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和谐社区构建:居民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的实践经验

中国和谐社区构建:居民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的实践经验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如此,我国人民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构建和谐社区的经验,创建了社区建设的成功范例,为国内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举措。三是社区教育是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

中国和谐社区构建:居民与大学生社区意识的实践经验

第二节 中国和谐社区构建的实践经验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之一。和谐社区的构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的和谐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社区构建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不少差距。尽管如此,我国人民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构建和谐社区的经验,创建了社区建设的成功范例,为国内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举措。

一、构建学习型社区,促进和谐社会

学习型社区是以人为本,以社区教育为手段,以学习为动力,以学习型家庭建设和学习型单位建设为重点,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和不断提高居民素质为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学思想、学文化、学科学,有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现代文明新社区的一种创新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区建设是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相一致。学习型社区通过建设标志性学习景观、学习型公共设施、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产业,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培养学习精神,有利于形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学习型社区建设是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基层民主,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建学习型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康健在文章《创建学习型社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南纬路学习型社区创建实践为例》中介绍了关于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南纬路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及其成就。

1.创建学习型社区组织

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南纬路学习型社区创建了学习型社区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学习型党委、居委会,学习型楼院委会,学习型家庭、个人,学习型社团组织,学习型教学组织,学习型企业单位各分支,从设立的分支组织来看,该领导团队将学习型理念贯彻到社区的各个组织和个人中,且各分支职责范围明确。而后,该小组将工作内容作了一个三年规划,规划内容包括时间阶段、目标和工作内容。

2.学习型社区建设内容

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南纬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

(1)创建学习型社区领导小组。构建任何一个社区,首先要有制度的存在。该领导小组完善创建学习型院委会(楼门院)、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个人评估标准,整合社区资源与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创建南纬路学习型社区的工作;以市民学校载体、居委会各个工作委员会为平台、以社区教育志愿者为骨干,开展各类兴趣学习活动、特色活动。落实天桥社区分院与南纬路学区的“办学一体化管理”、学籍—课程—学分的“教学一体化管理”。

(2)建立学习型社区教育网络。社区居委会建立了“楼院委会”的层阶教育网络。一是在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中间增加了一个前后衔接、相互促进的组织机构,形成“个人—家庭—楼院委会—社区居委会”的塔式结构,扩大了社区教育的覆盖面。二是初步建立了横向教育网络。它以市民学校为载体,以社区教育志愿者为骨干,组成英语学习班、大众读书会、合唱队、武术队、舞蹈队等各类兴趣学习活动团体。

(3)建立评估标准和奖励办法,促进创建工作的开展。一是根据天桥街道制订的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门的评估标准和奖励办法,制定了《南纬路社区学习型家庭评估标准》《南纬路社区星级家庭评估标准》。通过两年的创建,共产生10个学习型特色家庭,成为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标兵。二是加强学习型楼院的建设,把争创星级家庭与文明楼院委会的建设结合起来,制定了《南纬路学习型楼院评估标准》,并由居民自发成立了7个楼院委会。学习型楼院创建活动的开展,推进了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

3.以社区教育的“两个一体化管理”促进社区多元文化的融合

一是建立天桥社区分院与南纬路学区的一体化管理方式。使分院深入到学区办学,学区利用分院资源教学。二是认真试行“学籍—课程—学分”的一体化管理。学员选择课程学习,达到分院的学分要求,就可领到结业证书。如南纬路社区居委会的计算机培训班,利用自编的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记录学分。三是社区教育是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通过营造整个社区的文化氛围,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被居民接受,使家庭文化、楼院文化、社区文化融为一体。

4.以“星级家庭”和“文明楼门院”为依托,深入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

为了更广泛地动员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的活动中来,南纬路社区居委会采取了“三个结合”:一是以“爱党爱国爱社区”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文明礼仪为基础教材,与夕阳红兴趣队活动相结合。二是以市民学校为载体,把星级家庭的争创与文明楼院委会的建设相结合。三是南纬路社区居委会把星级家庭、文明楼院委会的创建与社区治安、卫生等工作紧密结合。

由以上经验可见,构建学习型社区,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整体素质,更增加了居民间互相交流、沟通、学习的机会,也通过竞争增强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理念。该社区将“知识才是力量”发扬光大,当居民各方面知识有所提升之时,其对法律、经济、环境、社会甚至社区的认识才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这是精神层次的提高,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社区内容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二、村民理事会构建和谐社区:社区自治的重要性

从大多数社区构建的经验可以发现,自下而上的管理结构更有利于社区发展,社区越民主,政府的干预越少,社区的发展就越好。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忽视政府宏观操作的作用。

1.幸福社区村民理事会的创建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麻山村的幸福社区曾经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较低,以务农与外出打工为主的穷乡僻壤之地,但却在短短几年内,变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秩序井然的农村社区,并被评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江西”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和全省农村先进村落社区、“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教育基地农业旅游示范点,享有多项荣誉。

幸福社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村民理事会的创建。在幸福社区建设初期,各种触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实质性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如资金筹集、修路占地、旧舍拆迁、村民对村委和乡镇干部的不信任等,致使各项工作难以开展。在此情况下,麻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决定在幸福社区内组建村民理事会,自主推选出理事会成员负责该社区内的各种公益事业,推进社区建设。

