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县域经济发展转型跨越目标实现-全省县域经济推进会议讲话

县域经济发展转型跨越目标实现-全省县域经济推进会议讲话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转型跨越目标——在全省县域经济推进会议上的讲话金道铭一、认清形势任务,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去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与“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明确思路、强化措施,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

县域经济发展转型跨越目标实现-全省县域经济推进会议讲话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转型跨越目标——在全省县域经济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金道铭

一、认清形势任务,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去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与“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明确思路、强化措施,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

(一)科学定位、创新理念,工作思路更加全面清晰

各级各部门自觉把县域经济发展摆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全局之中,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去谋划、把握和推进,出台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意见,加强分类指导,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太原市坚持项目带动、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城镇辐射,努力培植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载体晋中市以市区为核心,以平川、东山为“两翼”,着力推动新兴产业成长、优势产业集聚、特色产业隆起;晋城市根据各县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分别确定主体功能区定位,促进产业集聚,实现错位发展。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措施更加具体有效

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抓手,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特色城镇化和扶贫开发工作,亮点多、成效大,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方向,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着力推进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向纵深发展,培育出一批产地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的农业亮点。比如,忻州市推进黄河、汾河、滹沱河优质特色小杂粮生产区和忻定盆地高效农业生产区建设。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旅游业、物流业发展取得新的成果。比如,阳泉市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大同市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积极推进商业中心开发和高中端星级酒店等服务产业发展。狠抓县城的扩容提质,做大城镇体量、完善城镇功能,县城的承载能力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比如,运城市着力强化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个支撑”,城镇化实现提速推进。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打响。吕梁市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同步推进,推动形成了全社会关注、参与、支持扶贫开发的大扶贫格局。

(三)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发展支撑更加坚实有力

在扩权强县方面,各市和试点县两级都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梳理管理权限,制订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程序,扩权政策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在招商引资方面,各市、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组团招商、驻点招商、媒体招商、活动招商、代理招商,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密集化招商引资,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项目签约率、落地率、开工率都有新的提高。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各地采取与银行联手、成立民间商会担保公司等方式积极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民营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比如,临汾市去年民营经济增速为23.5%,同比提高了7.4个百分点,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在环境生态建设方面,各地坚持植绿与兴水、开发与保护、治污与节能同步,着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环境生态支撑。比如,朔州市突出生态立市、生态优先,森林城市和生态绿色屏障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四)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工作机制更加完善高效

从全省层面,全省制定出台了对县域经济的考核评价办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修订完善。各市对发展县域经济高度重视,普遍设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健全了工作运行机制,明确了落实责任主体,充分发挥了党委、政府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推动作用。比如,长治市建立了“六七八”推进工作落实新机制,通过围绕落实抓管理、围绕发展创环境、围绕目标建机制,狠抓落实,创优环境。

2011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9.58%,财政总收入占到全省的50.71%,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和0.21个百分点。纵向上看,县域经济对全省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全国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我省只有孝义市入围;我省10强县的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07亿元,只达到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476亿元)的43.5%;全省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只达到中部百强县200亿元的34.5%;农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城乡收入差距为3.3∶l(国家为3.12∶1);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按照2300元的新标准,全省农村还有452万贫困人口,全省还有6000多个村的农民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

在组织领导和推进落实层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情况和问题。比如,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不突出,发展方式转变仍然需要加大力度取得突破;大部分地方产业结构雷同,产业层次不高,一些地方转型项目落地少、推进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仍然很弱;一些地方投资率偏低,消费率低迷,发展后劲仍显不足;一些地方重国有企业轻民营企业、重大型企业轻中小企业、重外来投资轻本地投资的倾向比较明显;各地县域经济基础差异较大,对县域经济的推进还很不平衡,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软”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一些地方新型和谐互惠的“地企关系”、“村矿关系”尚未形成;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力度不大的问题等等。

通过分析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强县才能更好更快地强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举全省之力、毫不动摇地加以推进。必须更加自觉地凝聚和调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有关方面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最大的关注、最强的力量、最优的资源聚集到县域,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为实现“十二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翻番、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突出重点环节,在更高水平上同步推进“三化一体”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北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是统筹兼顾、互促互动、有机统一的发展战略。要把握“三化一体”演进规律,紧密结合我省资源型经济占主体、工矿型城镇居多、特色农产品丰富的省情特征,统筹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努力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三化一体”新路子。

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基点。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主题,鲜明地提出要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我省十年九旱,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立地条件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显得尤为迫切。要围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的思路,推进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实施整村整乡整县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开发,培育壮大一批10亿、50亿、10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小杂粮和生态畜牧两大特色农业品牌,把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农民致富优势。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新品种选育、旱作农业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开展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尽快解决一批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要围绕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

推进县域工业化要以产业园区为承载。去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提出要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为我们推进工业新型化指明了方向。把规划精神贯彻到县域工业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力发展产业园区,把园区作为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的重要平台。省第十次党代会强调指出,“每个县都要建成一到两个工业园区或产业集中发展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也突出强调要抓好“一市两园”。具体讲,要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传统产业抓循环、新兴产业抓高端,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相结合的循环型产业体系,使产业由分散转向集中、低端转向高端、短链条转向长链条。坚决控制、集中治理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决不能走粗放发展、重复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突出构造县域主导产业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严格落实全省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努力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上做文章,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做文章,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实现现有资源能力的最大效益,努力构造具有地方特色、富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要突出骨干企业这个支撑,优化生产要素空间布局,引导配套企业进行专业化协作生产,把技术链、产品链、资本链、利润链统一起来,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规模效益共生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优势嫁接、优势放大。

