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社区意识研究:居民与大学生视角

和谐社区意识研究:居民与大学生视角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对居民社区意识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分析和思考。

和谐社区意识研究:居民与大学生视角

第二节 居民和大学生社区意识研究的构思

一、社区意识研究的选题背景

西方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18~19世纪中后期的社区救助和20世纪的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建设,则应当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早期的城市社区建设形式主要是救助,20世纪初是物质建设,都以经济目标为主,重点放在社区的住房、就业学校和培训中心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到了20世纪后期,当各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社区建设的基础性设施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时,西方社区建设的重点就放在了居民自强自立精神的培育方面,放在了以人为本、促进社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上,更关注社区情感、凝聚力、责任感的培养,更侧重于社区居民的组织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力图在城市恢复或重建那种“守望相助、睦邻友好”的和谐的社区生活

我国政府在关于社区建设的文件中,也把“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把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要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我国自民政部2000年提出《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之后,经过多年的社区实践,社区建设已由以开展社区服务为主发展到全面的社区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的社区建设大业中,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城市的改革及和谐社会的发展。在持续十余年社区建设的努力下,社区作为中国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如何更多地从居民角度出发去进行社区的发展,是我们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居民角度出发实际上就是强调居民对社区的心理需要和主观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居民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人们长期以来各种微观感受的一种累积效应。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之初,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条件的改善,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似乎并没有成为居民的“精神家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充当社区居民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作用,居民之间依然是“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居民对社区活动以及社区事务的参与也都较少。究其原因,是在以往的社区建设中我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方面,即社区意识的建设,居民对社区的认同较低,没有对本社区投入太多的喜爱、依恋等情感,对社区没有归属感,从而导致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大打折扣。而要提高社区建设的成效,推动城市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协调和稳定,最重要的是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使居民自觉地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得改变过去的思路,从心理层面着手,重视居民对社区的心理感受,使其从心理上接受社区,从而发挥社区真正的联系社会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的纽带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区居民对社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合理分配有限的社区建设与管理资源,努力提高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对社区生活的满足感,以此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

本研究基于以上现实情况,首先选择居民社区意识作为研究的主题,考察居民社区认同感、社区满意度、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以及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等微观社区意识研究内容;其次以学校社区大学生为对照,比较社区青年与学校社区大学生的社区意识;再次从心理学社会学范畴研究社区意识,从两者的结合点上切入,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目前城市社区建设和学校社区建设中的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城市社区居民社区意识的现状和其与学校社区大学生社区意识的差异以及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居民社区意识的发展趋势;最后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社区意识建设的方法措施。

二、社区意识研究的选题意义

第一,社区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居民社区意识作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归宿,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社区是居民生活和活动的基本空间和重要场所,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新的生长点和切入点,也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居民社区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助于社区文明建设和社区的快速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分析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现状和与学校社区大学生社区意识的差异以及新形势下城市居民社区意识面临的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二,对居民社区意识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分析和思考。目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创建和谐社区。社区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从影响社区和谐发展的诸多因素可以看出,居民社区意识对社区的发展和建设起决定性作用。因为社区的主体是居民,社区的精髓是居民,社区的发展也是为了居民。对居民社区意识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形态特征等进行研究,从微观角度透视居民社区意识多样化、多变性的原因,分析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的社区意识以及和学校社区意识的差异性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居民社区意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思考提升居民社区意识的价值诉求与策略抉择,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参考。

三、社区意识的研究思路

居民社区意识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居民社区意识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居民社区意识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发展和稳定,也影响到社会的健全发展。在社区发展和建设中,如果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满意和归属,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就会促进社区的积极发展,也有利于社区的相对稳定。从社区的实际发展看,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可能比较高,参与意识可能比较强,但实际的参与行为可能比较缺乏。从社区的类型看,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社会网络可能相对丰富,社区认同和归属较为强烈,但仍然有较低的参与行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可能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选取中小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研究,考察居民的社区意识发展状况,寻求社区意识的内在机制和制约因素,比较居民社区意识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的差异,发掘促进居民社区意识的方法和途径,以便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价值。

