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农民收入翻番:现代农业发展效果分析

提升农民收入翻番:现代农业发展效果分析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原市“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可行性分析杨红梅内容摘要:按照全省县域经济暨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围绕太原市“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深入调查,通过分析实现农民增收的因素,提出了农民收入翻番的保障措施。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升农民收入翻番:现代农业发展效果分析

——太原市“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可行性分析

红梅

内容摘要:按照全省县域经济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围绕太原市“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深入调查,通过分析实现农民增收的因素,提出了农民收入翻番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农民收入;翻番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26(2011)04-0011-15

按照全省县域经济暨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太原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一村一品一社,一县一业一联社”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以农民收入翻番为目标,制定规划,积极探索增收渠道,确保“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

一、“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

太原市国土面积6988平方公里,辖6区、3县、1市、2个开发区、1个民营区和1个不锈钢园区,有52个乡(镇),37个涉农街办,957个村委会。共有耕地180万亩,其中,水浇地80万亩,坡耕地100万亩;城乡总人口365万,农业人口101万;农村劳动力58万(其中:38万人从事家庭经营,11万人外出务工,9万人从事其他)。

太原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明显的“大城市小农村(人口定位)、大工业小农业(经济总量定位)”发展格局。要实现“十二五”期末农民收入翻番目标,必须借助省会城市区位、交通、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把“一村一品一社”、“一县一业一联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做好优质安全农副产品进城和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市民出城这“一进一出”两篇大文章,以实施“百园兴农”战略为引领,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围绕特色的种植业、先进的园艺业、集约的畜牧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的休闲观光业,大力发展高端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功能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以上思路的指引下,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15%左右的增速,达到15300元以上,实现翻番;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140亿元,实现翻番;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菜、肉、奶、蛋总产水平增长30%左右,供给率达到60%以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二、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目标分析

根据翻番目标,未来五年,太原市农民收入要在2010年7611元的基础上,以年均15%的增速,到2015年达到15300元以上。具体分解是:2011年增长15.6%,达到8798元。2012年增长l4.8%,达到10100元。2013年增长15.2%,达到11636元。2014年增长14.5%。达到13322元。2015年增长15.2%,达到15346元。促进农民增收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

(一)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给农民带来增收的机遇

从政策层面看,省委、省政府确定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同步推进的四化战略,特别是我省资源型综改试验区将全省发展提升到全国,作为省会城市,太原必将得到国家和省里前所未有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在众多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激发出现代农业率先发展的内在活力。太原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基本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在建设“三个一流”、打牢“一个基础”、构建“四大支撑”的决策部署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引下,一大批煤焦、建材等资源型企业转产投资现代农业。市政府将设施蔬菜发展作为十大惠民工程强力推进,市农信社提出5亿元信贷投入支持设施蔬菜生产,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难得机遇。

(二)“一村一品一社,一县一业一联社”战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十二五”时期,太原市城乡总人口预计扩大到420万以上,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趋势稳定,刺激农业满负荷生产。菜、肉、奶、蛋等市场需求缺口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蕴藏了巨大的潜力。在产业布局上,结合“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提出了以“百园兴农”战略为引领,发展南、中、北“三大加工片区”,培育“五条精品休闲观光线路”,打造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养殖、优质粮生产、特色干鲜果、苗木花卉展销、种苗科普示范“六大产业基地”的规划,加快建设产业成块、基地成片、辐射成圈、互为融合的都市现代农业新格局。

具体算好五笔账来支撑农民增收:

一是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市政府把设施蔬菜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力争到2015年全市设施蔬菜达到10万亩左右,按照温室每亩年收入2.5万元、大棚每亩收入1万元计算,蔬菜总产值每年可增长3亿元,连同旱地蔬菜和苗木花卉收入,农民蔬菜及花卉业人均年增收400元以上,到2015年可实现增收2000元(按照100万农民的大数计算)。大力发展“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中央和省、市连年实施粮食补贴、强农惠农补贴、强农工程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和葡果增收计划,种植业单产提高10%左右,辅之农产品质量和价格水平的提高,带动农民种粮收入以年均130元左右增速,5年后可实现增收800元左右。“十二五”末全市种植业人均增长2800元。

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4亿元左右,可辐射带动初级农产品种养基地实现增值增效10亿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1000元左右。

三是大力实施“百园兴农”工程。通过大招商、招大商,打造高标准、大规模、高档次的农业综合园区,发展50个左右的高标准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带动农民转移就业和发展第三产业,新增收入5亿元,可带动农民实现增收500元左右。

四是畜牧业通过产量增加和畜产品价格上涨,增产增值3亿元以上,可带动农民畜牧业增收300元左右。(www.xing528.com)

