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社会视阈下社区参与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

和谐社会视阈下社区参与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Tukey事后检验发现,参与6次以上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均显著高于参与1~2次和3~4次的社区居民。图7-12不同参与次数居民社区参与态度的总均分比较对不同参与次数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和谐社会视阈下社区参与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

第三节 社区参与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

一、态度与行为关系理论

1.合理行动理论

该理论是由Ajzen和Fishbein于1980年提出来的,后来在此框架上形成计划行动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作出某一特定行为的决定是通过理性思考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考虑各种行为方案,评价各种结果,然后作出行动或不行动的决定。因此这个决定反映了行为的意向,而且对个体的外显行为产生强烈影响,在确定的情景下,态度可以很好地预测我们会做什么。

2.态度—行为过程模型

该模型是反映态度是如何指导行为的模型,是由Fazio和Ewoldsen于1994年提出的。这一过程模型是指一些事件激活了态度,而态度一旦被激活,就会影响我们对态度所指向的客体的感知。同时,我们对特定情境下什么是合适的认识也被激活。态度与这些事先储存的信息共同形成我们对事件的定义,这种定义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该模型强调态度和个体既有的关于特定场景下适合行为的知识对个体定义当前情景的影响。

从以上两种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有时间认真思考时,我们会权衡各种选择然后很谨慎地作出怎样行动的决定。然而,在我们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态度同样也能形成对各类事物的感知,并且可以迅速对事物作出反应。城市居民在进行社区参与时,居民的态度会决定居民在社区这个现实的生活环境中需要参与什么样的活动,需要逃离什么样的活动;态度也会决定着居民怎样加工有关活动对象的信息;态度决定着居民对有关活动对象的体验;态度决定着居民对有关活动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

二、社区参与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结果

1.不同参与行为居民的参与态度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分别从参与次数、参与的身份和参与的主动性这三个方面分析居民的参与行为,并进行不同参与行为居民的参与态度差异比较。在问卷三中答“否”的人没有社区参与行为,故我们只选取在问卷三中答“是”的这部分人的社区参与态度和参与行为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首先,不同社区参与次数居民的参与态度比较。对不同参与次数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分进行比较,见图7-12。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参与次数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存在差异显著,F(3,265)=10.847,p<0.001。Tukey事后检验发现,参与6次以上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均显著高于参与1~2次和3~4次的社区居民(p<0.05)。

img74

图7-12 不同参与次数居民社区参与态度的总均分比较

对不同参与次数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参与次数居民在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上差异显著,而在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活动的喜好上差异不显著,见表7-12。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上,参与6次以上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均显著高于参与1~2次和3~4次的社区居民(p<0.05)。

其次,参与主动性不同的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比较。对不同参与主动性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主动参与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均分为3.71,被动参与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均分为3.50,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发现,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差异显著,t(267)=3.805,p<0.001。

表7-12 不同参与次数居民社区态度的差异比较

img75

对不同参与主动性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进行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参与主动性居民在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参与意愿上差异显著,主动参与居民的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参与意愿显著高于被动参与的居民,而在社区参与关注和社区活动的喜好上差异不显著,如表7-13。

表7-13 不同参与主动性居民社区态度的差异比较

img76

最后,参与身份不同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比较。对不同参与身份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参与身份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均分存在差异显著,F(2,266)=12.055,p<0.001。Tukey事后检验发现,参与身份是参与者的社区参与态度显著高于以观众身份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p<0.05)。见图7-13。

img77

图7-13 不同参与身份居民社区参与态度的总均分比较

对不同参与身份居民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社区参与意愿、社区活动的喜好、社区活动的关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参与身份居民在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上差异显著,见表7-14。Tukey事后检验发现,参与身份是参与者的居民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均显著高于以观众身份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p<0.05)。

表7-14 不同参与身份居民社区参与态度的差异比较

img78

2.社区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的相关分析

以社区参与次数,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身份的总分作为社区参与行为的指标,并考察社区参与态度和社区参与行为的相关关系,见表7-15。

表7-15 社区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的相关分析

img79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态度及其各维度与社区参与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169~0.444,说明社区参与态度得分越高的城市居民,其社区参与行为也越积极。

3.社区参与态度对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影响

上述相关分析仅表明变量之间的影响趋势,而这种趋势可能是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以居民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社区参与态度各维度为自变量,以社区参与行为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以进一步明确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社区参与态度对社区参与行为的影响程度,结果见表7-16。

表7-16 社区参与态度对社区参与行为的回归分析

img80

表7-16显示了回归分析的结果,居民的年龄和社区参与意愿以及社区参与关注对社区参与行为的回归作用显著(p<0.01),三个变量对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0.257,可以看出居民的年龄和社区参与意愿以及社区参与关注是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回归模型中,回归效应最显著的是居民社区参与关注,其次是居民社区参与意愿,最后是居民的年龄。(www.xing528.com)