为规范村民理事会制度和理事会成员的行为,幸福社区村民制定了《幸福社区理事会章程》。其中明确规定了村民理事会是在上级领导、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指导下,开展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还明确了各理事会成员的权力、义务、选举与被选举的条件、任期和职责等。

2.幸福社区村民理事会的选举

村民理事会的成员都是由村民投票选举的,相关负责人将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提出理事会成员的建议名单,以及由全体村民推荐提出候选人名单,提交至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村民理事会是群众自治组织,其本身没有任何资金储备,担任理事会成员也没有任何工资报酬,并且他们的工作时间不能充抵社区建设中的筹资或劳资。因此,村民理事会是联系村“两委”与村民之间的纽带,主要职责是发动村民,依靠村民。其运行机制概括为:以村民理事会为领导,坚持农民自主决策、自愿投资、自我管理农村各项社会事务。(www.xing528.com)

3.幸福社区村民理事会的作用

首先,村民理事会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并培育了农村制度信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信任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避免在相互交往中因相互猜疑而陷入“囚徒困境”中,维护居民对集体或社会的认同与责任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建设和谐社区必须赢得居民的信任,才能真正坚持居民的主体地位。但是,作为治理的合法组织结构,居委会并没有完全得到居民的信任。从法理上讲,居委会是带领居民推进社区建设的组织者。但实际状况是,在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制度外效应约束下,市政府仍控制着对居民自治组织相当的支配权和领导权,从而很大程度上居委会成为其附庸,成为政府事务的代理人。在居民(委托人)与居委会(代理人)和政府(委托人)与居委会(代理人)的双重代理关系和双重角色扮演中,居委会实际上更多滑向和充当了后者。因此,居民往往认为居委会是上级政府的代理机关,对其干部代表维护农民利益产生不信任,社区建设工作在此种状况下无法正常开展。幸福社区在刚开始启动社区建设初期同样面临此种困境。但是,村民理事会及其成员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这是建立在由基于理事会成员的个人信任到对村民理事会制度信任过渡基础上的。村民理事会是通过全体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这可理解为所有理事会成员的当选,都是基于村民对其能带领所有村民,完成幸福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预期信任。

其次,村民理事会借用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了互惠机制。在幸福社区中,村民理事会成功借用了村民对幸福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了村民之间的互惠机制,加强了幸福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促进了村民之间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从而促进了幸福社区的文明乡风及团结互助局面的实现。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发展中,农村人际关系趋向“工具化”和“资本化”,村民之间的交往非常讲求实利,亲人之间、邻里之间、村民之间的合作互助行为大大减少,农村社区的凝聚力有所降低。而互惠机制的形成则有利于减轻这种不良倾向在幸福社区的继续发展。因为比起一次性交换,互惠机制强调“交换”行为的多次、重复和预期性,是人与人之间以相互预期的行为为基础的持续关系,这种关系恰当的比喻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一种互惠关系经过长期的重复博弈,最终会通过惯例、习俗、礼仪传统等非理性形式固化为文化的形态而延续下来,潜移默化为人们的内心习惯和日常行为之中,从而形成一种高度生产性的社会资本,提高了整个社区的团结互助水平,从而促进了幸福社区的乡风文明。可见,村民理事会犹如一种万能胶将处于原子状态的单个农民粘合成社区人,将各种分散力量聚集成一种合力,这对于乡村治理以及社区建设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最后,村民理事会提供了农民参与网络的平台,实现了农村民主管理。在幸福社区中,村民理事会的成立填补了农民没有自己组织的空缺,是全体村民参与农村社区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展的平台,实现了乡村民主管理。每个村民可以通过参与网络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及各种要求、愿望、批评和意见集中起来,反映给村“两委会”和基层政府,使村级组织或政府能充分懂得民众的需要,有利于他们作出符合民众需要的决策。而村级组织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与民众进行沟通,传达组织的意图或企业的意见给民众,从而推进三者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促进对农村社区内的社会事务的治理。幸福社区内的所有村民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村民理事会成员与其他村民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与互动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横向互动。这决定了村民理事会在处理村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时,不能通过强制的手段来解决,而只能通过沟通机制来解决,也就是通过对话、协商、妥协与平衡,这些都有助于在幸福社区内实现管理民主,促进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共同性的问题,满足农民共同性的需求。

三、南宁望州南社区:关爱促和谐

望州南社区隶属于南宁市兴宁区朝阳街道办事处,由望州南小区和南宁市委党校教职工生活区等7个周边单位组成,是一个典型的混合型社区,居民大多来自旧城改造拆迁户。过去,由于社区弱势群体人口多,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多,居住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加之地处低洼地带,导致整个社区矛盾比较突出。为此,望州南社区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创造性开展了科技型、服务型、生态型、自治型、和谐型、物化型和学习型“七型”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形成了“六种精神”:“能帮就帮,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的互助精神;“有样学样,跟着党员干部干”的榜样精神;“社区爱我,我爱社区”的关爱精神;“一花香不如百花香,一家好不如百家好”的团队精神;“想到做到,争先创新”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自强精神。营造了互帮互助、平等友爱、和睦相处的和谐环境。