五是在各方面物价稳步上涨的助推下,以从事家庭手工业、个体建筑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二、三产业收入将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将更为广泛。“十二五”期末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可实现增收4600元左右。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太原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剧增,农村劳务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工资增长水平按30%左右的增幅,人均年收入由目前的1.5万元可增长到1.95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从目前的11万增加到15万,按照年收入1.95万元计算,增加8亿元,工资性收入增长13亿元,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增加1300元左右。

(四)统筹城乡发展,农民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加

太原市城郊农民数量占全市农民人口份额比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张和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农民利用积累的资金、房产、土地等进行非生产性投资,人均获得利息、红利、征地补偿、租金等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获得的各种扶贫救灾、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转移性收入提升空间很大。另外,按照中央l号文件要求,太原市加大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也将进一步为促进农民稳步快速增收做出贡献。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人均增收1800元左右基本可以实现。

总体来讲,太原市今后五年如果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和市场下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稳步实现翻番目标。

三、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举措

不论是省委提出的转型跨越发展目标,还是太原市委提出的争创一流业绩要求,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很难完成既定任务,要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在转换思维上下功夫,在创新方法上下功夫。为此,我市主要通过以下五条途径,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

(一)创新发展思路

在工作思路上,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带动特色种养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一县一业”生产基地县和“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村。在发展方针上,坚持抓加工、拓市场、建基地、搞服务,优先发展精深加工产品,优先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优先发展高科技项目,优先扶持名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推动全市农业逐步由增产战略向增效战略转变,由依赖资源向依托市场转变,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在结构调整上,坚持“稳粮、增菜、强牧、优果”的基本方向,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精品农业,逐步将我市的养殖业比重调高,种植业比重调优,农产品加工调深,农业产业链调长。在发展模式上,走高端、精品、特色农业发展路子,深度挖掘种养基地的多重功能,结合特色村和专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普通农副产品转化为休闲旅游商品,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二)优化区域布局

在产业布局上,规划布局南部以清徐为核心的现代农产品加工示范片区、中部以小店区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片区、北部以阳曲县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综合片区的“三大加工片区”;建设专业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社区集贸市场“四大交易市场”;抓好食醋产业链的整合、畜产品产业链的扩张、干鲜果产业链的提升、蔬菜产业链的延伸、优质粮油产业链的拓展,打造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特色干鲜果种植基地、苗木花卉展销基地、种苗科普推广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着力培育西北部山水人文休闲带(万柏林、尖草坪、晋源),南部平原田园风光体验带(清徐、小店),北部黄土风情领略带(阳曲),汾河水源度假带(娄烦、古交),东山生态农业观光带(杏花岭、迎泽)“五条精品休闲观光线路”,基本建成产业成块、基地成片、辐射成圈、互为融合的都市现代农业新格局。

(三)狠抓基地建设

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专业生产基地的重要平台,加快推进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指导各县(市、区)按照“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新”的思路,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三个层次拓展功能,大力调整特色农产品种养结构,培育打造专用、优质、稳定的特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基础条件较好的城郊,大力发展以健康养殖、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观赏园艺为主的精品农业;在以半坡地为主的高寒地区,大力发展以优质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种植为主的高效农业;在具有传统种养习惯的专业村,强化产地产品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大力发展产地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明显的优质农业。同时,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现有的36项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为基础,完善实施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位一体”的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全市特色农产品品质、品相和产量,实现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壮大基地的良性循环。

(四)强化制度建设

结合市委提出的全方位开展“对标”活动的工作要求,对外从全国省会城市这个大坐标系中,寻找发展速度较快、管理水平一流的“标杆”,在发展定位上高起点谋划,在工作重点上高标准要求,在实施进程上高效率推进,加速太原农业农村工作的转型发展步伐。同时,自身强练“内功”,结合效能政府建设,制定了《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办法》,出台了农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养殖、设施蔬菜、休闲观光、新农村建设等六项星级评定标准,对全市各类农业项目调查摸底,建立项目库进行信息化储备,结合发展状况实行动态化管理,根据星级评定等次给予梯次化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整合资源,捆绑资金,集中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和亮点项目,带动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转型到现代农业生产中。

(五)试点示范推广

始终把储备项目作为规划落地的重要抓手,要求各县(市、区)积极策划、筛选、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十二五”规划项目库,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和措施保障。通过不同层次的示范创建活动,将任务具体到单位和个人,鼓励各县(市、区)围绕规划布局,处理好政府调控和市场引导的关系,推动企业、项目、资金、要素向园区集聚,集中力量打造一百个左右的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百园兴农”工程),实现我市农业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带动农民收入实现大增长、快增长。同时,强化目标考核,将各项任务分解下发到各级各部门,通过考核评比的方式,将考核结果与项目资金安排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推进基层各部门加快实施规划,确保规划目标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作者单位:太原市农村合作经济财务会计辅导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