4.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与行为关系

以参与次数、参与主动性和参与身份的总分作为社区参与行为的指标,并考察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和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总体样本参与态度与行为的相关为0.460,大学生参与态度与行为的相关为0.569,青年居民参与态度与行为的相关为0.277(ps<0.05),说明不管是大学生群体还是青年居民,其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都存在密切关系。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着他的行为,态度与行为基本保持一致,居民对社区参与的态度对其参与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态度常常作为行为的预测指标。但态度与行为也并非总是一一对应。因此有必要对居民的参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

第一,不同参与次数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分、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上差异显著,而在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活动的喜好上差异不显著。这是因为,通过参与,个人能够获得自我认知,变得更具有容忍性,对他们自己的社区和社会也会有更多的积极情感,而那种愤世嫉俗和不信任的态度也会减少,系统而合理的态度会增加。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会在社区活动中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及社区活动有很深刻的体会,这就会加深自己原有的对于社区参与的认识。

第二,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差异显著。不同参与主动性的居民在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参与意愿上差异显著,主动参与居民的社区参与意义的认同和社区参与意愿显著高于被动参与的居民,在社区参与关注和社区活动的喜好上差异不显著。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更能体会到参加社区活动的乐趣,并从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其社区参与态度的得分也比较高。能够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其社区意识和认同感比较强,情感认同增加,社区参与的意愿也会随之增加,所以积极还是消极的参与社区活动是会影响到居民的社区参与态度。

第三,不同参与身份居民社区参与态度总分存在差异显著,在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上差异显著。居民选择作为观众、参与者还是组织者参加社区活动,是根据他们自己对于社区活动的意愿以及关注程度来选择的。因为各自的需求不同,不同的居民在社区参与的活动选择以及参与态度上也是不同的。

第四,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态度与其参与行为关系的研究表明,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社区参与态度得分越高的城市居民,其社区参与行为也越高。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居民的年龄、社区参与意愿和社区参与关注是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要想让城市居民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除了需要改进社区活动的组织方式、活动内容等硬件措施之外,还应该注意不同年龄段居民社区参与的需要,注重培养社区居民积极的社区参与意愿以及对社区活动的关注。从对社区活动的认知、对所在社区的情感归属与认同以及其参与活动的行为意向方面,使社区居民建立起基本的积极态度,从而提升其参与行为。此外,研究还发现,有参与行为者的社区参与态度得分要高于无参与行为者的社区参与态度的得分,可见参与态度和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是密切联系的。

第五,居民和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和社区参与行为相关显著。社会学韦伯认为,行动者的主观态度是构成行为的前提,态度决定人的行为,态度是分析团体行为现象的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在分析了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的态度之后,有必要对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的态度与参与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毕竟态度在预测行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结果发现,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的相关都非常显著,说明社区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确实关系密切,居民与大学生的参与态度决定着他们的行为,对其参与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然,居民与大学生社区参与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基本特征的影响、社区因素的影响等。因此,社区应该立足于这两个影响因素去进行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以增强社区组织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雅丽.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党政干部论坛,2002,11.

2.何海兵.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与深化路径.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胡慧.社区自治视角下的居民参与有效性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6,4.

4.黄琳.青年的社区参与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广州市华乐街的调查.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1.

5.李晓凤.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内容特征与制约因素.求实,2005,1.

6.马卫红,黄沁蕾,桂勇.上海市居民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社会,2000,6.

7.王邦佐.居委会与社区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王彦斌,吴晓亮.城市住宅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意愿——对昆明752个调查对象资料的基本分析.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2.

9.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5.

10.邢晓明.城镇社区和谐邻里关系的社会学分析.学术交流,2007,12.

1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2.高潮.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调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2.

13.李凤兰.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参与社团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14.吕迎春.贫困大学生社团参与现状调查.教育科学,2009,2.

15.陈黎黎,薛林峰.高校学生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河北广播大学学报,2008,5.

16.Dogan,G.Resident attitudes: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

17.Hans,S.A.Why do residents want to leave deprived neighbourhoods?The importance of residents’subjective evaluations of their neighbourhood and its reputation. Journal of House and the Built Environ,2008,23.

18.Hart,H.,Zachary,C.,Angela,H.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preservation of low country South Carolina Sweetgrass.Economic Botany,2004,58.

19.Jana,V.Y.,Daan,V.S.Centralized common-pool management and localcommunity participation.Land Economics,2003,79.

20.Karen,D.B.,James,D.Celebrating group and place identity:a case study of a new regional festival.Tourism Geographies,2001,3.

21. Leith,M.,A laka,W.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xamining reproductive experiences:the Harlem birth right project.Journal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2001,5.

22. Olson,J.M.,Zanna,M.P.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3,44.

23.Paul,B.,Karen,B.,Grace,P.Community perspectives and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2002,49.

24.Stone,L.Cultural cross-road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development:A case from Nepal.Human Organization,1989,48.

25.Sharon,E.,Sutton,S.P.,Kemp.Integrating social science and designinquiry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charrettes:anapproachtoparticipatory community problem solving.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6,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