而是需要在成员国之间协调后再决定。当石油供应短缺或中断时,各成员国之间为了平衡供应,应该进行调配,而中国不是国际能源署成员,所以在何时增加储备、何时动用储备方面不必向国际能源署通报或者协调。这种情况下,国际能源署担心其在市场上抛售石油时,中国却吸纳石油,将会使国际能源署的行动失去意义。实际上,中国在能源储备国际合作方面一直持有积极的态度,之所以未能成为国际能源署成员国,主要是因为中国未符合条件——其成员国必须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此次合作成功后,国际能源署邀请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该组织的会议,中美政府也确定了合作交流的主要形式——培训和信息、技术交流。

5.中国石油储备最新进展

2009年6月1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会慢慢达到石油储备满足90天消费量的目标,类似于经合组织规定的成员国石油储备标准。中国石油储备平均储油成本很低,最近储油的成本更低,中国迄今储油成本平均为58美元/桶。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第二期工程设计储备能力2680万立方米(约合1.69亿桶),高于一期的1.02亿桶。四个战略储备基地镇海、舟山、大连、黄岛已经在2008年以前注油完毕。二期石油战略储备将鼓励企业利用闲置的商业库容增加石油储备。

根据已经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20年以前中国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形成相当于10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石油中断风险的能力,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稳定石油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5]

目前,我国的原油战略储备刚起步,一期4个储油基地已经注满,二期和三期工程还在规划建设中,但中国成品油商业储备体系还非常薄弱。[6]与欧美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石油储备经验相比,我国的石油储备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原油战略储备规模有待增强

即便是到2010年底,4个第一批石油储备基地全部注满油,我国原油总储备能力也就是可满足16天的需求,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商用石油储备为21天的要求,总计储备能力才为37天用量。这距实现国家发改委提出的“2020年达到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与石油储备相对成熟的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德国和日本官方和民方储备总量可达180天的进口量,美国石油储备量相当于150天的进口量,而国际能源署要求其成员国的储备量为90天。

2.中国石油储备还未能调动各方力量

目前,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只能算是两级储备,即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和三大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部分发达国家成熟的做法是,不仅需要国家、大石油公司参与石油储备,地方政府和中小石油公司也都要参与到石油储备中去。由于我国缺乏有效法律保护中小石油公司在石油储备中的利益原因,只能采取两级石油储备。未来只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我国石油储备体制才能更加完善,石油储备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3.石油储备的地理位置、储备的内容、储备的方法等过于单一化

(1)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国第一批四个石油储备基地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于和平年代节约运输成来看较为有利,但一旦发生战争,这些油库极易成为攻击的目标。近年来,中国在新疆、甘肃等地选择了新的原油储备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安全风险。

(2)从石油储备内容上看,目前主要以原油为主,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将更多的原油加工成成品油需要一段时间,这对于未来应付突发事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北京、江苏、上海、广东等一些经济发达省市,近几年出现了成品油阶段性供应紧张的问题,从而刺激了地方政府参与成品油安全储备的积极性,并展开了一些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

(3)从储备方法来看,目前主要采用地上石油罐储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应地增大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安全风险。在第二期国家石油储备方法上,也许会采用水封岩洞的收储方式,但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4.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

各国石油储备机制都有相应的法律支持,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定了《石油储备法》,德国颁布了《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以上国家都是制定了相关法律后,才根据法律规定具体实施石油储备行为的。而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开始实施石油储备,但还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急需出台相关的法律,以规范储备行为。

5.国际合作力度不够

作为在石油储备的道路上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加强石油储备的国际合作,一方面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双赢”的发展策略。因为原油储备的目的之一是平抑突发性的高油价,而原油价格本身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将原油储备仅局限于国内,封闭起来自己搞,不仅会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质疑和阻力,最终也会有损于自己。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只有与其他国家合作,与国际社会联合行动,才会最终起到平抑油价的作用,也最终使自己受益。

[1]厉华:《我国石油工业六十年的沧桑巨变回眸》,资源网(http://www.lrn.cn/zjtg/society Discussion/200909/t200904-409149.htm),2009年9月4日。

[2]远景资源量是依据一定的石油天然气地质资料对尚未发现油气资源的估算值。它可推测今后油(气)田被发现的可能性和规模的大小,要求概率曲线上反映出的估算值具有一定合理范围。

[3]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中国一直灌输地大物博的观点,忽视了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4]目前哈萨克斯坦将这条新管道的日输送量最高限制在40万桶(折年输送量2000万吨),这表明哈萨克斯坦不愿过多承诺向中国输送石油,其绝大多数石油出口仍将通过俄罗斯向欧洲输送。

[5]张爱国等:《我国石油储备的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中国石化》2008年第4期。

[6]中国军事部门、地方政府、石油企业和地方成品油销售商早已建立了各自的成品油储备体系,但还不能算真正的中国成品油商业储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