1.倡导关爱精神,自己服务自己

第一,为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望州南社区通过开办劳动技能培训班、邀请专家老师讲课等形式,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和无业人员不怕困难,自尊自强、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先后开办类似劳动技能培训班30多个。截至目前,社区为下岗人员、无业人员解决就业370多人次,其中残疾人20多人。

第二,为“零距离”地消民忧、解民难、暖民心,望州南社区成立了南宁市首家“社区110求助服务中心”,宗旨是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社区110”实行24小时挂牌值班制度,并对社区干部及其工作进行评议监督,由此带来显著、核心的变化,就是社区居委会由管理型转为服务型。通过“社区110求助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望州南社区的干部用踏踏实实的行动为群众实实在在做事,摸索出了“方针政策讲一讲、邻里纠纷劝一劝、治安巡逻走一走、天灾人祸访一访、困难群众帮一帮、封建迷信管一管、尊老爱幼说一说”的工作程序。“社区110”成立6年多来,共化解大小事务1000多件。

第三,在维护社区治安方面,望州南社区通过创造性地成立了“妈妈巡逻队”“消防巡逻队”“社区护绿队”等居民自发性治安组织,形成了全民参与、户户联动的社区治安新格局,有效地维护了社区安全与稳定。

第四,在社区建设中,望州南社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开展“党员联系卡”和“奉献在社区”活动,组织社区内的党员发挥“六个带”作用,即带头宣传党的政策、带头参加社区服务、带头帮扶困难家庭、带头协调邻里关系、带头维护社会治安、带头创建文明楼栋,充分调动了社区党员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党员意识、社区意识和服务意识。

2.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主题广泛的各种社区活动

望州南社区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把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协会和志愿者组织等引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政策法规咨询、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培训、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让社区居民共享社区共建成果。

社区居委会通过整合社区资源,修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站、阅览室、宣传橱窗等一大批宣传文化设施,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和居民素质。每月社区图书室的“书香飘万家活动”,让居民们分享到多读书、读好书的快乐;社区网页的开通,让居民共同分享了信息方便快捷的服务。社区积极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戏曲表演、篮球比赛、书画写作笔会、盆艺展览、端午包粽子、元宵猜灯谜等,为大批社区居民展示与学习才艺、沟通交流、促进友谊提供了平台。在创建和谐社区过程中,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街坊邻里互帮互助,左邻右舍共同参与,和谐成果共同分享。涌现了像“一人种花、送花百家”的梁老伯、以慈祥的爱温暖更多孩子的“百家奶奶”等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使“一花香不如百花香”“一家好不如百家好”的共同进步理念,成为支撑社区和谐的精神纽带。

利用社区资源坚持每周一小活动、每月一大活动,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在服务中化解矛盾,在服务中满足群众需求。社区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和人文关怀,建立了特殊老人台账,将重病、残疾、孤寡、高龄、特困等老年人列为重点关注对象,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帮助。为给未成年人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望州南社区建立了“儿童爱心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农民工也是社区居委会帮助的对象。社区有外来农民工431人,主要从事汽车配件销售、汽车维修、餐饮服务等行业,文化生活非常单调。2005年2月,望州南社区率先成立了全区第一家农民工俱乐部,让外来的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一样享受阅览、健身、上网的公益设施。社区还请来法官、律师,为农民工讲授维权知识、解决劳资纠纷的方法,承接和化解他们到城市后所遇到的各种矛盾。

四、上海地区高校:学校与社区互动

1.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社区服务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全市多个街道成立了“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学校的志愿者们定期在社区内开设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并在节假日开展义诊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真实可靠的医疗信息,为居民排忧解难,引导科学生活健康饮食。上海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创办了假日“爱心学校”,为假期中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家教,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为中小学生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目前上海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参与到了社区建设中。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成为城市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大学生志愿者在奉献中锤炼了品德,净化了精神,感受到了幸福,同时也把快乐爱心传递到了社区,还培养了自身的社区参与能力。

2.大学生社团活动进社区

团市委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社团节,在社区开展社团展示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进社区不仅能够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对社区年轻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而且还能为学生社团注入新的活力,增加学生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3.大学校园文艺进社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文艺团体和精品节目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艺术团、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管乐团等相继献演于上海大剧院。社区文化广场的蓬勃兴起更为高校校园文化走进社区提供了舞台,校园文艺团体进社区丰富了社区生活,提升了社区文化的内涵,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社区参与以及认同感。

4.大学生社区挂职锻炼

从1995年起,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教育党委和共青团上海市委等联合组织了暑期优秀大学生挂职锻炼。此后,大学生挂职锻炼活动蓬勃兴起,或社区主动邀请,或高校积极联系,各种层面的挂职锻炼活动被组织起来了。许多高校除安排好市级挂职锻炼外,还同有关区县和单位主动联系,拓展挂职领域,落实挂职岗位,进一步扩大挂职锻炼的活动参与面。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就社区发展的某个方面开展专题调研、撰写论文,为社区的建设建言献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