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组织意识研究:和谐社会视阈下居民与大学生的调查结果

社区组织意识研究:和谐社会视阈下居民与大学生的调查结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组织意识一旦形成,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持续发挥作用。在我国,无论农村的微观社会还是城市的微观社会,都是由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组成的基本社区,它们是我们党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它们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

社区组织意识研究:和谐社会视阈下居民与大学生的调查结果

第二节 社区组织意识研究

一、社区组织意识的意义

所谓社区组织就是城市在区分各个居民聚集区域时,用来表明每个区域标志的统称。社区组织包括了多种概念,我们一般认为它是由一些社区管理部门与一些民间的自发组织所组成的一个为了维护社区发展的共同体。城市社区不仅是人们生活载体,也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落脚点。我国在城市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要靠社区去贯彻和实施;居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最终要靠社区去了解和反应;推动城市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最终要靠社区组织居民去实现。总之,要发展好我国各项事业,要求进一步重视社区建设。

在社区建设中,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是社区建设的关键,是社区组织开展社区活动、深化社区文明、推进社区建设的依据,反映社区组织是否尽职尽责,社区建设效果如何。王亮2006年认为,社区组织意识是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之一,社区组织意识的培养,使居民将社区组织作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社会支持来源,增加其安全感。此外,周伟文和赵巍1999年认为,社区组织意识使人们在感受到社区安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将个人目标和社区目标统一结合,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维持社区、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社区组织意识一旦形成,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持续发挥作用。

同时,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横向看,不仅是社会,而且与政治、经济、文化都密不可分;从纵向看,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在我国,无论农村的微观社会还是城市的微观社会,都是由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组成的基本社区,它们是我们党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它们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微观上能给居民带来社会安全感,促使居民将个人目标和社区目标统一结合,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宏观上有助于维持社区、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的培养和增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仅是为了社区更好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和谐社会构建。

二、社区组织意识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社区意识在腾尼斯第一次提出社区概念时,就有所涉及,包括人际亲密关系情感深度、社会凝聚等心理因素。Sarason在《社区意识:社区心理学探讨》中正式提出社区意识(sense of community),他认为社区意识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感;一种维持这种相互依赖的意愿;认识到可通过给予他人或为他人做一些事情使这一意愿得以实现的信念;是与社区的情感联结。

此后,McMillan和Chavis拓展了Sarason的社区意识概念,认为社区意识就是指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对社区成员相互间重要关系的感知、对社区重要意义的感知、以及相信通过群体义务可满足成员需要的信念,并提出社区意识四要素模型,从四个方面定义了社区意识,即情绪感受、人际影响、公平交换、共同的情感联结。

我国最早涉及社区意识这一概念的是费孝通,他认为社区意识是居民对社区的熟悉度。张芝萍和张玲玲2003年把社区意识看作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体现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依赖和价值认同。

由上可知,社区意识的界定和构成要素尚未达成一致,但研究者普遍认为社区意识表现为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林瑞钦1994年指出,社区意识是个人对居住小区,由感知而建构的一套包含情意因子的认知结构系统。此认知系统具有正负价值,正价即为社区居民认同社区、喜欢社区、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关心社区事务;负价即为对社区消极、逃离、疏远,对社区事务采取冷漠、不愿参与态度。可见,他们认为的社区意识体现为个体对社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倾向,包括对社区的认同、喜爱、对社区事务的关心和社区活动的参与意愿等。目前,关于社区组织意识的专门研究很少,多在社区意识研究中被涉及。社区意识的概念、构成,为社区组织意识的专门研究提供了依据,社区组织意识反映居民对社区组织即社区居委会的积极心理、情感和行为意愿反应。

三、社区组织意识状况

社区组织意识对个体、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建设都有重要意义。那么目前,我国居民的社区组织意识状况如何呢?有研究表明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

