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反思与重构

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反思与重构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后,出现的首部重要的小说史著作是1927年出版的范烟桥《中国小说史》。1935年出版的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其基本观点承袭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只是论述更为细致。1939年出版的郭箴一《中国小说史》是抄袭之作,也不能避免进化论思想,书中竟然出现了“汉魏六朝实无小说,只有一些零碎的笔记,可以勉强算作小说”[13]的议论。1990年出版的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册),也是贯穿了进化论思想。

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反思与重构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后,出现的首部重要的小说史著作是1927年出版的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范氏《中国小说史》第二章为“小说混合时期”,即周秦时期,因为此时期没有文体观念,也就是范氏所言“周秦之际,本无所谓小说也”,所以他把此时概括为“小说混合时期”是客观的结论。但范氏马上就说“惟诸家著述中,具小说之雏形者,颇不为少”[9],这就是进化论的言论了。为何非说此时的作品只是“具小说之雏形”呢?其实《尚书》中的《金縢》就比后世的很多所谓的小说作品更有小说韵味。作者说:“此一时期,小说与其他文学作品,混合而不能分立。盖其结构与思想未能整个完成故也。”[10]其实现在已知的中国文学体裁分类是汉末曹丕的《典论·论文》,此前四百年的先秦时期基本上没有文学体裁的观念,因而当时不仅小说与其他文学作品“混合而不能分立”,而且诗歌散文也分别与其他文学作品“混合而不能分立”。作者说当时的小说“其结构与思想未能整个完成”,难道诗歌和散文的“结构与思想”在当时就完成了吗?要知道,先秦时期的人们虽然没有小说的文体概念,但也没有诗歌、散文的文体观念。先秦诗歌以四言诗和骚体诗为主,而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繁荣期,唐诗的众多品类并不见于先秦,因而如果说中国小说在先秦时“结构和思想”未能完成,那么中国诗歌的“结构和思想”在先秦时也未完成。但人们承认先秦的诗歌类型是成熟的诗歌,却不认为先秦的小说类型是成熟的小说。也就是说,先秦的诗歌不是幼稚的,不适合于进化论,但先秦的小说是幼稚的,还需要“进化”。在第三章《小说演进时期》的开始,范氏说“唐以前之小说,多为杂记体,未能抉取人生片段,尽力描写,即结构体裁,亦不完善,至唐始渐达到真善美之焦点”[11],这些议论也是以唐代小说之标准来绳《搜神》《世说》等小说,也是进化论观点。如果以范氏后文中论及的章回小说、元杂剧来衡量唐传奇,那么唐传奇也是“结构体裁,亦不完善”。

1935年出版的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其基本观点承袭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只是论述更为细致。例如在论述唐传奇时,谭氏说“传奇的起源,当然是六朝鬼神志怪书的演进”,唐传奇作者因为是“有意为小说”,“致使文言小说踏进了黄金时代;然亦因有意为小说,致使文字易朴质为华艳,叙述由直接而宛转,遂与一般社会逐渐隔绝,由六朝的平民的志怪书,进而为唐代的贵族的传奇了”;“更以它们的技术与取材而论,亦与前此的志怪书不同。不但书写宛转,而其对象亦扩大,由琐碎而变为有条理可寻,由混杂而渐趋于分析”。[12]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鲁迅进化论的影响。

1939年出版的郭箴一《中国小说史》是抄袭之作,也不能避免进化论思想,书中竟然出现了“汉魏六朝实无小说,只有一些零碎的笔记,可以勉强算作小说”[13]的议论。

1960年出版的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编写的《中国小说史稿》,在当时影响很大。此书的绪论中有下面的论述:

我们在本书中把中国古典小说历史划分为三个大时期和八个小阶段。第一个时期是中国小说的准备时期,包括先秦两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第二个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产生、发展、成熟的时期,包括魏晋小说和唐宋传奇。第三个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大繁荣的时期,从宋元话本开始。[14]

从小说的准备时期,到小说的产生、发展、成熟时期,再到大繁荣时期,这是一个标准的进化论进程。书中还说到了宋元时期,“起自民间的‘说话’,代替衰朽了的文言小说”,新兴的事物代替衰朽的,这正是用进化论模式来解释小说史现象。

197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中国小说史》出版。此书第二章“魏晋南北朝小说”中说此期的小说,“在艺术上,这个时期的小说虽然还不成熟,但开始有了较完整的结构,也注意到人物性格的刻画,出现了一些比较精彩的篇章”[15],此处的“不成熟”“开始”“较完整”“注意到”“比较精彩”等词汇,都表示作者在字斟句酌地向人们说明此时是发展的初期阶段。之后在论述唐传奇时,在引用了鲁迅的“演进之迹甚明”之后,接着说“唐传奇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16]。既然此时已是成熟的阶段,那么此时的小说就应该具有中国小说的典型特色,但作者在论述到宋元话本时,又有以下的论述:

