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和谐社会下居民与大学生社区意识

研究:和谐社会下居民与大学生社区意识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个既古老又现代的问题。总之,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从人类自身的进步与解放来阐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四有”公民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

研究:和谐社会下居民与大学生社区意识

第一节 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个既古老又现代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形成和不断丰富的。

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

人类在早期的社会活动中,就蒙眬地意识到自身潜力的存在,萌发了对自身完美发展的追求。古希腊提出“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提倡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欧洲中世纪,在神学大统治下,人的发展只能让位于神的全智全能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言人打着复古文化旗帜,同封建专制、教会神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加强教育,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进行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人就会回复自然。德国哲学康德认为,人们必须通过一代代的艰苦劳动,才能将人推向幸福的巅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黑格尔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促进人类的完善,使人得到充分发展。18、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出了探讨,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概念,并提出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力,创造大量财富,实现教育和劳动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上述的思想家、教育家们尽管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并没有对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产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了前人有关人的全方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探索,伴随着他们的世界观的转变和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提出。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确立了考察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理论前提。

第二阶段: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概念,并明确地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探讨人的片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问题,从此“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学说被置于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

第三阶段:以《资本论》《哲学的贫困》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以成熟。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从人类自身的进步与解放来阐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类自身进步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步的,克服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局限性,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人的全面理论的基础。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贯彻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培养能够适应中国新形势需要的新人,这样的新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内容具体包括:①德、智、体全面发展,即毛泽东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全面发展。②身心并重,即体力和智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社会多面手,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全面才能,即亦工亦农、亦文亦武。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具体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他通过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说明了社会主义新人应具备的全面素质。他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培养“四有”公民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

江泽民认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的。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他创造性地从物质生活、政治民主权利、精神文化生活、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方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使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第一次把社会事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体地贯彻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一思想,丰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内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核心观点。严格地说,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作集中系统的论述,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纵观各种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解读的,一是学科的维度,比如有的人从哲学角度谈,有的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谈,有的人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有的人从教育学的角度谈;二是结合国家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来谈,比如有人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发言来谈,有人结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来谈。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从哪个维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这些解读中都会涉及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两个层面。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两个基本层面:宏观的层面与微观的层面。所谓的宏观层面是从人类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也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谓的微观层面是从个体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所不同的是,在界定“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时,各位学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内涵

在总结各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内涵。我们认为,就微观层面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能力、个性与社会关系的自由、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如何理解内涵中提到的“能力”“个性”等词,下文我们将逐一介绍。

第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中的能力解析。一般来说,能力的含义比较笼统。“能力”也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如果按照常识理解来看,能力可以指很多方面,比如: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可以称为体能;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可以称为社交能力;表现在吸收知识与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可以称为智能;表现在处理事务方面的能力,可以称为才能等。如果按照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个人在行为上所表现的实际能力,心理学上也称之为成就;另一方面是指个人将来有机会学习时,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可能性,即潜能。我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内涵里的“能力”应该包括人们对能力的常识性理解和心理学上的界定。这样看来,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个体体力的全面发展、智力的全面发展、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在这些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的发展。

第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个性解析。对于个性而言,在弄清个性概念之前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个性”这个词的来源。“个性”是我们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在我国尽管从孔子以来的思想家对人性与个性的问题有许多光辉的论述,但并没提出“个性”一词。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个性是与共性相对的一个概念。但是由于个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而且个性是由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共同决定的,这就决定了个性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然而,我们觉得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个性不应该仅从哲学的角度界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个性。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性”是由Personality一词翻译过来的,也有人翻译为“人格”。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把个性与人格理解为同一概念,由于词源、文化历史背景和方法论的不同,各派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心理学中个性比较经典的概念,是指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头脑反映外部影响和行为的反馈信息而进行自我调节的动力结构。其次,从哲学角度的个性与共性来看。培养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既要看人们之间在心理上的差异和特殊性,也要看人们之间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特征。(www.xing528.com)

