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达成度的影响

学生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达成度的影响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学生评价的角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内容不应局限于教师给定的评价范围。活动目标的“达成度”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内驱力,评价的结果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

学生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达成度的影响

第四节 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表现、收获等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目的在于指出其优缺点,提供矫正帮助,肯定学生的未来,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

《北仑区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试行)》中对学生评价的原则、内容和评价的一般方法进行概述,为该区教育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引导。各协作单位在该引导下,结合自身资源,展开了具体的学生评价探索。

一、学生评价的原则[4]

(一)过程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经过学生的亲自体验,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因此,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发展过程、发展水平上。这就要求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起点,分析和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具体地说,要以学生“自我参照”作为标准,侧重总结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还有什么不足”“以后怎样研究”等。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所起的作用。

(二)差异性原则

抛开先天因素,其他的环境因素和教育条件下的个体在智力、能力、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综合评价应重视这种差异,评价过程中注意每个学生的差异,注意给信心不足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情感精神方面的需求。让每一位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三)可选择性原则[5]

可选择性原则主要指评价内容具有可选择性。从学生评价的角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内容不应局限于教师给定的评价范围。学生应该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愿望选择相关的评价内容作为自己获得评价的依据,达成度则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人性化地分层设置,也可以将评价内容扩展到更广的范围,例如家庭、社会……让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维度的评价内容作为自己发展的方向。活动目标的“达成度”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内驱力,评价的结果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教师在制定相关评价指标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已有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等因素,在评价目标设置上可分为大多数同学能做到的基本目标、经过努力能做到的努力目标、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期望目标。这样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同时能使孩子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学生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案例5-1

灵山学校:学生评价[6]

一、评价方式

(1)采用“自我反思性评价”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相结合的方法

(2)档案袋评价

二、具体操作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见表5-3)

(2)学生建立自己独特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自主管理

(3)教师、学生对档案袋评定(文字说明,给予激励)

表5-3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

img37

案例5-2

淮河小学:学生评价[7]

评价方式:星级评价,每次活动后,经过自评、小组、教师、家长评议,综合评定星级后,在评价汇总表中给组员画上“星”作为奖励。

(1)档案袋评定制:我们让学生按活动小组建立自己的活动档案袋,保存本小组活动所得的资料。比如学生活动的照片、搜集的资料、体验日记、作品、调查报告等。

(2)星级研究员评定制:在一个大型的系列研究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式评价与协商研讨式评定,让学生、小组、教师都参与进来,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形式,运用评星的方法,评价反思自己、评价借鉴他人,广泛民主地听取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审视自己在活动中的得失。每个小组根据星星数评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研究员。

(3)独创了“阳光七彩卡”——红色德育卡、绿色学习卡、黄色体育卡、蓝色美育卡、白色体验卡、紫色心理卡和代表最高荣誉的“阳光七彩卡”。学校将星级评价纳入学校七彩阳光卡激励机制,活动集满3颗星,可获取单类卡1张,集满7种单类卡各一张即可获得更高层次的“阳光七彩卡”。凡获得的卡都可以兑换成“阳光币”,以虚拟价值参加“阳光城”内所有相应的活动,比如去动漫农庄参加劳动,去图书馆借书,在“六一”节换取自己心仪的小礼物等。每到学期末,少先队大队部根据阳光七彩卡的累积量评出“阳光好市民”。这种评价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以智育定优劣的评价思维,将德、智、体、美各种教育的地位平等化,使学生的表现不局限在学业方面。

(4)“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星级评价表(见表5-4)

表5-4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星级评价表

img38

两个案例的学生评价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首先,以活动评价表直观呈现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状况和表现;其次,采用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和小组、家长、指导教师“协商研讨式评价”相结合,对该生的活动状况给予质的评价;最后,学生完善个人档案袋,教师对学生档案袋进行评价。不过,案例2中呈现的评价方式和案例1相比,“星级研究员评定”和“阳光七彩卡”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学校特色文化结合得更加密切,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需要这样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评价方式。

三、学生评价的实施——学分制评价

学分制评价是北仑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管理的一般方法。《北仑区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试行)》中对学分制评价如何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管理中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一)综合实践活动学分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包括基础学分、等级学分、奖励学分和学年学分与总学分。

1.基础学分及其计算方法(www.xing528.com)

基础学分反映学生学习的分量。根据省新课程计划必须达到要求的教育教学量作为基本评价指标。以课时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基本单位,基础学分满分为23分,其中研究性学习7分,劳动与技术教育9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7分。学生实际取得的基础学分按照其实际参加教学活动的课时占总课时的百分比转换而成。转换标准如表5-5所示。

表5-5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基础学分换算表

img39

2.等级学分及其计算方法

等级学分反映学生学习的质量。根据活动全过程学生所显示出来的态度、表现,对照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学目标及学生个体的纵向发展,评定成绩等级。然后,根据成绩等级,规定不同的权重。等级学分的计算方法是:

等级学分=基础学分×权重

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成绩等级及其权重标准如表5-6所示。

表5-6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等级学分换算表

img40

注:A、B、C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项目不评级(下同)。等级学分满分为34.5学分。

3.奖励学分及其奖励办法

奖励学分为奖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的学分,是为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而设立的。学生个人或小组的作品或研究成果经评委认定获奖或具有一定的科学或实用价值;或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即可取得个人奖励学分。具体奖励学分为年级、校级1个学分,区级、市级2个学分,省级4个学分。

4.学年学分的计算方法

学年学分=一学年各部分等级学分之和+奖励学分

中学生总学分=三个学年学分之和/3+三年中奖励学分之和/3

小学学生总学分=四个学年学分之和/4+四年中奖励学分之和/4

(二)等级学分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等级学分评价的内容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指定领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在三个指定领域中,各部分等级成绩评价的内容(或项目)如下。

研究性学习评价包括:(1)参与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2)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3)学习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4)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5)研究性学习结果。

劳动技术教育评价包括:(1)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时量和态度;(2)劳动观点、劳动纪律、劳动习惯及质量意识;(3)劳动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的掌握(或会考成绩);(4)初步的设计、制作和创新能力。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包括:(1)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时间量和态度;(2)活动中获得的体验;(3)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4)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2.各部分等级学分评价方法

研究性学习等级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内容五项指标内容,进行综合评定,一般定为A级需五项指标等级在3A2B及以上,B级需五项指标等级中C不超过2个。

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级学分评价方法:如果根据评价内容第三项指标是会考项目,则成绩必须合格,如果没有会考则确定为A级时,第二、第三项指标必须是等级A而其余两项是等级B;定为B级时,四项指标必须达到等级B及以上,如有等级C的必须有等级A相对应。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级学分评价方法:每次活动结果根据评价内容进行考核,评定A、B、C三个等级。学年末综合各次活动所取得的成绩,评定学年的综合评价等级,得出相应的学分。

(三)学分评定结果

设学生总学分为P(也可设为学年学分),则综合实践活动成绩优秀为:P≥32;良好为:28≤P<32,合格为:23≤P<28;不合格为P<23。

【注释】

[1]梁意强:《刍议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5期,第106—107页。

[2]杨静:《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评价》,《课程与教学》2008年第5期,第123—125页。

[3]梁意强:《刍议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5期,第106—107页。

[4]季景丽:《浅谈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策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1年第6期,第74—75页。

[5]杨静娟:《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评价的再思考》,《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第21期,第43—45页。

[6]该资料由灵山学校提供。

[7]该资料由淮河小学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