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苏三庆王斗虎郭连江对如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苏三庆 王斗虎 郭连江

对如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1]这不仅明确指明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也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传统体制和观念的束缚,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为我国社会发展确立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来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办学观,对新的办学实际进行新的认识,对教育规律、教育功能进行新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实践性的育人理念,来引领学校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一)解放思想,传承创新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是解放思想的产物,而实现科学发展和推动社会和谐的进程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高校来说,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传承创新,才能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

回顾我校50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学校每次取得大的发展无不与解放思想密切相关。学校大致经历了创业维艰、曲折发展的30年(1958—1988),深化改革、开拓前进的10年(1988—1998),抢抓机遇、建设知名大学(1998—2008)的10年。1998年以来,学校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学校注重内涵,强化特色,在10年的时间内取得了快速发展。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专业设置不断增加,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趋于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快速改变了单学科性的工科院校办学格局,顺利地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

目前学校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同时也面临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难题,如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发展,规模与质量,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发展潜力挖掘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有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传承创新,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有效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难题,有效构建多层面的和谐校园,才能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求。

(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仅很好地回答了德育的定位问题,而且有力地保障了办学的方向和教育教学质量。

过去对德育的定位问题主要有两种偏差:一是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仅仅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的德育教师、单独的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二是把德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成为独立于生活世界的孤立实体。[3]为此我们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德育教育方式方面,要把德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全体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把现实生活融入教学之中,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和途径,引导学生自觉认同德育目标,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为: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强大的精神支柱。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法宝。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继往开来、强国富民的强大精神动力。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成为13亿人民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4]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全体教师树立大德育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特色兴校,人才强校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创新、实践、积淀、提炼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树品牌。在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建设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在继续服务煤炭行业的同时,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培养在西部和地矿行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从育人角度看,我们要着力彰显办学特色,培养具有西科品牌的特色人才。学校2007版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新的特色:(1)加强基础教育,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2)拓宽专业口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办学特色和优势。(3)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4)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应用技能。(5)更新教学内容,整合课程结构,优化教学计划。(6)加强计算机、英语教学,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7)因材施教,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8)充分利用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授课实效,增大单位课时信息量。[5]

学校实施“三个对接、三个走出”(即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让学生走出书本;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对接,让学生走出课堂;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对接,让学生走出学校)的育人模式,将人才培养融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变培养综合的学术性通才为培养特色型的应用型专才。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核心任务,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学校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勇于创新等特点,赢得了社会的欢迎和好评。

高校既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的摇篮,也是知识和高新技术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水平的高低、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也就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甚至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目前的重点任务是要在教师队伍中培育大师级的人才,打造更多具有更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以此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上水平。

二、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着力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微观子系统,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模式目前正面临着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重大转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难题。科学发展观的适时提出,为我们搞好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的未来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应着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一)构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

构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基础条件。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强调:“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显然,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www.xing528.com)

我们要通过相应的政策调整,解决好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发展问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互动、互补的激励机制。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要继续按照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建设体系,继续深入实施“质量工程”,巩固已获批和立项项目建设成果,积极培育新的突破点,力求取得新成绩。要继续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我们要按照构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的要求,妥善处理好优势学科与新增学科之间的关系。要按照“加强特色学科、巩固优势学科、扶持新兴学科、鼓励交叉学科、改造传统学科”的发展思路,科学制订学科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学科建设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继续保持鲜明的地矿及其相关学科的优势,不断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凝炼新的学科方向,逐步形成工、理、管为主干学科,工、理、管、文、法、经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我们要继续重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

我们倡导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实现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倡导的理想关系,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志。

传统的师生关系存在着明显的代际伦理关系,充满着“师道尊严”的专制气氛,而现代师生关系的和谐化是时代和师生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归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对方人格是师生和谐关系建构的主要前提。现代教学论“从主客体范畴的角度提出教师与学生在现代教学中的关系并分析其作用与地位,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及各自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反映。”[6]

我们要鼓励平等、民主的教学风格,促进师生个性的发展与特色的发扬。教师要更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发挥主体作用的良好心态中使自己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在教学方法的功能上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推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上由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与研究为主。”[7]我们要鼓励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思想教育。因为教学与教育不可分,所有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所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人格感染作用。我们要鼓励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因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施教的同时也向学生受教,而学生在受教的同时也向教师施教。尤其在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具备相当知识的大学生不仅能够提出许多让老师都难于解决的疑难问题,而且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科研创新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自觉正视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教学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和创新,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我们的教师要善于优化自己的情感,以良好的心态去感染、鞭策和鼓励学生,用真情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的学生要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珍惜老师的付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的坦诚相见,以心换心,是双方都能体会到的师生情感的纯洁和美好。

(三)构建充满活力的大学文化平台

大学文化是一种弥漫性的存在,它散布在大学的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园传说、学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方面面。大学文化是大学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大学长期办学历史经验的积淀,是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综合体。狭义的大学文化主要指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具有一种温慈的亲和力与顽强的生命力。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必有神韵或神采。

我校具有百年的高等教育历史和50多年的独立办学实践,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烽火和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创业的磨炼,砥砺出“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在新世纪,西科人将其总结为“胡杨”精神。“胡杨”象征着西科大坚忍不拔、不断超越的顽强意志,体现了西科大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蕴含着西科大“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秉承并弘扬“胡杨”精神,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学校继续保持在矿业等高新技术创新领域的先进地位,有利于学校继续保持为西部服务的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学校持续推进人才培养过程的完善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学校的科学发展。我们要在构建充满活力的文化平台时,让学生牢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让学生自觉养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弥漫在学校空气中的“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

我们要继续开展富有特色的科技、文体文化活动,进一步办好体育节、科技竞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活动。近年来,学校每年投入资金资助大学生课外科技和学科竞赛活动,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已形成参赛种类多、人员多、水平高、成绩好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及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科技活动,获得各种奖项800余项。这些学科竞赛活动,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热情,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学校的健美操队、跆拳道队在陕西高校中独树一帜,多次在全国体育专业竞赛中夺得金奖,为学生增强体质和培养体育专长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我们要不断完善文化设施,美化校园景观,充实文化标志,抓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和史密斯指出: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不是随意摆设的”。高等院校是校园景观艺术之集大成者,任何一所院校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景观艺术去演绎其大学精神,校园公共景观艺术是丰富校园环境建设、提升校园人文氛围的有益补充。我们需要人性化、趣味化和阐释性的文化内涵去塑造这种具有美学意义的空间造型。[8]我们还要以平安保和谐,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要认真落实预防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措施,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确保师生饮食、饮水安全卫生,建成集人防、物防和技防为一体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06-08-3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4

[3][4]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9,156

[5]西安科技大学校史编写组.西安科技大学校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12,213

[6]李秉德,王鉴.时代的呼唤与教学论的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7]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246,247

[8]张北坪.大学新校区:公共景观应当怎样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