(1)居民对社区组织缺乏了解。郑永强2000年研究发现,很少有人知道自己所在哪个居委会管理,居委会的办公地点在哪里,居委会日常工作都做些什么。有些人虽然知道自己归某个社区居委会管理,知道其大概的办公地点,但却不知道居委会的具体名称是什么。杜勇和崔之余2000年研究也发现,许多居民不认识社区居委会主任或其他工作人员。

(2)居民不关心社区组织,对其有疏远态度。张志浩2000年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人不认为居委会是自己的组织,他们不愿向居委会表达个人的意见或建议,也不愿意参加社区内举办的多项活动。郑永强2000年和马天芳2006年的研究都发现,当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宁愿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向单位寻求帮助,也不求助于社区组织。

(3)居民不认同社区居委会的价值意义,对居委会工作者的工作素质和部分工作内容有许多不满。马天芳2006年对妇女社区组织意识的调查研究发现,妇女对居委会工作有不满,她们认为社区工作是“小儿科”,不能登大雅之堂;社区工作是非专业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做。就社区工作内容而言,妇女最不满意的是社区组织再就业服务工作,其次是维护社会治安和秩序。社区中仅有29.75%妇女对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很满意或较为满意,其余被试则对社区工作者的素质不太满意。

但也有研究并不支持上述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淡薄的观点。唐忠新2000年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居民对居委会干部和居委会工作有一定的认同和依赖,认为居委会的工作好坏对自己的生活是有一些影响或很有影响的,肯定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很高或比较高。此外,许多社区居民对社区组织的日常事务也有一定的投入意识,他们愿意参加居委会干部的选举,而当居委会开展一些公益事业时,他们也愿意出主意想办法或出钱。

许多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组织人员的工作也表示满意,刘霁雯2005年和刘厚金2007年研究发现,居民认为居委会工作者能够以身作则,在社区建设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而极个别人认为居委会越位、缺位或发挥着副作用。此外,关于社区公共事务关注程度的调查表明,关注程度很高的占问卷总人数的8.3%,较高的占52.7%,一般的占37%,较差的占2%,也就是说有98%的社区居民都会不同程度地关注、关心社区事务。同时,马卫红和黄沁蕾2000年研究发现,有居民也表示如果时间允许、有人带领,他们就愿意参与到居委会开展的活动中去。

可见,城市居民对其社区组织并不是冷漠的、不认同、不信任的。他们对社区组织仍满意、信任,能够认识到社区组织对个体、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他们关心社区组织内部的一切事物,也愿意参与居委会组织的一些活动。

关于社区组织意识状况的研究结论尚存在争议,研究结论存在不一致性,一些研究表明居民认同社区组织的重要价值,关心社区组织,愿意参与居委会组织的一些活动等,而另一些研究却发现居民社区组织意识不够,对社区组织有着相反的认知、情感等表现。这可能和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不同有关。目前就这一问题很少有研究者进行专门的探讨或进行比较性研究,而更关注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本身的表现为何不同,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为更好地开展社区建设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策略抉择。

四、社区组织意识的影响因素

社区组织意识是居民对社区组织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倾向,包含个体对社区组织的认知、情感和意愿倾向。而社区建设质量、社会发展和居民自身特点等都会对社区组织意识产生影响。近年来研究者从多个方面考察居民社区意识的不同表现,社区组织意识影响因素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大多在社区意识研究中有所涉及。

第一,就社区建设质量而言,主要体现在社区的住房布局、绿化、日常购物便利程度和社区居委会工作等对社区组织意识的影响。张汪耀和陆健2001年研究发现,简屋与旧里、新里和花园住宅(主要在老城区)居民更容易走动、交流感情,他们对居委会的依赖或信任程度较大,新工房的居民次之,层住宅居民依赖程度较小。单菁菁2005年研究发现,居民对街道卫生干净、购物便利的社区更满意,社区满意影响其对社区或社区组织的认同或依赖,从而形成较强的社区意识、社区组织意识,最终可能转化为推动社区进步、社区发展的巨大动力,促进社区质量的全面提高。岑颖和凌文铨等2003年研究认为,社区建设质量一方面体现在社区内的房屋布局、卫生等,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建设上,社区组织缺乏组织性,管理不善,组织的活动无意义,居民就不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社区力量将难以集中。持利益驱使论的学者从理性选择和交换理论出发,认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愿、对社区认同等是具有理性的,社区建设不够好,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带来利益享受,居民就不愿意或停止参与社区活动,也不认同社区或社区组织存在的价值意义,反之,则会表现良好的社区或社区组织意识。