鉴于社区意识的复杂性和难以测量性,我们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来描绘和测量社区意识,从社区意识的表现形式、特征和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去审视,这样,既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搜集,又可在一个较大的框架中审视和对比已有的研究结果。所以,本研究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社区情感(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社区满意感)、社区组织意识(社区组织认同、信任和支持)、社区参与(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居民社区意识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的比较等。这些方面的内容看起来好像是相互独立的话题,但都通过社区意识这一概念和主题被逻辑地联系起来,而且,社区意识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我们的研究视角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是基于理论研究,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概括,总结社区意识的特点、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摘取反映社区意识的项目作为后续问卷编制的材料;其二是基于理论研究和实际深入社区调查、走访,掌握社区意识的现状和第一手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认真分析,概括总结出居民社区意识研究的现状和框架;其三是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居民社区意识进行调查研究,从微观层面透视居民的社区意识状况、内在机制、影响因素,并与大学生社区意识进行比较以考察居民社区意识表现的内在原因;其四是立足于居民社区意识研究状况,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贯通,总结出提升居民社区意识的四级网络建构策略,同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将实践经验及时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建立一个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居民社区意识建设理论体系提出积极建议。

四、社区意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社区意识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与阅读、收集、整理、分析、评判和引用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观点和已有研究成果,研究了解目前社区意识理论研究的整体情况和前沿问题。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居民社区意识问卷指标进行理论建构,并对既有研究中尚未充分研究的部分予以扩展,以此形成具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www.xing528.com)

(2)访谈法:访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以往居民社区意识的结构维度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和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以及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访谈,对居民社区意识的结构维度的题项描述进行适当的整理;第二阶段是在问卷调研阶段,通过对部分被试者的问卷填答和访谈了解居民社区意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数据分析以及研究结果的解释奠定基础;第三阶段是在实证研究中,通过访谈了解所选社区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居民的个人背景。

(3)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调查的目的是根据理论综述与开放式调查,形成由多个项目构成的居民社区意识初始问卷,并对初始问卷项目是否符合居民社区意识以及问卷项目意义是否明确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对初始问卷进行修改,最后形成预测问卷,考察预测问卷的信效度指标,构建居民社区意识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阶段进行居民社区意识的实证研究,分析居民社区意识的状况、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通过与大学生社区意识比较探讨居民社区意识表现的原因。数据分析主要采用SPSS13.0和LISRELS8.51两个统计软件完成,具体运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信度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

2.社区意识研究的框架结构

居民社区意识的研究是社区建设和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和谐社会构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对居民社区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视野还显得较为狭窄。我们认为,居民和大学生社区意识包括社区情感(社区认同感、归属感、满意感)、社区组织意识(组织认同、信任和支持)、社区参与(参与态度与行为)、人际信任和关系等方面。从理论框架出发并在多个变量中进行的研究结果的解释,比仅对单一变量进行研究的结果的解释要更为有力。所以,我们不能把居民和大学生社区意识孤立起来进行研究,要将居民和大学生社区意识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构思框架、实证研究和提升居民社区意识的策略抉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拓展居民社区意识的理论基础,丰富居民社区意识的策略构建。

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如图4-1所示。

img4

图4-1 社区意识研究框架图

3.社区意识的技术路线

(1)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基于前人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归纳社区的研究理论、社区的概念、社区的功能与作用;概括居民社区意识的研究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形态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研究项目;从和谐社会视角探讨社区意识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从已有文献资料整理发现,居民社区意识包括社区情感(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社区满意感)、社区组织意识(社区组织认同、信任和支持)、社区参与(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2)基于社区意识的理论研究基础,分析社区意识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本研究的构思。从社区意识的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的本土化与应用方面进行社区意识的分析。在社区意识研究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关于社区意识的构思,具体从社区意识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研究技术路线方面进行建构。

(3)随机从银川不同类型城市社区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社区居民(包括大学生)、社区居委会成员以及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用半结构化的形式进行深度访谈,收集比较丰富的关于居民社区意识表现和社区意识形态特征以及具体项目的第一手资料。

(4)根据前人理论研究资料和实际生活访谈结果,整理出居民社区意识表现和社区意识形态特征以及具体项目和具体内容,按照可操作性的要求,设计相关问题组成问卷,然后通过专家论证,确定具有代表性的问卷题目作为考察居民社区意识表现和社区意识形态特征以及研究内容的具体指标。

(5)从银川不同类型城市社区中选择大约500名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意识问卷调查。社区意识问卷包括社区情感问卷(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社区满意感)、社区组织意识问卷(社区组织认同、信任和支持)、社区参与问卷(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问卷四个方面。在居民社区意识研究的基础上,将青年居民社区意识与大学生学校社区意识进行比较,以考察青年居民社区意识的现状与发展。

(6)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居民社区意识的现状、特点、表现、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加强调控居民主体、完善社区调控手段、政府提供调控保障、社区与学校互动四个层面对城市居民社区意识调控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城市社区工作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