为了紧紧扣住听众的心弦,做到引人入胜,话本作者总是创造出丰富曲折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并且把环境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刻画,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服务,而很少孤立地、静止地描写周围环境和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特色。例如短篇话本《简帖和尚》……[17]

这段话从情节、环境、人物的角度来评析话本小说,其评价标准显然是西方的。不过既然此时才“形成了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特色”,那么唐代为什么又是小说的成熟期呢?在前文的论述中,作者认为,唐传奇只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大跃进”,只是“摆脱了魏晋南北朝小说那种粗陈梗概的写法,转向对现实生活作较深入细致的描写”,只是“塑造了较鲜明的人物形象”[18]而已。这里的“较深入细致”“较鲜明”,虽然与唐代这个小说的“成熟”阶段很不相称,但作者也是无可奈何的,因为按照进化论思想,唐传奇只能是阶段性的,它不能比后世的话本小说艺术性更高。

1990年出版的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册),也是贯穿了进化论思想。在前言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国的小说发展到唐五代,可以视作一个阶段,即我国小说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阶段”[19]。作者在具体论述时,也自觉地运用了进化论理论。例如在阐释“南北朝志怪小说思想艺术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时,说当时的爱情小说“从情节的丰富、叙述的细致来说,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比魏晋小说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艺术上,南北朝志怪小说“普遍地描写细致了,叙述故事有曲折性了,文字篇幅加长了,并且文辞华丽、生动、形象,这对魏晋志怪来说是个发展,对唐传奇来说又是先驱”。这些论述,指出小说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而每一个中间环节,对前一个环节而言是继承和发展,对后一个环节而言是先驱和铺垫。这些都是进化论言论。其实文言小说即使到了清代的《聊斋志异》,其艺术特色也很难说超过了《左传》和《史记》。

鲁迅进化论思想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他以唐传奇的艺术成就来贬低六朝小说,他的这一观点几乎影响了其后每一部小说史的写作,《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也未能例外。侯忠义在论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时,先引用了鲁迅“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的言论,之后进行了具体论述。在论述唐传奇的体裁时,作者认为唐传奇“体裁从笔记体发展到故事体,这是小说体裁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而“篇幅短小,叙述简单,情节单纯,人物模糊”的六朝小说,“只能算是‘片段的谈柄’,而不能成为结构完整的作品”;在论述传奇的虚构时,作者认为这是“小说创作的一大飞跃”。当然唐传奇即使具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它也只能是一个过程,它也只能是“孕育产生了代表我国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聊斋志异》”而已。

1990年出版的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其绪论把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分别是准备期(从远古到先秦两汉)、成熟期(魏晋至唐)、转变期(宋元)、繁荣期(明代)、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演进期(1895—1911)。这个论述框架也是进化论的。作者在具体论述时,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渐渐从野史杂传中分离出来,开始走向独立的文学形式,展现了中国小说的雏形”,它们的“形式也比较简单,只是‘粗陈梗概’而已”;而唐代小说则“艺术上篇幅加长了,描写细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也较鲜明,是成熟的短篇小说”[20]。这样的议论,显然也是来自于鲁迅。

1991年,徐君慧的《中国小说史》出版。此书的第一章是“小说的起源”,写的是先秦阶段;第二章是“小说的雏形”,写的是魏晋南北朝阶段;第三章是“小说的开始”,写的是唐代;第四章是“白话小说的兴盛”,写的是宋代。从这四章的章目来看,小说的起源、雏形、开始、兴盛,非常条理有序,是按照进化论思想来安排的。不过按照进化论思想,在第四章的“白话小说的兴盛”之后,就应该是“中国小说的衰落”了,但中国小说在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历史,其中还有更优秀的小说作品,显然是不能“衰落”的。于是后面几章,作者不得不放弃了一些进化论思想,后面几章的章目就分别是“历史小说的代表——《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水浒传》”“其他历史小说”“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其他神魔小说”,等等。这是作者在按照不同的题材来论述小说。不过作者在用“世情小说的崛起——《金瓶梅》”“世情小说发展的历程”“古典小说的顶峰——《红楼梦》”这三章来论述世情小说时,又不自觉地运用进化论了。该著作的最后一章是“顶峰之后的古典小说”,这是该小说史的最后一章,但此时的小说创作已经是低谷了,在“为小说新的转化准备条件”[21]了。

徐著的进化论思想,在其论述小说在唐代飞跃发展的原因时,表现得非常清楚:

小说的源泉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传记。从初民在劳动休息时用讲故事以消遣,到有文字记载,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具备了小说的雏形。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特别是后期和隋代的作品,在刻画人物,摹描细节,编织故事,组织结构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到唐代,加以其后的适宜,正如树木从萌芽,茁干,添枝,发叶,吐蕾,已到开花结果时候了。[22]

把小说史比喻为“萌芽,茁干,添枝,发叶,吐蕾,开花,结果”,于是就把丰富的千变万化的原生态的小说史变得简单化了,线条化了。

1992年,李悔吾的《中国小说史稿》出版,其目录为:

第一章 中国小说的萌芽期——神话、寓言、散文、宗教迷信与传说中的小说艺术因素

第二章 中国小说的童年期——志人与志怪小说

第三章 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期——唐人小说

第四章 文言短篇小说的延续与发展——宋、元、明、清的文言短篇小说(www.xing528.com)

第五章 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聊斋志异

这前五章所论述的是文言小说,分别是萌芽期、童年期、成熟期、发展期和高峰,这也是一个符合进化论的写作思路。

李著第二章的开始有以下论述:

谁都承认,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小说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质变”的主要标志,就是虚构;没有虚构,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因而也就不能成为独立的文体。

其中所说的“小说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一个进化论的结论。作者说小说“质变”的主要标志,就是“虚构”,但“虚构”这个词本身就是含混不清的,因为虚化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虚构,这是没法衡量的。用一个模糊的概念作为“质变”的标准,是无法确定是否发生了质变的。

1994年出版的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在前面有一个很长的绪论。绪论的第三部分是“文言小说的源流及其基本特征”,文中认为:“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先有其名后有其实,而是在客观世界上先存在某种事物,才产生与其相应的概念,而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也会有发展变化”[23],这一认识是符合事实的。但作者说:“凡是一种文体,都不是骤然产生的。尤其是像文言小说这样最有中国特色的小说,由原始的萌芽状态发展到成熟,乃至达到这一文学样式的艺术高峰,其间几经融汇变化,吸取了神话、寓言、史传文学、诗歌等各种文学艺术的精华,才出现唐人传奇、《聊斋志异》等高标格的作品。”[24]这样的论述就是进化论的腔调了。在绪论的第四部分“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作者把文言小说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先秦至西汉:前小说时期”“东汉至南北朝:文言小说的雏形时期”“隋唐五代:文言小说由成熟到鼎盛的黄金时期”“宋元:承袭唐人馀绪而渐趋萧条的时期”“明清:文言小说由复苏而推向新的艺术高峰的时期”,这一分期法虽然有些波折,但也基本上符合进化论思想。其中作者把先秦至西汉作为前小说时期,也就是此时还没出现小说,因为这时的创作者们“根本无意创作小说”,但吴志达前面已经说“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先有其名后有其实”,先秦西汉的创作者们既然还不知道小说之名,他们只能“无意创作小说”,那么他们无意创作的小说就不是小说了吗?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小说,不是依据作品本身,而是依据作者是否有意创作这种文体,这种思维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1996年出版的王恒展的《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共分为八章,分别是: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中国小说的孕育时期——先秦

第三章 中国小说的产生暨雏形时期——两汉

第四章 笔记小说的成熟和史传小说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

第五章 文言小说的全面成熟和通俗小说的产生时期——唐五代

第六章 中国小说的通俗化时期——宋金元

第七章 中国小说的雅化时期——明清

第八章 中国小说的变革时期——近代以降

这八章的设置,是以时间为经,以小说文体、文风为纬,很下了一番心思。前面五章中出现的“孕育”“产生”“雏形”“发展”“成熟”等字眼儿,表明作者依然在进化论的束缚中。但后三章分别为中国小说的通俗化时期、雅化时期、变革时期,概括得非常到位,符合小说史事实。

2007年出版的李剑国、陈洪主编的《中国小说通史》,在对唐前的小说进行分期时,认为“战国秦汉属于小说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及隋是古小说的兴盛期”,而兴盛期的小说“艺术表现力逐渐提高,尤其是南北朝和隋朝的进步尤为明显,许多优秀作品改变了粗陈梗概的叙事方法,而向精致化的方向发展”[25],这些论述都表现出了进化论思想;但下面一段话最能看出鲁迅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古小说经历了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大约千年漫长时间的酝酿,在唐代终于成熟,唐代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划时代的一个时期。由于小说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革,唐代小说中的一批优秀之作摆脱了先唐古小说的幼稚状态,在形式和内容上获得了突破,基本具备了近代意义的小说特征,产生了一种崭新的小说文体——唐传奇。[26]

“千年漫长时间的酝酿”“唐代终于成熟”“先唐古小说的幼稚状态”,这些关键论断都与进化论思想关系密切。

2007年出版的刘勇强的《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中说“本书并不完全认同中国古代小说到明代中叶才成熟的观点,不过,即使我们以宋元的说话艺术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高潮的一个标志,那么至迟从魏晋时代就出现了小说原初形态的作品,却历经了近一千年才步入这一高潮阶段,确实是小说史研究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27]。从魏晋时的“小说原初形态”,宋元和明代中叶的小说高潮,其进化论思想也是非常明显的。刘著上编是“从肇始到成熟:两大系统及其演进概说”,从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来组织材料进行论述的。后面各章的题目,分别是“小说文体的孕育”“小说的原初形态”“文言小说的文体独立”“说唱艺术的初潮”“说话艺术的繁荣”等,所勾勒出的也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始到繁荣的进化论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