第二,就社会发展而言,张志浩等人2000年对我国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研究中指出,由于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事不关己、少管闲事的价值观念盛行,居民社区意识、社区组织意识尚不足,表现为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对社区组织的关心。另外,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关系网越来越复杂,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圈子,没有时间参与社区活动、关心社区事务。但丘海雄1989年研究认为,城市社会化并非是社区生活趋于解体的必然因素,相反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居民对社区和社区组织的归属感也较高。尤其是一些传统社区在回应现代化发展进程时,社区共同体的特点和力量不但存在,有时甚至比以往更为明显、强大。城市化发展对社区组织意识的影响尚无定论。

第三,就社区居民自身特点而言,居民社区组织意识受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居住时间、家庭人口数目、家庭月收入、婚姻状况、育子状况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大量关于社区意识的研究中,都会涉及人口学变量,但不同的是研究者采用的具体变量和研究结果不同。有时一些研究结果间是互相矛盾的。林瑞钦等2000年研究发现,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居住时间都会显著影响其社区意识。女性、教育程度较高、年纪较大、居住社区时间较长、收入较低者有较强的社区认同,更加关心社区事务,愿意参与居委会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这和余坤明、李丽丹2006年的研究结果一致。余坤明和李丽丹还发现,职业和学历也影响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愿,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更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学历更高者参与活动的意愿也比较高。而岑颖等人2003年研究发现:居民年龄、婚姻状况、育子状况与居民社区意识呈正相关,已婚者、年龄长者、拥有孩子更多的个体更加认同社区、关心社区事务、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社经地位、居民收入与社区意识呈负相关;而居民性别、居住时间与社区意识无显著相关。虽然上述结果和社区组织意识状况研究结果类似甚至可能存在矛盾性,但都能说明人口学变量是居民社区或社区组织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四,就社区居民人格特点而言,自尊、自信等心理特征也影响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林瑞钦等2000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区居民的一般性自尊(个体自我价值的感受)与实际社区参与行为没有显著相关,而与社区事务关怀、社区意识总分之间的相关显著。这说明当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越是积极,认为自己越是有价值,对于他所居住的社区就会有较强的认同,更关心社区事务,反之,当他们听命于他人或社区组织的安排或要求,就会很少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愿意参与社区活动。马天芳2006年也指出,一些城市妇女面对外界压力表现出丧失信心、焦虑等消极心理,可能是她们不愿意参与社区活动的根本原因。以上研究说明,个体人格特征对社区组织意识的影响,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不够客观、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五,就城市社区的区位形态而言,小康居住型和高级商住型社区居民的组织意识更强。小康居住型社区注重建筑与人、自然的相互融合,是结合现代化建设手段与社会化服务建成的社区类型,建筑楼群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并带有小规模绿化。居民成分以机关事业单位和规模型公司的高级职员为多。高级商住型社区是运用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新型的环保材料、新型配套设施等高科技成果融一体而建成的社区类型,建筑楼群以小高层、高层为主,并带有较大规模绿化或艺术性绿化。这类社区居民成分以较富裕者、白领阶层为多,社区内较高档服务业集中,居民群体和社区工作者组织意识较强,具有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热情,社团自治组织群体较多,业缘关系较强。

五、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研究

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学校社区组织的看法和心理状态。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的强弱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学校社区组织外在条件逐步完备的情况下,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这一内在因素也就成为衡量大学生与学校社区组织发展的中介桥梁与纽带。但以往研究都从理论层面强调了学校社区组织意识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学校社区组织意识的实证研究,因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通过因素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包括组织认同、组织信任和组织支持三个方面。

