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采访现场观察分享

电视新闻采访现场观察分享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胡景胜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现场观察,是记者采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具体到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是新闻记者同时运用感觉器官,以眼睛为主,从而在客观实际中对主观认识进行检验的现场采访形式。

电视新闻采访现场观察分享

浅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

胡景胜

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现场观察,是记者采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观察,是指仔细察看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直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的眼睛来观测和察看。而具体到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是新闻记者同时运用感觉器官,以眼睛为主,从而在客观实际中对主观认识进行检验的现场采访形式。通俗地讲,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将现场所见到的情景、事实用笔或话筒表达出来。

在现场观察过程中,记者必须按照新闻采访的规律和特点,根据新闻报道的任务要求,以特有的新闻敏感性,去猎取现场发生的事件或人物活动中富有新闻价值的细节。记者只有在新闻现场依靠自身特有的观察力,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所采访的人物、事件及其环境、气氛,才能够对所采访的题材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生动的报道。

一、观察的作用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他研究写作方法的《文赋》中开头就指出,文章必须深入、广泛地进行观察。茅盾先生对初学写作者也告诫说,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么,采写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新闻报道,就更需要记者在事件现场认真细致地观察。

1.提供新闻写作素材

无论是采访新闻人物,还是采访新闻事件,对人、对事、对物、对现场环境的直接观察,都能帮助记者得到真实、生动的新闻写作素材,使新闻报道具有丰富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报道往往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受众、感染受众,让受众仿佛身临其境。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新闻报道失实,或是人们感到可信性、可读性程度不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记者仅凭采访对象的口头介绍或摘编文字简报进行报道,缺少新闻现场的第一手材料。曾有两家报纸同时对泔水油查处事件进行报道,并且都有对这一加工厂现场观察的描写。从报道看,两家报社的记者都到了现场,也都对现场进行了观察,但是,第一家报社的记者在对观察的展示上过于笼统,虽然用了“垃圾遍地、残渣满坑,肮脏不堪,环境极为恶劣,令人震惊”等一连串描述,而给人的感觉却是虚泛的,缺少客观性。而第二家报纸的记者用简单的词汇对现场做了白描式的展示,虽然没有说“环境恶劣”这样的定性语言,却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环境的恶劣。恰当地对现场观察进行展示,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可看性。

2.捕捉新闻线索

随着现代电视新闻观念的深入,电视记者工作日益强调走向现场,注重在现场发现捕捉新闻线索。在现场观察的过程中,记者不仅能够获得最真实、生动的新闻素材,还能捕捉和发现有价值的线索。2007年在大兴区村村通公路的采访报道中,我们发现一条新近开通的公路某主要路口两侧,无序地停放着很多吊车、铲车、小型挖掘机等车辆,严重地影响了主路车辆的正常通行,为来往车辆和行人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笔者随即对这些车辆影响正常交通的情况进行了拍摄,并随机采访了过往车辆和行人,获得了第一手新闻线索,一篇很有价值的民生新闻就这样产生了。新闻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记者深入生活,要用眼睛去看、用脑子思考,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有新闻头脑,这样才能获取报道线索、发现报道角度。好的新闻线索常常是记者在生活中采访到某人某事,激发起创作热情,触动其长期思考的问题。

二、观察的方法(www.xing528.com)

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这对新闻采访现场观察也是一个极大的启发。观察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方法。从字面上解释,便是既“观”(看)又“察”(思考)。要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记者就要迈开双脚,切实深入到群众和新闻现场,去了解生活,挖掘新闻事件的真相,同时要边采访边思考,久而久之必能培养出敏锐的观察能力。

1.抓住特点

记者在采访报道中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个性特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篇新闻报道才能有新意、有生命力、有吸引力纪录片《梁山好风光》是由我国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孙玉平先生执导的。他为拍出梁山的与众不同、梁山的真正个性,历时一年有余,经过数月的亲自观察,近百次登上梁山,十多次拍风雨云雾,终于发掘出一个鲜为人知的梁山,把梁山之奇、之特、之美奉献在观众面前。

2.抓住事物的细节

抓住、抓准了典型事物的细节特征,报道也就有了感染力,有了与众不同的角度。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努力到新闻现场去观察捕捉,精选生动典型的细节。真实的细节可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提示新闻题材的主题意义,同时,也是增强电视新闻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新闻《六年冠军梦,圆梦在津门》是一条感人至深的好新闻。1995年5月8日晚,中国男子乒乓球队在主教练蔡振华的带领下,顽强拼搏,捧回了梦寐以求的斯韦思林杯。新闻开头是激动人心的夺冠时刻,王涛战胜佩尔森后,激动地把球拍甩到地上,蔡振华情不自禁地哭着和运动员拥抱握手,热泪盈眶地接受记者采访;在全场观众的欢呼声中蔡振华及队员亲吻斯韦思林杯;庄严的五星红旗在运动场上冉冉升起;教练员、运动员激动的泪水和发自肺腑的话语让观众为之动容。新闻独辟蹊径,除开篇导语外,全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有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记者细腻巧妙地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出运动员夺冠的情感世界。流畅的画面、动人的细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运动员奋力拼搏的昂扬斗志。好的细节犹如明珠美玉,难以寻觅,必须通过一番探幽寻微、披沙沥金的艰苦工作才能获取。

3.与思考相结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概括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意义时说: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睛观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创作电视节目,特别是从新闻报道的意义、作用出发,记者又必须把观察到的现象以理性的思考去透视,要通过现象看出它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思考与观察是互补的,观察是基础,思考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观察又要在思考的指导下展开。离开了思考的观察就无法构成完整的、抓住本质的形象。观察与思考结合,是使新闻报道准确、真实的重要保证,也是报道深入的重要保证。

2010年笔者配合同事采访了一条《拆迁农民不差钱,巨款挥霍令人忧》的新闻,就是记者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而产生的好新闻。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加快,很多农民都告别了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全部拆迁上楼。农民从解决温饱,一夜之间转身变成百万、千万富翁,购置高级轿车、经商投资、炒股、高档消费等现象比比皆是。记者通过观察了解到拆迁农民的这一现象,深入分析了拆迁农民的思想现状,并深入到拆迁农民家中进行了解采访,最终得出挥霍拆迁款的情况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大部分农民对如何理财也确实没有具体的计划,所以在新闻最后记者又加入了引导拆迁农民如何理性消费、如何理财等内容,最终此条新闻被评为了北京新闻奖二等奖。

4.全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首诗诠释出了观察事物的哲理。在采访中,记者必须多方面、多角度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观察,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和本质。既要全面地多跑多看,又要围绕中心做细致深入的调查。记者要善于选择从最能体现事物特征的角度,进行细致的观察。一般而言,在事先安排有固定地点的采访中,记者应该提前进入现场,观察好有关地形、位置、角度及座位的安排。在采访活动开始后,记者应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占领有利位置。在临时安排的活动和突发事件的采访中,记者要自己发现有利于观察的角度。同时,在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中,记者观察的角度和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新闻现场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记者的观察需要发生改变。

记者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并通过对现实、人生、事件的观察,形成深刻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