第三,关于人的全面和和谐发展的解析。就人的“自由、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来看,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自主、自觉和自愿的发展,是为了人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的充分发展,指人自身所具有的潜能、潜质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掘、发挥,其实质是“有个性的发展”,个人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要求,尽可能地追求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以避免人的发展的单一;人的和谐发展,是从人在各种关系的内外状态上讲人的发展,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内在的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广泛性上谈人的发展,它是指人的各种需要、各种素质、各种能力、各种活动和各种关系的整体发展,是每个社会成员全部力量和才能的展示过程,也即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充实、拓展过程。这种发展包括了个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要达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或达到。个人的发展过程总是从“全面不发展经过特定方面的片面发展,再从比较全面的发展不断接近全面发展”。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

2005年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讲话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概念。然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活动的主体者,更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能否实现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和广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

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和谐发展进程、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精神文化基础的构建;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构建。而这些都取决于人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首先,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需要紧密相连,需要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需要在历史上是不断发展的,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激发的。只有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使人受到成功的鼓舞,激发人的新的需要和动机,使人确立新的更高的目标。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为,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所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现实的,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和可变性的特点。由此可见,要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从人的需要入手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必须充分满足个人的正当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要与他人、集体、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理性、和谐地去实现个人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局面,才能够达到双赢的结果。

其次,人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人的发展首先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二者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人的能力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包括体力、智力、潜能以及思维能力、创造创新能力、协调自然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多种类型。只有在对象性的劳动中,人才能发挥其全才能和力量。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从微观个体到宏观人类都获得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并使潜在能力不断向现实能力转化。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努力培育人的体力和智力、体能和智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人类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也只有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人类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再次,人的交往的不断扩大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综合动力。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充分丰富和全面占有。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变化,作为人与人之间物质和精神的交换过程的交往必然会日益复杂和丰富,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一个人能脱离他赖以存在的社会关系而独立生存。

最后,人的个性的不断丰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讲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是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的存在。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落实在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方面。所谓个性,是指个人具有的独特的主体性,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体力与智力等。人的个性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体现到每个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上,这既是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归宿。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构成人的生命有机体的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和完善。

在21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其实质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换句话说,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综上,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

2.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从层次上看,人的需要可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等生理和生活需要以及繁衍后代的两性需要等。和谐社会是经济发达、共同富裕的社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处于优先和首要的地位。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人民丰富物质生活的保证,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享受需要是人在满足生存需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旨在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存条件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高度政治文明不仅可以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充分满足人的享受需要,还可以维护和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和谐社会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和社会环境。

发展需要则是人为了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由个性而产生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获取和占有生存发展机会的必要条件,也是人对物质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应,更是人超越自己和提高自己的一种本质力量。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给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宽容、谦让的感觉,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人人友爱、家庭融洽、邻里团结、社区关爱的和谐局面。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会让人有追求进步,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最终使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和提高。可以说,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

总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创造人类生活的优美环境,将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保证,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交互共进的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和提升。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结构的合理布局、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和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级目标,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这是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统一的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协调发展、文化教育繁荣、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它的实现归根到底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大力提高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的和谐则是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需要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只有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大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可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支撑点,离开个体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开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天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政治保证、精神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通过推进民主政治,创造出公正、民主、和谐的社会氛围,给每个社会成员追求幸福和自由的充分权利,为每个人个性健康发展和潜能充分发挥提供机遇和平台,使社会成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努力从事自己理想的工作,满足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共赢、多赢的发展状态。总之,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双向互动、具有一致性的历史发展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社会历史规律脱离人的作用的自然结果,而是社会上无数个人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结果,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结果。正是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可能成为现实。但同时,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是在社会发展中实现的,没有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条件。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脱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去谈个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而脱离人的全面发展去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只能是抽象的假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虽然是人类发展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但它们不是相互脱离而是相互渗透的。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动力和活力,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建设,必将给人们创造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为人们按照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在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自由进行活动和创造,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需要和社会关系,实现个性充分发展,创造出更为优越的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必将促进社会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