大学生学校社区组织信任是指大学生相信学校社区组织有能力顾及大学生的利益,以及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信心的程度。大学生对学校社区组织的无条件信任是组织信任的最高境界,其前提就是大学生价值观与学校社区组织文化的相互匹配,还包括大学生对与个人利益有关的组织制度、政策、措施及其执行公平性认知和对组织提供支持的认知。

大学生学校社区认同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受到学校环境和制度的感染和塑造而产生的对于所就读大学的评价和心理体验。石中英2006年认为,学校认同属于集体认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心理上对所在学校校园文化(包括办学理念、校训、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环境等)的接纳、肯定和欣赏。同时,他也指出,学校文化与学校认同、学校认同与学校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陈琼贞2007年认为,学生对学校认同的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对学校的文化塑造和精神传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生学校社区组织支持是指大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社区活动而获得对学校社区心理支持的感受和体验。目前学术界几乎没有对学校社区支持进行过研究,大多数研究散见于社会支持的界定和研究中。胡湘明1996年指出,社会支持从功能上讲是个体从可得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一般而言,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划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大类,大学生学校社区支持更加强调大学生的主观心理感受。张华2007年认为,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成包括支持源、支持行为或活动、被支持者的主观感知和评价三大部分。章倩等2009年认为,学校支持感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学校社区组织支持既反映了学校精神文明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反映了大学生对学校社区的心理评价。

六、社区组织意识实证研究

1.社区组织意识得分描述统计结果

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见图9-1,图中结果表明,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均高于理论均值3分,说明居民对社区组织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认同、支持和信任。进一步的单样本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均与理论均值3分差异显著(ps<0.001)。

img89

图9-1 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

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均分的配对样本检验发现,社区组织支持和组织信任均分显著高于社区组织认同,t(417)=3.938,p<0.001,t(417)=3.012,p<0.01。社区组织支持和组织信任均分差异不显著。

2.不同性别居民社区认同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和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进行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9-1。表中结果表明,女性居民社区组织认同和社区组织意识均分高于男性居民,但差异不显著。

表9-1 不同性别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的差异比较

img90

注:*p<0.05水平上显著,**p<0.01水平上显著,***p<0.001水平上显著,下同。

3.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社区认同的差异比较(www.xing528.com)

对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和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9-2。表中结果表明,不同社区类型居民在社区组织认同上差异显著,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组织认同上,五星级社区居民得分显著高于三星级(p<0.05),五星级和四星级社区居民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表9-2 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的差异比较

img91

4.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进行比较,结果见图9-2。图9-2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均高于理论值3分,并随年龄的增长,居民社区组织意识逐渐增长,呈线性发展趋势。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差异显著,F(4,413)=3.433,p<0.01。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上,50岁以上社区居民的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显著高于18岁以下社区居民(p<0.05);其他两两年龄段居民社区认同总均分差异不显著(ps>0.05)。

img92

图9-2 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比较

对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9-3。表中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差异显著。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上,50岁以上和41~50岁社区居民的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均显著高于18岁以下社区居民(ps<0.05);其他两两年龄段居民社区意义和社区进步价值认同差异不显著(ps>0.05)。

表9-3 不同年龄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的差异比较

img93

5.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进行比较,结果见图9-3。图9-3结果表明,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均高于理论值3分,并随居住时间的增长,居民社区组织意识逐渐增长,呈线性发展趋势。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存在差异显著,F(3,414)=10.838,p<0.001。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上,居住10年以上和6~10年社区居民的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显著高于居住1年以内的社区居民(ps<0.05);其他两两年龄段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差异不显著(ps>0.05)。

img94

图9-3 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比较

对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9-4。表中结果表明,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差异均显著。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上,居住10年以上和6~10年社区居民的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总均分显著高于居住1年以内的社区居民(ps<0.05);其他两两年龄段居民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信任差异不显著(ps>0.05)。

