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社会构建与人的心理需求的研究成果

和谐社会构建与人的心理需求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科学的做法是,依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依据制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层次出发,制订整体、系统的目标。

和谐社会构建与人的心理需求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和谐社会构建与人的心理需要

一、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长期研究人的自我实现的理论。马斯洛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中首先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呈金字塔形排列的,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afety needs);归属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重需要(Esteem needs);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 nneeds)。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这些需要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在这个需要层次的最底层就是基本的生理需要,而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属于低级需要。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属于高级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支配着人们的动机;只有当它得到适当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和谐社会构建与人的心理需要的关系

人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在需要的驱使下进行的。而心理需要是人的需要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心理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的反应,是产生行为的原始动力,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当个体对某种事物感到欠缺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并立即转化为需要,继而产生指向一定目标的动机,付诸行动,实现目标。需要状态既是对周围环境、外部世界的依赖和需求,也是心理上的欲望、希望、愿望和需求。所以,可以将心理需要理解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需要主体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希望,以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满足,最终达到其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换句话说,心理需要就是个体对自身心理感受的匮乏状态的反应。心理需要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人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人的素质、知识、人力资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发展动力。而人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是衡量人才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心理素质的建设。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为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即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对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的心理反应。人的心理需要也是通过人的现实活动并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得到满足的。也可以说,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

个人既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最终享用者,也是和谐社会的真正创造者,离开了一个个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个人,和谐社会只能是虚无的、空洞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创造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体创造性,就必须了解个体的心理需要,尽量满足个体合理的需要。然而,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又构成了不同阶级、不同利益的群体,群体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个人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不同,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他们就会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因而,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的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有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呈正向关系。如果人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就会沿着健康和最佳选择的道路发展,并且能够体验到一种切实存在的完整感和“因理性或积极生活而带来的幸福感”,否则就会产生病态和忧伤。因此,了解并最大可能地满足社会成员合理的心理需要,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富裕、经济繁荣的社会,更主要的应该是一个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挥的社会。因此,和谐社会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心理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证。换句话说,没有个人自我和谐就没有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社会真正的健康和和谐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人的心理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需要层次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用

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和谐社会构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谐社会又是以人为本的理想社会,以人为本就不能不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需要。然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人为中心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价值。同样,通过解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启发。

1.系统而有层次地设置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个体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而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属于高级需要。低级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占重要的地位,是个体整个需要系统的基石。满足个体的低级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当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会很自然地去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如果忽略了人的低级需要,一味地去追求高级需要是不现实的。同样如果忽略了人的高级需要,只是去满足低级的需求,只能让人们丧失斗志和发展的方向。所以,科学的做法是,依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依据制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层次出发,制订整体、系统的目标。

(1)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生理需要。要想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建设物质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尺度,只有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才能使人们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实现个人自我的发展,进而推动人的才能和个性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www.xing528.com)

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指物质上的满足。解决13亿人口的物质需要,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以食为天”,如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都不能满足,要求人民群众知礼节与知荣辱只能是无稽之谈,倘若人民群众不知礼节与荣辱为何物,焉有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然,没有人自身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也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温饱、住宿等低级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个体就有可能采取非正常的手段来解决,比如偷盗、游行示威,甚至采取抢劫、杀人等暴力方式危害社会安全,危害公共安全。因此,要创建和谐社会,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维护社会稳定,满足人民安全需要。人要全面发展,社会要和谐,无疑要解决人的安全需要问题。安全需要是指一种安全、舒适、宁静、不害怕的需要。在现实环境中,人们寻求的安全需要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物质层面的环境安全。具体来说,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安全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比如说,没有战争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完善的养老体系、保障就业、重大灾害预警应急系统的建立等。另一方面是指精神层面的环境安全。比如,个人隐私的保护。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被泄露、个人隐私传于网络、动辄遭到人肉搜索等,诸如此类事情的发生已经是家常便饭。这些都是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利益问题。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这就提醒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低级需要,满足人们安全的需要。低级需要的力量是强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当它未得到满足时,它的破坏性也就越严重。因此,只有解决好人们安全需要的问题,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的全面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3)加大人文关怀力度,满足人民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融入他人和集体中间的需要,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有爱与被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较高级的需要。正如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当生存和温饱不再成为制约人的首要问题,基本需求的张力减小之后,归属与爱的需要开始占据主导,人们开始更多关注成功与幸福。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当人们基本需要满足后,他们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品质和幸福。为了使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进而发挥他们的潜能,达到各尽所能,社会必须努力营造适宜个体寻求亲情、友情、爱情归属感的环境。同时,社会更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关注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

(4)尊重个人的价值选择,实现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以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权威,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要达到社会和谐,实现个人高级需要,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为个人提供基本的保障,尊重个人价值选择,各个阶层间应相互开放,平等竞争。换句话说,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应该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竞争的机会。第二,社会公正及资源配置的原则应该有法制约束。第三,社会还要尊重个人价值选择,对每个人所做的个人选择,只要不违法、不害人,都要尊重、接受。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们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障碍,之所以会出现个人不和谐,是因为他感觉到内心的需要没有办法得到实现,或这些需要即使得到了实现,也得不到社会的赞许。因此对每个人的选择尊重程度越低,要达到自我和谐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要达到社会和谐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总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阶层处于不同的需要满足阶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低级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高级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2.重视需要层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着眼于正面或理性层面来分析与解剖人类需求的一般心理规律的。而在现实中,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会产生一些负面心理的情况。前文中针对如何满足人们正确心理需要来谈具体的做法或措施,那么,如果这些正常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社会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发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如果正面或理性的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时,就有可能转化为负面的或者非理性的“病态心理状况”。这也是需要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性等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正常的满足,那么可能会让一部分人产生“仇富心态”;如果第二个层次的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那么可能会让一部分人产生焦虑或恐慌的心理;如果第三个层次爱和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那么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没有安全感;如果第四个层次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正常满足,那么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有不被信任和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反社会的行为;如果第五个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那么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对前途和希望感到迷惘,极端的甚至可能会演化为“自杀性倾向人格”。

可见,需要层次不能满足就会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立的“不和谐因子”,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做好为满足人们需要努力的同时,也要作好心理准备处理未被满足带来的一些负面事件。理性和非理性心理是此消彼长,要防止“社会正向心态”向“社会负向心态”的转化,只有理性层面的需求被满足得多一点、充分一点,非理性的心理和行为才会减少或降低一些,从而“和谐因子”就会增加一些。

3.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就是要让各阶层的人、不同利益主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拥有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导致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的特殊利益。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利益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单靠一种激励机制来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是行不通的,必须考虑利益群体的多方面需要,才能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因此,我们要根据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实际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地满足不同阶层的不同需要。例如,对于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以及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这些人所占有的组织资源几乎为零,经济条件较差,文化水平较低,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是解决吃、穿、住等,我们要解决的就是他们目前最重要的需要,就是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构成了现存的中间阶层,他们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表现为中间阶层是介于高层和底层的缓冲层。这个阶层的低级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他们对较高层次需要的追求表现强烈,如归属和爱的需要与尊重需要。我们要在解决他们的归属和爱、尊重需要的同时创造条件促进个体自身发展,最终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如院士级别的高级知识分子,资产过亿的私营企业主,CEO级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大型国有企业高管,以及高级别干部等,他们的低级需要与较高级的需要已得到基本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满足这个阶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