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中县域经济发展评析

汉中县域经济发展评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目前汉中的县域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所辖区县中尚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了了解汉中市各区县经济现状,本文主要截取2009年汉中市辖区县的经济发展指标数据进行研究。投资带动和消费刺激依然是汉中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汉中县域经济发展评析

汉中市县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评析

田云章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区划内的国土载体,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网络,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在全县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在更大区域分工中获得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全市经济与县域经济是一种典型的整体经济与局部经济的关系。全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全市经济的带动。但是,目前汉中的县域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所辖区县中尚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不仅对汉中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对汉中市辖区内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全面分析与客观评价汉中市辖区内各区县的现实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对于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汉中市县域经济的现状

目前,汉中市下辖汉台1个区和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0个县。《2010年汉中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市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416.16亿元,增长率14.5%;财政总收入36.92亿元,增长率13.4%;地方财政收入14.39亿元,增长率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562元和3446元,增长率23.7%和19.5%。为了了解汉中市各区县经济现状,本文主要截取2009年汉中市辖区县的经济发展指标数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目前汉中市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县域经济总量分层明显。从生产总值方面看(见表1),汉中市所辖10个区县在经济总量上分层十分明显,其中汉台区处于最顶层,生产总值超过90亿元;城固、南郑处于中间层次,生产总值接近于60亿元;勉县、洋县、西乡、略阳、镇巴、留坝和佛坪处于最底层,生产总值不足50亿元。

表1 2009年汉中市各区县生产总值与农业总产值

img25

第二,多数县域农业比重偏大。从生产总值构成看(见表1),汉中市大多数县的经济主要靠农业支撑。按农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小排列,镇巴(64%)比重最大,其次是城固(57.5%)和洋县(51%),然后是勉县(38.4%)、南郑(32.7%)和西乡(30.7%),比重最低的是汉台区(9.1%)。佛坪和留坝数据不详,但是根据往年数据估计比重应该不会低于30%。2009年汉中市总体上农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38%,全市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县农业产值比重在此之上。

第三,“一业主导”现象比较突出。从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方面看(见图1),大多数区县的农业产值比重与工业产值比重之间的呈现出此高彼低的特征,只有汉台区是一个例外。县域农业主导作用十分明显的有城固、洋县和镇巴3个县。县域工业主导作用十分明显的有汉台、南郑和略阳3个县。

img26

图1 2009年汉中市部分区县产值占全市的比重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汉中市各区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整理

第四,县域经济强弱差距巨大。将各区县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做类比发现(见表1和图1),汉台区占到20%以上,城固、南郑、勉县和洋县分别占到10%以上,其余的5个县各自比重均不足10%。留坝和佛坪两个县经济落后趋势十分明显,两县生产总值之和大约等于位居倒数第三的镇巴的1/3,两县生产总值之和占全市比重尚不到2%。

第五,增长主要靠投资和消费。对2009年汉中市各区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的统计分析表明,10个区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的变动趋势具有趋同特征(见图2),即生产总值高的区县,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比较高;反之,生产总值低的区县,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比较低。投资带动和消费刺激依然是汉中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img27(www.xing528.com)

图2 2009年各区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社会消费品占全市的比重比较

第六,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汉中市县域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见表2),除略阳和留坝之外的其余8个县生产总值增长率均在10%以上。城固和镇巴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两个县,在增长率排行榜的9个主要经济指标中,镇巴有5个指标位居前三位,城固有7个指标位居前三位。区县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迅速,镇巴、勉县、洋县和南郑财政收入增长率超过20%。全市有3个县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8%,洋县(10%)、勉县(9%)和西乡(8.3%);有7个县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超过10%,西乡(19%)、佛坪(18.9%)、镇巴(18%)位居前三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超过40%的有洋县、城固2个县,超过30%的有汉台、西乡、镇巴、南郑和勉县5个区县。

表2 2009年汉中市10个区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排行榜

img28

第七,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较大。2009年各区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现了快速增长,全年汉中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为1256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6元。有8个区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10%以上,其中镇巴、城固、南郑和汉台4个县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均在20%以上,镇巴、城固和勉县3个县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在20%以上(见表2)。但是,区县之间进行比较2009年只有4个区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市平均水平之上(见表3)。县域之间比较,地处汉中市中心区域的汉台区及其紧邻的城固、南郑三个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位列全市前三名;地处汉中市边缘的西乡、洋县和佛坪三个县,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同时名列全市倒数三位(见表3)。城乡之间进行比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前三位的区县,城乡之比接近于3∶1;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后三位的区县,城乡之比接近于4∶1。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依然任重道远。

表3 2009年汉中市各区县人均收入排行榜

img29

三、汉中市县域经济发展评析

(一)总体评价

目前汉中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上看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但是,“绝大多数仍属于经济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县域经济素质不高,产业层次较低、工业化程度偏低、需求水平不大,城乡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陕西省经济信息中心的研究也曾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区域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差距扩大的问题“主要在于陕南的落后”和“渭南、汉中、安康、商洛、铜川5市发展过于缓慢”;“陕南一直是滞后发展区,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因此,如何解决县域财政收入水平过低,经济总量规模水平较低,强县少且实力相差较大,农民收入差距还在拉大的问题,将是市政府和区县政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努力解决的课题。

(二)原因分析

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发现,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和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地理位置总体上相对较好,交通较为便利。例如,汉台区本身既是汉中市政府所在地,又是汉中市的交通中心,享有优越的铁路运输高速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条件。其次,得力于第二产业的领先增长。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状况看,经济增长动力强大的区县,大部分属于工业主导型经济。例如,汉台、南郑、略阳等工业发展相对迅速的区县,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城镇待业人口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与此相反,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县域的劣势也主要在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落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几个方面。例如,佛坪和留坝等县分布在汉中边远地带和贫困山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设施相对滞后,资源较为匮乏。虽然县级政府致力于“一业兴县”或者“靠山吃山”,实质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三)发展路径

总体来看,要实现汉中县域经济大发展,在发展路径选择方面务必重视两个问题:首先,务必着力推进工业化。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汉中各区县不仅要有“无农不稳,无工不迅,无商不活”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在“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战略框架下分清主次,有所为有所不为。“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和汉中市的规划项目中,涉及工业部门重点开发和投资发展的项目非常多。但是,很多项目需要多个区县政府携手共进,进行跨区域合作。各个区县政府需要克服汉中地域文化中单打独斗的思想,真正的以富民强国为目标在竞争中求合作。其次,务必着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而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居住方式变革的过程。根据汉中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情况,比较适宜走“城镇化”而非“城市化”道路。城镇化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的城市化”即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实施城镇化,除了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即城镇人口比例的增加,也包括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即农业份额的下降及二、三产业份额的上升。通过城镇化带动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和聚集,以此带动工业化是一条比较适宜的道路。

四、余论

县域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认识和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诱因和战略,将会有利于县域经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和新的成效,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区域经济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县域经济研究所需数据收集难度较大,需要做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研究成果应用范围狭窄,真正愿意涉猎的研究者较少。我们殷切希望地方高校特别是地处陕南的高校能够加强与地方区县政府的互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