推进特色城镇化要以“大县城”为“龙头”。县城对上承接中心城市,对下辐射广大农村,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把“大县城”建成“小城市”,对于县域城镇化具有全局性意义。首先要增强承载力,围绕“一核一圈三群”战略布局,科学制定县城规划,把健全产业体系与完善城市功能结合起来,把改造老城与建设新区结合起来,把突出地方特色与体现现代气息结合起来,把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发展旅游、餐饮家政等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10万人左右的县城。其次要增强聚合力,全面提升县城的生产功能、公共服务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集散功能,引导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核心。放宽县城落户条件,把在县城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积极推动人口集聚,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地享受城市文明,又防止产生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现实问题。第三要增强带动力,积极探索县城与中心镇进行产业链接、服务对接、功能衔接、设施连接的同城化发展模式,把县城的发展优势向乡镇和农村延伸,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拉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上档次,不断巩固县域经济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坚持富民优先,在更高标准上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十二五”期间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核心指标,是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的承诺,是转型跨越的难点所在,也是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央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确定的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扩大到452万人,扶贫工作范围扩大到所有农业县。大幅度提高的扶贫标准,再次表明中央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关切,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期望。要看到,对一个县域来说,通过集中上几个大项目,财政收入可以在短期内打翻身仗,但要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一)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抓经济、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www.xing528.com)

坚持富民与强县相统一,制定发展规划、策划引进项目、考核评价干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根本评判。要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要从当地的比较优势、发展基础、市场需求出发,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带动增收能力强的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创业,大幅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提高农业补贴和农民保障水平,推进“以煤补农、以城带乡”,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让农民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

(二)把扶贫开发政策覆盖全省所有农村低收入人口

扎实抓好并不断完善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机制,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经济较发达的市可根据财力制定更高的扶贫标准,使扶贫开发政策惠及更多人口。对吕梁、太行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要实施板块推进战略,规划布局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项目,着力提高自主发展能力;要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要继续推进干部下乡驻村包村活动,每个包扶村都要有1—2个增收项目,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助贫,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三)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工程

以县为单位推进城乡一体化,既必要又可行。要着眼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融合互动,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管理制度、扩大新农村连片建设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的对接。其一,是以实施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为重点,完善农村路网水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努力缩小与城镇基础设施上的硬件差距;其二,是以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平和教育水平为重点,完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努力缩小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和素质建设方面的差距,让广大群众共享转型跨越发展的成果。

四、深化改革开放,在更高层次上增添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一)简政放权,创新体制

通过扩权强县试点、转型综改试点、省直管县等举措,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发展改革体制、财税体制、人事制度等改革,提升县一级对所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县特别是试点县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建立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等方面大胆实践,真正成为最具活力、最富有创新潜力的板块。

(二)创优环境,狠抓项目

项目是发展的支撑和依托。我省大多数县仍是经济小县、财政穷县,基础设施建设远未完成,工业化、城镇化都处于成长阶段,必须树立大项目大发展、多项目快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项目引进战略”。要顺应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势,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实行定点式、跟进式、持续式的招商引资,用资源换市场、换资本、换技术、换项目,最大限度地把每一个县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完善绿色审批通道和项目推进、跟踪服务机制,用好先行先试的政策,解决项目建设面临的融资、土地、环评等问题,优先引进转型标杆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让县域经济走上快车道。

(三)激活民营,全民创业

从一定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活,则县域经济强。我省民间资本较雄厚,煤炭资源整合后巨量民间资本都在寻找新的投资空间,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积极因素。要认真贯彻国家和我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非禁即入、一视同仁的原则,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投资转型产业和县域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要弘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自信自强的创业精神,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健全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多种形式的劳务创业、能人创业、知识创业,使一切创造财富的力量在县域经济的广阔舞台上竞相进发。

五、加强组织领导,在更大力度上保障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工作机制要再加强

各级县域经济工作领导组要切实担负起领导之责,加强政策对接、工作对接、项目对接,研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农业农村、宏观管理、公共服务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协作,明确自身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任务,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既要全力抓好牵头的工作,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配合性的工作,尤其是在资金和资源的利用上,要有效整合、形成合力。要积极开展“富县帮穷县”活动,发展较快的县域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带动更多的县(市、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大跨越。

(二)务实作风要再加强

县域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百花齐放。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作为基本原则。定规划、上项目、搞建设,都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分阶段确定工作重点,分步骤实施重点工作,力求突破一点、带动全局。要找准中央和省市政策与县域实际的结合点,进行跨领域、跨界别的资源整合、政策整合、干部整合、工作整合,最大程度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当地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

(三)考核评价要再加强

认真总结去年以来的考核评价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各市各县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环境承载、产业方向等因素,提高目标设置和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要把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结合起来,定期对县域经济推进情况分析研判,促进各地各部门把功夫下在平时。要严格奖惩兑现,把考核结果与加强县级领导班子建设相结合,使德才兼备、埋头苦干、政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重用,让作风漂浮、不干实事、慵懒散漫的班子和干部受到惩戒,树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鲜明导向,切实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四)基层组织要再加强

基层组织是执政之基、发展之基、稳定之基。要按照中央要求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为抓手,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上水平,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引导他们扎根农村、创业富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