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同市农民收入翻番分析报告

大同市农民收入翻番分析报告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季玉福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同市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有利条件,提出“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从目前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十二五”期间,我市促进农民收入翻番的总体思路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为根本途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大同市农民收入翻番分析报告

季玉福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同市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有利条件,提出“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农民收入;翻番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26(2011)04-0019-22

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宏伟目标。为此,我们做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和科学的测算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发展环境,还是全市上下的思想认识都很充分,我们完全有理由、有信心如期完成翻番目标。

一、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大同市有九个农业县区、99个乡镇、196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68.7万人。全市耕地面积540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180万亩,林地面积320万亩,草地面积550万亩,“四荒”面积800多万亩。年降水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20天左右。2010年全市粮食产量达16.71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063元。

从目前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实现“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一)建设京津地区“菜篮子”区位优越

我市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是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的咽喉要塞,距京津地区400公里左右,公路铁路航空四通八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多年来,我市阳高、天镇等县的蔬菜一直是京津地区的淡季菜主产地,天镇县被列入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县。瞄准京津地区,大力发展蔬菜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

(二)发展特色农产品气候优越

我市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许多名优特农产品,象黄芪、黄花、莜面绿豆、苦荞茶等,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无公害、无污染,绿色安全,符合当今消费潮流,产品享誉海内外,是各类农交会的畅销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我市奶业是全国三大优势产区之一。广灵东方亮小米被选为十七大、北京奥运会、全国“两会”专供产品,广灵葱头被选为上海世博会专供产品。做强做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规模化设施农业和养殖小区建设的推进力度,呈现出跨越发展的态势。设施农业近两年由1万亩发展到8万多亩,养殖小区由50个发展到350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由80户增长到135户。全市涌现出像南郊区四方农牧5000头奶牛、华晟果蔬加工,阳高县万亩设施园区、顺鑫两万头猪场、绿苑饮品、广灵县食用菌业集团、左云县京奥种薯繁育基地等一大批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典型,推动了农业转型步伐的加快,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

(四)农业发展机遇良好

2009年大同市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2010年我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转型综改试验区,加之各级党政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决心和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各级支农惠农政策和财政扶持逐年增加,社会各界特别是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都为我市农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为农民收入翻番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的思路和举措

按照省委省政府“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的战略目标要求,我市结合近年来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经过自下而上反复分析研究,细算账、算细账,采取有效增收措施,确保翻番目标实现。“十二五”期间,我市促进农民收入翻番的总体思路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为根本途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主线,按照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围绕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建设京津地区的“菜篮子”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的目标,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和种养规模化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增效;大力推进“513”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大力推进水利重点工程、生态建设和农机化发展,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扶贫片区开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到2015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6亿斤左右;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10年的309.7亿元增加到59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4063元增加到8242元,年递增15%,超额实现翻番目标。

主要有以下四大增收举措: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29元

一是发展设施蔬菜。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2010年的37.72万亩增加到6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由8.3万亩增加到30万亩;蔬菜总产量由72.6万吨增加到160.5万吨;总收入由6.32亿元增加到23.3亿元;农民此项人均纯收入由282元增加到962元。食用菌生产由0.72亿菌袋发展到1亿袋,农民人均食用菌纯收入由42元增加到70元。二是发展小杂粮。全市小杂粮面积由2010年的175万亩发展到180万亩;总产量由15万吨增加到25万吨;总收入由4.83亿元增加到13.28亿元;人均纯收入由177元增加到440元。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38.58万亩增加到60万亩;总产量由4.89万吨增加到9.96万吨;总收入由1.47亿元增加到4.98亿元;人均纯收入由60元增加到175元。谷子、黍子、莜麦、荞麦、豆类等小杂粮人均纯收入由117元增加到265元。其它如黄花、黄芪、万寿菊等收入62元。三是发展干鲜果品。全市干鲜果由2010年的43.5万亩增加到60万亩,总产量由6.66万吨增加到24万吨,总收入由2.04亿元增加到5.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元增加到75元。四是稳定粮食产量。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238万亩,总产量由66.24万吨增加到77.35万吨,总收入由12亿元增加到15.47亿元,玉米人均纯收入由287元增加到420元。

(二)发展规模健康养殖,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45元(www.xing528.com)

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由2010年的836元增加到1345元。全市标准化养殖小区(场)由2010年的107个发展到350个;全市出栏生猪由116万头增加到200万头以上,猪肉产量由9.6万吨增加到15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2元增加到297元;出栏羊由137万只增加到150万只以上,羊肉产量由1.9万吨增加到2.5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4元增加到318元;出栏肉牛由5.2万头增加到10万头以上,牛肉产量由1.3万吨增加到2.5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7元增加到475元;存栏蛋鸡由403万只增加到600万只以上,产蛋量由4.2万吨增加到6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9元增加到89元;存栏奶牛由6.9万头增加到10万头以上,鲜奶产量由15万吨增加到3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4.6元增加到166元。

(三)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1033元

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10年的39%提高到55%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由23.1亿元增加到109亿元,带动农民增收由629元提高到1033元。

一是奶业加工由2010年的10.3万吨增加到25万吨,销售收入由6.5亿元增加到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6元增加到269元。二是肉业加工由2010年屠宰牛0.3万头增加到10万头,羊由7万只增加到150万只、生猪由20万头增加到180万头,销售收入由6.1亿元增加到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6元增加到261元。三是小杂粮加工由2010年的销售收入3.6亿元增加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2元增加到165元。四是饲草业加工由2010年销售收入1.1亿元增加到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元增加到60元。五是特色农业加工由2010年销售收入l亿元增加到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元增加到40元。六是果蔬业加工由2010年销售收入4.8亿元增加到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2元增加到238元。

(四)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835元

“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万人,到2015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由2010年的30万人增加到50万人,农民人均劳务工资性收入由1780元增加到383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抓水利、强生态,在农业基础建设上下功夫

“十二五”期间,把农业水利基本建设作为重点,加快推进8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步伐,完成5处万亩以上灌区改造,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由2010年的180万亩增加到19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农业节水灌溉施肥面积30万亩;完成水土保护综合治理面积1160.85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2.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0.14万亩,盐碱地治理5.75万亩;全面解决农村37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完成重点工程营造林175万亩,新增林地面积150万亩;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达到5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35%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帮助贫困村实施扶贫移民,五年内每年安排搬迁4000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减少贫困人口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4个百分点。农业机械总值由15.3亿元增加到19.2亿元,增加50%;农机总动力由154.3万千瓦增加到190万千瓦,增加25%;农用拖拉机由18314台增加到22890台,增加25%;至2015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0%。

(二)抓引导、促转型,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

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围绕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出台并完善扶持设施农业、养殖园区、龙头企业等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三)抓重点、树典型,在农业园区建设上下工夫

要像抓工业园区那样抓农业园区建设,从规模拓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经营管理、服务转变上下功夫,确实提升园区的产业集聚、招商引资、示范带动、旅游观光、促进增收等综合功能。

(四)抓领导、强机制,在目标责任考核上下工夫

要切实强化领导,建立和完善“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分解落实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和农民增收任务指标。要建立健全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验收。加强考核监督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抓质量、重监管,在确保安全上下工夫

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农资打假,强化动物防疫检疫,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农作物病虫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业安全发展,农村和谐稳定。

(六)抓学习、促服务,在转变作风上下工夫

为确保农民收入翻番任务落到实处,我们要做好调查研究,提高认识形势把控全局的能力:要大兴精简高效之风,改变文风会风,提高办事效能;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办实事、抓落实,不折不扣完成“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任务。

(作者单位:大同市经管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