表9-4 不同居住时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的差异比较

img95

6.居民与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比较

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见图9-4,图9-4结果表明,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均显著高于理论均值3分(ps<0.001),说明大学生对学校组织是认同、支持和信任的。

img96

图9-4 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

大学生社区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均分的配对样本检验发现,大学生组织认同和组织支持、组织认同和组织信任、组织支持和组织信任均分差异不显著,说明大学生对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是同质的。

对大学生与青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进行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9-5。表中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上均分均高于青年居民,差异显著。

表9-5 大学生与青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比较

img97

7.分析与讨论

研究发现,女性居民社区组织认同和社区组织意识均分高于男性居民,但差异不显著。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还是普遍盛行的,女性在做完家务后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社区活动,男性更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事业的发展上。但是男性的家庭观念也会促使他们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在参与社区组织活动的同时就逐渐培养起了对社区的支持,信任以及满意度。因此男性和女性的社区组织意识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社区组织意识受到社区类型的影响。五星级居民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显著高于四星级和三星级的居民,并且社区居民对社区组织的认同随社区星级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五星级社区环境优美,社区基础设施到位,社区卫生状况良好,致使居民社区组织认同增加。已有研究者指出,居民对社区、社区组织的认同或支持,与他们的利益驱动有关。五星级社区良好的社区建设有助于社区居民基本生活安全和生存需要所得到的保障,能够满足他们求知、审美的需要,为居民发挥潜能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舞台和机会,也扩展了他们的生活内容和形式,使居民的生活充满乐趣,而在建设良好的社区居住时间越久,在社区支持网络中获益更多。因此,长时间居住在五星级社区居民的社区组织意识显著高于居住时间相同的其他社区居民。

社区组织意识受到居民居住时间的影响。随着居民居住时间的增加,居住时间更久的社区居民对社区、社区组织更加了解,能切身感受到居委会为社区建设所作的各方面努力和贡献,对社区有了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也使他们更加认同社区组织的存在价值,相信社区组织有能力将社区建设得更好。

社区组织意识受到居民年龄的影响。对于不同年龄的居民,社区组织意识表现不同,年龄越大的居民会有较强的社区认同,更加关心社区事务,愿意参与居委会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他们对社区组织有较多的认同感,因此会有更强烈的社区组织意识。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都高于理论平均分3分,表明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较高。大学生社区组织意识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支持以及信任方面。一方面说明在学校社区环境中大学生能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提升,对学校社区的评价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给予大学生的外部资源和支持系统良好,大学生学校社区组织意识增强。因此,学校社区发展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

对大学生与青年居民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的均分进行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社区组织意识总均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以及组织信任上均分均显著高于青年居民。说明学校社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强化了大学生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提高了大学生对社区组织的支持,增强了大学生对社区组织的信任。当然,除了受学校社区环境的影响外,可能社区组织意识还涉及到个体人格因素的影响和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的通用性以及样本代表性等因素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尽量对这些方面加以修改和完善。

总之,本研究拓展了社区意识的范围,对大学生的学校社区情感、社区参与、社区人际信任与关系、社区组织意识等进行了实证研究,然而本研究缺乏对社区意识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将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多的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出发,研究社区意识之间的关系,使学校社区意识的研究结果能更贴近地服务于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莉,丁凤琴.城市居民社区组织意识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09,24(103).

2.戈秀萍.加强社区党建,构建和谐社会.辽宁行政学院报,2007,9.

3.杨张乔.我国城市社区结构和治理的人文区位学分析.社会科学,2007,6.

4.于婧.浅谈社区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研究导刊,2009,34.

5.吴海琳.制度变迁下的国有企业组织意识形态分化探析.人文杂志,2011,3.

6.石中英.学校文化、学校认同与学校发展.中国教师,2006,12.

7.Meyer,J.P.,Becker,T.E.,&Vandenberghe,C.Employee commitment and motivation:Aconceptual analysis and integrative model.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4,8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